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赠爵制度的演进.doc_第1页
北魏赠爵制度的演进.doc_第2页
北魏赠爵制度的演进.doc_第3页
北魏赠爵制度的演进.doc_第4页
北魏赠爵制度的演进.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魏赠爵制度的演进 北魏赠爵制度的演进?分类教学研究?作者张小稳?字数2841摘要期。 前期赠爵多,后期赠爵少;前期赠爵多为“追赠”,后期赠爵多为“追封”;前期赠爵不可历史教学高校版第7期以孝文帝太和十六年至十八年的爵制改革为界,北魏的赠爵制度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以世袭,后期赠爵可以世袭。 前后期赠爵数量、形式与意义上的巨大变化,是孝文帝汉化改革、制度正规化寻求的直接结果,也是爵位体系与官僚体系在北魏前后期政治体制中所处地位、所起作用不同的结果。 赠爵,实封,虚封,北魏,孝文帝关键词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正月,“制诸远属非太祖子孙及异姓为王,皆降为公,公为侯,侯为伯,子男仍旧”;十八年(494年)十二月,又“诏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食邑者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 以此为界,北魏的爵制可以分为前期与后期两个阶段。 前期爵制属于虚封制,虽然有封地,但是没有封邑。 后期爵制是实封与虚封并行,实封爵称前往往冠有“开国”字样,食封户若干,享有封户上缴的部分租税;虚封爵称前没有“开国”字样,没有封户,也不享有租税收入,往往被称为散爵。 北魏的赠爵也以此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无论是赠爵的数量、形式还是赠爵的实际意义,前期与后期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 一、由多到少由追赠到追封北魏自出现赠官开始,便伴随着赠爵,最早获赠的是道武帝时期的许谦,许谦生前为“阳曲护军,赐爵平舒侯、安远将军。 皇始元年(396年)卒官,时年六十三。 赠平东将军、左光禄大夫、幽州刺史、高阳公,谥曰文”。 继之获赠的是散骑常侍、都督徐南兖州诸军事、镇东将军、彭城镇将、东海公孔伯恭,“(皇始)三年(398年)十月卒,赠镇东大将军、东海王,谥曰桓”。 谢宝富先生在对北魏的赠官进行初步研究之后,认为“明元、太武时期大臣死后多赠以中央官和追封为王公”。 其实不唯明元、太武时期如此,自道武帝称帝建立北魏皇朝之始至太和十六年孝文帝爵制改革之前,赠官大多伴有赠爵。 据笔者根据魏书所做的初步统计,孝文帝之前,在获赠的129人中,有62人获得赠爵,所占比例将近一半。 孝文帝时期获赠的110人中,有18人获得赠爵,其中17人在太和十六年之前。 皇朝在对死者进行集体追赠时也往往赠以爵位,太武帝神(鹿/加)三年(430年),敕勒万余落叛走,尚书封铁追讨灭之。 五月戊戌,诏曰“近遣尚书封铁翦除亡命,其所部将士有尽忠竭节以殒躯命者,今皆追赠爵号其宣敕内外,咸使闻知。 太武帝还曾对道士寇谦之的父祖宗从进行追赠“谦之有道术,世祖敬重之,故追赠(父)修之安西将军、秦州刺史、冯翊公,赐命服,谥曰哀公及宗从追赠太守、县令、侯、子、男者十六人。 寇修之等人在获赠刺史、太守、县令等官衔的同时,亦获公、侯、子、男等爵位。 孝文帝之后,获得赠官的人数大大增加,但获得赠爵的人却急剧减少。 在获赠官的445人中,仅有29人获得赠爵,所占比例仅为6.5,不及前期的七分之一。 在获赠爵人数急剧变化的同时,赠爵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前期的赠爵往往冠以“赠”或“追赠”字样。 太宗明元帝时,叔孙俊卒,“赠侍中、司空、安城王”;太武帝时,卢鲁元卒,“赠襄城王”,其子卢统在高宗文成帝时亦获“赠襄城王”;显祖献文帝时,许安都卒于天安初,“赠平远将军、冀州刺史、东光侯”。 高宗时对太后兄常英父祖常亥、常澄进行追赠,“追赠英祖、父,苻坚扶风太守亥为镇西将军、辽西简公,勃海太守澄为侍中、征东大将军、太宰、辽西献王”。 后期所赠虚封爵如前一样,如尔朱新兴为尔朱荣之父,庄帝时因尔朱荣有翼戴之功,获“赠假黄钺、侍中、太师、相国、西河郡王”;元怡于延昌中卒,“庄帝初,以尔朱荣妇兄,超赠骠骑大将军、太尉公、雍州刺史、扶风王”。 所赠实封爵则往往冠以“追封”字样,并有具体的食邑户数。 如宗室元提“从驾南伐,至洛阳,参定迁都之议。 寻卒。 以预参迁都功,追封长乡县侯”;世宗时,杨令宝“卒,追封邵陵县开国子,邑二百户,赐帛三百匹,赠征虏将军、华州刺史”,于烈“暴疾卒,时年六十五。 赠使持节、侍中、大将军、太尉公、雍州刺史。 追封巨鹿郡开国公,增邑五百户,并前千户”。 或者爵位不变,只增加邑户,肃宗时,元熙被元叉所害,“灵太后反政,赠使持节、都督冀定瀛相幽五州诸军事、大将军、太尉公、冀州刺史,增本封一千户,谥曰文庄王”。 二、由不可世袭到可世袭就赠爵的实际意义而言,前期的赠爵只是表明对死者的荣宠而已,对子孙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因为其所获赠爵是不能世袭的。 生前有爵,死后有更高赠爵,子孙所能继承的乃是其生前爵,而不是死后的赠爵。 张蒲生前为相州刺史、寿张子,始光三年(426年)卒,“赠平东将军、广平公”,他的儿子张昭“太宗即位,为内主书。 后袭父爵。 神(鹿加)中,从征蠕蠕,以功进封修武侯,加平远将军”。 史虽没有明载张昭所袭的具体爵位,但从他之后进爵的情况来看,显然袭的不是广平公爵,他只可能由子爵进侯爵,不可能由公爵进侯爵,所以他继承的应是张蒲生前的爵位寿张子。 封磨奴与崔鉴的例子记载的更为明确。 封磨奴生前赐爵富城子,“太和七年(483年)卒。 赠平东将军、冀州刺史、勃海公”,因其为宦官,无后,乃以族子封叔念为后,孝文帝赐名为封回,史载封回“皇兴初为中书学生,袭爵富城子,累迁太子家令”。 崔鉴延兴中以功赐爵桐庐县子,卒后“赠冠军将军、青州刺史、安平侯”,他的儿子崔合“袭爵桐庐子”。 封回、崔合所袭皆是父亲生前的爵位,而不是死后所赠爵。 李灵、李恢、李悦祖祖孙三代爵位继承的情况更能说明这一点(李)灵以学优温谨,选授高宗经赐爵高邑子。 高宗践受,除平南将军、洛州刺史而卒赠散骑常侍、平东将军、定州刺史、钜鹿公,谥曰简。 子恢,袭子爵进爵为侯,假钜鹿公(皇兴元年卒)追赠恢散骑常侍、镇西将军、定州刺史、钜鹿公,谥曰贞。 恢长子悦祖,袭爵高邑侯,例降为伯。 (魏书卷49李灵传,1097)李灵生前赐爵高邑子,死后获赠钜鹿公,他的儿子李恢袭子爵,即李灵生前爵高邑子。 李恢由子爵进为侯爵,死后也获赠钜鹿公,他的儿子李悦祖袭爵高邑侯,也是其生前爵,而不是死后所获赠爵。 死后有赠爵,而生前无爵的,子孙便无爵可袭。 高宗世,李祥、吕方生生前无爵,李祥死后获赠“定州刺史、平棘子”,吕方生死后获赠“建武将军、定州刺史、高邑子”,他们的儿子都没有袭爵的记载。 张白泽生前无爵,太和五年(481年)卒,“赠镇南将军、相州刺史、广平公”;李辅生前无爵,太和六年(482年)卒,“赠征虏将军、秦州刺史、襄武侯”;郑颍考生前无爵,太和中卒,“赠冠军将军、豫州刺史、开封侯”,他们的合法继承人皆无袭爵的记载。 要想获得爵位,还要靠自己的努力。 李顺的父亲李系,太祖世卒,“赠宁朔将军、赵郡太守、平棘男”,李顺“始光初,从征蠕蠕。 以筹略之功,拜后军将军,仍赐爵平棘子,加奋威将军”。 李顺虽与父亲所封地相同,但并不是由父亲那里继承而来,而是依靠自己的功劳所得。 王叡的父亲王桥生前无爵,“天安初卒,赠平远将军、凉州刺史、显美侯”,史载王叡“兴安初,擢为太卜中散,稍迁为令,领太史。 承明元年,文明太后临朝,叡因缘见幸赐爵太原公”。 天安处于兴安与承明之间,而此期间,王叡并没有袭爵,而是后来因为得宠于文明太后才被赐爵。 后期所赠的实封爵可以世袭,成为子孙后代的政治资本和经济基础。 如奚康生生前已封安武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肃宗时为元叉所害,“灵太后反政,赠都督冀瀛沧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司空公、冀州刺史,又追封寿张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 魏书卷72奚康生传载“子刚,袭”。 “刚弟定国,袭康生安武县开国男”。 从后文奚定国所袭爵来看,奚康生的长子奚刚所袭的爵当为其死后追封的爵寿张县开国侯。 肃宗时元直为真定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 因是孝庄帝之兄,“孝庄践阼,追封陈留王,邑二千户,赠假黄钺、太师、大司马、太尉,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子宽,字思猛,袭王爵”。 元直的儿子元宽所袭爵也是元直死后被追封的陈留王,而不是生前的真定县开国公。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从反面证明,太和之后追封的爵是可以世袭的。 景明初,世宗以裴飏“为辅国将军、南司州刺史,拟戍义阳,封义安县开国伯,邑千户。 诏命未至,为贼所杀。 赠冠军将军,进爵县侯,余如故。 世宗以飚勋效未立而卒,其子炯不得袭封”。 裴飏生前被封义安县开国伯,但没有受封就被杀掉了,死后虽被进爵为县侯,但世宗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功勋来换取这个爵位,所以特意下令其子不能袭爵。 这正好表明按正常程序裴飏的儿子是可以袭爵的,即死后追封的爵是可以由子孙世袭的。 与爵制改革之前所赠虚封爵不同的是,此时获赠的虚封爵也可以世袭。 如寇治,生前无爵,肃宗时因讨蛮战没,被“赠持节、都督雍华岐三州诸军事、卫大将军、七兵尚书、雍州刺史、昌平男”。 寇治所赠爵既无标志实封的“开国”字样,又无食邑户数记载,且不是“追封”,而是赠昌平男,所以应是虚封。 魏书卷42寇治传载“治长子月出之普泰中,袭爵”,寇治生前无爵,所以其子所袭爵当为其所获赠之爵。 三、制度正规化寻求与官爵体系的转换太和十六年前后,赠爵的数量、形式及意义之所以有如此的不同,从制度上讲,是孝文帝汉化改革、制度正规化寻求的结果。 北魏的历史发展到孝文帝时期,已经基本完成了统一北方的任务,下一步的战略目标便是消灭南方政权,统一全国。 而此时,北魏的统治基础与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游牧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原有的政治体制与统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所以孝文帝将都城由地处边塞的平城迁往中原腹地洛阳,以汉晋、南朝制度为依托,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爵制改革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北魏前期的爵制名称与爵等也都是汉制,但是由于游牧性的社会特征,以食邑制为主要内容的实封制缺乏实施的基础;统一北方之后,孝文帝便改虚封制为实封制,实行实封与虚封并行的双轨制,并接受了魏晋南朝封爵制度的基本思路与整体框架。 赠爵作为爵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魏晋南朝,一般是不赠予死者的,一旦赠予,便可以世袭。 遍检史书,整个魏晋南朝获得赠爵的不过有三十余人,东晋义熙中,关于追夺卫瓘赠爵的讨论足以证明获得赠爵之不易。 卫瑾生前爵为萧阳县公,有伐蜀之功,又因忠于西晋王朝,被楚王玮矫杀,“朝廷以瓘举门无辜受祸,乃追伐蜀勋,封兰陵郡公、增邑三千户”。 义熙九年(413年),尚书祠部郎荀伯子上表曰“故太保卫瑾本爵萧阳县公,既被横祸,及进第秩,始赠兰陵,又转江夏。 中朝公辅,多非理终,瑾功德不殊,亦无缘独受偏赏,宜复本封,以正国章。 由此亦可知,获得赠爵是一种特殊的荣宠,如果没有特别的与众不同之处,是不能获得赠爵的。 对于爵制较为完善的魏晋南朝来讲,封爵制度较为严格,一个人爵位的高低受制于其与皇室关系的远近和官职的高低,如果一个人的功劳超过了他所应该封的最高爵位,那么超出的部分就只能以回授的方式转给儿子或兄弟。 回授制度既保证了臣子的功劳不被埋没,又维护了爵制的等级性。 也可以说,回授制度使臣子的功劳在生前得到了回报,而不必依靠赠爵来弥补,除非某些特殊的情况,如追赠开国皇帝父祖、皇后父祖等。 北魏后期赠爵制度的改变以及回授现象的大量出现就是学习南制的直接结果。 不过,如果仅仅以此来解释北魏赠爵制度的前后变化,有些失之简单。 在更深的层次上,赠爵制度的变化与北魏前后期封爵体系在国家统治秩序中所处地位及所起作用的不同密切相关。 北魏前期,由于国家脱胎于游牧部落,规模较小,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而健全的官僚体制,官职的设置和官员的命名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自太祖至高祖初,其内外百官屡有减置,或事出当时,不为常目,如万骑、飞鸿、常忠、直意将军之徒是也”。 再加上其特有的内外官双轨制,一个人在国家统治秩序中的地位很难靠官职来维系。 在这种情况下,爵便成了维系官员身份高低的一个重要坐标。 况且,在百官无禄的情况下,爵是获取国家赏赐的重要依据,并可以根据爵位的高低享有数量不等的劳动力。 换言之,北魏前期,爵比官更能表明一个人在国家统治体系中的地位高低,也更实惠。 所以,北魏前期的几次制度改革对爵制都很重视,登国元年(386年),拓跋珪即代王位,“班爵叙勋,各有差”;“皇始元年(394年),始建曹省,备置百官,封拜五等”;“天兴元年(398年)十一月,诏吏部郎邓渊典官制,立爵品”。 对勋旧之臣的笼络往往是以封爵的方式而不是授予官位的形式,如天赐元年(404年)末,拓拔珪“追录旧臣,加以封爵,各有差”,并“令各辨宗党,保举才行,诸部子孙失业赐爵者二千余人”。 对有功之臣,也往往以赐爵或提高爵级的方式来奖励,在北魏前期的历史记载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以功赐爵”“以功进爵”的字样。 对死者的追赠也往往以爵的形式以示尊宠。 我们留心一下被追赠者的身份,就可以明白前期赠爵制度的用心所在。 除外戚、降将等这些前后期相同的追赠对象外,前期获得赠爵的大多是汉人,皇族宗室及各部大人几乎无人获赠。 这是因为由于血缘或政治的原因,他们在生前已经获得了较高的爵位,而汉人由于民族的原因往往无法获得与所做贡献相符的爵位,所以只能以死后追赠的形式给以补偿。 而追赠的爵位不能世袭,又保证了爵位授予制度的严格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