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这些内容可能会考选题或者填空,人名及其发现要记得,其他的有印象即可。占的分数不会多,不记关系也不大。 早在公元 11 世纪,我国医学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明了人痘苗,即用人工轻度感染的方法预防天花。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 1572),人痘苗已在我国广泛应用;至 17 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引起邻国的注意,先后传入俄国、朝鲜、日本、土耳其、英国等地,进而使人痘苗预防天花的方法得以推广和验证。此即经验免疫学时期。它是人类认识机体免疫性的开端,为以后英国医生Jenner (琴纳)发明牛痘苗奠定了基础。该时期发现了免疫现象,对医学实为一项伟大贡献。 18 世纪至 20 世纪中叶为经典免疫学时期。这一时期,人们对免疫功能的认识由人体现象的观察进入了科学实验时期。在此期间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牛痘苗的发明牛痘苗的发明是继人痘苗之后免疫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是由英国医生 Jenner 在观察到患过牛痘的挤奶女工,不再患天花的事实后,通过长期研究的科学成果。它开创了人工自动免疫的先河。该疫苗给人体接种后,只引起局部反应,并不造成严重损害,但能有效地预防天花。它不仅弥补了人痘苗的不足,而且可在实验室大量生产。因此很快地代替了人痘苗,被医学界所接受。减毒活疫苗的发明19 世纪末,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法国免疫学家巴斯德(Pasteur)和德国细菌学家郭霍(Koch)在创立了细菌分离培养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地科学研究,利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方法获得了减毒菌苗,并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Pasteur 以高温培养法制备了炭疽疫苗,用狂犬病毒在兔体内经连续传代制备了狂犬病疫苗。这些减毒疫苗的发明不但为实验免疫学打下了基础,也为疫苗的发展开辟了新局面。抗体的发现1890 年德国学者Behring(贝苓)和日本学者北里(Kitasato)用白喉外毒素免疫动物时发现,在被免疫的动物血清中有一种能中和外毒素的物质,称为抗毒素。将此免疫血清被动转移给正常动物,使后者获得了中和外毒素的能力。同年 Behring 又与 Kitasato 将白喉抗毒素正式用于白喉的治疗,开创了人工被动免疫疗法之先河。为此, Behring 于 1901 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后来,人们相继发现了凝集素、沉淀素等能与细菌或细胞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统称为抗体;而将能引起抗体产生的物质称为抗原,从而确立了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吞噬细胞的发现19世纪后期,俄国学者Elie Ilya Metchnikoff(梅契尼科夫)发现了吞噬细胞可吞噬微生物。于1883年提出了细胞免疫的假说,即吞噬细胞理论。他推测,吞噬细胞是天然免疫的重要部分,并对获得性免疫也至关重要;炎症不是单纯的损伤作用,也是保护机体组织的一种机制。Metchnikoff的伟大发现开船了固有免疫,为细胞免疫奠定了基础。 补体的发现1894 年, Pfeiffer(菲佛)发现了免疫溶菌现象。他将霍乱弧菌注射到已被该菌免疫的豚鼠腹腔内,发现新注入的霍乱弧菌迅速溶解。此外,取细菌免疫血清与相应细菌注入正常豚鼠腹腔也可得到同样结果。 Bordet 将新鲜免疫血清加热 30 分钟后,再加入相应细菌,发现只出现凝集,丧失了溶菌能力。据此认为,免疫血清中可能存在两种与溶菌有关的物质,一种是对热稳定的物质即抗体,其能与相应细菌或细胞特异性结合,引起凝集;另一种是对热不稳定的物质,称之为补体,它是正常血清中的成分,无特异性,但具有协助抗体溶解细菌或细胞的作用。血清学方法的建立根据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在抗毒素发现以后的 10 年中,建立了许多体外检测抗原、抗体的血清学方法如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等,为传染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新的重要手段。免疫化学的研究在抗原和抗体概念确立后,人们对其理化性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化学基础等问题产生了兴趣。 20 世纪初,Karl Landsteiner(兰茨泰纳)把芳香族有机分子偶联到蛋白质分子上,以此为抗原免疫动物,发现抗原特异性是由抗原分子表面特定的化学基因所决定,开启了抗体与半抗原关系的研究领域。此后Landsteiner进一步发现人红细胞表面糖蛋白所连接糖链末端寡糖结构的差异决定ABO血型,并将此应用于临床,避免了不同血型输血引起的输血现象,极大地推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因此Landsteiner是血型血清学的奠基者,他先后发现了ABO,MNP和Rh等血型系统。 20 世纪 30 年代, Tiselies 和 Kabot 建立了血清电泳技术,证明抗体是丙种球蛋白,并利用分离、纯化抗体的方法对抗体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进行研究。 Grubar 等人建立了免疫电泳技术,发现了抗体分子的不均一性的本质,从而使抗体分子与结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抗体生成理论的提出1897 年, Ehrlich 提出关于抗体产生的学说,即侧链学说。他认为抗毒素分子存在于细胞表面,当外毒素进入机体与其结合后,可刺激细胞产生更多的抗毒素分子,由细胞表面脱落入血。该学说当时未被免疫学界接受。 20 世纪 30 年代 Haurowitz 和 Pauling 等先后提出抗体生成的直接模板学说和间接模板学说,他们均认为抗原决定了抗体的特异结构,否认抗体产生细胞的膜上具有识别抗原受体。这种只片面强调抗原对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忽视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识别的本质的理论,违背了免疫反应的基本规律,阻碍了抗体生成研究的过程。直到细胞系选择学说提出后,才使免疫学有了新的进展。对机体保护性免疫机制的探讨19 世纪末,对机体保护性免疫机制的探讨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此期间形成两大学派。一为以 Metchnikoff 为代表的细胞免疫学派,该学派认为抗感染免疫是由体内的吞噬细胞所决定;一为以 Ehrlich 为代表的体液免疫学派,该学派认为血清中的抗体是抗感染免疫的主要因素。它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但每一学派都仅仅反应了复杂免疫机制的不同侧面,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直至 1903 年, Wright 和 Douglas 在研究吞噬现象时,发现血清和其它体液中存在一种物质(调理素),能大大增强吞噬作用,从而初步将两大学派统一起来,使人们开始认识到机体的免疫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0 世纪中叶至该世纪 60 年代期间,为近代免疫学时期。这一时期人们冲破了抗感染免疫模板学说的束缚,对生物体的免疫反应性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使免疫学开始研究生物问题,出现了全新的免疫学理论。因此,这一期实际上是免疫生物学时期。在此期间获得的主要成就包括:(一)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发现Koch 在用结核杆菌给患者皮下注射,试图进行免疫治疗时发现,在注射局部出现组织坏死现象,称为 Koch 现象。该现象具有特异性。 Chase 等对 Koch 现象进一步深入研究,他们以致敏豚鼠血清转移给正常动物,未能引起结核菌素反应;而用其淋巴细胞转移则引起了阳性反应。从而证明了结核菌素反应不是由抗体,而是由致敏淋巴细胞引起,机体的免疫性不仅仅只有体液免疫,也可形成细胞免疫。(二)免疫耐受的发现1945 年, Owen 发现异卵双生的两头小牛体内有两种血型红细胞共存,称其为血型细胞相嵌现象。由于不同血型细胞天然存在于同一机体内不引起免疫应答故又称为天然耐受。此后, Medawar 等在新生期小鼠体内成功地进行了人工诱导异己抗原耐受实验,揭示了体内处于发育阶段的免疫细胞无论接触自身抗原还是异己抗原,均可导致对相应抗原的耐受。( 三 ) 克隆(细胞系)选择学说的提出1958 年,澳大利亚免疫学家 Burnet 在 Ehrlich 侧链学说影响下,提出细胞系选择学说。该学说阐明了抗体产生的机制,并对诸如抗原识别、免疫记忆及自身耐受与自身免疫等许多重要免疫生物学现象作了解释,大大促进了现代免疫学的发展。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南京栖霞二模数学试卷
- 六枝小升初数学试卷
- 南宁是小升初数学试卷
- 庐阳45中一模数学试卷
- 2025年小学英语最难试卷及答案
- 内江市2024中考数学试卷
- 2025年小学生诗词试题及答案
- 机场航站楼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幕墙自动化施工技术方案
- 机场机坪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八年级下册英语2025电子版人教版单词表
- 2024-2025年度上海市社会工作者之中级社会综合能力高分通关题库
- 2025年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监控类)资格理论必背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3秸秆类生物质能源原料储存规范第1部分:存放
- 餐厅收货流程
- 消毒供应室课件
- 政府招商投资合作框架协议书模板6篇
-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高血压》课件
- 2025年房东租房合同模板电子版
- 2025年企业劳动者雇佣合同样本
- 【MOOC】《网络技术与应用》(南京邮电大学)章节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