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ppt_第1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ppt_第2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ppt_第3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ppt_第4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 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 一不小心 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 船上的人都大叫 剑掉进水里了 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 然后回头对大家说 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 有人催促他说 快下水去找剑呀 楚国人说 慌什么 我有记号呢 船继续前行 又有人催他说 再不下去找剑 这船越走越远 当心找不回来了 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 不用急 不用急 记号刻在那儿呢 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 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可是 他怎么能找得到呢 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 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 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 等到船行至岸边 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 这个楚国人用上述办法去找他的剑 不是太糊涂了吗 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 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 结果毫无所获 还招来了众人的讥笑 想一想 这个故事概括为一个什么成语 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 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 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 必然要犯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同学们想一想 1 这个楚国人应该怎样做才可以找到自己的剑 2 如果一尊很大的石兽掉到水里 过了十年以后 我们应该去哪里才能找到这尊石兽呢 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福和中学邝志勇 河中石兽 纪昀 一 教学目的 1 了解故事情节 把握作者的观点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二 教学重 难点 1 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 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关注古今词义的异同 增加文言文实词积累量 2 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作者及作品简介 作者 纪昀 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 1754 进士 清代学者 文学家 学问渊博 曾任翰林院编修 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 任 四库全书 总纂官 编定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 阅微草堂笔记 等 作品 本文选自 阅微草堂笔记 该书是纪晓岚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 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 但于人事异闻 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 内容相当广泛 扫清文字障碍1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河干 圮 募 金棹 曳 铁钯 木杮 湮 啮 坎 穴溯 流欤 扫清文字障碍1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河干 g n 圮 p 募 m 金棹 zh o 曳 y 铁钯 p 木杮 f i 湮 y n 啮 ni 坎 k n 穴溯 s 流欤 y 2 听课文范读 3 同学们一起读 理解红色字的意思 1 临河干 2 山门圮于河 3 阅十余岁 4 求石兽于水中 5 竟不可得 6 棹数小舟 7 设帐 8 湮于沙上 9 尔辈不能究物理 10 不亦颠乎 11 啮沙为坎穴 12 溯流逆上 13 臆断 河边 倒塌 经过 过了 寻找 终于 到底 划船 讲学 教书 埋没 推究 物理 事物的道理 规律 通 癫 疯狂 侵蚀 冲刷 坎穴 坑洞 逆流 主观地判断 特殊句式翻译 1 反问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怎么能被洪水携带走呢 2 疑问句 可据理臆断欤 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整体感知 思考 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 神异 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明确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 倒塌到河里 十几年后 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请同学们任选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其中之一 简要的概括三人寻找河中石兽的方法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原地水中下流求之 原地沙下 求之于上流 下游 上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合作品读 小组内讨论 他们寻找石兽的不同方法各自都有什么样的理由 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句子 读出人物的情态和性格 以为顺流下矣 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 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 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三种方法的结果如何 果得于数里外 众服为确 实则找不到 失败 不可得无迹 1 僧 只考虑了流水 没考虑石兽 泥沙的关系 2 讲学家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 忽略了流水 3 老河兵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 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谁的方法是对的 为什么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 我们不能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 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作业 1 完成 阳光学业评价 第120页 阅读与鉴赏 第1 2 3题 2 归纳概括文中的词类现象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性活用 第2课时 关注古今词义的异同 增加文言文实词积累量 1 古今异义2 一词多义3 词性活用4 通假字 1 古今异义 1 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 一起今义 并列 2 阅十余岁 古义 经历今义 阅读 3 是非木柿 古义 代词 这今义 判断词 是 4 盖石性坚重 古义 发语词今义 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 但知其一 古义 仅仅 只今义 表转折 但是 却 6 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客观事物的道理 规律今义 一门学科 2 一词多义 1 一老河兵闻之 讲学者的观点 2 其反激之力 助词 的 3 如是再啮 像 4 如其言 按照 5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6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 7 众服为确论 认为 3 词性活用 棹数小舟 名词用作动词 划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动词用作名词 洪水 合作探究1 为什么 寺僧 和 讲学家 会出现错误 而 老河兵 的观点正确 明确 寺僧 和 讲学家 没有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 就盲目地下结论 而 老河兵 长期与河打交道 有较多的实践经验 而且他能打破常规思维 认真探讨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所以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 评价文中的人物 寺僧 讲学家和老河兵分别是怎样的人 明确 寺僧 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 一知半解好为人师的 空头理论家 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 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讲学家的 笑 包含了他对寺僧的嘲笑和对自己的一种自信 刻画出讲学家自恃清高而骄傲自满 轻视他人的形象 老河兵 实践结合真知 常年在河边劳动 了解水 沙 石等自然事物特性 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 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可见寺僧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是一知半解好为人师的 空头理论家 自恃清高而骄傲自满 轻视他人 老河兵 有实际经验 沾沾自喜 探究升华 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遇到问题要具体考虑 不能想当然 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 实践出真知 河中石兽 中哪句话表达出作者的观点 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 学习有什么启示 2 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关于 实践出真知的故事 吗 冬夜读书示子聿 y 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