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首诗词赏析专项——张凌志.doc_第1页
18首诗词赏析专项——张凌志.doc_第2页
18首诗词赏析专项——张凌志.doc_第3页
18首诗词赏析专项——张凌志.doc_第4页
18首诗词赏析专项——张凌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 词 赏 析七年级上册1、观沧海(东临碣石)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赏析要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观海地点,直陈其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写的是实景,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是静态,写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的是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的。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的气概。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发源于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亲。这是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诗人创造出这样一个宏伟的意境,也最能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艺术手法】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译文】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思想内容】这首诗既写了作者客旅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赏析要点】“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点题,诗人此刻在船上,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开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写景又点明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离家日久,旅食他乡,见时光飞逝,情何以堪!他自然要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名句赏析】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新生事物总是在旧事物还未消亡之时涌现(任何事物不是尽善尽美)。时序交替,时光匆匆不可待。黑暗、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开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译文】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思想内容】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赏析要点】首联写是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见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画出西湖早春的轮廓。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唱歌;燕是春的信使,已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颈联写花草,着重表达诗人的主观感受。 人们骑马游春,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的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重点问题】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答:“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细节描写)4、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乡愁的曲子,运用景物烘托,表现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赏析要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全写景,但都意味着主人公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西风”吹拂到他的身上。主客观高度统一。【名句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作品的主题句。诗意: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八年级上册1、望岳杜甫(古体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思想内容】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兼济天下。【赏析要点】这一首是写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 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前两联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虚写,写泰山的优美;下句实写,写泰山的高大。“割”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后两联写泰山景物,着力表现诗人的感受。“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实景,是细望所见,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孔子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名句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答案见上)2、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思想内容】集中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名句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望中所见,写景,传达忧国伤时的感情。“深”:表面写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饱含了忧国伤时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因感时恨别,见花开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表达了诗人伤时悲己的感情。这两句承上启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使用夸张,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句写诗人的苍老之态。“搔”:时局动乱、国事危急造成骨肉分离,烽火不息致使家书断绝,这些都使诗人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以至头发变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难以胜簪了。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忧国、伤时、念家、思家。3、石壕吏(暂无)4、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思想内容】从表面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作者虽不善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劳苦。但是把这首诗和作者其他的诗结合起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这首诗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随口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形成陶诗的艺术特点。5、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译文】轻车要前往哪里去呢? 出使地在西北边塞。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 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 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 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 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 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 【思想内容】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名句赏析】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描绘了边疆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狼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遇到“候骑”,一问才知将官们正在燕然前线呢!行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6、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译文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这来自故乡之水依然怜爱我,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名句赏析】首联叙事“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颔联颈联写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有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通过两幅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尾联抒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有欣赏美景转入对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千里之外,还不忍分别。含蓄的抒发了思乡之情。7、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译诗:巍巍岳阳楼 矗立在 洞庭之东长江之西 夕阳黄昏 没有晚风卷起 楼阁上的旌旗 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 在这里分开属地 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 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 我奔波三年 行程万里 今日登高远望 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 我自己已是 两鬓如霜 看着远山的古树 青苍中 隐含无限的伤悲【思想内容】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名句赏析】“洞庭之东江水西”,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宏阔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帘旌不动夕阳迟”,写举目所见,远景近景结合,诗人视线由近及远,融入那苍茫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颔联从景物描写转为强烈的抒情。“登临吴蜀横分地”,是说登楼的位置,有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直抒胸臆,道出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八年级下册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译文】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思想内容】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一篇优秀之作,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和未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恰当用典,含义丰富,耐人寻味。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首联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是点睛之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名句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败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败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意义,这两句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比现在好。【表现手法】刘禹锡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通过对受害战友的悼念,以及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对比了自己的沉沦和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表示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以自勉自励结束。层层深入,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刘禹锡在这首诗所表现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和鼓舞。2、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意: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思想内容】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此诗为咏史诗,其实是借题发挥。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发议论感慨。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的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3、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思想内容】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明经入仕二是勤王抗元。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 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是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是个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环境的危苦。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那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名句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自古以来,人生那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意“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思想内容】这首词是咏中秋的最著名作品之一,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的情怀。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名句赏析: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两片之间的过渡句,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自古以来,人世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既然这样,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伤感呢?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同处在这中秋美好的月光之下,虽远隔千里,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5、山坡羊 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chu)躇(ch)。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思想内容: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然过着痛苦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潼关的险要,以“表里山河”暗示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第二层(四一七句):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官阙万间都做了土”,“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易想象。第三层(末四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写作者沉痛的感慨: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6、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思想内容: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转换叙事角度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前四句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眼前景物,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7、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思想内容】本诗主要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名句赏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以及夸张的笔法领起,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急转直下,与一二句形成强烈反差,衬托诗人心中的悲苦。“金樽”两句,以乐景写哀情,强化了哀的程度。“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未来的生活中,闲来垂钓,宛如昔日垂钓而受周文王之聘,助文王打下江山的姜尚(姜太公),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的伊尹受汤之聘。现实之路虽然坎坷先祖,但梦还在,理想还在,想起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诗人又有了对未来的新的信心,希望有为于当世。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前路多艰,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吟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这首诗共十四句八十二字,在七言歌行中属短篇。但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它成为后人称颂的千古名篇。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创作背景】: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诗人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内容讲解】: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诗以描述开篇,写实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其战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作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回的沉到了塘坳。重点字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与其说他是和孩子生气,不如说他是和自己生气,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无用。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冰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秋雨不管不顾下个不停,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自经丧乱”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如果现在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既是一首边塞诗,又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雪与严寒,表现了送友惜别的深情。全诗共十八句,内容上分为咏雪(前十句)和送别(后八句)两部分。开头两句,突出边塞的气候特征,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八月飞雪。名句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将北国冬天的雪花比作南方春天的梨花,使严寒之中透露出盎然春意,别有一番情趣。诗人能从雪花联想到梨花,目然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雪莱所说,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大雪纷飞,满眼是银白世界,然而,在这皑皑白雪中,中军帐上那一面鲜红的旗帜就格外引人注目。这冷色基调上的一星暖色,一方面衬得整个画面更加洁白、凄寒,另一方面又给人以活力,给人以火热的激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在这凄美的景色中,诗人设宴送别归京的友人,那场面该是何等的动人。 唐诗中送别诗较多,各有千秋。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勉友人别效儿女忸怩之态,反映出送别时的豪迈情怀;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而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石酸中含情,频频劝酒声中自有无限情意,诗中流露出一种别时的愁情。 而白雪歌的别时场面与众不同,诗人在冰天雪地的中军帐为友人设宴饯行,那友情当是非比寻常。 诗中对送别的具体情景着墨不多,采用的是侧面烘托。诗中用音乐来烘托送别的场面,而写音乐又不是侧重其本身,而是选用几种有代表性的边塞器乐胡琴琵琶与羌笛,引入无限遐想,这里既有边地音乐的韵味,又有急管繁弦的热烈欢快的场面。在这奇寒的荒漠边地,诗人曾和友人同甘苦,共患难,这关系自然更加密切,情意自是更加深厚,而那既热闹又略带凄苦的音乐声正是传达了这种欢快之中更有离别时的惆怅心情。 送行的酒宴一直持续到垂暮时分。诗人送友人出了辕门,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去时雪满天山路”,雪大风狂,归途遥远,诗人的心中既有惜别的深情,又有隐隐的担忧,情绪极为复杂。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一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友人已经上路,而诗人依然站在雪地里,久久望着友人远去的马蹄印而不愿离去,这是为什么呢?是感叹“相见时难别亦难,还是担忧友人“长路关山何时尽”?是在内心安慰友人?莫愁前路无知己”,还是怨恨“春风不度玉门关”?悠悠情思如同那茫茫白雪一样,绵绵不断,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诗气势宏大,写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把美丽的雪景写得形象生动,同时写景中又抒发了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愁情,可以说是景中含情,达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境界。 诗的语言优美。诗中利用换韵与送到场景的转换,形成跌宕多姿的旋律。起音入声韵,急促激烈,与风雪相映衬,继而是阳春白雪,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再是“冰泉冷涩弦凝绝”,出现滞涩的场面,末尾渐入徐缓,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三绝”的韵味,让人回味无穷。10、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共315首。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就巨型组诗。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真可谓“浩荡离愁”。“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同时我们还可以想象作者辞官之时拂袖而去的情景。“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从这一句,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在傍晚时分,立在马上,面向故乡,翘首以盼,随兴赋诗,百感交集。此时诗人在想什么呢?想落红护花。“落红”即落花,全句的本义是说从树上飘落的花瓣并不是无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烂成泥,化作精魂,养育来年的春花。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这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多少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九年级上册1、望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这首词刻画了一个倚楼望江盼夫归来而一再失望的妇女形象。 起二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作者抓住人物的动态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睡醒早起,梳头洗脸打扮完毕,就独自倚着望江楼的栏杆向江面望去。词人抓住妇女的特有动作(梳妆打扮)点明了人物的身份,“罢”字既表明动作的时态,又写出动作的情态,略事打扮非精心装饰,表现了人物那种急切地盼夫归来而又信心不足的心情。“独”字则点出思妇形单影孤的情景,“倚”字写思妇倚楼而望久久地等待的神态。 次二句“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斜晖水悠悠。”是写景,又寓情于中,含义深刻。眼望着江面上千帆过去,都不是丈夫归舟,时近黄昏。江面上只剩下斜阳余晖含情脉脉,江水东流悠悠不断。意境悠远凄情,着力渲染思妇的离愁,把行人去而不返,辜负了闺中人脉脉多情的心情形象地表现出来。一个“尽”字不仅把天色已晚,江面空无一船,空旷凄凉的意境描绘出来,而且把思妇独倚望江楼时间之长,盼夫归来痴心之深的心情表现出来。 结句“肠断白苹州。”描写思妇又见到江边的白苹州,回忆起当年在此分手的情景,本来已经望不见归舟已是心灰意懒,又见分手之处,怎能不肝肠寸断、伤心之极呢?末句直写心境,揭出题意,余味隽永。 本词选取富有特征的动作和景物,构成人的艺术境界,表现人物的情思,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心理描写细致入微,意境深幽,寓意深刻。王国维认为“唐五代词,有句无篇。”不免偏激。但温词中确有不少像“斜晖脉脉水悠悠”这样为人们广为传诵的佳句。2、渔家傲秋思作者: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思想内容】表现了诗人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守边战士的思乡之情。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下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词的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名句赏析】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方面表现戍边将士归心似箭,另一方面表现将士们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的慨叹。这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4、“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白了头发,征夫流下了眼泪。“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渔家傲 秋思 宋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肃杀之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思乡爱国、壮志难酬认识诗人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学过他的岳阳楼记。了解背景范仲淹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作渔家傲数篇,述边镇之劳苦。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全诗精释秋天到了,边塞的景物与江南一带迥然不同,大雁向衡阳飞去,而无半点留恋之意。周围边疆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的号角一起响起,充满肃杀之气。重重叠叠、形势高险、像屏障一样的山峰中耸立着一座孤城,夕阳西下,烟雾缭绕,城门早已关闭。乡思涌起,然而,浊酒一杯消不了浓重的万里乡愁。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羌笛之声悠扬,夜深寒重,寒霜满地,引发思乡之情。将军和征夫都久久不能入眠,流下忧国思乡的热泪。诗中言志表达了边疆将士决心抵御敌人、保卫家园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也反映了他们思念家乡的凄苦心情。名句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重重叠叠的山峦犹如道道屏障一般耸立。斜阳西沉,烟雾弥漫,在这千山万壑之中,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描绘出边塞苍凉肃瑟的景色,抒发慷慨悲壮的情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为什么戍边将士彻夜无眠、头生白发? 答: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话题拓展.报国立功苏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范仲淹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边塞风光 范仲淹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异曲同工 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乐器 岑参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范仲淹 羌管悠悠霜满地3、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译文】我虽年老却要聊且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我狩猎的盛情,我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思想内容】这首词上片写打猎时的壮阔场景,下片表达了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并委婉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给他机会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