高二语文 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课件) ppt.ppt_第1页
高二语文 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课件) ppt.ppt_第2页
高二语文 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课件) ppt.ppt_第3页
高二语文 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课件) ppt.ppt_第4页
高二语文 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课件) ppt.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仁者爱人 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颜渊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 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1 6 今之孝者 是为能养 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 为政 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 子路 巧言令色 鲜矣仁 论语 学而 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则信 泛爱众 而亲仁 1 6 厩焚 子退朝 曰 伤人乎 不问马 10 17 师冕见 及阶 子曰 阶也 及席 子曰 席也 皆坐 子告之曰 某在斯 某在斯 师冕出 子张问曰 与师言之道与 子曰 然 固相师之道也 15 42 子见齐衰者 冕裳者与瞽者 见之 虽少 必作 过之 必趋 9 10 子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 7 27 子曰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5 26 子曰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唯 子出 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4 15 子贡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 赐也 非尔所及也 5 12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 而能济众 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 可为仁之方也已 6 30 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 不能死 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 霸诸侯 一匡天下 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应谅也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4 17 诵读各篇章 我们的面前会出现一个伟大而神奇的世界 那是一个大仁大爱的精神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 惠风和畅 阳光普照 万物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在这个世界里 人与人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这个世界里 我们感受着仁爱的恩泽与温暖 仁 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在本文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现 1 6子曰 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弟 通 悌 尊敬兄长信 名词活用为动词讲信用则以 之 学文省略句 1 你怎样理解 孝 弟 谨 信 爱众 亲仁 学文 这一排列顺序 2 名家的解读 我的解读北大教授李零是这样解读的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你的看法是什么 本章谈做人 孔子说 大家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 与兄弟相处要尊敬兄长 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 博爱大众而特别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做到了这些之后 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 多么精辟的见解 做人第一 做学问第二 而决不能本末倒置 一个人首先要具有做人的品德修养 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 德育第一 智育第二 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 换句话说 如果你要学习文化知识 精通学问之道 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 人生的经验入手 才能够学有所成 学以致用 而不会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 这也就是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的道理所在 如果一个人连人都没有做好 即使他做成再大的学问也毫无价值可言 做人与做学问 孰重孰轻 昭然若揭 强调 仁爱是修身要物 学文倒是其次的事 子曰 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人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弟子 指乡里的子弟或学生 古代的师生关系是仿父子关系 学生把老师当爸爸 老师把学生当儿子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所以有 师父 一类叫法 师父的师父 是 祖师爷 后世 师道尊严 一直保留着这一传统 当老师的要给学生找工作 得意门生 连媳妇都包办 当学生的也要尽弟子之劳 弘扬师教 捍卫师说 光大师门 义不容辞 就像我生活过的农村 当爹的要给儿子盖房娶妻 当儿的要给老人担水拾柴 准备棺材 现如今的学校 有培养子弟兵说 术语叫 组建学术梯队 里面就有这种父慈子孝 北大门户深 老师是大树 我从社科院到北大 对此深有体会 师道尊严要讲 但这种关系不好 老师不是爸爸 学生不是儿子 谨 是寡言 泛爱众而亲仁 众 指民 仁 读人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行 是动词 这里指行事为人 它是践行道德 而不是道德本身 行 是相对于 学 道德好了 还有余力 干什么 孔子说 学文 文 是什么 是文化 特别是与礼乐有关的人文学术 古人也叫 文学 道德是质 礼乐是文 文 质是相辅而行 孔门读书 是学礼乐 礼乐是文化 不是公文档案 不是程文墨卷 更不是风花雪月 娱情写物的诗文 古人不像后人 靠文章名世 靠文章传世 看重写下来的东西 孔子强调 提高道德修养之后 还要提高文化修养 第一 别当坏蛋 第二 别当笨蛋 即先当好人 再当知书达理的人 李零 丧家狗 我读 论语 6 30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词语博 广博 广泛 施 施予于 对 向济 救济其 副词恐怕 表推测病 难 以 为难 立 使 站得住达 使 行得通近 就近譬 比喻 探究 孔子是怎样评价子贡提出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的做法的 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实行仁德 请结合原文回答 明确 孔子认为广泛地施予和救济不仅是仁德 甚至是圣德 意思是不损人利己 一般人能够做到 舍己为人 需要更高的精神追求 他认为 要实行仁 要注意两点 一方面 自己要做出表率 先要自己站得住 先要自己行得通 另一方面 要能够用自身作比喻 推己及人 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即由自己的需要想到别人的需要 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给予广泛的帮助和救济 5 26盍 副词 用于诘问 何不 为什么不 敝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 破善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用处安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 安逸信 名词活用为动词信任怀 名词活用为动词关心 7 9食于有丧者之侧状语后置于有丧者之侧食 15 42与师言之道与通 欤 吗道 规矩固相师之道也判断句相 协助 辅助 9 10少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年轻的人作 起立 起身趋 快步走 7 27纲 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纲取鱼宿 动词活用为名词栖宿的鸟 14 17管仲非仁者与通 欤 吧句末语气词 表疑问霸 使 称霸吾其被发左衽矣其 副词表推测恐怕 大概通 披 披散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莫知之 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探究一 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 知礼 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 肯定其为 仁者 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 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 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 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 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 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 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 这说明 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看他能否维护王权 安定百姓 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 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 忽略他的小节小信 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 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 也表明他的仁和知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探究二 同是主张相爱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 主张在 亲亲 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墨子的兼爱则主张 兼相爱 交相利 说 爱人者 人必从而爱之 利人者 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孟子说 墨子兼爱 是无父也 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 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 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 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小结 仁 在先秦的一些典籍中 为 身 心 问题 写作 仁 当为后出 由 人 与 二 两个部分构成 东汉古文字学家许慎在 说文解字 中解释此字称 仁 亲也 从人二 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注释 亲者 密至也 从人二 相人偶也 人偶犹言尔我亲密之词 独则无偶 偶则相亲 故其字从人二 这是说 从字源看 仁 是用以指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 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颜渊 爱人 可以被看做是孔子的 仁 的基本含义 从 爱人 的角度看 孔子的 仁学 展示有如下特征 1 仁 的情感性 孔子说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1 2 学而 子曰 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1 6 仁 从孝弟引发 以孝弟为本 这表明孔子立足于亲亲之情论 仁 孔子说 今之孝者 是为能养 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 为政 在孔子看来 对父母长辈是否有敬爱之情甚至是人与犬 马等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 孔丘认为 人必须有真性情 有真情实感 这就是 仁 的主要基础 他说 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 子路 又说 巧言令色 鲜矣仁 论语 学而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强调血缘纽带是 仁 的一个基础含义 孝 弟 通过血缘从纵横两个方面把氏族关系和等级制度构造起来 这是从远古到殷周的宗法统治体制 亦即 周礼 的核心 这也就是当时的政治 是亦为政 亦即儒家所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恩格斯说 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 孔子在当时氏族体制 亲属关系崩毁的时代条件下 把这种血缘关系和历史传统提取 转化为意识形态上的自觉主张 对这种超出生物种属性质 起着社会结构作用的血缘亲属关系和等级制度作明朗的政治学的解释 使之摆脱特定氏族社会的历史限制 强调它具有普遍和长久的社会性的含义和作用 这具有重要意义 2 仁 的普遍性 在孔子看来 人不仅都有亲亲之情 都爱自己的父母兄弟 而且人又都有可能将这种亲亲之情向外推开 孔子称 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则信 泛爱众 而亲仁 1 6 仁 的精神是 爱人 离开了 爱人 人就不成其为人 社会也就不成其为社会 因此 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 爱人 是人人都应该承担的道德义务 厩焚 子退朝 曰 伤人乎 不问马 10 17 师冕见 及阶 子曰 阶也 及席 子曰 席也 皆坐 子告之曰 某在斯 某在斯 师冕出 子张问曰 与师言之道与 子曰 然 固相师之道也 15 42 子见齐衰者 冕裳者与瞽者 见之 虽少 必作 过之 必趋 9 10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未尝饱也 7 9 子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 7 27 子曰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唯 子出 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4 15 子贡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 赐也 非尔所及也 5 12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 而能济众 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 可为仁之方也已 6 30 成全他人 与 宽容他人 在个体的生存发展中 有一种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推己及人 就是孔丘所说的 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 说起来很容易 但实行起来很困难 这个 己 不但是 复 复的阻碍 而且也是 推己及人 的阻碍 不 克 这个 己 就不能 推己及人 后来孟轲和齐宣王关于 好色 好货 的辩论 说了这一点 这还不是 仁 这只是 为仁之方 就是说 这是达到仁的品质的方法 照着这个方法所达到的品质 才是 仁 子曰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5 26 博施 济众 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仁 不同于 圣 圣 是具有效果的客观业绩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仁 则仍停留在主观的思想人格规范之内 实际上 仁 在这里最终归宿为主体的世界观 人生观 3 仁 实践性 在孔子看来 仁 不是一个抽象概念 仁学 不是一套抽象理论 在 论语 中 除仁者 爱人 的提法之外 孔子还有关于 仁 的许多提法 这并不表示孔子的思想是零散的 这恰恰说明 孔子所推重的是 仁 的践行 关注的是在人的日常具体行事中 在在处处指点为 仁 因此 在孔子的 仁学 思想中 关于如何成 仁 的道德修养方法 比之于 仁学 何以成立的理论建构 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人何以成 仁 孔子亦有一个稍具概括性的说法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颜渊 仁 的实施方式是 克己 求之于己 如上所说 孔子十分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内心自觉和主观努力 在他看来 为仁 本来就是个人的道德追求 其动力应该来自于自己而不是来自于别人 其对象应该是要求自己而不是去要求别人 孔子说 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 这里即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