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的心血管知识.doc_第1页
中医药的心血管知识.doc_第2页
中医药的心血管知识.doc_第3页
中医药的心血管知识.doc_第4页
中医药的心血管知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的心血管知识 说明:本文除实在无法绕开的学者外,尽可能的避免提及具体的人;也许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缘故,担心谈到某些错误观点引起不必要的学术争论很多争论几乎是胡搅蛮缠,水平甚至不如骂大街的泼妇。在此我想告诉读者的是:如果您要批判我的观点,最好应当了解以下基本事实:我们的药物可以使冠状动脉斑块减退消失,这在目前医学界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出于何种水平。如果你的水平还不如我的话,最好应当先“认真”看完本书,然后在发表高见。 任何科学要健康发展都应当不断吸收最先进的知识,中医药也不例外;但是现代中医药的发展却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迷失中医药的根本,第二吸收现代科学知识不全面。正是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现代中医药没有在解决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内的很多重大疾病的时候发挥应有的价值,导致人们对中医药的误解;甚至有人认为中医药是伪科学。下面我们就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分析中医药为何无法治愈这种疾病。传统的中医药中没有心血管疾病的概念,这种概念来源于现代医学。中医药最初对冠心病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中医药界将冠心病归属到中医药的“胸痹”、“心痛”范畴,属于“血瘀证”,采用“活血化瘀”方法进行治疗。 根据目前看到的当初研究人员的对这种疾病的原始认识,我们发现:很可能是因为最初的研究人员根本并不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发病直接因素,更不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内壁细胞出现问题;而误认为是血液中的物质沉积到血管内壁上【注】现在也有很多人认为是血液中的胆固醇沉积。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的开拓者郭士魁先生在在研究防治冠心病的道路上一文中的记述: 在祖国医学文献中,虽然没有冠心病的病名,但有类似症候的记载。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有“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膺背肩甲间痛,两臂 内痛”的描述,颇似心绞痛;又灵枢厥病篇中有“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的描述,颇似心肌梗塞。“真心痛”与金匮要略所谓的“胸痹心痛”是截然不同的,前者“伤正经”,正如诸病源候论)中所谓“心为诸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后者伤及“支别脉络”,其“乍间乍盛,或发病不死。真心痛以气分虚损为主,因气虚而致血脉瘀阻;胸痹心痛乃“本虚标实”,不仅正气虚,而且血瘀、痰浊盛。故治疗“真心痛”重在益气,以参芪为主,佐以活血,自拟益气活血汤用于临床。治疗胸痹心痛,务必区分虚实标本缓急,“以通为补”。常选用活血化瘀、芳香温通、宣痹通阳诸冶则。 郭士魁先生并不认为心绞痛、心肌梗塞是同一种疾病,而是属于两种本质不同的中医疾病即“真心痛”与“胸痹心痛”。这本身就犯了方向性的错误没有认识到心绞痛、心肌梗塞都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结果。前文我们谈到过“路径理论”在这里得到“发扬光大”!以后陈可冀先生继续沿着“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心血管疾病。令人啼笑皆非的是:2003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国家科学技术奖设立以来,中医药领域首次获得的一等奖。也许是因为我太愚钝,一直不理解为何代表中医药研究最高水平的中医科学院的四位院士中有两位院士主张冠心病应当采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我的疑问是1, 这种观点如果正确为何至今没有找到可以治愈的药物或者方法?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斑块内的物质究竟认为血液中的物质,还是其他情况【这是一个悖论,理论上斑块中的物质来源于血液,但是这些物质并不是直接从血液中聚集的】真的是血液淤积吗?3, 明明现代科学已经证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物质是低密度胆固醇,而这种物质是由于内源性胆固醇合成代谢紊乱引起的,应当属于肝脏系统的疾病【主要在肝脏完成,我们姑且这样认为】,为何中医药研究人员还在坚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疾病是心脏病?4, 中医药最基本的理念是从根本上治愈疾病,为何国家中医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中没有认识到内源性胆固醇与肝脏的关系?5, 中医药从古至今医学大家都坚持“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何中医研究员在心血管领域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以达到这种水平?可以迅速缓解症状,同时有可以使冠状动脉斑块减退消失。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国家相关部门不能说不重视“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工作,从71年周恩来总理发出了向“三管”(气管,心血管、胃肠管)进军的号召(1)开始,国家先后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等国家攻关课题中出现心血管疾病研究的项目;很多部门成立心血管研究小组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至今还是没有办法治愈冠心病。 本书第三部分关于现代医学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治疗方法、检查方法中详尽的描述现代医学不同时期人们的认识,目的就是希望唤醒中医药研究人员:科学是严谨的,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走过来的;不是想当然得出来的。当我们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的时候,应当勇敢的面对,而不是逃避,更不能因为错误的观点主导学术界就随波逐流我知道我的观点可能会受到很多人的指责,在科学上我们应当相信真理而不是权威;正确的权威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光明,错误的权威只能将学术引向灭亡。我们看看现在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滑稽的看法(2):第一,中医心脏虚实的治疗方法:1,心阳虚;2,心血虚;3,心阴虚;4,心火旺盛。第二,心血管病常见的规范化诊断和生理病理状态的认知:1,血瘀症;2,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3,阴虚心火旺证;4,痰浊证;5。肾虚证。第三,中医心血管临床病症结合与治则治法的探索:1,益气活血;2,活血化瘀;3,益气阳阴;4,益气温阳;5,芳香温通。第四,心血管病的病因:外因1,风邪;2,寒邪;3,暑邪;4,湿邪;5,火邪;6燥邪。内因1,禀赋不足;2,情志失调。其他因素1,饮食不节;2,劳逸过度;3,痰饮;4,瘀血;5,自衰;6,外伤;7,药误还有很多很多乱七八糟的观点,我对这些观点的评价:还不如卖狗皮膏药的!冠心病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缺血性疾病,问题在哪里?现代医学研究的已经非常清楚:内源性胆固醇合成代谢紊乱,这种疾病不是心脏疾病;而是心血管疾病。中医药研究人员将心血管疾病定位为心脏病(3)本身就是非常严重的错误!如果上面引述的是一般医生的观点尚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可以看看中医药界唯一的一位中科院院士陈可冀先生(4)关于心血管疾病的认识是否正确: 气虚血瘀或气滞血瘀是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主要的中医病理基础,历代医家治疗“胸痹”、“心痛”和“真心痛”的记载,可谓不胜枚举、在临证治疗冠心病时,他特别强调,瘀血的发生贯穿其发病的全过程,活血化瘀法是治疗冠心病的通则,但又不能忽视痰浊湿阻、中医药治疗冠心病,采用去痰浊、利水湿与活血化瘀并重的方法,理论上应该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5) 陈先生强调血瘀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基础,这本身就值得商榷。究竟是什么引起的血瘀?现代医学研究的已经很清楚,是内源性胆固醇的问题,为何我们不直接纠正这个问题。为何还要坚持活血化瘀这种观点?再者治疗效果也仅仅是“理论上应该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与从根本上治愈使斑块减退消失的距离非常大。这种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与现代医学存在本质区别,究竟是现代医学错误哪,还是陈先生的错误?也许大家会疑问,为何按照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会有效果,这其实应当归功于这里面的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扩张血管作用。公正的说陈先生的水平只是达到现代医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扩张血管这一步而已。即使是这样也是出于巧合,而不是真正研究出来的成就。我们不妨再看另一位名医袁海波先生的观点: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等范畴,病位在心,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主要是气虚,标实主要是血瘀。、气虚则推动乏力,导致血行缓慢甚至瘀滞不行,则血瘀证随之发生、【本虚是指心气不足,心血亏损,阳气虚弱;标实是指气滞血瘀,痰湿阻滞,寒凝心脉】 袁先生根据以上观点做学问居然在1991年获河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镇心痛口服液”1993年获国家新药证书,1994年获河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4月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心复康口服胶囊”1999年获国家三类新药证书。袁先生的观点在200年前也许可以骗骗不懂血液运行规律的人,现在居然说“气虚则推动乏力,导致血行缓慢甚至瘀滞不行,则血瘀证随之发生”按照我的理解【也许我太愚钝没有正确理解】:袁先生根本就不知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什么地方,更不知道斑块根本不是血液中的物质直接沉积的。他好象是说,血液运行缓慢,物质容易沉积?这种观点简直非常无知。我不想再引用更多人的这样的观点,我现在手上有很多这样滑稽的观点。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些的时候是否感觉到为何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们不再从事中医药工作?难怪当年鲁迅说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如果以上观点代表中国中医药界最高水平,而科学界又予以认可的话,大家就知道为何中国人没有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做出大成就的根源!中国对科学认知的水平真的非常低下,技术落后可以原谅,但是对待正确与错误如果不能分清的话,这个民族就快完蛋了。其实这种情况在各个领域都存在,这也不是哪一个人的过错,是时代的悲剧。我不想得罪太多的人,不说也罢。我只想如果中医药界的同仁能像顾颉刚先生一样对待学术的话,中医药界才会有希望。顾颉刚先生对与自己不同的观点的人同样尊重,这一点从古史辨中收集的文章可以看出。我在很多观点上不同意顾颉刚先生的认识,但是顾先生却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不单是他的学识渊博,最重要的是对不同观点的容忍与包容,开始时他怀疑殷商问题,但是当看到殷墟以后表示出极大的热忱。如果中医药界的同仁能像顾颉刚先生一样对待学术在看到我的观点以后能理智的对待,我就知足了。我知道这是梦想! 我要强调的是:迄今为止,我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中医大家认为冠心病是肝脏系统发生问题引起的。这就是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差距!现代医学已经开始研究如何解决内源性胆固醇问题了,而中医药在干什么?我们落后至少应当承认,然后奋力追赶,试图超越才是中医药的出路。这便是我的观点!不过另外一个应当注意的,且也是存在缺陷的认识是:在进行中医药的药物研究的时候试图按照现代医学的降低胆固醇的认识在中药中找出治疗高血脂症的药物,比如在调节血脂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一书中: 中医无高血脂症的病名,根据高血脂症产生的原因、致病特点和所致疾病,可以将其归纳到祖国医学中的痰浊、血瘀中去,进行辩证施治。临床和实验研究也证实了高血脂症与痰浊。血瘀有十分相似的地方。中医认为脾为生化之源,脾主运化,既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又可运化水湿,调节人体的津液代谢。此外,中医认为高血脂症患者多以肝肾阴亏多见,阴虚则肝热,易致气滞痰凝,这也是高血脂症形成的一个因素。(6) 这里出现两个错误观点,第一没有跳出高血脂症属于“痰浊、血瘀”的认识,做科学研究不能凭相似就认为一定是。第二,高血脂症现代医学已经证实是是内源性胆固醇合成代谢出现问题,而内源性胆固醇合成代谢主要在肝脏完成;实在搞不懂中医药研究人员要与脾连系上而忽视肝的问题。也许正是因为上面的问题所以在对高血脂治疗的药物认识上,才会出现错误按照现代医学的方式研究中医药。比如寻找中药的降脂成份,在研究中药降低血脂的机制方法也是按照现代医学的方式进行(7)。【以上这样的观点很多人都存在,我实在不想再讨论这些浪费大家的时间了】很多人为这种中药的开发戴上一个好听的名字“中医药现代化”!自己的根本东西还没有搞清楚,就搞什么现代化,简直就是开玩笑。令人欣慰的是在最近的两次“中医影响世界论坛”上,陈其广先生(8)都多次强调国家政策的调整问题,已经不再谈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问题了;这总算是一种进步、一种觉醒。 我的看法按照现代医学治疗降低胆固醇的方法是从中药中可以降低胆固醇的成份,再加工成药物的话。这应属于化学药物的事情,而不是中医药。中医药就应当按照中医药的原则进行,我不反对中医药吸收任何有益的新知识,但是必须坚持中医药的根,如果脱离了这一点就不是中医药了。中医药的根就是按照阴阳五行指导原则对人体进行有效的调节,通过对人体内环境的纠正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现代医学已经证实实用单纯的某种或者某几种物质无法纠正异常的细胞生存环境,当然也就无法纠正胆固醇的紊乱状态,中医药研究人员又何必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哪?为何不按照中医药的基本原则打开一条新道路呢? 【注】我这样说并不是说当初的研究人员水平低下,而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法接收到现代医学界最先进的知识。更何况当时研究心血管疾病的中医前辈们的现代医学知识并不丰富,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出现认识上的错误也是正常,如果不能客观公正的评价心血管研究领域中医药研究人员开拓性的工作因为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后人正是不断从前人的失败中成长起来的。(1)见:郭士魁先生的在研究防治冠心病的道路上一文。(2)参见:史载祥、黄春林、史大卓主编,现代中医心血管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2月版。(3)王阶主编,实用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年3月版,P358。(4)中医科学院院士风采,/Html/base/yuanshifengcai/index.html:王永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可冀,中国科学院院士;程莘农,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李连达,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陈可冀、李连达主张“活血化瘀是治疗冠心病的治法”。(5)陆金根主编,国医英才名医与专科一,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P4-5。(6)张铁军、陈常青主编,调节血脂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版,P3。(7)张铁军、陈常青主编,调节血脂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版,P5-7。(8)陈其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国情调研组执行组长。 本文来源于博客日报 原文链接:/?do=blog&event=view&uid=5598&ids=134725现代中医药关于心血管疾病知识的认识来源问题 现代中医药来源于古代中医药,但是古代中医药中没有,也不可能有现代冠心病的认识,也许有类似冠心病疾病症状的记载,在现有资料中却无法肯定古籍中的记载就是今天的冠心病。公正地说现代中医药关于冠心病的认识应当得益于现代医学,然而现代医学做为现代科学的重要分支,遵循的是欧洲哲学的基本原则;中国人对待现代医学的态度问题与对待现代科学总体态度应当是一致的。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学习现代科学进入中国时,中国人对待现代科学的态度,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分析中医药在认识心血管中存在缺陷的根本原因,这样可以很快找出如何纠正这种错误的方法。 现代科学初进中国按照李约瑟先生的研究,中国科学与现代科学的分水岭在17世纪;而那时也正是现代科学进入中国的时候: 直到17世纪中叶,中国的和欧洲的科学理论大致是并驾齐驱的,知识在那时以后欧洲的思想开始迅速地冲上前去。可是,虽然它是在笛卡尔牛顿的机械主义的旗帜之下阔步前进,这种观点却不能永久地满足科学的需要必须把物理学看作是研究小有机体和把生物学看作是研究大有机体的时代已经到来【Whitehead1,p.150】。到了那个时候,欧洲(或者毋宁说是那时候的全世界)就能够借助于一种很古老的、很明智的但全然不是欧洲所特有的思维方式。(1) 李约瑟先生没有给出,为何中国人没有将自己的古老哲学与当时欧洲先进的科学进行有机的融合;梁启超先生的观点也许是这个问题的答案(2): 17、18、19世纪中国人的学术主潮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无论何方面之学术,都有这样趋势。可惜客观考察多半仍限于纸片上事物,所以它的效用尚未能尽量发挥。此外还有一个之流是:排斥理论,提倡实践、凡研究一个时代思潮,必须把前头的时代略为认清,才能知道来龙去脉【注:这也是我为何要在此讨论最初现代科学进入中国时,人们的态度问题的根源】。 科学不兴的原因除与八股有关外,另一个很重大的原因,是耶稣会内部的分裂。明末清初那一点点科学萌芽,都是从耶稣会教士手中裨贩进来,、该会初期的教士,传教方法很巧妙。他们对于中国人心理研究得极渗透。他们知道中国人不喜欢极端迷信的宗教,所以专把中国人所最感缺乏的科学知识来做引线,表面上像把传教变成附属事业,所有新教的人仍许他们拜“中国的天”和祖宗。这种方法,行之数十年,卓著成效。无奈在欧洲的罗马教皇不懂情形,突然发出有名的“1704年教令”、总而言之,是谈前此传教方法之悖谬,勒令他们改变方针,最要的条件是禁拜祖宗。自然该教令公布后,从康熙帝起以至朝野人士都鼓噪愤怒,结果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把教皇派来的公使送到澳门监禁。传教事业固然因此顿挫,并他们传来哪些学问也被带累了。、总之康熙五六十年间所延揽的许多欧洲学者,到雍正帝即位之第一年,忽然驱除净尽。中国学界接近欧化的机会从此错过,一搁便搁了二百年了。明季道学反动,学风自然要由蹈空而变为核实由主观的推想而变为客观的考察。客观的考察有两条路:一自然界现象方面;二社会文献方面。以康熙间学界形势论,本来有趋中自然科学的可能性,且当时实在也有点这种机兆。然而到底不成功者,其一,因为种种事故把科学媒介人失掉了。其二,则因中国学者根本习气,看轻了“艺成而下”的学问,所以结果逼着专走文献这条路。 自雍正元年放逐耶稣会教士以后,中国学界和外国学界断绝来往已经一百多年了。道光间鸦片战役失败,逼着割让香港,五口通商,咸丰间英法联军陷京师,烧圆明园,皇帝出走,客死于外。经这次痛苦,虽以麻木自大的中国人,也不能不受点激刺。所以乱定之后,经曾文正、李文忠这班人提倡,忽有“洋务”、“西学”等名词出现。原来中国几千年来所接触者,除印度外,都是文化低下的民族,因此觉得学问为中国所独有。“西学”明目,实自耶稣会人来所创始。其时所谓西学者,除测算天文、测绘地图外,最重要者便是制造大炮。阳玛诺、毕方济等之间重于明末,南怀仁、除日升等之间重于清初,大半为此。西学中绝,虽有种种原因,但太平时代用不着大炮,最少亦应为原因之一。过去事实既已如此,那么咸。同间所谓讲求西学之动机及其进行路线,自然也该为这种心理所支配。质而言之,自从失香港、烧圆明园之后,感觉有发愤自强之必要,而推求西之所以强,最佩服的是他的“船坚炮利”。、李壬叔、华若汀等、译出几十种科学书,此外国际法及其他政治书也有几种,自从,中国人才知道西人有还藏在“船坚炮利”背后的学问,对于“西学的观念”渐渐变了。虽然,这是少数中之极少数、 中国人对待欧洲科学的态度从开始的从根本上【科学】进行探讨,发展到十九世纪变成单纯的应用技术的学习。十七世纪,即明清之季,西学东渐,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并且付诸实践的人应当数方以智【生于公元1611年,卒于公元1671年】;他一面秉承家教,以易学传世,一面又广泛接触传教士,学习西学。通雅文章薪火:“考测天地之家,象数、律历、音声、医药之说,皆质之通者也,皆物理也。专言治教,则宰理也。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物理小识自序:“寂感之蕴,深究其所自来,是曰通几;物有其故,实考究之,大而元会,小而草木蠢蠕,类其性情,征其好恶,推其常变,是曰质测。”“质测与通机是方以智的两个特有的术语,相当于求多理与外物与求一理与内心。在方以智看来,耶稣会士在求多理于外物方面有其专长(指其科学技术),但在求一理于内心方面却相当笨拙(指其宗教神学),就是他们的科学,也仍有不完备的地方。”(3)通几,是对事物发生根本原因的探讨,而质测则要求脚踏实地考察事物变化原因,按特性予以整理分类,总结验证已知规律,预测未来发展变化。显然,通几与质测是从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着眼对学术活动所做的分类。在中国,这种分类是方以智的独创。张学堂先生对方以智给出公正且非常高的评价(4):方以智基本主张是:尚实而不废虚,极力提倡科学研究。宋明以来学者大多离气执理、扫物尊心,扫器言道、离费穷隐、舍物以言理、托空以寓物,走上了舍实求虚的方向,因此乃提倡质测研究以救其弊。他一方面大量采录中国古代的科学理论与知识、同时代的技术发明、以及个人的观察与实验,一方面也不忘藉助于西学。因为中国科学究竟有不完备之处,而耶稣会士传来的西学却群于质测,又是甚至能决从古之疑、补开辟所未有,正刻意补中国科学之不足。此即所谓借远西为郯子,申禹周之矩积。因此,我们认为方以智接受西方科学,实质上是要丰富中国科学的内容,并进而挽救宋明以来舍实求虚的颓风。因此,张德钧认为方以智采录西学远比中国科学进步,即时采录,也有所批判,因而断定方以智实质上是有意藉中国科学打击西方科学,事实上完全不了解方以智接受西方科学的本意。哲学方面的研究,借助于易经而舍弃圣经,却还是承认西方的宗教神学有其存在的地位。方以智基本上认为西学祥与质测,而拙于言通机;然智士推之,彼之质测犹未备也。 方以智对待西学也就是现代科学的态度是正确的,“既不是全盘接受(如徐光启、李子藻),也不是全盘拒绝(如王夫之),而是根据证据而作批判式的接受。这是相当理智的态度。(5)”令人遗憾的是方以智的学术思想没有延续下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上文梁启超先后分析的“自雍正元年放逐耶稣会教士以后,中国学界和外国学界断绝来往已经一百多年了”。中国没有吸收先进的科学知识,当然无法与中国哲学有机融合。当今天我再回头看过去近四百年的学术史的时候,我们发现方以智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从科学思想的高度研究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不同的人。19世纪末张之洞为首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是从科学思想的高度认为中学为根本,而是伦理人文的角度认为中学为根本,实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这一点与方以智的“借远西为郯子,申禹周之矩积”有本质的不同!通过前文探讨我们知道宋代的理学实质上是对事物本质的研究,且具有很高的科学思想,之所以宋以后出现“舍实求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事物的认识深度没有跟上,比如欧洲出现显微镜,认识了生命是由细胞组成;中国人并不知道这些。如果将中国的科学思想与欧洲最先进发现相结合的话,也许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到17世纪的时候,方以智发现中国科学的不足;并不是采取抛弃中国哲学,而是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吸收西学的有益知识补充中国科学的不足。这种观点即使是在今天,依然是先进的,当然也是正确的。如果说方以智是伟大的科学家与哲学家,是个人倡导如何正确对待“西学东进”的话,那么,在那个时代另外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颜习齐,则是希望通过办学希望找到一条中国复兴之路!他开创了颜李学派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梁启超先生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这样评价他们:“总而言之,凡属于虚玄的学问,他无一件不反对;凡属于实验的学问,他无一件不赞成。使习斋、恕谷生于今日,一定是两位大科学家,而且是主张科学万能论者,我敢断言。”颜习齐生于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卒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5年】;在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就是在南漳书院的半年,虽然时间短暂但我们可从他的办学理念中看出“习齐是比常人敏感到中国命运的脉搏。唯用论的主张,或许可作为彼时中国适应西潮的一股力量。然而,力量未成熟,救急不了。”他的学术思想直到“习齐死后近两百年,同治年间才有戴东原奋起申颜李之学,著颜氏学记。再降至民国这一百年中,中国人饱经沧桑,吃了现实的苦头,自然而然,颜习齐便愈受重视了。”蔡仁坚先生在中国科学教育的先驱颜习齐一文中最后的评价是: 康熙四十二年,老人便与世长辞,漳南书院也从此沉寂,那将近半年时光,习齐所展现的光芒逐渐暗淡,紧跟随而来的,是一股汹涌西潮,夹着狂风暴雨,席卷中国。同治年间,各地同文馆、学堂的设立,已和漳南书院的规制,精神大异其趣。中国文化所孕育的科学教育的高峰,到此嘎然而止。(6)漳南书院被李约瑟称为当时最为进步的学校。在颜习齐上任的第一天,先向院主郝文灿进言说:“承你谬托院事,我不敢不明行尧孔之道,免得侮辱及你。我们儒家之道从秦火以后,可以说是失传了,降至宋代参杂佛道二家,以玄谈论德性,以训诂为学问,儒家的精神,几乎是灭息了。今天我与大家力图挽此狂澜,我得说明我的教育方针是宁粗而实,勿妄而虚。” 他的办学理念“宁粗而实,勿妄而虚”,在实际办学中并没有将虚的东西全部抛弃,在实际办学中依然设置“理学齐”和“帖括齐”;颜习齐最重视实践,反对空讨论。为何设置理学这些虚的研究哪?他自己的解释是:“理学、帖括是吾道之敌对,知识暂容之以示吾道之广,以应时制之所需。等积习端正了,取士的方法回复到古代的标准,才将两齐取消。”很多人可能疑惑颜习齐设置的其他课程中如何解决理论问题?如果按照韦政通先生的认识:“玄学是中国哲学的总特征质疑,近代反对玄学者,多半是属于经验主义,实证主义,或是实用主义。(7)”颜习齐应当是一个经验主义者,实证主义者或者实用主义者,他可以抛弃宋元以来的理学;但根本思想却是按照最古老的孔子教学方式进行“实践亲履的精神”。这种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上我认为大约与方以智的“借远西为郯子,申禹周之矩积”是一致的。我们通过下面颜习齐对儒家的评价,也许可看出他骨子里还是坚持中国哲学为核心的教育原则: 原始儒家教授生徒是文武合一的,是符合当时朴素勤劳与剽悍底民性,除了六府、三事、六德、六行外还要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的。这六件事为的是要培养人的实践能力,不能光教读书人禁锢在经义词章的象牙塔。此种教育方针健全而有用。可惜后来的大部分儒家,忘掉了古人实践亲履的精神,只在书本上做学问,以致吾儒之学,以经世为宗,自传久而缪,一变训诂,再变词艺,而儒名存实亡矣诚然。这个不尚实的传统到宋明心学臻于高峰,儒家宗主孔夫子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的胸襟与涵养是全退化了。然而物极必反,一股反心学玄学的强有力运动,终于起来为中国近代思想史,力辟出另外一条路。为首的便是后人称为颜李学派的开山祖师颜习齐。他是这个思想改革运动中,反抗宋明儒者最激烈的一个。在他唯用论的标准下,宋明那一千主静居敬的思想家,全没有了地位。(8) 颜习齐反对的是宋明以后以静为主的学术思潮,并不是完全反对理论上的讨论。坚持的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为了要恢复孔子时代的教育模式;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认识到中古时代的教育实际上就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基础上的从实践中得出的理论,再反过来指导现实;这种基本方式直到19世纪依然在影响着学术界,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易经对人们的影响: 易经这一本质上是中古时代的体系,其强大的威力一直到现代仍继续影响着中国的人心,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凡是在中国居住过的人,都知道年老的学者对易经的深切眷恋。理雅各【Legge(9)】写如下一段话时,一定是出自他的切身经验之谈:凡是对“西方”(a)科学已经有某些知识的中国学者士绅都爱说,“欧洲”物理学的电、光、热以及其他学科的全部真理都已包含在八卦之中了。可是当问到为什么他们和他们的同胞对这些真理一直是而且仍然是一无所知时,他们就说,他们必须先从西方书籍里学到这些,然后再查对易经,这时他们发现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就已经懂得所有这些了。这样表现出来的虚荣和傲慢是幼稚的。而且中国人如不抛掉他们对于易经的幻觉,即如果认为它包含有一切哲学所曾梦想到过的一切事物的话,易经对他们就将是一块绊脚石,使他们不能踏上真正的科学途径。这些话是将近一个世纪之前写的,但是现在的情况摆向相反的方向;极少有中国科学家能抽出时间来检查他们所认为是他们自己中古时代的愚昧思想,这一事实确实是大大地损害了亚洲的科学发展史。但是,关于易经在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现在该是我们作出自己的判断的时候了。恐怕我们不得不说,尽管五行和阴阳的理论对中国科学思想发展是有益无害的的(b),但是易经的那种精致化了的符号系统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灾难性的障碍。它诱使那些对自然界感兴趣的人停留在根本不成其为解释的解释上(c)。易经乃是一种把新奇事物搁置起来,然后对之无所事事的系统。它哪象征主义的普遍体系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归档系统。它导致了概念的格式化,几乎类似于某些时代在艺术形式上所出现的那些格式化,他们最后使得画家根本就不去观看自然界了(d)(9) 李约瑟先生对易经的评价是不正确的,易经实际上是阴阳的延伸,是对一个事物整个发生、发展过程的研究方法。这一点在历代典籍中都是明确的,比如将一年看作是一个过程,或者将人的一生看作一个过程。对于时间较短的事件,可以采用八卦的方式进行研究分析;这一点在我们研究药物的效果的时候是非常有作用的,在以后探讨药物使用情况时候会遇到这个问题。正是因为李约瑟先生没有认识到易经的真正价值,以致于他无法搞清楚中国哲学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关系: 希腊的原子论和数学无疑是正确地被视为欧洲17世纪笛卡尔牛顿的科学基础。它们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母体中产生了我们的直接前辈如道尔顿、赫胥黎和机械唯物论者的“近代”科学。但是,自从它们的时代以来,科学不得不变得更加“近代化”,以便吸收场物理学,并考虑宇宙的极大的和极小的各个部分,它们都超出了适于建构牛顿的世界图景的那些大小范围(a)。由于对生物现象的深入理解,也有必要重新制订有机主义这些在其中曾起过的重大作用的那些科学概念。但是首先,有机主义哲学并不是欧洲思想的产物;我们猜想莱布尼茨可能曾经受到有机主义哲学以其成体系的理学形式来施加的影响。于是在我们眼前就展现了一幅意料不到的景象也就是这样一种可能性:起源于欧洲商业城邦社会的原子的偶然遇合的哲学,对于建立19世纪形式的近代科学是必要的;而对建立现在和未来形式的近代科学所必须的有机主义哲学,则起源于上古和中古的中国官僚主义社会。今天的科学所采取的新形式,当然并不取代牛顿自然科学的“经典”体系;这些新形式之所以成为必要,仅仅是由于今天的科学所必须涉及的宇宙领域是牛顿体系所未曾设想过的。我们全部结论所需要的只是:中国的官僚主义及其所产生的有机主义,在形成一个完善的自然科学世界观的过程中,可能证明是与希腊的重商主义及其所产生的原子论同样必要的一个成分。、莱布尼茨和怀特海所应用于自然界的理论有机主义,也许是起源于亚洲官僚主义社会在自然界的反映。我们应该理解,这些想法中没有一种是任何形式为易经的观点进行辩护的,或是要减轻它对中国科学思维所造成的恶劣影响的。巨大的历史悖论始终是这样的,即虽然中国文明不能自发地产生“近代”自然科学,但是如果没有中国文明所特有的哲学,自然科学也不能使它本身臻于完善。(10) 然而方以智、颜习齐以后直到今天,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能正确对待中国科学【哲学】与西学【科学】关系的人了!只是在上世纪2、30年代的时候,杜亚泉先生、梁启超先生、胡适先生、钱穆先生从文化的角度认识到“中国哲学与欧洲科学的关系”(见前文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再以后真的没有人达到这样的高度。由于中国人没有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哲学】与现代科学的关系,以至于在吸收外来文化的时候,几乎忽略了自身文化的价值。这种近似抛弃中国文化的行为,也许是中国现代没有产生重大科学技术成果、为何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的根源所在。本书虽然是为说明我们的药物可以治愈冠心病,然这仅仅是一种药物治疗一种疾病这样简单的事情;但是我们如果不能认识到:如果不纠正人们对待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不能认识到中国科学思想领域存在的问题,只能是枉费我们的心血。也许鲁迅先生在自序中:“救人的灵魂比疗救人的肉体更重要”更能体现我的思想,这也是我不厌其烦的讨论中国哲学的原因。我知道这本书在当前举国上下一片急功近利的状况下出现,不太“合事宜”;甚至有人会认为“中医药就是医学,与哲学何干?”、“谈中医药为何要扯很多与中医药无关的事情”;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对于单纯如何使用药物治疗具体疾病这种技术性问题的时候,如果没有正确的科学思想,根本无法进行;既是可以进行结论也不一定正确。当前的中国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太多,治疗心血管疾病仅仅是中国哲学的极小的一个实际运用而已;如果可以将中国哲学的基本原则推而广之,必将在很多研究领域出现一大批对人类影响巨大的成就。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可以认识到这一点?日本是当今世界上科学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认真研究日本学术发展史;不难发现很多方面得益于中国哲学,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人就是“朱之瑜”。梁启超先生在明清之交中国思想界及其代表人物中这样评价朱之瑜:“【他】不喜欢谈玄,专求实践,他政治运动失败以后,亡命日本、那时候日本宰相事实上全国主权者德川光国十分敬礼他,尊他为国师,他很热心教导日本人,日本近二百年的文化,最少有一半由他造成,这是日本史家人人公认的事实。”我的观点是:日本取得很多科学成就,大约是在科学思想上按照中国哲学方式进行,在具体的技术研究上按照现代科学进行;并将两者有机融合的结果。即按照中国哲学思想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我大胆的预言,如果中国再不认识到中国哲学在未来科学技术中的价值,下一个世界科学文化中心将是日本;并且根据科学文化中心转移的规律看,到再下一个中心转移将很可能是100年以后的事情。还句话说:很可能中国在未来100年内无法超越日本!这对中国将是一种灾难【注】。 (1)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总论,P329。(2)参考: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7月版,P4428,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3)(4)(5)见:张永堂,方以智与西学,中国哲学思想论集清代,水牛出版社。 (6)(8)注:本文中关于颜习齐的讨论,来源于蔡仁坚,中国科学教育的先驱颜习齐,中国哲学思想论集清代,水牛出版社。(7)韦政通,颜习齐思想述评,中国哲学思想论集清代,水牛出版社, P163。(9)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总论,P362。(a) 这段引文中的引号是我【李约瑟】加的,因为科学是,而且一直是世界性的。这个事实不受下述历史偶然性的影响,即17世纪在欧洲出现的近代科学的巨大高涨不得不及时地向东方传播,而在一千年以前,传播的方向是相反的。(b) 冯友兰【Feng yu-lan (1),vol1.2,p.131】同意此说。(c) 德效骞教授曾对我提示过,中国科学在宋代繁荣的原因之一或许是,以周敦颐为2的理学家们从易经中删去了很多的迷信,并把卦恢复到一种纯象征性的用途。但是,把卦当作自然现象背后的朦胧的因果因素这一概念,恐怕在他们以后还继续存在了很长的时期。(d) 这个论点出于与沙利文(M.Sullivan)先生的谈话。(10)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总论,P366。【注】本来我想在本文后附上我对“世界科学技术中心转移”的看法,但考虑到涉及一些敏感话题,实在不方便谈论。关于下一个科技中心的话题,已经有很多人讨论;对于一些人认为:中国将可能是下一个科技中心。我认为这种观点不完全正确,因为技术的进步依赖科学思想的突破;如果中国学术界的科学思想仍然沿用现在的“辩证”理论,不要说中国会是下一个科技中心,就是取得重大科技成果也未必可以实现。 附:南漳书院的布局:来源于蔡仁坚,中国科学教育的先驱颜习齐,中国哲学思想论集清代,水牛出版社,P173。他把两边对立的四栋正厅,设为习讲堂。东边第一齐西向,为文事课,教授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拥有地理学的特别教室,和一间星象观察室。此时望远镜【原文:望眼镜】已自欧洲传来,这间星象观察室,理应有此设置。第二齐为经史科,授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等科,是比较传统的教育。西边第一齐向东,为武备科,讲五子兵法、攻守、营阵、水陆战法、射御和技击。拥有器械完备的健身房、箭靶场,和许许多多的兵器。若有人以这些传统兵学、武术教育出来的将材,和数年后学自西洋的新式军队,相比其素质与精神,将是个有趣且令人深味的题目。第二齐为艺能课讲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拥有许多特为研究水利工程、建筑、农艺、应用化学、及烟火制造的设备。又有两栋北向的建筑,分置理学齐课静坐学程朱陆王之学,和帖括齐课八股科与之业。习齐是最反对理学,八股这两样东西,怎么又纳入他的教育呢。他自己解释道:理学、帖括是吾道之敌对,知识暂容之以示吾道之广,以应时制之所需。等积习端正了,取士的方法回复到古代的标准,才将两齐取消。其用心可谓良苦。校舍依此分配外,也建了学生宿舍、客房、马厩、车房、仓库饭厅、浴厕等。书院门口更凿一广而深的水池,引水植莲,池中建亭子,窗材饰之,视界四达可收乾坤一草亭之灵机,师生课余泛舟池上,或漫步小桥散心于亭中,【糸玄】歌笑语,作山水之乐。这份光景,就是今天最幸福的学生也要羡慕的。而身处此气氛中所能熏染得到的气息,则是现代教育没有办法达到的。这样子的规模,包括理、工、农、文、商、法、军等,是有如今日大学教育的丰富。而漳南书院在十七世纪的中国能够创立存在,我们不得不佩服颜习齐革命性的伟构。环视当时欧洲著名的大学如撒拉曼加(在今西班牙境)、哥应拔(葡萄牙)、巴黎大学,论规模设备、创校者的眼光胸怀,漳南书院都是足堪抗衡而有余的。习齐的时代,已经有很多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以传播欧洲的新科学来帮助传教。他们与中国科学家合作,大量地翻译科学书籍,这些书大部分都是欧洲几个著名学校的教科书。习齐是接触过西学的,虽然在他的著作里,不曾对西学表示过意见,但在他的唯用论的标准,与重视科学的态度下,那些进步的教科书,精美的舶来品,一定曾唤起他注意这些东西所由来的背景。因此他立教育规模的灵感,可能有一部分要归功于传教士。李约瑟便曾明白指出,习齐的教育事业系受耶稣会士的刺激而起难能可贵的是,习齐没有囫囵吞枣,也没有见到新奇就刻意模仿或全盘接受。漳南书院是十分中国,且直接得自习齐的思想与学识,而它本身的实力,便足够跻身与世界名大学之林。 习齐的科学教育,是古代中国科学教育史上值得骄傲的一页,其实也是唯一的一页。本文来源于博客日报 原文链接:/?do=blog&event=view&uid=5598&ids=134724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疾病发病情况的认识研究 由于资料缺乏我们不知道汉代以前的疾病发病情况,但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述多少还是可以从中找出一些痕迹。黄帝内经有两部分一是素问,二是灵枢;在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称为“经”的不多,为什么呢?经的本意是古代南北方向的线,后来经用来表示“连系”古代竹简的绳子;引申为一个学问的开山之作或者根本之作。中医药的经有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脉经、甲乙经等;而与“经”相对的是“论”,论是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讨论。比如伤寒论主要是讨论伤寒问题的书籍,搞清楚“经”与“论”的不同对中医药古籍的学习很有帮助。下面我们讨论黄帝内经的相关问题:素,会意。小篆字形。上是“垂”,下是糸(m)。糸,丝。织物光润则易于下垂。说文素,白致缯也。礼记杂记纯以素。这里取其意义是本质,本性的意思。问,形声。从口,门声。本义:问,询问。说文问,讯也。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周礼大宗伯时聘曰问。素问就是“问讯根本的问题”或者“讨论根本的问题”的意思。灵,靈:形声。从巫,靈(lng)声。说文灵,灵巫也;以玉事神。离骚命灵氛为余占之。枢,形声。从木,区声。说文枢,户枢也。易系辞枢机機, “机”与“機”古代是两个字,“机”本木名,即桤(q)木树;现在“机”是“機”的简化字之发。【国语周语耳目,心之枢机也。注:“枢机,发动也】枢同时含有开阖的意思。灵枢意思就是讨论形而下的人体包含的形而上的气的运行通道开阖之转机问题。因为黄帝内经讨论的是根本性的问题,因此具体的疾病的名称不是太多,大的分类有:热、疟、气厥、举痛、风、痹、痿、厥等。由于黄帝内经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也就无法判定出其中疾病发病的时间。 在现有资料中,最初对疾病有详细记载,且明确时间的医学古籍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在这本书中,张仲景详细记述了当时疾病的发病情况,以及如何治疗。首先我们看成书的时代背景,张仲景生活年代是:约生于东汉和平一年(公元150)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当时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代之一,即:流贼四起,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疫疠流行,民不聊生。可以说张仲景的一生都是生活在战乱、动荡的年代,人们生活环境应当不会太好。出现伤寒的几率应当非常高,以至于“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张仲景本人寿命也仅仅只有70岁,并不能算是高龄。恶劣的生活环境是导致伤寒发生的重要因素!(1)其实早在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前内战就已经爆发(2)。伤寒论的成书年代在公元200年前后应当是大致正确的。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述了伤寒的成因,脉象,以及如何治疗与应当使用的药物。伤寒论被中医药界推崇为四大必读的医学书籍之一,以致于很多人试图从中找出治疗今天疾病的方子;我对这些人的评价是:愚蠢之极!这是“死读书,读死书”的结果。伤寒论之所以被推崇很大原因是:因为在宋代初期被当时的大臣校订以后推广的结果,在伤寒论注序中我们可以看到“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对当时疾病的评价“以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