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第二课时 (2).docx_第1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第二课时 (2).docx_第2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第二课时 (2).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2、 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3、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方法。4、 逐步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学过程1、 导入复习导入。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2、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 同?3、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4、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5、认识不同的原因及性格分析三、拓展延伸问题一:对同一个现象,产生不同的认识,这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请你举一个例子,并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问题二:课文是怎样结构的,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课文中所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4、 巩固提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一老河兵闻之果得之于数里外A和句相同,和句不同B和句相同,和句相同C. 和句不同,和句相同D. 和句相同,和句不同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3、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4、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A.但知其一B.是非木柿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5、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1)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2)耕,子可示我以耕田之术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3)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之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4)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注释:(1)行者:过路人 (2)所以:用什么方法 (3)未及移时:还没过多少时间 (4)术:方法、解释下列画横线的字。(1)农夫耕于田:(2)欲速则不达:(3)行者服而退:、给下列句子断句。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