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采薇》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采薇》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采薇》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采薇》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采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掌握诗经的基础知识。了解诗经 采薇的思想内容及重章叠唱等艺术特色。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感知课文。合作探究,积累相关字词,理清课文大意。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的积累,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诗歌中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经历。通过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把握戍卒的形象,领会其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体会本诗中融情于景、比兴、重章叠唱等手法及其作用。、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几千年来,表现战士思乡主题的诗句是数不胜数。比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清代纳兰性德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等等。在卷帙浩繁的文化长河中,这些优美的诗句涌动着无穷魅力。饮水思源,当我们追溯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耀着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第一部诗集的诗经,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经小雅采薇篇,走进那古老而又年轻的故事,感受征人的情感和泪水。(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介绍诗经知识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下面请同学介绍诗经这部伟大作品。明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多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检查预习 1、自读一遍课文,勾划出你认为要注意的字音。多媒体展示生字:靡 载 疚 戎 牡 腓 弭 2、第二小组文字障碍是如何解决的?通假字莫暮棘急华花词类活用:雨雪霏霏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岂不日戒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日日)古今异义:小人所腓小人古义:士兵或地位低的人。今义:道德卑劣的人。君子所依君子古义:将帅今义:道德高尚的人重点词语:作柔刚思维止斯3、翻译课文。4、齐读课文,注意重音和节奏。 四、整体感知、概括本诗内容: 明确:本文写一位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诗中抒情主人公感情极为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走在回乡的路上也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沉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对战争的不满以及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孰轻孰重。、理清思路(多媒体展示): 一、(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的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二、(节)直接写战事。 三、(第节)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采薇思归疆场思归归家之哀 五、赏析课文、研读第一部分:作者怎样写征夫渴望回家的? 通过时间推移来表现他内心的渴望。怎样看出时间推移?从文本中找。明确:开头两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绽放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采薇采薇,薇亦柔止”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采薇采薇,薇亦刚止”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你能描绘出士兵采薇的画面吗?提示:诗歌一开始展示了一幅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面带饥色的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摘野菜,一边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那种情感是焦急忧伤的。明确:是啊!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这里用比兴的手法,说明时光的流逝,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回家呢?思家之情随时间的流逝一步步加深。体会重章叠句的手法及作用:提问:诗歌前三节诗句有什么的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手法: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处换几个字,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板书)这种手法我们以前在蒹葭里学过,另外还有一些流行歌曲如周杰伦的断了的弦等歌词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作用:内容上,通过反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战士戍边远离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三读,体会音乐美和战士的情感。分组比读,用低缓的语调,体会焦急忧伤的情感,看哪一组情感把握得好?、研读第二部分:提问:作者除了上文写征夫思归外,第四、五章还写了什么?明确: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劳。提问:描写边境生活的内容有哪些?写了哪些细节?体现什么感情? 提示:写战争一般应该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而本诗这样写了吗?没有。明确:写了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又用了“四牧业业”、“四牧骙骙”、“四牧 翼翼”等叠音词,用赋的手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之精良。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彼尔维何,维常之华”,盛开的棠棣花,给血与火交织的战场平添了一份优美,一缕柔情,折射出士兵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情怀。就像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豪迈的吟唱:“战地黄花分外香”。你还读出了什么?提示:将帅们驾着车马上路了,戍卒也踏上了艰难的征途。他们南征北战,一个月要转移多次,不敢安居,他们时刻警戒不敢松懈,因为他们面临十分凶恶的敌人。 提问:戍卒把怨愤归结于周王室了吗? 明确:没有。他们虽有怨愤之情,当面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时,他们能够以民族利益为重。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热爱祖国、厌恶战争等各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这样看来,字面上并没有写思归是不是离题了呢?(讨论)明确:当战士们拖着疲惫的身子,挣扎在车马后面奔跑的时候,当他们靠着车厢躲避敌人乱箭的时候,当他们日夜不得安歇的时候,怎能不加倍向往安宁和平的生活呢?边疆生活的艰辛,恰恰衬托了征夫们的思家和渴望和平生活的情感。四读,齐声读出高昂的爱国情感。、研读第三部分:提问:是啊,在疆场奔波的日子的确让人度日如年呀!那么,他回到家乡了吗?心情如何?明确:回到了。提问:战士的心情是不是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狂喜?明确:不是,而是很哀伤。提问:作者如何表现这种哀伤的?有直接描述的句子吗?从文本中找。提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提问:除此之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表现此时的心情?有一句被东晋谢玄称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你能找出来吗?明确:作者还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六、品味重点语句最后一节是抒情意味最浓的章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历来为人称颂的诗句,几千年来激荡着读者的心,清人王夫之这样评价“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你是如何理解的?(鉴赏、评价、改写)鉴赏:这四句包含了两个情景交融的画面,以景显情,韵味无穷,非常经典。当年我离开家乡,戍守边关,正是风光旖旎的春天,春风中丝丝垂柳,仿佛亲人难分难舍的牵挂,生死未卜,离家的心是多么伤痛!现在,经过多少岁月,经过多少磨难,九死一生,终于迎来了胜利的这一天,终于可以回家了!然而陪伴我的只有风,只有雪,不禁百感交集,凄怆难言。回家的路那么漫长,谁理解自己这么多年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艰辛和内心的悲伤啊!评价:1、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眼前之乐衬内心的悲苦。 2、物中有我,景中生情,情景交融。“依依”既表现杨柳之态,又表示人们送别时依依不舍之情。 3、一语双关。因“柳”与“留”谐音,古人折柳送别,以表示挽留之意。 4、“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5、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景实悲。 6、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七、理清全文情感变化的思路忧伤焦急慷慨雄壮痛苦悲伤(投影) 八、五读全文,把握情感基调悲怨,注意音调的变化:低缓高亢低沉 九、课堂小结 有人说:诗歌是心灵世界的一朵奇葩,无数诗人用心灵浇灌它,“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读采薇,我们被那浓浓的乡愁深深地打动了。其实,乡思情结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