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雅丽 知识网络解释多事业部公司有效的知识共享.doc_第1页
谢雅丽 知识网络解释多事业部公司有效的知识共享.doc_第2页
谢雅丽 知识网络解释多事业部公司有效的知识共享.doc_第3页
谢雅丽 知识网络解释多事业部公司有效的知识共享.doc_第4页
谢雅丽 知识网络解释多事业部公司有效的知识共享.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网络:解释多事业部公司有效的知识共享摘要: 本文介绍知识网络的概念,解释为什么有的事业单位能够从公司其他部门中获益而有的事业单位却做不到。这个概念的核心前提是在多事业公司中对于部门间知识分享的正确理解,它要求业务单位之间相关的知识内容有一个联合考虑,网络侧单元间的联合关系能够使任务单位获得相关知识。一个大型多元电子公司的41个业务单位的120个新产品研发项目的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团队能够从其他单位获得更多的现有知识,从而更快的完成它们的项目,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有部门间的路径从而能够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此相反,不论是网络连接还是相关知识的范围都解释了获取知识的数量以及项目完成的时间。结果同样也表明在知识网络中有直接部门联系的次要效应:当建立直接联系来减弱转移非成文知识时存在的问题,他们是有害的,因为要转移的知识是成文的,他们甚少被用到但是仍然包括在维护费用中。这些发现表明在多元公司中知识转移与协同应该追求新观点,从而能够把网络连接的概念与相关的知识内容结合起来。关键词:知识网络,多元化公司,组织能力,协同作用,知识管理 为什么有的事业单位能够从公司其他部门中获益而有的事业单位却做不到?不论战略管理的学者还是组织理论的学者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各种方法研究焦点的不同给了我们一个对于知识共享的不完全的理解,是什么使知识共享发生并且有利于多元公司的各业务单位。在一个研究方向中,学者们关注在业务单位中知识内容的相似性,讨论公司和它的业务单位能够执行的很好从而达到业务单位拥有的能力能够用于多方使用的程度(e.g., Rumelt 1974, Markides and Williamson 1994, Farjoun 1998)。虽然这一知识内容观已经证实了技能基础相关性的重要性,但是她并没有摆脱一体化机制,这个一体化机制将允许一个业务单位从另一个单位获取知识(Ramanujam and Varadarajan 1989, Hill 1994)。当在研究中考虑共享机制时,通常假定公司的核心能够鉴别并获得产自于业务单位知识内容相似性的协同效用,但是这种假定通常不能用实证主义来验证,并且它没有考虑横向部门间的联系(Chandler 1994, Markides and Williamson 1994, Farjoun 1998)。在另一个研究方向中,恰恰相反,学者们证实了组织二级单位之间横向连接对于有效知识共享的重要性。研究表明,一个二级单位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通过部门间的整合机制来加强(e.g., Galbraith 1973, 1994; Egelhoff 1993; Gupta and Govindarajan 2000),产品创新知识通过建立关系跨越二级单位的界限,能够更有效地流动(Tushman 1977, Ghoshal and Bartlett 1988, Nobel and Birkinshaw 1998, Hansen 1999),最好的方法是更简单的转移,当一个积极的关系存在于两个部分之间(Szulanski 1996)。但是这些关于联系的方法没有知识共享的机会,这种知识共享以二级单位间知识内容的共同性为基础,但是采取这个给定的方面。但是公司的相关知识也就是公司部门的专门的知识可以对重点业务部门的执行的任务非常有帮助-以及业务单位之间一系列的已经建立的联系似乎对部门间的知识共享是必要的并且是有效的。在本文当中,我会考虑两个维度以及发展具体工作下的值是网络的概念,这不仅要包含那些与焦点业务单位有相关知识的业务单位,还要包括已建立的与业务单位的直接或是间接联系。我把已建立的部门间的联系定义为来自于公司不同业务单位的人群中经常发生的非正式联系,并且我假定业务单位能够用这些关系去寻找并获取存在于其他业务单位的知识。我提出两个主要论点。第一,关于间接联系(也就是通过中介机构的联系),我认为焦点业务单位中在知识网络内有短路径长度的任务团队(也就是不需要通过中介机构来联系其他业务单位)有可能从其他业务单位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且能够比那些有偿路径长度的团队表现的更好,因为寻求到的利益归属于那些拥有拥有短路径长度的业务单位。恰恰相反,长路径长度会引起知识网络的信息失真,使对有用知识的寻求更加困难。第二,我认为一个焦点单位在知识网络中建立的直接联系是一把双刃剑:当它们对拥有相关知识的其他业务单位提供即时访问时,他们也需要费用去维护。因此,当他们帮助团队解决困难的转移问题时它们是最有效的,例如当要被转移的知识是不成系统的时候(Szulanski 1996, Hansen 1999)。当不存在转移问题的时候,它们有可能对认为单位的有效性产生危害,因为它们的维护费用。这个知识网络模型试图用多种方式去增强我们对多元化公司知识共享的理解。首先,通过整合相关知识的概念和允许知识共享的横向网络连接,该模型旨在扩大只能解决其中一个方面的现存研究。第二,当对于知识转移的现存研究趋向于关注直接联系(也就是说接受者和知识来源单位的配对联系),我也要考虑更大组织范围内的间接联系,这是知识共享中机会信息的渠道(cf. Ghoshal and Bartlett 1990)。这种方法能够对多元化企业的知识使用搜索过程有一个更丰富的理解。第三,当学者们通常考虑关于知识共享的网络连接的积极影响时,我也会考虑纳入该网络的时间承诺的维护费用,在分析多元化公司知识共享的有效性部门间网络连接的影响时。多元化公司的知识网络图1(见下页)阐明的是一个新产品研发团队对相关知识和横向部门间的联系的综合考虑,该研发团队在本文中用作分析单位。图1a说明了公司中所有业务单位网络关系,但是不把这些单位分割成那些对焦点新产品研发有相关知识的团队,A(也就是考虑一个纯粹的网络)。图1b,恰恰相反,把公司业务单位分割成那些对焦点产品研发团队能提供相关知识的单位(A)和不能提供相关知识的单位,但是这里没有考虑单位间的网络(也就是纯粹考虑相关知识)。图1c说明了具体项目的知识网络:业务单位被分割成对焦点产品研发团队有相关知识的单位(A),包括了其中一套完整的关系网络,也包括了直接和间接地联系(也就是说中介连接了焦点单位和知识网络中的其他单位)。所有直接的间接的联系都会影响一个焦点产品研发团队从其他业务单位获得知识并更好地运用它的程度。知识网络中间接联系的影响一个产品研发团队在其知识网络中的直接和间接组织联系影响它寻找有效知识的效率,这些有用的信息是寻找机会信息存在于其他业务单位相关时效性知识的重要渠道。当网络中的业务单位不能直接传递具体的产品知识,因为这些信息通常要求与提取源之间的直接联系,一个通过网络了解到机会的焦点团队可以直接联系到源头获取知识。这些知识,正如定义的那样,包括具体产品的技术诀窍,关于技术和市场的知识,以及体现在现有解决方案的知识,像是已开发的硬件和软件。尽管知识网络中的直接联系提供了即使使用,尤其对焦点团队获取机会很有帮助,间接联系同样也是有用的,因为机会信息有可能靠中介单位传递,最终到达焦点团队提供业务单位可获得的信息。中介机构传递信息并且帮助建立联系的想法在交流与社交网络中得到了支持。调查“小世界”现象的研究表明路径长度(也就是说中介机构的最小数量)需要连接不同国家的两个陌生人,在美国这个非常短,大约由57个中介机构组成(Milgram 1967, Kochen 1989, Watts 1999)。早期对创新研究的工作表明新产品的研发团队会受益于有一个守门人或是边界扳手,那是一个人能够浏览和翻译团队的环境然后把信息传递给其他团队(Allen 1977, Katz and Tushman 1979)。在对社交网络的研究中,Granovetter (1973)证明,与焦点人员有微弱联系的中介人员在传递关于新工作机会的信息方面有独特的地位,因为他们可能会比紧密联系的关系拥有非冗余信息。这些工作的共同思路是,间接关系是普遍存在的信息渠道。中介机构帮助建立联系,传递信息,把两个不联系的参与者联系到一起。但是,间接的部门间的联系可能不是一个完美的机会信息渠道。因为信息从不同的业务单位传递给人们,对于信息的使用来说有可能会有某种程度的关于机会信息的不完美传递。特别是,当有关机会的信息必须通过中介机构传递时(也就是说通过长路径,cf. Freeman 1979),就有可能被歪曲(Bartlett 1932, March and Simon 1958)。交换信息的人们很容易误解彼此,忽略细节,忘记了把他们知道的告诉别人,过滤或是故意的保留一些他们知道的方面(Collins and Guetzkow 1964, Huber and Daft 1987, Gilovich 1991)。这种失真可能是无意识的或是蓄意的(OReilly 1978)。Huber (1982)列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最初是由Miller (1972)提供的,这是一个在越南战争期间犯的错误。信息链如下:总部给部队的命令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焚毁村庄,”大部队通过无线电把命令传递给军队“不要焚毁任何村庄,除非你十分确定里面有越共;”军队有通过无线电把命令传给了步兵连:“如果你认为村庄里有越共,那么就焚毁它;”连长命令他的士兵“焚毁那个村庄。”因此,经过越多的中介机构,类似于这种委歪曲的机会就会越多,因此传递的信息就越不精确(Miller 1972, Huber 1982)。在环境中接受不精确信息意味着项目团队不能很容易的关注到一些特别相关的机会,但是取而代之的是检查一系列不精确的引导来确它们是否对团队有关,结果是一个更精心的部门间的研究过程占用了时间。例如,我的研究中的项目负责人告诉我,公司里的第三方曾经告诉他,在另一个业务单位的一组工程师被认为应该有一些有用的技术知识,但是当他们试验了一段时间认为能够运用这些知识的时候,结果却是这些技术诀窍却与项目无关。这些无成果的研究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会造成项目延期以至于投入的知识能够使项目的其他部分完工。因为知识失真的问题,当依赖于中介单位时,焦点单位就可能从知识网络的短路径中获益(也就是说,没有中介机构会要求一个焦点业务单位的团队与其他业务单位联系)。短路径使团队了解到要精确描述与知识相关的机会以及允许他摒弃无关的机会信息。然后团队可以关注实现程度较高的机会,可以快速联系这些业务单位里的人们,开始与他们一起工作,吸收合并他们的知识运用到焦点项目中。因此,花费更少的时间来评估和追求机会,减少对于问题搜寻的努力,包括建立那些没用的机会存在的努力(Cyert and March 1992)。短路径团队比长路径团队更有可能了解到更多的机会,这些都是对整体收益率更为有益,在一定程度上机会彼此之间没有冗余。一切都是平等的,这个收益会减轻焦点团队完成项目的时间。这个论点可以概括为两个假设。假设1 在知识网络中团队的路径越短,团队从其他商业单位中就能获得越多的知识。假设2 在知识网络中团队的路径越短,完成项目的时间就会越短。知识网络中直接联系的影响最短的可能的路径是在知识网络中有一个已建立的与所有商业单位之间的直接联系。这样一个网络位置不需要任何的中介业务单位,并且应该去掉由于使用中介引起的知识失真。但是,不同于间接联系,需要靠中介业务单位来维持,直接部门间的联系需要靠焦点商业单位的人们来维持,可能会包括焦点团队成员并且要求一套耗费时间的活动。例如,在我研究的公司中,产品研发者会离开自己的项目,定期的到其他商业单位去讨论技术发展,市场机会以及他们各自的产品研发项目。这种部门间的网络维护可以是从一个专门的项目任务中的分散:花费在直接联系维护上的时间就是没花费在完成直接项目任务上的时间。尽管直接部门间的联系包括了维护费用,但是在某种情况下他们也提供了一种好处:当团队确认知识需要从源单位转移出来并加入到项目当中时,在焦点团队和其他商业单位之间已建立的直接联系肯能会有帮助。例如,样本中的一系列项目,团队成员能经常从其他商业单位的工程师那里获得软件代码,但是有时候写这个代码的工程师需要去解释它并帮助团队把这个代码编入到新项目中。当团队与提供这个代码的工程师在此之前了解彼此,那么得到这样的帮助通常是比较容易的。这个貌似是直接联系的积极方面需要与他们的维护费用进行比较。但一个团队遇到转移困难时也就是说,花费大量的时间吸取、转移及合并其他二级单位的知识直接联系就格外有帮助。因为知识是非系统化的,它们之所以被定义为知识是因为它很难用文字非常清楚的表达(Zander and Kogut 1995, Hansen 1999)。依赖于已建立的直接联系可能会减少传递非系统化知识的难度,因为在有直接联系单位中的团队和人此前很可能在一起工作,因此对于一起工作会有一些已经建立的探索性的方法,减少了花在解释知识以及互相了解上的时间(Uzzi 1997, Hansen 1999)。当一个焦点团队因为非系统化的知识经历了大量的转移困难,拥有与相关商业单位之间建立的直接联系有可能会减少大量浪费在转移知识上的时间,这有可能会补偿这类关系的维护费用,缩短项目完成时间。特别的,在知识网络中有一系列的直接联系会增加团队运用其中一个关系来转移非系统化知识的可能性。因此,当直接联系是有益的,以至于他们作为中介机构提供给焦点业务单位非冗余信息,直接联系受益于转移非系统化知识,暗示了有中介机构提供非冗余信息的好处是相关的(cf. Burt 1992)。相比之下,当一个焦点团队可以容易的获取、合并由其他二级单位确认的知识时,直接关系的转移收益不重要,尽管那个知识是高度的系统化的。在这些情况下,直接部门间的联系对于转移来说是没有用处的,但是他们仍然要负担维护费用因为维护费用会花费项目完成的时间,以至于团队成员没有多余的资源可以用来维护这些关系,焦点团队要维持越多的这种关系,就要花费越多的成本,完成项目就会耗费越多的时间。论据可以做出以下总结:假设3A:在知识网络中一个团队的直接联系的数量越多,在转移非系统化知识时,项目完成的时间就越短。假设3B:在知识网络中一个团队的直接联系的数量越多,在转移非系统化知识时,项目完成的时间就越长。数据和方法背景我在一个大型的、多分区的、跨国的电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里检验我的知识网络模型。我通过与3位高级的分公司研发经理协商获得了公司的出入权,首先我拜访了14个分区,在那里我领导一个与50位项目工程师及经理得开放式访谈,以使他们对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并且逐步形成了调查文件。该公司,年销售额超过50亿美元,包含了研发、加工、销售一系列的工用或是消费者个人使用的电器产品及系统,有41个自主经营的负责产品研发、加工和销售的分区组成。通过关注这些分区,我能够比较在公司中占据了相同正式的位置的业务单位,因此能用常规的结构来控制一系列潜在的变化。作为一个商业单位,他们都有相同的正式地位,对收益或损失负责,他们都有一个最高管理者,任何一个分区不必向另一个分区报告。除了部门间的联系,在分区之间还有一些其他的相互联系机制,著名的分区会议以及电子系统管理系统,但是开始的访谈表明这些在分区中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选择产品开发项目我用到两个调查:一个是对41个分区研发经理掌握的网络的调查,一个是对本次研究中包括的产品开发项目经理的研究。在选择项目时,首先我列了一张清单,包括了在数据采集前的3年时间里各分区所进行的所有项目。然后我排除了一些非常小的项目(也就是说,那些少于2个工程师的项目)以及那些还没有从项目调查阶段中分离出来,因此难以追踪的项目。我还排出了一些特殊的项目,它们没有有意义的开头跟结尾(也就是说,特殊的不间断进行的消费者项目)。只包括成功完成的项目能代表更多的成功的项目,纠正一下结果。因此文章中包括了已经被取消的项目以及仍在进行的项目。在排除了一些太小、不成熟的以及特殊的项目之后,我得到了一个147个项目的清单。在调查反馈的120个项目经理中,回复率达到了85%。这120个项目,有22个在数据采集的时候仍在进行,4个被取消了,54个项目有涉及另一个分区的重要的转移事件。说明具体项目的知识网络确定相关的二级业务单位。同3位公司的研发经理一起,我列出了包含22种由相关知识组成的技术能力清单(见附表1,技术能力表)。我要求分区的研发经理指出在列表中包括的最多4项他们分区的具体能力,如果他们认为列表不够完整可以任意加上他们认为有必要的。3个公司的研发经理评论了这些回复,来查实对那些有相同能力的分区的分组是否有意义。120个项目的项目经理随后被要求指出具体的项目要求什么样的技术能力,同时被提供了与分区研发经理相同的表。因此,对于给出的项目,许多分区都有这种能力,能够通过项目经理把列举出的能力搭配起来(见附表1,项目中每种能力的贡献)。例如,一个项目经理指出他的项目在三个方面要求技术能力:分散式的测量、交流系统监测和光学。12个不同的分区有其中至少一种技术能力,因此包括了这一特殊项目的知识网络。说明部门间的关系。一个分区的一组工程师与另一个分区的一组工程师之间保持了一种非正式的常规的联系,一个项目团队可以使用这种联系接触到别的分区。这些关系时通常的知识,在这些知识中大多数产品开发者知道它们的存在并且知道怎么使用它们,我在一开始的访谈中就被告知,一个分区经理人的主要职责是为他的团队提供这些联系,一旦有需要的话。因此我假定至少项目团队的一个成员要知道分区水平的联系并且团队成员一旦需要这些联系就能随时用它。由于在公司中这些相互间的联系的重要性,我要关注这些类型的联系。承接以前的研究,我使用了一个关键的信息提供者来获取相关分区间的联系的信息(Knoke and Kuklinski 1982, Marsden 1990)。我认为分区研发经理是信息提供者最合适的人选,因为他们是所在分区研发部门的“核心”。41个分区的研发经理收到了一份调查问卷,“在过去的两年里,是否有这样一个分区,你的分区能从中获得技术和/或是相关的市场输入?”这个问题附上了本次研究中41个分区的清单,允许受访者指出是否与清单中的任何一个有联系,建立起一个网络,每个人都能知道他们是否与别人相联系(Marsden 1990)。因为我要求每个人指出是否与其他40个分区存在联系,就避免了要求每个人确认与其他人之间时候存在联系可能会存在的结果偏差(Krackhardt and Kilduff 1999)。为了确认这些回复,我采用了Krackhardt (1990)曾用过的交错确认法,采访为了市场输入而来的研发经理。当两个分区都同意彼此获得对方的信息时,一个真实的联系就存在了。然后我给所有的研发经理都发送了一份邮件,询问他们没有共享协议的关系。在他们的回复的基础上,我包括了一些有异议的联系同时也排除了一些。归并网络和项目数据。我构造了具体知识网络,包括了所有对于一个给定项目分区拥有的相关知识的关系。例如,对于前面提到的项目,有12组有关的分区,我包括了这12个分区的所有关系,这个网络包括了具体项目的知识网络。为了构造具体项目网络,我通过把分区网络关系同他的项目搭配起来把项目数据同分区网络数据合并起来。在项目一开始记录网络变量的价值很重要,因为我的理论参数假定项目团队使用已经建立的以前就存在的部门间的联系来寻找并转移知识。接下来Burt (1992) and Podolny and Baron (1997)的研究方法,我通过测量分区网络间的关系来处理这个问题,这些网络关系是通过在几年时间里分配在项目已开始就存在的网络关系建立的。这个程序产生于时间变化网络数据。方法中的潜在偏差是他可能排除了一些关系,这些关系存在与项目开始终止于研发经理完成这个调查的时候。这个问题可以部分的控制。潜在偏差对于项目来说更可能会成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对于那些比拥有持久关系的分区来讲,拥有暂时关系的分区。如果一个分区的关系是长期存在的,那么就不可能终端一些关系的存在。为了控制这个潜在偏差,我引进了一个控制变量,针对与相关二级单位有直接联系的平均年限(阶段联系)。因变量项目完成时间。为了评估项目任务的绩效,我测量了项目完成时间作为月份的数量,包括从概念研发的开始到市场推广的时间(或者到研究结束的时间或者是取消正在进行的项目)。我把开始时间定义为有一个专门的人员开始部门或全部投入这个项目的工作之中。把结束日期定义为产品发布,这是公司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因为他强调了适合生产的产品以及在常规意义上能够装载。这些定义最终是十分清晰的并且在确定开始跟结束时间时提供了很少的问题,完成项目的平均时间是14.8个月。学者们提供了计量完成时间的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法。首先,完成时间可以测量,当项目按时完成时(e.g., Ancona and Caldwell 1992)。这个时间表测量的假定是不同项目固有的,在一开始的时间表中位于说明,但是每个人都会建立相同背景的时间表,在公司中不可能是真实的,个人项目经理人作为自己的目标。第二种方法是针对小组项目,根据一些相似的测量然后从小组的平均完成时间得出小组偏差(Eisenhardt and Tabrizi 1995)。这个方法的问题在于平均偏差依赖于一个清晰地类似的测量,在这一背景下不容易获得。考虑到这两种方法似乎是不确定的,我选择使用月份数量作为独立变量,然后加上具体项目变量来控制项目中固有的差异。获得知识的数量。在访谈中我被告知项目团队从其他分区中获得的最普遍的知识是在已经成型的软件代码和硬件组件中已有的技术解决方案的形式。在项目中有两种类型的“件”生产的产品的标准输入(例如,部件被用于几乎所有的波士器生产),软件帮助解决给定的项目的特定的问题(也就是说,技术诀窍已经体现在软件代码或硬件)。而前者通常在处理分歧,后者通常获得通过部门间的网络联系。因为我的理论分析侧重于解决项目特殊问题的知识,我选择关注焦点团队能够从其他部门得到解决新兴问题的软件跟硬件。除了少数例外,大多数从其他部门获得的是这类。在预试中,项目经理认为他们能够表明从其他部门取得的相当准确的软件的数量。项目经理被要求说明所有的项目中来自其他公司部门的软件和硬件的百分比(见附表1的具体问题)。为了构建因变量,我计算来自其他部门(获得知识的数量)的软件的分数(在1-10之间变化)。 虽然工程师从其他部门还获得了其他类型的知识,如不体现在软件或硬件非正式技术咨询,这是更难以量化的,因此对这些类型我不制定一个单独的因变量。但是,我问项目经理说明在何种程度上的团队获得了这样的知识,和这个措施与所选择的因变量的相关性为0.7。因此,这可能是我获得的知识的数量的措施,代理了在这种设置下能够通过网络获得的更多的非正式的知识类型。自变量知识网络中的路径长度。我依靠测地线来计算网络中的距离。测地线是焦点分区和知识网络中的另一个分区之间最短的路径长度(也就是说,有最少的中介机构)(Wasserman and Faust 1994)。但是,这项措施是复杂的,因为知识网络的几个具体项目是断开的,在网络中一些分区与其他的分区之间没有连接。我通过创建一个控制变量来处理这个问题,表示在知识网络中可达到的相关分区的分数(到达率)。如果没有部门达到那么这个变量的值是0(也就是说,没有联系个分区的路径),如果知识网络中的具体项目的所有分区都打到了那么这个值是1(这个变量的平均值是0.85)。我用了中心接近度来测量网络中的路径长度(Freeman 1979)。紧密度用下面的方式来测量(Wasserman and Faust 1994):其中测地线是连接部门的ni和nj。除了焦点(g - 1),总结了所有相关部门的可达到性,这给出了部门ni总的亲密度分数。这项措施是标准化的,从而使当指数是1时,分区与相关的部门之间有最短的路径距离(也就是说最接近),指数是0时,有最长的路径距离(密切相关)。这些措施通过UCINET IV被计算出来(Borgatti et al. 1992)。 知识网络部门间的直接联系。因为在公司网络中之间联系的不对称性,我区分直接联系中的焦点团队需要从其他部门咨询的关系(也就是说,建议寻求的关系)。每种类型的关系代表了不同的费用。建议寻求关系需要去维护,而建议给予关系则需要时间去帮助别人。我编码了一些直接建议寻求的关系,通过计数已经存在的分区关系与一个项目有相关的知识然后给焦点项目分配价值(出度相关)。然后我编码了一些直接建议给予关系,通过计数原有的部门联系。在这些部门中焦点部门定期给予建议(入度相关)。为了控制可能性,这些变量简单说明了部门的总的直接联系的数量,我也包括了直接关系以外的项目知识网络的措施。我从总的直接建议寻求关系中减去直接建议寻求关系的数量,为了分区能够达到无关及建议寻求联系(出度无关)。我从建议给予联系中的数量减去相关的建议给予连接的数量,来计算无关建议给予的数量(入度无关)。 最后,我包括了一个衡量相关建议寻求联系的强度的指标。以往的研究表明,弱联系可以方便搜索,但是妨碍复杂知识的转移(Hansen 1999)。虽然这篇文章中的理论没有涉及到相关部门间知识转移的弱联系的影响,但是我想控制弱联系的可能影响。弱度是由研发分部的经理计算的来表明在7个点的规模上他们分部的人与其他分部的人的交谈的频率以及他们的工作联系是怎样的接近(见附表1的具体问题)。我把平均频率和建议寻求联系的紧密度来计算措施(强相关)。 非系统知识。我建造了三个非相关的刻度(见附表1的具体问题),并要求项目经理表明系统知识的水平,项目团队从其他部门得到知识(非系统化)。这个变量的相互作用与一些相关的建议寻求关系来检验这些假设(非系统化*出度相关)。 替代解释。我包括了变量测试的可能性,不论是短期路径还是相关知识(但不是两者兼有)解释了获取知识的数量以及产品开发的时间。首先,我用了上述的中心性度量方法方程测量整体的中心性措施,使用整个的41个分区作为相关网络(关闭所有)。为了使这一分析与其余的分析具有可比性,我也把一个变量包含了进来,表明直接建议寻求关系的总数(所有出度关系)。如果对于一般的紧密度的估计是积极的和显著的,那么关于紧密位置(不论知识关联)的重要性的网络参数就是合理的。为了捕捉相关知识对一个项目团队的可获得程度,我包含了一个变量用以测度相关分区的数量(相关单位号)。如果在公司中相关知识程度的测度是积极的和显著的,那么知识相关性(不论网络相关性)的参数就是合理的。 控制变量中心性。这种中心性的测度与企图捕捉其他的因果机制的中心性有关,我包含了一个中心性的测度,这通常用于网络中焦点参与者中介位置的测度(Freeman 1979, Brass and Burkhardt 1992, Burt 1992)。有高度中间性的分区可能会位于一个强有力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他们可以控制两个其他单位间的信息流量,因此用这种方式能够获得从别人那里得来的好处,例如只是转移上的帮助。为了控制中心位置的权力导向型的好处,我包括了对中心性 的的测度(Wasserman and Faust 1994) Gjk是连接部j跟i的数量,gjk (ni)是连结部j跟涉及的到的焦点分区i的数量。该措施是一个概率之和,焦点分区对测地线连结的相关部门的协调会下降。措施如下规范:分母是分区组合的数量,不包括焦点分区i。这个测量的范围从0到1之间变化,1是所有相关分区的相关精密度的最大值(相关)。 项目属性控制。为了使项目具有可比性,我控制了几个具体项目的因素。我控制该项目在某种程度上使用的自己分区里的软件跟硬件。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一个团队通过部门间进行搜索的动机。团队动力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用自己分区的内部软件。项目经理被要求说明在项目中重复利用和杠杆作用的所有软件和硬件的百分比(自己现有的软件)。 我在一开始用美元成本估计的记录,来控制项目差异之间的规模和范围。在我与项目经理的访谈中,我同样被告知在项目中估计费用捕捉技术复杂度之间的内在差异(更复杂的技术,更多的工程项目工程小时计费)。我用预算图来避免最终成本和因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高的最终成本可能反映较长的完成时间,因为有更多的项目时间。我编码来确定具体项目专利是否能够取得,来衡量创新程度(专利),以及项目团队是研发一个系统还是一种产品(产品)。更多的创新项目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产品系统的区别被输入用来作为控制两类之间可能的不同和跨领域使用的变量。每个变量被编码成一个假设变量,其值分别代表着一项专利或者产品。最终,因为个人之间跨越障碍的关系被团队成员用来获得知识,我参加了一个控制的测量,从被交给在这个例子中的所有工程师的第三次调查获得(see Hansen et al. 2001)。工程师们被要求说明他们个人拥有的获得其他领域知识的途径,然后我总结了这些关系(包括不止提到一次的名字)以获得一个指向彼此人际关系的团队水品评价(个人关系)。统计方法6个统计途径因为66个项目中并没有从其他部门报道任何知识的使用,因变量“可获得变量”这些项目被设置成0.因为大量的观测到0值,最小2乘法回归模型是不合适的,我使用了杜宾模型,采用极大似然估计(Maddala 1983,Greene 1993)。此外,因为120个项目中的22个仍然在收集数据,这项统计分析相当复杂。因此,该数据集包括正确删略,此外,四个项目被取消。因为该数据集包括正确删略,最小二乘法不能被使用,但是正确设限的问题可以使用危险概率模型解决。在这种方法中,一个项目从它开始时加入冒险集,知道完成或者取消时才离开。瞬间转换率-因变量,衡量项目的可能性,根据项目完成或终止在他,项目未完成或终止于时间t。转换率越高就越快完成项目。危险率模型采取一下形式:r(t)j是项目j的完成率,t是在冒险集中的项目时间,r(t)*是受模型中的所有控制变量影响的完成率。指定括号中规定指定变量的影响。a是估计互相影响的向量,c是独立变量的向量。我用了分段指数规范统计方案来实现统计称程序处理,因为我不想做出任何一个关于时间依赖的假设,需要一个特定的参数分布。我控制持续独立性,无论怎样,因为幸存情节显示了非单调曲线(cf. Tuma and Hannan 1984)。情节揭示了几个过渡阶段,发生在10,12,15,18,21个月,我进入了六个反映时间分布的时间周期。假设转换率在各个阶段内不变,在各个阶段之间也不变(Blossfeld and Rohwer 1995)。由于多个项目属于一个类别,因为它们的属性不同,项目的特殊效果是非独立的也是可能的。因此我选定了一个固定的规范效果,并定下了26个虚拟变量,各部门(除一)有一个样本中的项目(Greene 1993)。这些就属于该部门的项目之一,否则就属于零值。由于替代解释的变量不随类别的贡献变化,我不能使用此固定的效应规范并省略这些模型的虚拟变量。结果表一报告描述性统计结果,涉及获得的知识和项目完成率的结果分别列于表2,3。表2、3中的模型1、2代表了替代解释的成果,一般的中心性(也就是说路径长度)或是知识相关性(但不能同时合并)解释了获得知识的程度以及产品开发的时间。模型中的所有变量都不显著。在整个网络中有短路径的分区中的项目团队没有从其他分区获得更多的知识(也就是说,软件和硬件),也不能更快的完成。此外,对于许多其他的可获得相关知识的分区来说,项目团队没有从其他分区获得更多的软件和硬件,也没有完成得更快。结果显示,既不是公司中相关知识的可获得程度也不是在整个网络中由短路径组成的有益的网络位置能够充分解释相关知识分享的数量和产品开发时间。表示从其他分区中获取知识程度的自变量在表2的模型3、4中显示。“相关紧密度”变量的主要影响是积极的和显著的。在各自知识网络中有高度中心性的分区项目(即短路径)能够其他分区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结果支持假设1。 表示项目完成时间的自变量的结果包括在表3的模型4、5里。“相关紧密度”变量的主要影响是积极地和显著地。也就是说,个人项目在他们各自的知识网络中有高度的中心性(即短路径),比那些低中心性()的项目能更快地完成(一个积极的危险率上表明更快的完成)。这一结果支持了假设2。 出度的互动效应(即直接联系)以及转移困难变量(即非系统化的知识)显示在表3的模型5中。当这种互动关系添加到了模型当中,相关分区出度的主要影响变得显著和消极,而包括出度和非系统化知识的交互变量的系数是正的。结果如下显示:completion rate = exp -1.230*outdegree + outdegree*(0.237*Noncodified)即使对于高度的非系统化,净效果是负面的(即完成率低于1,意味着缓慢的完成时间),也就是说当非系统化的变量值为2,其平均值的两个标准差,完成率仍然低于1.因此,在项目知识网络中与其它分区有直接联系能够减轻转移非系统化的知识的难度,但是有这些直接联系的净效果导致较长的完成项目的时间,可能是因为维护费用包含在其中。这些结果部分支持假设3a,全力支持假设3b。 除此之外,表3模型5的结果显示了一些有趣的发现。首先,对于入度相关变量时显著地负相关。也就是,因为建议到达焦点分区的相关分区的数量越高,焦点项目的完成时间越慢。我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焦点团队成员要花费时间帮助来团队中寻求意见的其他人,因此导致拖延了焦点项目的完成时间。第二,项目团队从其他分区中获得高水平的知识(即第一个因变量)比那些没有获得知识的团队能更快地完成项目。因此,控制网络联系,使用已经存在的其他分区的知识会导致由完成时间度量的效度的提高。讨论与结论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是相关知识和横向网络联系的联合考虑被需要用来解释在复合企业间相互的知识共享的程度和益处。项目分阶段后,会通过短的网络途径与其他拥有相关知识的部门取得联系,这样就能得到相关知识,并且完成的速度快,可能是因为搜索效益依附于有网络位置的项目团队。相比之下,从其他部门获得的知识数量和项目完成时间,既不能用从公司获得的相关知识也不能用整个网络的路径长度来解释。限制这项研究受限于部门间的横向关系,并排除其他取得知识的方式,潜在地是结果有偏差。正如在方式部分中提到的,然而,其他现有的机制并没有因跨部门而改变太多,因此在实证检验中保持一致。另一个偏差的存在可能是因为一些部门位于相同的地理位置,但其他的是分开的。因此,一些项目团队可能处在彼此有紧密联系的部门中,彼此交流获得有用的知识更容易些。然而,部门间的变化是由分区的虚拟变量导致的,将为部门属性所控制。 另一个限制是,这里的网路模型,将网络作为外生变量,但他们可能是其他变量的结果,如团队人口统计变数。这种可能性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是否是其他遗漏变量产生一种在主网络变量和项目完成时间之间的欺骗性的关系。例如,长任期的团队成员可能有较大的网络和并能更快地完成项目。为了验证这种可能性,我进行了其他几种模式,考虑到了平均任期时间和年龄(包括队伍任期的标准偏差),但这些变化并没改变结果,所以我排除了这些限制。最后,因为这次研究关注了一家公司,结果可能无法推广到不同的公司。我研究的公司比那些有许多单元的公司可能会拥有更多的网络,尤其是当把它与哪些类型的公司进行比较时,那些类型的公司的商业单位倾向于彼此独立经营。然而,这个偏见可能是一个保守的方向。有可能是,对相关知识的网络研究可能会比网络中少有的部门间的联系更困难,因为平均来说团队有更长的路径距离。如果部门间对于相关知识的网络搜索在一个相对稠密的部门网络是一个问题,那么它也可能发生在一个有较密集网络的公司。启示虽然这些限制意味着需要更谨慎的来解释这些发现,但是研究也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是对多元公司商业部门间的知识共享的挑战。虽然根据一些相同的数据以前的文章给出了一些结果(Hansen 1999),但是本次研究在两个重要方面远远超出了那些发现跟理论框架。首先,以前的研究没有考虑部门可能会拥有不同的能力的可能性,从而提供不同水平的使用小组,寻求他们的知识。此报告的结果表明,网络联系根据他们是否配合团队拥有相关单位的相关知识会有不同的影响。第二,先前的研究不包括对简接联系的充分分析,而是局限在部门之间的联系和这些联系之间的联系(即一个中介机构的最大路径长度)。长路径阻碍搜索的发现是因为他们导致了信息失真,这在第一次研究中是不能获得的。因为大多数以前对知识转移的研究(包括 Hansen 1999)仅仅关注了直接联系,本次研究的贡献在于,对于任务单位从知识转移中获取知识以及从知识中获益的直接联系,通过实证检验的研究证明了。本次研究建立在其他研究的基础之上,试图实证捕捉非系统化的或是隐形的知识是怎么样跨越组织边界进行转移的。我在以前的研究中(Hansen 1999)使用的刻度以及在这里使用的刻度的补充,特别是两个(见附表2对于系统化知识的三种措施的比较)。与Szulanski (1996)使用的相似,在时间转移中使用了知识维度,至于Zander and Kogut (1995)使用的,制造过程测度的知识方面是通过组织部门间的转移完成的。尽管还是有一些差异,但是这三个维度还是很相似的。他们的实证验证表明,随后的研究可以用于系统知识的构建以及现有的测量。本次研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学者们采用了一种新的分析多元公司的知识协同的方法。在对价值多元化的几十年的实证研究中,Ramanujam and Varadarajan (1989)总结道:我们仍然不知道为什么多元化的协同是很难获得的。他们建议,研究要关注组织内部结构以及进程的调解,调节整体的多样性现状及其性能之间的联系。本文试图发现一些内部组织网络机制,来解释知识协同的程度以及有效性。特别是,随后的研究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改变三种方式。 首先,现有的研究需要更综合的考虑,不论是商业单位之间的技能基础的相关性还是部门间的整个机制。关于知识相关性的研究可以通过部门间的共享机制取得益处,除了关注现有的相关结构,因此,对于如何实现协同效应有一个更好地理解。这种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收集公司的网络数据;仅仅收集档案数据以及多元化公司的相关度是不够的。同样,横向研究机制,包括网络研究,可以通过考虑知识内容获益,例如技术能力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在多元化公司的知识研究中第二个启示是需要包括商业单位间的直接联系的概念。现有的部门间知识共享的研究关注的是“节点”(即仅有的二级业务单位的贡献)或者是二元化(即两个团体转移的关系)相关部门间的联系,但是没有关注通过直接和间接联系的网络位置(for an exception, see Nohria and Ghoshal 1997)。在本次研究中被实证研究证明的,在知识网络中一个业务单位的整个路径长度会影响它获取有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工作绩效的提高。我的研究关注路径长度,后续研究可以解决中介单位的属性,有利于路由信息的传递(cf. Huber and Daft 1987)。第三个启示是在多元化公司中知识协同的研究也会需要考虑成本以及一体化部门机制的缺陷。虽然直接部门间的联系使任务单位取得和转移知识,但是他们也会携带成本,这是花费在建立和维护他们所耗费的时间上的,需要努力帮助其他单位。除非研究不区分直接部门间联系的成本和费用,否则不可能找到横向一体化机制的净影响性能的强有力的结果。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多地关注横向一体化机制下的规定条件,这一条件可能会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总之,通过结合知识内容、网络联系即直接联系和成本考虑的双重维度,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