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2012116完成).doc_第1页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2012116完成).doc_第2页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2012116完成).doc_第3页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2012116完成).doc_第4页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2012116完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整理3/5/2020,4:27:16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1、 可见宇宙(1)含义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太阳和地球的平均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2、 光年:(1)含义:光年是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2)光速约3105千米/秒;1光年9.46081012千米。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天体系统:(1)宇宙由多层次的天体系统组成,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2)结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2、银河系及河外星系(1)组成:由恒星等比较大的天体组成。(2)太阳这类自己发光的星球叫恒星,(3)恒星距离:以光年为最小单位。太阳与最近的恒星之间的距离:4.2光年。(4)银河系组成:大量的恒星、尘埃和气体组成的云雾状天体(星云)组成。银河系包括2000多亿颗恒星组成的天体系统。具有“铁饼”状的扁平外形,直系约8万光年。所有恒星围绕银心旋转,太阳系距离银心约2.5万光年。(5)河外星系个数:人类观测到的超过1250亿个。 直径从几千光年到几十万光年不等。3、太阳系(1)地球、火星等围绕恒星转的星球叫行星。(2)围绕行星转的叫卫星,比如月亮。(3)在太阳系中,太阳的质量最大。(4)太阳系组成: 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等太阳系小天体组成。太阳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5)太阳系行星:距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王星;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金星距地球最近。从北极上空看,八大行星都按逆时针方向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6)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地内行星:水金。地外行星:火木土天王海王。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王海王星(7)拥有卫星情况 木星卫星多达61颗、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4、地月系(1)月球:公转,也自转。 自转方向和周期与其公转方向和周期完全一样。本身不发可见光,反射太阳光。(2)类似地月系天体系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与它们的卫星也能组成类似地月系天体系统。(3)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普通性: 外观和所处的位置 地球 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自身条件 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 外部条件 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4)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基本条件)AA内部原因1)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2)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3)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BB外部原因:1)稳定的太阳光照。2)各大行星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个面而且方向相同,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1、含义: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释放的能量, 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2、组成分为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3、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4、太阳常数:表示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1分钟内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太阳常数=8.24J/(2。分)。5、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HHe煤炭资源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6、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维持生物的生长;(2)维持地表温度,促进水和大气运动及生物活动;(3)为人类提供生活能源,如太阳能、煤、石油。二、太阳活动与地球:1、太阳活动(1)主要类型:主要有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等。(2)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3)黑子:温度比其他地方低;黑子数目以11年为周期变化,黑子数目的多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活动高峰年、太阳活动低峰年。太阳活动高峰年,地球气候温度天气变化大(4)耀斑:是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耀斑的温度比太阳表面高几十倍。是色球层中激烈的能量爆发,以射电爆发和高能粒子喷发等方式放出辐射能,引起地球磁暴。引起地球磁暴的耀斑的出现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5)太阳风日冕层温度超过百万摄氏度,那里的许多带电粒子运动速度超过350千米/秒时,脱离太阳的引力飞向宇宙空间,形成太阳风。太阳风在极地上空与高层大气碰撞于是产生极光。 耀斑越强,太阳风越强。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引起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地球磁场,磁暴现象;影响气候,注意:太阳对地球的最大影响是太阳辐射!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一、 地球的自转(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地轴的方向: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自转的方向、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小时公转周期:1年,也称为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自转角速度:除两极,角速度相同,15度/小时。两极点角速度为0。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点为0。公转的轨道: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二)地球自转1、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注: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2、 自转周期:地球自转一周(3600)所需的时间为:1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1个太阳日为24小时。3、自转速度角速度: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为0);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赤道1670Km/h,两极为0。地轴不转动,所以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4、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物,自转一周叫一个太阳日。太阳日是生活周期,古人云: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就地球自转而言,旋转了36059”,称一个太阳日,周期为24小时。5、自转速度: 角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旋转体速度快慢的计量值。线速度:单位时间走过的线长。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向高纬递减,两极为零。纬度为的某地其线速度约为1670km/h cos (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意义(1)产生昼夜更替现象。(2)产生地转偏向力。(3)产生地方时。2、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准确地是说昼夜交替现象出现,不是昼夜现象。地球昼夜现象产生原因:1太阳照射,2地球为不透明球体。3、晨昏圈:(1)包括晨线和昏线两段晨昏线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地球从白天跨入黑夜经过的那段叫昏线,从黑夜进入白天跨过的那段叫做晨线。晨线位于昼半球的西部边缘,昏线位于昼半球的东部边缘。(2)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3)晨昏圈永远平分赤道圈,因此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晨昏线有两个特点:一是始终平分地球,二是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4)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即太阳刚刚升出或落入地平线。晨昏圈只有在两分日才与经线圈重合。 4、地转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主要用来分析大气、洋流、河流的运动。例如:自西向东流的河流河水会向南岸冲刷,南岸受冲刷严重往往河道较深,适宜船舶航行和建设码头。而北岸往往泥沙淤积形成冲积岛、沙滩。河道较浅。另外气流,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气流由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北信风(北半球)和东南信风(南半球)即信风带。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响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受其影响偏转成西南风(北半球)和西北风(南半球),即盛行西风。5、“地方时”(1)地球自转360用24小时,则1=4分钟 ,15=1小时。(2)定义 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经度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早西迟。(3)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加。(4)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一天中的最大值,地方时为12点.(5)地方时的计算:如果我们知道了A地的地方时,计算B地的地方时:B地的地方时=A地的地方时经度差 4分钟/1,如果B在A的东面则用加,在西面则用减。经度差的计算,若都是在东/西经区则减,若分属东西经区则加。(6)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东经120度 地方时(四)时区和区时1、区时(1)定义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15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 2、区时的换算:(1)位于同一个时区内的各地,采用相同的区时(2)不时区域的各地,采用各自的区时(3)相邻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4)在同一日期内,东早西晚。3、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 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东取加号,反之取减号 4、地方时和区时的简单计算: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5、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6、时区差有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用时区数轴,这两种方法也适合地方时计算】 在零时区两侧(或同在东时区或同在西时区)的换算:所求地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的时区差。加减号选取的原则:东加西减时区差求法:同减异加若两地同时位于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减;若一个位于东时区,一个位于西时区,则加.要注意的是,如果计算结果小于24小时,那么日期不变,时间也不变.如果计算结果大于24小时,那么日期加上1天,而时间减去24小时;如果计算结果是负数,那么日期减去1天,而时间加上24小时。过日界线区时的换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相隔时区数1天加减号选取原则: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则加1天,减去相隔的时区数;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则减1天,加上相隔的时区数.: 跨日界线相隔时区算法:相隔的时区数=(12-已知地时区数)+(12-所求地时区数)*全球共24个时区,但有25个时区名。因为东西12区以180为中央经线,各占7.5个经度。东西12区的地方时一样,但日前相差一天。180以东是西12区,以西是东12区。 7、【时区换算的笨办法】数轴法:画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是进行区时计算的好方法。计算时遵循东加西减、一区一时的计算法则,注意日期的变化。东、西十二区钟点相同,日期相差一天。(五)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1、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一条大体沿 180经线穿行的 折 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2、也叫国际日界线:基本沿东经180度。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3、日期变更:0时区和国际日界线把全球日期分为今天和昨天。当0时区和中时区重合时,今天的日期和昨天的日期相等。二、地球公转(一)地球公转(1)公转轨道轨道是一个椭圆 ,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位于近日点, 7月初位于远日点。(2)公转速度:每天移动约59。近日点时较快,远日点时较慢(注:近日点远日点对地球热量的影响很小)(3)公转方向:自西向东,每天移动约59。(4)公转周期:1年(恒星年365日6时9分)(5)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A是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目前约为23.5。即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呈66.5的夹角。B意义: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6)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7)南北回归线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与黄赤交角的度数相一致,为南、北纬 23度26分。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8)太阳高度角:地方时12点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二)地球公转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1、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1) 变化规律:在太阳直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降低。(2)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正午太阳高度 90。 纬度变化由直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降低季节变化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冬半年较小具体变化春分、秋分日由赤道向两侧降低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3)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90某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 (南纬用负值代入)(4)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每年两次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当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在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当南半球,则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在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赤道上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变化(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 = 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5)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3月21日9月23日):北极点附近为极昼,南极点附近为极夜,全球越往北白昼越长。 秋分日冬至日春分日( 9月23日3月21日):南极点附近为极昼,北极点附近为极夜,全球越往南白昼越长。 3 四季的形成和划分:(1)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2)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3)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春秋两季3、4、5,9、10、11是过渡季节) (4)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以北半球为例)春分秋分日期:春分3月21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地轴和晨昏线重合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角从赤道向两边递减夏至:日期: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极昼;南半球夜长昼短,南极圈极夜。赤道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冬至:日期: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极夜;南半球夜短昼长,南极圈极昼。赤道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 四季划分: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太阳辐射最多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低、太阳辐射最少春秋季:冬夏的过渡季节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1)五带 名称: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划分 界线:南北回归线 /南北极圈 (2)南、北极圈:纬度分别是66.5S,66.5N。南、北极圈之内,是寒带。观察极圈内的昼夜状况。极昼为则代表太阳直射在该半球的回归线上,极夜则代表太阳直射在另一半球的回归线上。(三)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四)经纬线的判读规律: 向东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增大的为西经度。在侧视图中经线表现为弧线,一幅平面图包含了180度经度,再根据图中的经线条数确定每条经线的度数。纬线在侧视图中表现为直线,在极投影图中表现为同心圆。通常虚线表示回归线和极圈。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内部圈层 (一)划分依据: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2、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又分内核、外核); 三层之间的划分界面依次为:莫霍面、古登堡面; 3、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 特性: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 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能量大。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二)地壳1、位置与厚度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地壳平均厚度约 17千米,大陆平均厚度为 33千米。厚度变化规律:固体表面的海拨越高、地壳越厚;海拨越低,地壳越薄。2、组成由90多种元素组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O、Si、Al ;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元素分布规律: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 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 ,分布连续(三)地幔:1、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下界面在距离地表约 2900千米深处。2、结构: 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组成。3、岩石圈: 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含地壳。平均厚度约100110千米。4、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四)地核:1、位置古登堡面以下,距离地表2900千米以下。2、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铁 和 镍 3、结构:分内核和外核。 外核 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原因。 内核 呈固态态4、比较圈层范 围 特 点地壳莫霍面以上固态: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地势越高,地壳越厚。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地幔莫霍与古登堡面间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铁、镁含量由上至下逐渐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纵波减速,横波消失)地核古登堡面以下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分类: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2、大气圈: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随高度增加大气密度迅速下降。一般把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主要包括气体和悬浮物。3、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陆地水又分为地表水、地下水、4、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位置在: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第二章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矿物确定的化学成分、物质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矿产有用的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才称矿产。矿物不一定矿产 1、组成 2、天然矿物超过3000种,矿产约150种3、矿物基本存在形式:三种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和天然汞)固态(绝大多数矿物都是,最多的是石英)4、矿物分类 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大类。金属矿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非金属矿石英,长石和云母(花岗岩中),方解石(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二)岩石1、分类: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岩浆岩:岩浆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又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3、沉积岩:(1)定义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最典型的沉积岩是石灰岩。(2)突出特征:A具有层理构造 B有化石 。注;通常下面的岩层比其上的岩层年龄古老。(3)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骸及其活动的遗迹。判定地质年龄和研究古地理环境的珍贵资料。形成条件:生物的遗体、遗骸、遗迹等在未腐烂时被沉积物所埋没,隔断了与大气的接触,经过长时间炭化或被其他物质置换、填充逐渐演变而成。(4)风化作用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受到各种外力作用,如温度、流水、大气、生物等的破坏作用,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这个过程叫风化作用。 4、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概念: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2、能量来源;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例如:放射能转化为热能、热能转化为推动岩石圈和软流层物质运动的机械能。3、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4、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 ,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地消失 。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二)岩石的转化在地质循环过程中,组成地壳的岩石和矿物也会相互转换。1、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 而形成;2、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3、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4、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一、不断的变化的地表形态1、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2、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火山等。(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高山和低地使地表高低不平。3、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太阳能(2)表现形式: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削平高山、填平低地,使地表趋于平坦。(4)相互关系:内外力作用在空间上相联系,时间上同步,一般以内力作用为主。 4、作图比较作用形式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太阳能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使地表趋向平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地球表层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2、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3、六大板块 非洲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的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生长边界一般是板块张裂的地方,或者是海底的火山带,如大西洋的海脊。火山喷出大量物质推动板块向两边运动。4、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如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岛弧、马里亚纳海沟,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在地表留下的痕迹。2、主要类型:褶皱和断层。(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3、褶皱:由强烈的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弯曲而形成。(1)褶皱包括背斜、向斜两种基本形态。构造名称岩层形态(较可靠)地表形态新老关系(最可靠判断依据)背斜向上弯曲早期为山岭、晚期可能成山谷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向下弯曲早期为山谷、以后可能为山岭中间新两翼老(2)形成的原因: 地壳运动、 内力作用。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 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外力作用。 (3)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到了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成各地 向斜成山: 向斜底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强 4、断层:岩层受力发生断裂,两侧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位移而形成。(1)断层包括地垒、地堑两种形式。 两侧陷落、中间突起的部分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部分形成地堑,如我国的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2)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3)断层形成的原因: 地壳运动, 压力、张力作用。(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1、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2、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会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这些作用统称为外力作用。表现形态: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侵蚀作用峡谷、蘑菇石、雅丹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等都是风力和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2、堆积作用冲积平原、三角洲、沙丘等是典型的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3、流水和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流水的侵蚀地貌: 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地貌。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山口冲积扇。 风力的侵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雅丹地貌。 风力的堆积地貌: 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形成。四、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1、影响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多种多样,有的是合理、有利的,有的是不合理、有害的。应根据具体情况因时、因地进行分析。如缓坡发展梯田,合理;围湖造田不合理。2、评价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我们既不能单纯从人类局部的、眼前的利益出发,不顾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破坏大自然的平衡,造成生态环境的退化,也不能在自然面前持消极被动的态度,不对自然进行任何开发实行原封不动的保护。人类要努力发掘自然潜力,制止自然的危机倾向,是自然景观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到最优化的水平,实现人于自然共同创造。 第三节 大气环境 一、大气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三层。垂直分层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的垂直差异。 高度温度特点对流层地面到12千米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人类活动和云、雨等天气现象大多发生在此层平流层12千米到50千米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气流稳定高层大气50千米以上随着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3、对流层;也称为天气层。(1)与人类关系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雨、雪、冰、雹、霜、露、雾等对流层内的天气现象都对人类的活动有很大影响,对流层空气的清洁程度也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所以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温度变化对流层的温度由低层向高空递减,因为下垫面是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海拔越高受下垫面的长波辐射作用越弱,温度越低。对流层上冷下热的结构有利于形成空气的对流。热空气含有的水分较多,在膨胀上升的过程中遇冷,水蒸气以凝结核为中心凝结成水滴,成云致雨。(3)对流层的特点: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4)地形雨【地形雨,即暖湿气流受到地形阻挡抬升,空气遇冷,成云致雨。比如山地的迎风坡一般降水较多。地形雨有个特点:在一定海拔以下,随海拔升高降水增多。超过一定海拔,降水又开始减少。】(5)对流层在低位地区较厚,高纬地区相对较薄。4、平流层:由于含有较多的臭氧,臭氧吸收紫外线使平流层增温。平流层上热下冷,因此大气稳定,适于高空飞机飞行。平流层的特点: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包含臭氧层。5、高层大气:密度很低,气压很低。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高度电离形成电离层反射电磁波。是极光的形成区域。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2、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3、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4、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5、太阳辐射通过地球大气层时,大气削弱的主要是红外线、紫外线区和可见光的短波部分,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二)太阳辐射和大气辐射1、根据辐射波长的差异:将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2、地面辐射(长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其中以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的地面辐射为多。3、大气辐射 它也属于长波辐射。 一部分朝上射向高层大气和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射到地面。称大气逆辐射。4、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会使地面增温,而地面增温又加强了地面辐射。天空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大气逆辐射更强,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暖和些。所以,在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5、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等之间的关系(1)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2)对流层大气(特别是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能够吸收大部分长波辐射,把地面辐射的大部分热量截留在大气中。(3)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正是这种关系,才使得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6、大气保温效应的三个物理过程:(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2)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又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3)大气增温后又产生大气长波辐射,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而散失,剩余的绝大部分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能量,从而起到了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 2、纬度因素:年平均太阳高度角不同,太阳光线照射水平地面的角度不同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不同,导致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两极高纬度递减,所产生的地面辐射也随之由低纬向两极高纬度递减。太阳高度愈大,等量的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面积愈小,光热越集中,同时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愈短,被大气削弱得愈少。3、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的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导致地面辐射大小不同。反射的越多,地面得到的越少,地面辐射的越少,大气得到的就越少。4、其他因素:气候因素(如同纬度地区,某年日照时间长短,会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也就影响该地地面辐射的大小)。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和移动(一)热力环流:1、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2、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3、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4、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3、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其方向沿垂直于等压线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 4、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5、近地面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6、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压线平行,风向和等压线斜交。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7、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8、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9、风向变化: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共同决定风向的变化。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务必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关系】1、形成主要因素: 热力因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动力因素,如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2、热力因素: 赤道附近受热多,形成低气压带;两极寒冷低温,空气收缩、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带。高空形势正好相反,赤道上空形成高气压带,两极上空气压则相对较低。 3、动力因素: 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赤道上空向南北分流的气流在南北纬30附近的高空积聚,迫使空气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带。4、七个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和极地高气压带(2个)。5、六个风带:信风带(个)、西风带(个)和极地东风带(个)。6、分布(重点看书P50-51) 低纬环流和信风带(030)中纬环流和西风带(3060)高纬环流和极地东风带(6090)7、分布规律: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8、记住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9、几种气候类型的大气状况和成因、特点:气候类型大气环流状况特征降水特征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年雨型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温带大陆西海岸,常年受西风带影响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均匀地中海气候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冬雨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夏雨型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偏北风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亚热带(性湿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少雨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终年高温少雨少雨型(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移动原因: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南半球则相反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1、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 ,大陆上形成冷高压。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3、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优势。时间亚洲大陆北太平洋北大西洋7月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1月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二)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1、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概念: 2、季风环流是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3、东亚季风、南亚季风 A东亚季风范围: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 风向:冬季西北(偏北)风,夏季东南风。 成因:海陆热力差异 B南亚季风范围:印度地区,我国的西南地区。 风向: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 成因:?4、夏季风主要成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冬季风主要成因:海陆热力差异。冬季 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东亚 西北季风 亚洲高压流向赤道低压: 南亚 东北季风 海陆热力差异夏季 夏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东亚 东南季风 南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