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让诗歌走进学生心中.doc_第1页
整合:让诗歌走进学生心中.doc_第2页
整合:让诗歌走进学生心中.doc_第3页
整合:让诗歌走进学生心中.doc_第4页
整合:让诗歌走进学生心中.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整合:让诗歌走进学生心中谈苏教版五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课的教学【主题与背景】笔者一直有一种困惑,考试中的诗歌默写题得分很低,有些同学几乎就是“全军覆灭”。向学生询问丢分的原因,说法不一:有的学生是会背诵却提笔忘字,有的学生只有诗歌的印象,具体诗句想不起来;有的学生甚至就是忘记了,等等。笔者不禁慨叹:代表文化瑰宝的诗歌,怎么就走不进学生的心中呢?于是利用语文教研组活动的机会,我请语文老师简要说说诗歌教学的流程。概括起来,不外乎这样几个环节读诗歌,读得流利,读出节奏;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背诵、默写古诗。细细琢磨,问题的症结很明显。以上流程是一种线性的过程,无法让学生在诗歌中走几个来回;而且,在理解诗歌大意的时候,老师大多采取一次一句或一次两句的理解方式,直接分割或破坏了诗歌的意境,学生得到的只是分散的理解,没有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时间一长,焉能不忘记。于是笔者有针对性地阅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读完后,在诗歌教学时,引入“整合”的教学理念,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果。现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的教学来做说明。【设计思路】笔者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时,深切地感受到“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更有价值。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诗歌教学是这样规定的:“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笔者确立了以“整合”为核心的教学思路整合“基础”、整合“画面”、整合“意境”、整合“心境”、整合“诗情”,从而让诗歌轻松“走进”学生的心田。【情境描述】(片段一)师:同学们,诗歌读完了,感觉有难写的字吗?生:“遮”字难写。师:“遮”字是本诗要学习的一个生字。里面的“庶”字,读“sh”,甲骨文字形是这样的,发现什么了吗?生:里面的好像是火苗,外边的像是个“盖子”。师:眼力真好。这个字形告诉我们,用大火隔着石板烧烤食物,以减少直接烧烤对食物的破坏。后来“庶”字转作他用,人们又造出了这个“遮”字,篆文写成“”(出示),由组成(出示),后来隶书写成(出示),将篆文的“”写成,于是有了这个“遮”字。它的本义是“隔断通道,阻遏”,后来引申出了“挡住、隔开、掩盖”等意思。谁来用“遮”组个词?生:遮盖。生:遮丑。师:好的。“遮”字能组很多的词语,都和它的本义、引申义有关。诗歌中是什么意思呢?生:遮盖。师:是的。拿出笔,在田字格中写一遍“遮”字。(学生在练习2的田字格中书写)(片段二)师:读诗的最佳方法是把诗歌的画面读出来。这首诗有着怎样的画面呢?写了哪些景色呢?生:写了云、雨、风和水的景色。师:是怎样的云、雨、风和水呢?生:像打翻黑墨水的乌云;像跳动的白色珍珠的雨点;卷地而来的大风;像蓝天一样碧蓝碧蓝的水。师:是的。诗人笔下的景色真美,而且色彩鲜明。请看一看书中的插图,想一想诗句,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片段三)师:诗人描写自然中的云、雨、风和水,写了夏雨来得疾、去得快,是单纯的写景吗?(学生没有说话)师:老师这儿有一段文字(出示: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三次被贬,流放到很多地方做官,为当地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就是得不到当时统治者的喜欢。苏轼的遭遇在历朝历代是不多见的。平常人可能早就一蹶不起,悲观厌世了。)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呢?生:我明白了,苏轼在诗中写的“风雨”,也就是写人生中的“暴风雨”,夏雨来得疾、去得快,就是说人生中的困难、挫折就像这“夏雨”也会转瞬即逝。我读出了一个乐观、豁达的苏轼。生:我赞成。如果没有对人生的一种乐观和豁达的态度,苏轼是很难坚持下去的。但是,材料中写到苏轼被流放到很多地方,并没有随波逐流、意志消沉,却为当地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我看过一个资料,西湖上的苏堤就是苏轼修建的。生:听了前面两位同学的发言,再读一读这段材料,我想起来了从头再来中唱到的“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对苏轼来讲,每一次的贬官就是又一次的“站起来”。师:老师也很喜欢这首从头再来,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会唱的同学可以小声跟着唱。(播放从头再来)师:是啊,人生就是这样,我们应该有一种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对人生中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我们也要学会忘记,更要以欣赏的眼光来看黑云白雨以及雨后的湖水如天。衷心地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像苏轼那样“笑对荣辱日,坐看云起时”。(学生自发地掌声)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诵读、默写这首诗,有信心做好吗?生(齐声):有!在随后的诵读默写中,全班学生表现出了高水平,默写全对。一个星期后再默写,仍是全对。我很惊诧,也很欣慰。这都是“整合”带来的“美丽”。【反思与分析】黄厚江先生说:“精彩的课堂来自学生的精彩。”我也想说一句:“整合,成就了课堂和学生的精彩。”那么,诗歌教学如何做到“整合”呢?一、整合,让学生的基础更牢固不管是何种体裁的课文,语文基础不能丢。尤其是诗歌,高度凝练的语言更值得教师细细琢磨。如同为“因为”义,苏轼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王维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杜牧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中的“缘”“为”“坐”,就值得教师进行“整合”,夯实学生的基础。又如本案例中的“片段一”对“遮”的文字演变的演绎,让学生不仅知其意,知其缘,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 二、整合,让学习的题材更充裕,拓宽学习的空间本案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首描写西湖的诗歌,而本课的另一首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也是描写西湖的。这两首诗歌有无相同点和不同点,值得教师把二者“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体会。同样,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诗歌还有,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渭城曲。同为送别诗,送别的方式是否相同呢?通过整合比较,学生们明白了这五首送别诗分别以“景”、“歌”、“目”、“话”、“酒”等来送别。再来“整合”,这五首送别诗中也有景色描写的句子,这些景物的作用又是否相同呢?答案显而易见,是不同的:杨诗是借“别样红”的荷花来暗示友人将大红大紫,有祝愿之意;李白的黄诗是诗人目送“孤舟”远去,“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依依不舍之情;高诗的前两句虽然写出了“大雪飘扬、日光昏暗”的恶劣天气,但并没有影响到诗人的心情,而是豁达地劝慰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可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一拼;王诗的前两句中的景物是如此的清新,渲染了送别的氛围。同为景物描写,但作用明显不同。若如此“整合”,定能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三、整合,让学生从更高的精神层面走近诗人尽管学生课堂上学习诗歌,二者貌似很近,实则很远。学生是很难深入理解那几句诗的。这时,就需要一座“桥梁”,此时,对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的生平事迹等进行的“整合”,就能让学生从更高的精神层面走近诗人,从而更好地帮助理解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做到内容与背景之间的无缝融合。上面案例中“片段三”出示的一段材料,让学生再次沉入诗中,学生就能把“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和苏轼的遭遇联系起来,进而就能顺利地抓住“忽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