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二册知识点总结.doc_第1页
高考历史第二册知识点总结.doc_第2页
高考历史第二册知识点总结.doc_第3页
高考历史第二册知识点总结.doc_第4页
高考历史第二册知识点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 第二册第一单元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l 原始农耕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前,以磨制石器为标志。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标志。南稻北粟: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人工栽培水稻;黄河流域(北方)种植粟类旱地植物。出线了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局面。 其中玉蟾岩出土的炭化水稻,距今约12000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稻谷,证明中国确实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之一。l 中华文明的起源:炎黄传说:炎帝和黄帝都是华夏族的部落首领。黄帝打败了炎帝,统一了华夏部落。然后又打败了蚩尤,成为中原地区的首领。今天我们中国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大地文明的崛起,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和冲突最为集中的区有,也是中华文明融、诞生的核心地区。l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传说,禹在晚年暗中培养儿子启的实力。禹死后,启杀死公举的继承人伯益,夺取权位。 从此,传子不传贤的“家天下”式世袭制的王位继承方式代替了“公天下”式、禅让制的王位继承方式。l 二里头文化:考古学家一直在寻找与文献记载的夏朝地域和年代相一致的遗址和遗物,而时间上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在二里头遗存中,发掘出两座类似宫殿的遗迹,这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经很明显。二里头文化已进入了青铜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作用:位下士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l 青铜时代:司母戊大方鼎式已发现的商代早期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重器。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用于祭祀、礼典,是一种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l 商朝的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他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无文字。作用:甲骨文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l 封邦建国:西周的建立l 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并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西周建立后,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体制的内容: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效果。作用: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统治,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l 社会大变革:l 东周的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洛邑在镐京的东面,后人把东迁后的周朝称为“东周”。l 经济领域的变革: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型水平。各国推行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随着农业的发展,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经济领域发生了最为深刻的变革。l 百家争鸣:档次社会转型只是,掌握了一定文化知识的 “士”最为活跃。他们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方向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证明的局面。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先庆祝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主要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儒家孔子创造出”仁“的核心观念,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荀子重新解释了孔子的“礼“,融礼、法于一炉。法家韩非子提倡“法制”为特色,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道家老子对现实政治持绝对的否定态度,认为仁法制都是徒生是非,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时代。其思想是朴素辩证法思想。l 从列国纷战到秦统一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商鞅变法: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兼并天下为目标,先后实行了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一系列法规。大一统的帝国: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先后兼并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局面,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发展生产。l 皇帝与中央集权制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性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器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等秦朝的地方为郡、县两级。为了巩固新建的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此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持政令的畅通;建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骚扰;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焚书坑儒,以统一舆论思想。秦虽短命而亡,但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了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l 秦的暴政:秦朝统治者在十余年间,不断动用民力;丁男不足,就征发女子承担转输的苦役。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秦朝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已经远远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仍然实行暴政,加速了秦的覆灭。l 第一次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以陈胜吴广为屯长的900名贫苦农民被征调渔阳屯戍,行至大泽乡,遇大雨延误限期。按秦律,一律处斩。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l 公元前206年,秦王婴投降,秦朝灭亡。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打败了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l 汉承秦制:含统治者从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到地方军衔制度,虽然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实行宽简舒缓,与秦朝的急切与苛刻完全不同。l 黄老思想: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主张尊道守法,礼法并用,达到了“清静无为“的境界。l 文景之治: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天下百姓的田租,又废除了秦朝留存下来的族诛、连坐等严刑苛法。这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l 从无为到有为,汉武帝加强皇帝集权汉武帝刘彻即位后,一改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在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发面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策,锐意进取,积极有为,西汉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l 汉武帝为加强皇帝集权,有意裁抑丞相职权,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让他们参与朝廷大事的决策与讨论。形成了“内朝“(中朝),和”外朝“。 汉武帝还创设此时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已将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又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l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从此以后,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但汉武帝的执政原则可以概括为“儒表法里”。l 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刘秀登上帝位,建立汉朝,史称光武帝。因为定都洛阳,位于旧都长安制动,历史上称“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30余年间,平息了西汉末年以来的混乱,全国呈现现为繁荣安定的景象,后人誉为”光武中兴“。l 东汉的衰败: 东汉后期,豪强地主的势力急剧膨胀,朝廷上也出现了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的相互角逐,政治更趋腐朽黑暗。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束手无策,东汉王朝分崩离析,名存实亡。l 三国鼎立:l 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至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随后在于袁绍的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基本统一北方,l 赤壁之战:208年,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歼灭孙刘,平定天下。军事上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合抗曹,双方在赤壁隔江对峙,仅5万人马的孙刘,利用火攻,大获全胜,迫使曹操北还。l 三国鼎立: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史称”孙吴“。三国鼎立的格局最终形成。l 区域经济的发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方为了增强自己的势力,因地制宜,大力推动各业发展,促使地方经济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高度。 北方是想屯田;蜀汉境内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大力发展农业,还积极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的发展;孙吴占据的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铜铁冶炼、瓷器烧造都有明显发展。l 南朝与北朝:三国之后,西晋曾实现短暂统一,随即又陷入分裂。匈奴,鲜卑等5个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后,纷纷建立政权,其中重要的有16国,史称“五胡十六国“。在南方重建的东晋维持了半壁江山的统治,相对北方的战火纷繁、社会动荡,境内比较安定。随后,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l 鲜卑族拓跋部落原为活动于大兴安岭一带的游牧狩猎民族,后向西南迁移,建立政权,国号魏,史称“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这一句是持续近百年后,又分裂魏东魏与西魏、背起与北周。历史上将北魏及其后继政权合称为”北朝“。l 南方的东晋于420年被宋取代,气候,齐梁陈三超相继更替,历史上合称这四朝魏“南朝“。l 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的经济在南朝时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的农业经济区。中国的经济中心在历史上经历了逐渐向南转移的过程。l 民族融合: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混杂共处于中原地区,频繁的接触和交流加速了民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时期,北方的民族融合更被推相信的高潮。他全面推行汉化。为了摆脱保守势力影响,他依然将都城南迁至洛阳,随即下令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改鲜卑族复音姓氏魏汉族单音姓氏;仿效汉族体制盖顶官制和律令;并以身作则,极力促进胡汉通婚。意义: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以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为特点的民族融合,不仅使得各民族缩小了差异,增进了团结,为再次的全国大统一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第四单元 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l 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文帝时,经唐朝的继承和发展,运作过程更趋规范化、程序化。 制度规定,中央设中枢、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户部 工部l 唐朝还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l 隋的建立:581年,杨坚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589年,隋军南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l 唐的建立: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隋朝灭亡。同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仍以隋长安为都城。l 科举制: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常设的为明经、进士两科,其中,进士科尤受重视,考取难度也最大。秦汉以来,选拔官员主要采取推举的方式。意义;科举制的实行是我国官员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隋唐之后,科举制不断发展和完善,一直沿用至清末。l 贞观之治: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民族和谐,史称“贞观之治”。626年,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627-649)。丰富的阅历和隋亡的借鉴使唐太宗善于体察民情,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明智地实行疏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修生养息的政策,使社会日趋安定、生产逐渐恢复。他深知“为政要,唯在得人”,欲使治国方略顺利施行,关键在于广招贤才,知人善任,因而用人不论资历出身,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术,都委以重任;唐太宗还能居安思危,时时以长治久安为念。他经常鼓励臣下敢言直谏,支出皇帝的过错,自己也能虚心纳谏,勇于改过;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为后人所称道。他接受吐蕃赞布松干赞布的和亲要求,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进了汗蕃两组的友谊。唐太宗的真诚相待,使边地各族纷纷归附,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成就了唐文化的繁荣与恢弘,也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唐太宗去世后,懦弱多病的唐高宗即位,大权渐落皇后武则天手中。武则天后称帝建“周”,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党政期间基本上沿袭了贞观年间的政策,使唐朝的发展得以继续。l 开元盛世:唐朝的鼎盛时期出现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唐玄宗也称唐明皇,年轻时即以博学多才、精明强干著称,在位前期的开元年间(713741),尤能励精图治,锐意革新,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干。他继承唐太宗的基本国策,废纸严刑酷法,实行宽简、慎刑的法治原则。政治上,革除弊端,抑制腐化,精简机构,裁汰冗官,提高行政效率,并重用贤臣,鼓励直言极谏,重振清明宽容的贞观之风;经济上,重视生产,清查户口,减免徭役,努力缓解社会矛盾。凭借唐朝前期近百年的发展、积累所奠定的良好基础,开元年间的治理与整顿大见成效,王朝统治被推向全盛,出现政治清平、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的景象,后人赞誉为“开元盛世”。l 丝绸之路的全盛: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后,这条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地通道持续兴旺,对东西间的商品贸易、政治往来、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超过汉朝,设有安西都护符与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并驻军防守,丝绸之路在交通更加安全顺畅的基础上臻于全盛。西域及大食(唐代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波斯、天竺等亚洲诸国的商贾、僧侣和使节络绎不绝、往来于途。其中,擅长经商的栗特人尤为活跃,他们成为沟通东西方的经济与文化的重要媒介。影响与作用: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许多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与思想文化随之向西传播。西方的物品以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