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知识点辅导一.doc_第1页
高一化学知识点辅导一.doc_第2页
高一化学知识点辅导一.doc_第3页
高一化学知识点辅导一.doc_第4页
高一化学知识点辅导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化学知识点辅导一关于过滤、蒸馏和萃取过滤* 过滤是一种分离可溶性固体与不溶性固体混合物的方法。过滤前要加水将可溶性成分溶解。* 留在滤纸上的固体叫滤渣,流入烧杯中的液体叫滤液。* 如果滤液中的溶质在过滤的过程中可能结晶而留在滤纸上,则必须趁热过滤。* 如果需要的是滤渣,则要对其洗涤。方法是加蒸馏水将其浸没,再让其流下,重复直至最后流出的洗涤液中经检验不再含有原混合物中的可溶性成分为止。* 一次过滤后滤液不清,可以重复过滤。* 胶体和溶液可以通过滤纸,悬浊液中的分散质不能通过滤纸。* 过滤装置的用品考查题,常考玻璃棒。蒸馏* 蒸馏是分离两种或多种沸点不同(应有较大差异)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一次分离多种时叫分馏。分馏时得到的每一种成分叫馏分。【1】* 如果是一种液体和一种溶于这种液体的固体的混合物,需要液体成分时,也用蒸馏的方法。若需要固体成分,则要结晶。【2】* 【1】法中,需要用温度计检测馏出气体的温度,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开口处。温度应控制在比馏出的馏分的沸点稍高一点。* 冷凝管中的冷却水流向为下进上出,与内管中的气体流向相反。* 蒸馏时加的沸石是一种多孔的轻质石头,碎瓷片或叫素瓷片就是不上釉的瓷器的小碎片,也是多孔的物质。起的作用是形成沸腾中心,使达到沸点的液体容易变为气体,防止有危险的猛然沸腾(叫暴沸)。凡是煮沸不含固体的纯液体时,都要加它们。萃取* 萃取是从一种溶液中将溶质分离出来的方法。方法是用另一种溶剂(叫萃取剂)将溶质(叫萃取质)夺取出来。* 萃取剂的选取原则:1、与原溶剂互不混溶。2、与原溶剂及萃取质不发生反应。3、萃取质在其中的溶解度要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原溶剂是水时,常用萃取剂有:1、四氯化碳(比水重)。2、苯(比水轻)。汽油(比水轻)。【苯实际上就是汽油中的一种成分】* 常见考题中,萃取质一般是碘,萃取剂一般是四氯化碳。所以现象为:液体分成两层,水层在上,下层为紫红色。* 萃取后再分离萃取质和萃取剂,一般用分馏的方法。高一化学知识点辅导二关于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的检验关于SO42-、Cl-的检验* 在中学化学中,物质的检验可分为气体的检验,离子的检验和有机物的检验。所谓检验就是确认该物质是否存在,通常都采用化学方法。理想的检验方法当然是用一种只有被检验物质才能发生的反应,若能发生此反应,则被检验物质存在;若不发生此反应,则被检验物质不存在。这种反应叫特征反应,虽然很好,但却很少。这就是说使用的检验反应,一般地是被检验物质能发生,还有些别的物质也能发生。这些“别的物质”叫做干扰物质。为了排除干扰,一般再使用一个反应,叫做确认反应。检验反应中用的化学试剂叫检验试剂;确认反应中用的化学试剂叫确认试剂。* SO42-的检验:(离子的检验一般都在水溶液中)1、 加盐酸,无沉淀出现或有沉淀后过滤取滤液进行检验。2、 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即可确认SO42-的存在。可以简单表示为:SO42- :HCl无沉淀出现或有沉淀后过滤BaCl2白色沉淀 !解释:检验SO42-,是利用SO42-遇到Ba2+能生成BaSO4白色不溶于酸的沉淀这个反应及其现象来检验的。常见含Ba2+的溶液有:BaCl2溶液,Ba(NO3)2溶液,Ba(OH)2溶液。Ba(OH)2溶液由于含OH-,会带来较多的干扰,故一般不用。使用Ba(NO3)2溶液做检验试剂时,SO32-(亚硫酸根)会产生无法排除的干扰:第一步加Ba(NO3)2时:Ba2+SO32- =BaSO3(白色),这个亚硫酸钡是溶于酸的,但是在第二步加入酸时,即使加入盐酸,也因为溶液中存在NO3-,发生:3BaSO32NO3-2H+3BaSO42NOH2O 沉淀不会溶解,而是转变成了不溶于酸的沉淀BaSO4 。但是人眼是辨认不出白色沉淀是什么的,所以现象同样是加入Ba2+出现白色沉淀,加酸不溶解。(与SO42-完全相同)。当然第二步要是加入硝酸时也会发生如上反应。(检验SO42-当然不能加入硫酸)使用BaCl2溶液做检验试剂时,Ag+会产生干扰:第一步加BaCl2溶液时:Ag+Cl-AgCl(白色)第二步加入酸时不溶解(AgCl不溶于酸。)但这个沉淀是由于Cl-而产生的,而不是Ba2+,所以可以先向被检溶液中加入Cl-,将Ag+全部沉淀后过滤除去,再来检验SO42-。类似的干扰还有SiO32-:第一步加BaCl2溶液时:Ba2+SiO32- =BaSiO3(白色),第二步加入酸时BaSiO32H+ Ba2+H2SiO3(白色) 。所以也可以先向被检溶液中加入H+,将SiO32-全部沉淀后过滤除去,再来检验SO42-。所以SO42-的正确的检验方法是:先加盐酸,无沉淀出现(说明不存在可能干扰的Ag+、SiO32-,如有SO32-则:SO32-2H+H2OSO2)或有沉淀(可能有干扰的Ag+、SiO32-)后过滤(即除掉了干扰的Ag+、SiO32-)取滤液进行检验,再加BaCl2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则可以认定有SO42-的存在。以下方法都是错误的:1、先加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盐酸,沉淀不溶解。认定有SO42-的存在。(Ag+干扰) 2、先加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硝酸,沉淀不溶解。认定有SO42-的存在。(Ag+、SO32-、SiO32-干扰) 3、先加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盐酸,沉淀不溶解。认定有SO42-的存在。(SO32-、SiO32-干扰) 4、先加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硝酸,沉淀不溶解。认定有SO42-的存在。(SO32-、SiO32-干扰)* Cl-的检验1、 加入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检验试剂)2、 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即可确认Cl-的存在。 (确认试剂)解释 遇到Ag+能生成的沉淀有:AgCl (白色),AgBr(浅黄色), AgI (黄色),Ag2SO4(白色) Ag2CO3 (浅黄色),Ag3PO4(黄色)。前三种不溶于酸,后三种溶于稀硝酸。显然干扰较少,故较简单。在教师中有误解的是Ag2SO4,它是一种微溶于水的物质,但溶于稀硝酸。可是不少习题资料中都把它看作是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这是错误的。化学手册中明明写着溶于稀硝酸,我也做过实验。但是,为了考试不至于丢分,所以在遇到SO42-和Cl-同时存在,需要检验时,要先用Ba2+检验出SO42-,再用Ag+检验Cl-。高一化学知识点辅导三关于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除去关于粗盐中SO42-、Mg2+、Ca2+的除去* 可溶性物质中的可溶性杂质(离子),一般地是先制成溶液,加入沉淀剂将杂质离子沉淀,过滤后再结晶,即可以得到较纯净的成分。* 加入的沉淀剂一般地要过量(为了将杂质离子尽量除尽 *见下注),所以,要知道以下两点:1、确认沉淀剂过量的方法是:取上层清液少许,置试管中,向其中滴入沉淀剂,无沉淀出现,说明沉淀剂已过量。或取上层清液少许,置试管中,向其中滴入含原被沉淀离子的溶液,有沉淀出现,说明沉淀剂已过量。2、过量的沉淀剂肯定会引入新的杂质离子!在后续步骤中必须除去!(详见下文)* 沉淀SO42-用Ba2+,沉淀Mg2+用OH-,沉淀Ca2+用CO32-。由于纯净成分为Na+、Cl-,所以沉淀SO42-用BaCl2,沉淀Mg2+用NaOH,沉淀Ca2+用Na2CO3。加入过量BaCl2时会引入杂质Ba2+,它用CO32-可以除去,所以BaCl2应在Na2CO3的前面加入。加入Na2CO3时,可以同时沉淀Mg2+但不完全(MgCO3微溶),能减少较贵试剂NaOH的用量,所以NaOH应在Na2CO3的后面加入。过量时引入的CO32-和OH-,可用适量的盐酸除去。这样一来,粗盐中SO42-、Mg2+、Ca2+的除去步骤为:1、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2、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3、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4、过滤。5、加入适量的盐酸,使溶液pH7 。6、将溶液蒸发结晶。(前三步也勉强可以为:1、3、2或3、1、2)* * 这个知识较深,现在只要记住“恰好完全反应”这种说法是不可能把某种离子沉淀完全的就行了。高一化学知识点辅导四关于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 离子反应的定义:物质以离子形式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这句话并非强调反应物是离子形式,也包括生成物是离子形式。例如:钠和水的反应,只有生成物中的氢氧化钠是离子形式,也属于离子反应,也写离子方程式。课本中说“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是离子反应”。是最常见的一类离子反应。* 课本中说“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表示反应的方程式叫离子方程式”这句话是一个传统性的错误。因为在离子方程式中,能用离子形式表示的不仅仅是反应中是以离子形式参加,还必须是该物质全部以离子形式存在。如果它虽然反应时是以离子形式参加,但在反应体系中不是全部以离子形式存在,是不能写成离子形式的。* 在离子方程式中,能写成离子形式的是全部溶解的可溶性强电解质。具体地说有:强酸 HNO3 H2SO4 HCl HBr HI等;强碱 KOH NaOH Ba(OH)2 Ca(OH)2 ;可溶性盐 NaCl KNO3 CuSO4 等等。其中Ca(OH)2需要特别注意:若是澄清石灰水(全部溶解),则必须写成离子形式;若是石灰乳(大部未溶解),则不能写成离子形式!* 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写成离子形式的是:1、所有单质。2、所有非电解质。(如CO2 NH3 有机物等)3、所有难溶物。(如H2SiO3 Fe(OH)3 CaCO3 FeS等)4、所有弱电解质。(如HF NH3?H2O等)* 检查一个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第一步应该检查两边的净电荷(正负电荷抵消后净余的电荷)是否相等。第二步应该检查写成离子形式的和不写成离子形式的是否正确。第三步应该检查方程式是否配平。较难的还有第四步,检查反应物的配比比例是否符合题意。* 离子共存问题:所谓能大量共存就是给出的离子彼此之间都不反应(不结合成沉淀、弱酸、弱碱、水、单质、有机物或其它非电解质), 若有的离子间(一般为异性离子之间,只有OH与HCO3-是同性离子之间)能结合成沉淀、弱酸、弱碱、水、单质、有机物或其它非电解质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则叫做不能大量共存。 离子反应(包括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至少有两种离子能结合成不能再变为自由离子的物质(即沉淀、弱酸、弱碱、水、单质、有机物或其它非电解质等)。高一化学知识点辅导五关于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变迁:氧化: 得到氧 化合价升高 失去电子还原: 失去氧 化合价降低 得到电子* 某元素在反应中失去电子,表现为它的化合价升高,叫做被氧化。反应前含该元素的物质叫做还原剂。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叫做氧化产物。(谐音记忆:身上痒)某元素在反应中得到电子,表现为它的化合价降低,叫做被还原。反应前含该元素的物质叫做氧化剂。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叫做还原产物。【这点知识要逐步熟悉,最后要达到很熟悉,一看就能说对】 例如:在反应:CH2OCOH2 中,C的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叫做被氧化。C是还原剂,CO叫做氧化产物;H2O中H的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叫做被还原。H2O是氧化剂,H2叫做还原产物。* 电子转移情况的表示方法有两种,分别叫做单线桥法,双线桥法。 双线桥法的特点:线桥跨架在方程式左右两侧,连接同一种元素,需要用汉字标明得到还是失去电子。一般地有上下两条,较难的会有三条。 单线桥法的特点:线桥只在方程式的左侧,起于失电子原子,指向得电子原子。不能标得或失,只标电子数。一般地只有一条,较难的会有两条。* 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高一不学,以后肯定要学。高一化学知识点辅导六关于金属* 金属活动性顺序口诀:钾钙钠镁铝水锌,铁锡铅后就是氢,紧接铜汞银铂金,活动顺序要记清,钾在左边最活动,从左到右渐稳定,前个置换后一个,反向置换可不行,水前置换水中氢,氢前置换酸中氢,钾钙钠,太活动,一入水中即反应,生成碱放出氢,置换金属不可能。*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上面一行自左向右还原性减弱)K Ca Na Mg Al (H2) Zn Fe Sn Pb (H2)Cu Hg Ag Pt AuK+ Ca2+ Na+ Mg2+ Al3+ (H2O) Zn2+ Fe2+Sn2+ Pb2+ (H+) Cu2+ Hg2+ Ag+ (下面一行自左向右氧化性增强)沿“捺”方向的上下两个理论上能反应,分别生成它们下面或上面的一个。如Fe能与Cu2+反应,生成Fe2+和Cu。也就是说,一个还原性强的能与一个氧化性强的反应,生成一个氧化性弱的,一个还原性弱的。上下相对的一对(如K和K+)叫做一个氧化还原对,上面较低价的叫做还原态,下面较高价的叫做氧化态。一般地有:还原态的还原性越强,则氧化态的氧化性就越弱。非金属也是如此:Cl2的氧化性强,则Cl-的还原性就弱;I2的氧化性弱,I-的还原性就强。* 金属的物理通性:一般地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而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则差异较大。* 金属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一般地,金属阳离子所带的电荷越多、离子半径越小,金属中的化学键(叫做金属键)就越强,该金属的硬、密度就越大,熔、沸点就越高。* 金属单质只有还原性,在反应中一定是还原剂;最高价金属阳离子只有氧化性,在反应中可以做氧化剂。* 金属发生置换氢气的反应时:1)用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该金属反应后的化合价每置换一克(0.5mol)氢气所需该金属的质量(克)。2)用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该金属反应后的化合价每摩尔该金属参加反应时,能使溶液增加的质量(克)。3)用(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该金属反应后的化合价)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每克该金属参加反应时,能使溶液增加的质量(克)。氢后金属只有1)还算有点意义:由于不发生置换氢气的反应,所以“反应”后的化合价仍为0价,0?我们规定为无穷大,意义是每置换一克(0.5mol)氢气所需该金属的质量(克)为无穷大,即有多少也置换不出一克氢气。* Na的一些化学性质:在空气中很快发生缓慢氧化生成Na2O(白色);若加热或燃烧则生成Na2O2(浅黄色);与水、乙醇、非氧化性酸(HCl、稀H2SO4)反应生成氢气;与盐溶液反应时,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盐反应,所以不会置换出金属。* Na2O2的两个重要反应:1、2Na2O2+2H2O=4NaOH+O2 2、 2Na2O2+2CO22Na2CO3+ O2几点重要知识:1、当H2O和CO2同时与Na2O2接触时,可以认为Na2O2先与CO2反应;2、2mol Na2O2生成1mol O2,转移2mol电子! 3、反应2,当Na2O2足量时,气体体积将缩小到反应前的一半。4、用Na2O2与2 NaOH比较一下,可以看出在Na2O2和H2O的反应中,固体增加的质量就是H2O中的H的质量;用Na2O2与Na2CO3比较一下,可以看出在Na2O2和CO2的反应中,固体增加的质量就是CO2中的CO的质量。5、Na2O2与氢气、CO都不反应,但如果有氧气存在且具备与氢气、CO反应的条件(如用电火花不停地点燃),则无论氧气有多么少,只要Na2O2足量,则H2、CO会全部被吸收。* 焰色反应只记Na和K的。* 铝与非氧化性酸、强碱溶液的反应:2Al6H+2Al3+3H2 2Al2OH-2H2O2AlO2-3H2 等量的Al与足量的非氧化性酸或强碱溶液反应时,会生成等量的氢气。* 铝三角:解释:首先是铝三角关系全部属于复分解反应,即化合价不发生改变。 上面那条水平关系实际上是通过下面的关系变化的。 这个知识点可以编出多种题型,可以有难题。* 铁:1、单质铁反应要记住反应后的化合价:与氧气反应,常温生高价:Fe2O3;燃烧生中间价:Fe3O4;与高温水蒸气反应生中间价:Fe3O4 。(在炼钢炉中生低价FeO)。与氯气或溴反应,只能生成三价铁;与碘反应,只能生成二价铁。与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等反应,只能生成二价铁。与硝酸、浓硫酸反应,则与铁的量有关,铁不足,生三价铁;铁过量,生成二价铁。 2、Fe2O3是红色的,铁红防锈漆、棕色皮鞋油中用它;Fe3O4是黑色的,磁石的主要成分。 3、Fe(OH)2是一种白色不溶于水的粉末,遇空气立即被氧化成Fe(OH)3Fe(OH)3是一种红棕色不溶于水的粉末,受热能分解为Fe2O3和H2O。* 4 Fe(OH)2 + O2 + 2H2O = 4 Fe(OH)3 (可以用来检验Fe2+:向被检验的溶液中加碱,出现白色沉淀,振荡,沉淀变为红棕色,可以确定原溶液中有Fe2+。)* 铁三角: 解释:1、铁三角关系全部是氧化还原反应,所以需要特别注意化合价的变化情况。2、写的多的那些,是很重要的,需要记住。3、能把零价铁氧化成三价的,一定能把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 Fe2+的检验:一法:向被检验的溶液中加碱,出现白色沉淀,振荡,沉淀变为红棕色,可以确定原溶液中有Fe2+。 二法:向被检验的溶液中加KSCN溶液,不出现红色,再加氯水或过氧化氢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可以确定原溶液中有Fe2+。* 合金:属于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共熔形成,具有金属的物理通性。一般地合金的机械性能强于各组分,熔点高于各组分。化学性质则认为各自保持。高一化学知识点辅导七关于硅* 硅单质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具有较高的熔点,在晶体中一个硅原子与相邻的四个硅原子形成共用电子对。呈正四面体构型。* SiO2也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具有较高的熔点,在晶体中一个硅原子与相邻的四个氧原子形成共用电子对。呈硅氧正四面体构型。而一个氧原子与相邻的两个硅原子形成共用电子对。* SiO2是唯一的一种难溶性酸性氧化物,它的对应酸是H2SiO3,是唯一的一种难溶性酸。SiO2能与NaOH溶液反应符合酸性氧化物的通性,而能与HF(氢氟酸)反应则是例外,是因为生成物SiF4是气体。SiO2是石英的主要成分(石英就是水磨石地面上的那些小白石子),是制石英玻璃的主要原料,石英玻璃可以制光导纤维。* H2SiO3是一种白色胶状物质,可以由Na2SiO3与HCl反应生成,经过干燥脱去一部分水后成为一种多孔状物质(SiO2nH2O),具有吸湿性,叫硅胶,常用来做一些仪器的干燥剂。(装在纱布小袋中)* 硅酸盐: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成分。成分多种多样,结构复杂。通常用复合氧化物的形式表示其化学组成。如CaOSiO2 (读做硅酸一钙) 2 CaOSiO2(读做硅酸二钙) CaO2SiO2 (读做二硅酸钙) 3CaOAl2O3 (读做铝酸三钙) 要会根据名称写出化学式。* Na2SiO3:工业名称叫泡化碱或水玻璃。最常见的可溶性硅酸盐。有粘性,无机粘合剂。NaOH与玻璃反应可以生成它而把玻璃粘合,所以试剂瓶中盛放NaOH溶液时,不能用玻璃塞,而要用橡皮塞。与HCl反应生成H2SiO3胶体,HCl过量时凝聚,再经干燥可成为硅胶。高一化学知识点辅导八关于摩尔* 物质的量是一个联系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起桥梁作用的量,在化学中很重要,应用非常广泛。它的主单位是mol。也可以用kmol(千摩尔)和mmol(毫摩尔),但学生一般不用。* 使用mol时,要在后面用化学式指明微粒是什么,(因为汉字往往有歧义,所以不用)。该微粒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或它们的特定组合。所谓特定组合比如是:2H2O22H2O(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反应生成两个水分子的组合)可以叫做1mol这个反应,在以后的热化学中会学到。* 阿佛伽德罗常数:定义:0.012kg12C(读作碳十二)中所含的原子数叫阿佛伽德罗常数。 具体数值:6.021023 .常用近似值:6.021023 。* 阿佛伽德罗常数与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互为倒数:设一个12C原子的质量为m克,则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m/12 ;阿佛伽德罗常数为12克12C中的原子数,即12/m。正是因为这样,才能出现摩尔质量的数值(单位用gmol1)恰好与该微粒的化学式的式量相同。例如:设一个水分子的质量为n克,那么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m/12);1mol水分子的质量为nNA克n(12/m)克;你看,这两个结果除了那个“克”以外,不是完全相同吗?* 摩尔质量:对于混合物(尤其是混合气体)来说,可以有平均摩尔质量(也叫平均分子量),它等于总质量总物质的量,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是29 。(计算方法参见“十字交叉法”)* 阿佛伽德罗定律:同温、同压、同体积的任何(单一或混合物)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相同的物质的量)。*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式:PVnRT (式中P为压强,V为体积,n为物质的量,R为气体常数,T为温度)。* 用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式:PVnRT来理解或记忆阿佛伽德罗定律:设有两种气体1和2 则:P1V1n1RT1 P2V2n2RT2 当T1=T2 P1=P2 V1=V2时,一定有 n1n2* 用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式的变形形式来理解或记忆阿佛伽德罗定律的推论:由PVnRT得:1、当PT一定时,V1/V2=n1/n2 即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所以,对于 N2+3H2=2NH3 可以读作1mol氮气和3mol氢气反应生成2mol氨气;也可以读作1体积氮气和3体积氢气反应生成2体积氨气。 对于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实际上是物质的量分数为78。 2、当TV一定时,P1/P2=n1/n2 即同温同容(容积,即气体体积)下,气体的压强比等于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所以,一定温度下,在一个密闭的容积固定的容器中发生气体反应,若反应使得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到原来的n分之一,则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也减小到原来的n分之一。 3、因为nmM,所以PVnRT可以变形为PV(mM)RT,两边都V,M得PM=(mV)RT 因为mV(密度)所以得 PMRT 再推出当PT一定时,M1/M2=1/2 即同温同压下,气体的摩尔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密度之比。所以,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的气体就比空气重;小于29的气体就比空气轻。某种气体的密度是同温同压下氢气密度的m倍,它的相对分子质量就是氢气的相对分子质量的m倍,即2m。* 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体积决定于三个因素:1、微粒数的多少。2、微粒的实体体积。3、微粒与微粒间的空隙体积。对于气体来说,微粒与微粒间的空隙体积决定于温度和压强。温度和压强一定时,任何气体的微粒与微粒间的空隙是基本相同的。而气体分子的实体体积与微粒与微粒间的空隙体积相比,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这样一来对于气体来说,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气体体积就只决定于微粒数的多少(即气体的物质的量),而与气体的种类无关。* 标准状况(0 101KPa)下,可以推出 气体摩尔体积Vm22.4/mol 但气体摩尔体积Vm22.4/mol不能推出0 101KPa。*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nV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C(1000)M !* 摩尔溶液的配制:容量瓶 量取固定体积液体的精密量具,精度0.01mL。 规格一般有100mL、200mL、250mL、500mL、1000mL等。只能在室温下使用。如果要配比如180mL溶液,那也得用200mL容量瓶。(配制200mL溶液)* 摩尔溶液的稀释:C浓V浓C稀V稀 意义是:溶液在稀释时,溶质的物质的量是不变的。 V稀V浓V水 而是(m浓m水)稀高一化学知识点辅导九关于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主要考查周期表的结构,要能做到不看书能把周期表的格子画出来(镧系、锕系除外)。在格子中能把主族元素的元素符号或名称写出或说出来。* 口诀1:三短三长一未完,十六个族十八行。意思是:从上往下:三个短周期、三个长周期、一个未完成周期;从左往右:共有十六个族、分成十八纵行,自左向右依次是:A、A、B、B、B、B、B、族、B、B、A、A、A、A、A、0族。* 口诀2:七主七副七周期,0族、族、镧锕系。意思是:整体上看,元素周期表共有七个主族、七个副族,七个周期,还有一个0族、一个族、一个镧系、一个锕系。* 三个分区两对数:三个分区是指:在元素周期表中,可以把元素分为三个区域:A、A、叫做S区,A、A、A、A、A、0族叫做P区,B、B、B、B、B、族、B、B叫做d区。(实际上还有镧系、锕系叫做f区。)这样分区的深层意义不用管它,在中学化学中有用的是:1、s区元素的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从上往下,相邻两种元素的差为2、8、8、18、18、32,而p区则为8、8、18、18、32 。2、s区元素的阳离子最外层都是8个电子;p区元素的阴离子最外层都是8个电子,阳离子最外层则有的是8电子(前三周期元素),有的是18电子(4、5、6周期的金属元素的最高价阳离子),有的是18+2电子(4、5、6周期的金属元素的低价阳离子)。 两对数是指:第一对: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的核电荷数;第二对: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族序数。(第三对: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所在周期数)* 现行周期表的最末一种元素是112号元素,它是第七周期B族。也就是说往后再排的元素依次是第七周期的A、A、A、A、A、0族(118号;比火警电话119少1.)【记住这点以后解题很有用】* 副族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几乎全部是一个或两个(一般地不等于族序数)【只有46号元素钯特殊】。* 核素的概念应该是:具有相同的确定的核组成(指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原子和单核离子的总称。换言之,看两个或多个微粒是否属于同种核素,是看它们的原子核中质子数是否相同、中子数是否相同。* 同位素的概念是:在同一种元素中(即质子数一定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核素之间(即不同的核素之间)互相称为同位素。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核性质-属于物理性质-不同)。* 对于表示核素的核组成符号要做到非常熟悉,非常敏感。所谓非常熟悉是指“左下角的数字为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为质量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要非常熟悉;所谓非常敏感是指一旦元素符号的左上角出现数字,与相对原子质量有关的量,如相对分子质量、摩尔质量等的计算及应用就必须十分小心,它们一般地不再与通常熟悉的数值相同!* 对于氢元素的三种核素的特有名称和符号要很熟悉:氕 H,氘 D,氚 T。【通常写H不表示氕,而表示氢元素。】* 每种核素都有自己的相对原子质量,如:32S为31.97207 33S为32.97146 34S为33.96786 36S为35.96709 也都有自己的丰度(即该核素的原子总数在该元素的原子总数中占的百分数)如:32S为95.0% 33S为0.76% 34S为4.22% 36S为0.014%(不知为什么,总和略小于100%。这是化学手册上的数据。)* 核素的质量数(或叫做原子的质量数)定义是:这种原子的原子核中所有质子的相对质量的近似整数值之和(因为一个质子的相对质量为1.0071,所以此和等于该核中的质子数。)加上这种原子的原子核中所有中子的相对质量的近似整数值之和(因为一个中子的相对质量为1.0081,所以此和等于该核中的中子数。)所得出的数值叫做这种原子的质量数(也可以叫做该核素的质量数)。* 绝大多数核素(只有少数几种例外)的质量数确实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整数值(参见上条S),但却不能认为核素的质量数就是它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整数值 。* 核素的质子的相对质量之和加中子的相对质量之和总是大于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这是因为在质子和中子结合成原子核时,需要足够的能量,所以发生了质量亏损。以后在物理中会学到。*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测出该元素的各种天然(不是人造)稳定(不是放射性)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其丰度,再计算出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该元素的各种天然稳定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以其丰度为加权系数的加权平均值。如:S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31.9720795.0% + 32.971460.76% + 33.967864.22% + 35.967090.014% = 32.06252868* 用各核素的质量数代替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仿照上式求出的值叫做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由于我们平常使用的相对原子质量不需要非常精确,所以这两者之间在数值上没什么区别,但意义是不相同的。* 大多数元素都有两种或更多种核素(有的书上叫做同位素),但如Na、Al、P等元素却只有一种核素。在自然界各元素的核素分布是基本均匀的,就是说水中氢元素的三种核素的比例与氢气中氢元素的三种核素的比例是基本相同的。高一化学知识点辅导十关于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某些性质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发生周期性变化的这个客观规律。这种周期性变化用坐标图画出来最为直观。利用元素周期表最为好记。* 所谓某些性质是指:1、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元素的原子半径;3、元素的特征化合价;4、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1是导致2、3、4的本质原因。只记这四点并不难,麻烦的是由4派生出来的单质、化合物的一些性质。* 对于2、元素的原子半径;4、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在周期表可以这样记: 水平向右和竖直向上记它们的合方向:撇向上。 水平向左和竖直向下记它们的合方向:撇向下。(用这种方法记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时,要把氢元素H移到元素F的上方!也不包括稀有气体。)* 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撇向上 减小;撇向下 增大。分解开就是同周期自左向右,元素的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下向上,元素的原子半径减小。(原子半径最小的是H原子)同周期自右向左,元素的原子半径增大;同主族自上向下,元素的原子半径增大。(原子半径最大的是Cs原子,不包括放射性元素。)对于既不同周期也不同主族的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