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呼兰河传》教学设计.doc_第1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呼兰河传》教学设计.doc_第2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呼兰河传》教学设计.doc_第3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呼兰河传》教学设计.doc_第4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呼兰河传》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独李镇中学 李红娟教材依据: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设计思路:教学设想:首先,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初步的感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自主与文本、作者对话,关注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前后联系,还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次,让学生反复朗读鲜活的语言,这样反复朗读,尊重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给与了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才能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说教材:呼兰河传(节选)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呼兰河传是一部散文体小说,没有前后连贯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祖父的后花园与自己的童年生活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疑为学之始”,要求能指导学生带着疑问读书,所以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思考“乐”后面的东西:作者写作本文时乐吗?“我”的童年真的很“乐”吗?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对人生的苦乐作些力所能及的思考。根据本课及学生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计如下: 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及“我”眼中的祖父的形象。品味生动贴切的景物描写,理解文章融情于景的写法。2.方法与途径 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的方法。3.情感与评价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重难点1. 在质疑中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2. 领会作者的内心情怀,挖掘对文本解读的深度。说教法、学法:本文的学习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赏析、品味、探究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同时进一步指导学生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1 情景导入:1942年11月20日,“雨巷诗人”戴望舒来到秋风瑟瑟的香港浅水湾,拜祭了一位女子的坟冢,写下了短短的诗句:“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这首语淡情浓的悼亡诗叫萧红墓畔口占,坟中埋葬的是女作家萧红。设计意图:以戴望舒的萧红墓畔口占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知人论文导入语:文字是来自心灵的清泉,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折射。所以要想更好地读懂文字首先要读懂作者,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作者萧红。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12日),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田娣等。黑龙江呼兰县人。“萧红”是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卢隐、张爱玲、石评梅)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人物。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萧红诞生85周年时,称她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当代女作家之一”。设计意图:介绍作家萧红,让学生对萧红有初步的感知,了解萧红的内心世界,以便更好的理解作品。三作品简介导入语:这篇小说写于1940年12月20日,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她说“若是那时能回呼兰我的家乡去该多好啊!于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性小说。作者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风俗人情作传。课文节选部分是 “我”和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虽说是长篇小说节选,其实写的内容就是萧红小时候的生活,可以看成是她的的回忆录。 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及作品的内容,为学生理解全文的主旨打下基础。四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各自的年龄有多大?明确:祖父和“我”;祖父快七十了,“我”五岁2.地点在哪儿?明确:祖父的后花园3 若给课文起个标题,你起什么名字,请说说理由。明确:祖父和我:叙事的主角(快七十岁的祖父和四五岁的女孩);我家的大花园:描写的对象;我的故事起什么标题要视内容而定。4 用一个词修饰她在大花园里的生活?明确:自由 (28段)设计意图:通过四道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初步的感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自主与文本、作者对话,关注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前后联系,还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五品味语言1、后花园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景物的语句加以朗读、品析。(提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突出景物什么特点,怎样来描写?圈点关键词句,从修辞、句式、表达效果、阅读感受等方面品析)(提示:读出自由和快乐的情感.1.自由读2. 指明读3. 生齐读)2.你刚才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这段文字在语言组织上有什么特征?明确:这段文字用了大量的排比修辞,如几个“就”构成的排比句,还有几个“愿意”构成的排比句。(师展示幻灯片:花开了,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都不结,一朵花都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明确:前三个“就”,表示强调的语气; 后八个“就”表示自由自在,不加任何约束。这十一个“就”,非常有表现力,语气轻松,一气呵成,形象而有力地表现了一切都在自由地生长。为“我”的童年生活提供了自由自在的生长环境。3. 补充句子,再次体会作者自由自在的生长环境。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读文,抓住重点词句,想像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反复朗读,尊重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给与了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才能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六探讨写法人有自由和不自由的说法,园子里的一切事物在我的眼里怎么会那么自由的呢?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是由于作者是自由的,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是融情于景的写法,作者是在借景抒情。设计意图:学生从文本阅读中领悟了作者表达特点以及写作手法,使学生明白,像作者一样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就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就能写好自己我们的习作,这样把学生的关注点落在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上,思维就聚焦在课文隐含的教学价值上,七分析人物,体会情感。导入语:通过朗读,同学们可以感受到这个语段所呈现出来的事物自由自在的状态,也折射出人物内心的心理状态是自由自在。但凡在阳光下的一切,都是健康的、快乐的,都是自由的。这一切的自由都是谁给的呢?祖父学生分角色朗读(9-21段)。这里写的是祖孙两人的对话,你能从对话中读出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归纳:从以上语句可以看出,祖父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我”非常宽容、慈爱、谆谆教诲、平易近人的人。2. 从中读出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对祖父的怀念。(对祖父的怀念集中体现在第一段生齐读第一段)3.所以作者开篇第一句“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为什么用这句话开篇?明确:幻灯片显示1:等我生下来了,第一给了祖父的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呼兰河传)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一个人,好像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的“爱”和 “ 温暖”带得空空虚虚。 祖父死了的时候这小城里还住着她的父母,还住着很多人,可是在萧红的心目中,祖父是最重要的。想到故乡,想到亲人,想到童年,祖父就成了一种故乡、亲人的象征,祖父代表着作者童年的快乐。 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采用老师拓展、学生默读、圈划词句、写出感悟、观看插图、联系上下文以及自己的生活体验,多方位,多视角地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还能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文中的场景和意境,并把语言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八提高与拓展写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时,萧红已经是一位很成熟的作家了,为什么她这样怀念童年的生活?她童年生活很美好,很自由,而从那个花园走出来,作者20岁起漂泊流浪,生活极不安定,国难之际亡命香港,情感一再受挫,贫病交迫。人在孤独寂寞困顿焦灼之中越发喜欢回首美好往事,怀念过往。儿时的后花园寄托着她生命中全部美好的记忆,写呼兰河传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的童年,让孤独的心回到故园,成了她精神最后的慰藉与依托。她曾经深情地写过这样的文字:“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憎恶与冰冷之外,还有温暖与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与爱的方面,怀着永远的憧憬和追求。”对于萧红而言,是祖父的爱,保证了萧红的自由与快乐。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的乐园,更是一座充满爱心的精神家园。设计意图:透过文本要能够进一步挖掘、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品出自己独到见解。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对人生的苦乐作些力所能及的思考。九讨论全文的主旨本文回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大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十再读作者感悟灵魂导入语:萧红本身就是寂寞的,她的生,她的情感,她的生活,甚至她的死。萧红出生在黑龙江,十年漂泊,呼兰河是她的起点,香港是她的终点。去逝时,身边竟没有一个亲人,真是孤独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也将孤独地离去。在弥留之际,萧红临终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 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而且多么讨厌呵, 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 不错,我要飞, 但同时觉得 我会掉下来。 萧红。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再次感受萧红语言朴实、平和、率真稚拙之美,激发学生产生阅读原著和她的其他作品的愿望,使得学生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这符合新课标指出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十一.小练笔回忆你的童年,写一段充满情趣的文字。(要求:仿照作者语言的特点,两百字左右)设计意图:本文文质兼美,文中的经典语段,语感鲜明。通过小练笔释放了学生的表达潜能,又促进了学生对文本情感的升华体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法,是读写结合最有效的载体。教学反思: 呼兰河传(节选)语言生动活泼,真实地再现了萧红多彩的童年生活,从文字到内容上都是浅显易懂的,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情景导入、知人论文、作品简介、整体感知、品味语言、探讨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