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肥胖与体重控制.ppt_第1页
第十章肥胖与体重控制.ppt_第2页
第十章肥胖与体重控制.ppt_第3页
第十章肥胖与体重控制.ppt_第4页
第十章肥胖与体重控制.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肥胖与体重控制 本章提要 肥胖及其相关综合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超重和肥胖也影响着运动成绩的发挥 因此肥胖和体重控制备受关注 本章详细介绍肥胖的定义 分类 诊断和危害 以及体成分和体重的测评与控制 在分析肥胖主要发病机制和流行原因的基础上 论述运动控制体重和减肥的机制 提出制定减肥健体运动处方的原则和建议 学习目标 1 掌握肥胖 体成分 身体指数等概念 以及肥胖与体重控制的意义 2 熟悉肥胖的诊断方法和判定标准 并能应用于实践 3 在了解肥胖主要发病机制的基础上 掌握肥胖的防治理论 特别是运动防肥减肥机制 4 在掌握减肥健体运动处方制定原则的基础上 能够初步制定运动处方 指导运动防肥减肥实践 第一节肥胖 Obesity 肥胖 一种与环境 包括社会和文化环境 基因 生理 新陈代谢 行为和心理等相关的复杂 多因素的慢性疾病 是一种代谢失调症 肥胖的危害 与胰岛素抵抗 高血脂 高血压 脑血管意外 糖尿病以及某些肿瘤等几十种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关系 对儿童来说 肥胖还会使生长发育受到障碍 表现为神经系统发育迟缓 智力水平降低 身高和运动能力下降 一 肥胖与危害 二 肥胖的诊断 一 肥胖分类 1 依肥胖发生原因来分 单纯性肥胖 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以过度营养 运动不足 心理行为偏差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并非由于其他疾病或医疗的原因 仅仅是由于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而引起的肥胖 单纯性肥胖占肥胖者的94 以上 儿童肥胖也多属于这类肥胖症 继发性肥胖 继发于某些疾病 主要是一些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引起的肥胖 2 依脂肪分布部位来分 腹部型肥胖 向心性或内脏型肥胖 脂肪主要沉积在腹部的皮下及腹腔内 四肢则相对细瘦 多为男性 臀部型肥胖 非向心性或外周型肥胖 脂肪主要沉积在臀部以及大腿部位 多为女性 腹部型肥胖引起的肥胖并发症的危险要远高于臀部型肥胖 3 依脂肪组织的解剖特点分 多细胞性肥胖 由于机体脂肪细胞数量增加2 4倍而导致的肥胖 常见于儿童少年时期 一般成年人约有2700万个脂肪细胞 而肥胖者有4200万 1 06亿个脂肪细胞 肥胖者与不肥胖的成年人相比 脂肪细胞大小的差别约为40 而脂肪细胞数量的差别为190 大细胞性肥胖 脂肪细胞数量正常 由于细胞体积增加机而导致 大多数肥胖属于此类肥胖 减肥后若保持不利 则容易出现体脂量 反弹 二 肥胖的诊断指标 1 体重 标准体重及肥胖度 1 体重 人体骨骼 关节 肌肉 韧带和脂肪等各部分以重量为单位的总和 体重是反映人体充实程度的整体指标 可以间接反映人体营养状况 体重过轻可作为营养不良或患有疾病的重要特征 体重过重 出现不同程度的肥胖 2 标准体重 以身高为基准的体重 1978年WHO推荐 超重 体重超过了相应身高所确定的标准体重值 标准体重 kg 身高 cm 100 0 9或标准体重 kg 身高 m 2 22 我国成年人标准体重参考公式见下表 我国成年人标准体重参考公式 3 肥胖度 肥胖度 实际体重 kg 标准体重 kg 1 100 肥胖度 指标的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 某些人 如健美运动员 其体重可能会超过标准体重的正常范围 但体内脂肪并不多 超过的体重往往是肌肉重量 因此肥胖度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2 体成分及理想体成分 体成分 组成人体的各组织 器官的总成分 脂肪重 体脂重 去脂体重 瘦体重 反映人体肌肉量 体重 体成分常用体脂百分数 体脂 表示 体脂 体脂重 体重 100 适宜的体脂重和瘦体重才有利于健康 理想的体成分如下表 优秀运动员身体成分 体重调查表见教材P251 成年人基本体成分 举例 根据体脂 划分的身体成等级 3 体重 体成分控制的意义 1 人体健康需要合理的体重和体成分比例 2 运动员需要保持适宜的体重和身体成分比例P254表10 7 4 肥胖诊断标准 BMI 体重 kg 身高2 m2 BMI 体质指数 BMI 23 kg m2 为超重 BMI 25 kg m2 为肥胖 当BMI 23 kg m2 时与肥胖相关性疾病 如 型糖尿病 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发病危险性显著上升 6 12岁学龄儿童的肥胖 男生BMI 18 kg m2 女生BMI 17 50 kg m2 为肥胖 根据WHR 腰围 臀围 比值来评估患病率 成年人肥胖诊断指标与标准 BMI 体重 kg 身高2 m2 用WHR 腰围 臀围 比值来评估患病率 3 体成分估算方法 一 皮褶厚度法 人体脂肪分布有一定规律 通常2 3存在于皮下 1 3存在于身体内部脏器周围 皮下脂肪厚度与体脂总量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因此 皮褶厚度的测量不仅可以反映体脂分布情况 也可以从不同部位的皮褶厚度推算出体脂总量 仪器与方法 男性测量胸部 腹部和大腿部位的皮褶厚度 女性测量肱三头肌 髂前上嵴和大腿部位的皮褶厚度 测量部位 身体密度回归公式 男性 身体密度 1 112502 0 0013125 X1 0 0000055 X1 2 0 0002440 X2 女性 身体密度 1 089733 0 009245 X1 0 0000055 X1 2 0 0000979 X2 X1 男 胸部 肱三头肌 肩胛下角皮褶厚度 mm 女 髂前上嵴 肱三头肌 腹部皮褶厚度 mm X2 年龄 岁 体脂 495 身体密度 450 Siri公式 将计算出来的密度代入Siri公式 就可计算出体脂 国人的计算公式 国人身体密度回归公式 男性 身体密度 1 991 0 0005X腹部 0 0004X肩胛下角 0 0005X大腿 0 0003X年龄 女性 身体密度 1 0837 0 0004X肱三头肌 0 0004X腹部 0 0004X大腿 0 0003X年龄 将计算出来的密度代入Siri公式 就可计算出体脂 我国学龄儿童少年 7 12岁 体脂 的计算公式 男 体脂 6 93 0 428X 女 体脂 7 896 0 458X X 皮褶厚度mm 肱三头肌 肩胛下角 二 围度法 腰围 或腹围 与臀围的比值可以指示脂肪的区域性分布 因此 被认为是一个有价值的评价健康危险的指标 评价标准为 腰围臀围比 腰围 臀围 男性 0 95 女性 0 80 即会因局部脂肪积累过多而存在健康危险 在相同BMI值和超重肥胖状态下 腰围越大 健康危险性也越大 概念 用一皮尺测量身体各部位的围度来估算体脂 的简易方法 测量部位 男性 上臂围 前臂围和腰围女性 大腿围 前臂围和腰围 体脂 男 上臂围常数 腰围常数 前臂围常数 10 2 体脂 女 腰围常数 大腿围常数 前臂围常数 10 2 三 生物电阻抗分析法 原理 非脂肪组织比脂肪组织有更高的电荷容量 更容易于导电 电流传导速度越快 表示身体所含脂肪越少 因此测量电流通过身体脂肪和非脂肪组织的差别来估算体成分 四 水下称重法 以水中的体重求人体的体积 并用水中体重和空气中体重的比来求出身体密度 从身体密度来了解体内脂肪的比例 但这种方法需要被测人身著泳装将整个身体潜入水中保持静止状态并将肺中的空气完全排出来测量体重 推算的过程也比较复杂 密度法是多年来测定体脂量的 金标准 水下称重法计算公式 身体密度 D 质量 体积 体重 体重 水下体重 测定水温下的密度 余气量 余气量 RV 成年男子RV 0 24 VC青年男子RV 0 198 VC成年女子RV 0 28 VC青年女子RV 0 259 VC VC 肺通气量 Brozek公式 体脂 4 570 身体密度 4 142 100 Siri公式 体脂 估算值 495 身体密度 450 体脂重 体脂 体重瘦体重 体重 体脂重 五 空气置换法 空气置换法的测量原理同水下称量法相同 用全身的密度来计算出脂肪量和瘦体重的百分比 当被测者进入空气置换仓内几秒钟 感受器计算压力测出人体排出的空气量 精确地分析身体成分 确定脂肪及瘦体重的基准值 包括密度 体脂量 体脂率 瘦体重等 六 DEXA法 双能量吸收法RoubleenergyX rayabsorptiometry DXA法 测量原理用2种高低不同的能量测定脂肪组织 高能量 80 100kev 和低能量 40 50kev 的线质2种X ray线通过脂肪组织吸收法测定出骨盐量 bonemineralcontent BMC 体脂肪 fatmass FM 和去BMC FM的组织 bonefreeleantissuemass LTM DEXA法在动物实验的研究成果表明 去脂肪组织 fatfreemass FFM 与体脂肪 fatmass FM 的相关系数为0 98 0 99 可见DEXA精确度高 测定方法为人体横卧 探测头在体外 全身 局部快速扫描 第二节运动与体重 体成分控制 一 体重 体成分控制的理论基础 一 能量平衡 能量正平衡 能量摄入大于支出时 摄取能量超过机体需要 额外的能量会储存在体内 特别是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 使体重增加 体脂增多 能量负平衡 能量摄入少于支出时 摄取能量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身体组织会分解释放能量 供给机体需求 体重下降 能量平衡 能量摄入等于支出 体重保持恒定不变 能量平衡状态 二 人体每日能量消耗 满足基础代谢所需要的能量 占65 食物热效应 占10 体力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占25 人体每日能量消耗 二 体重 体成分控制方法与注意事项 主要参看体育保健学 一 保持体重衡定的原则 二 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的评估方法P263 266 三 减体重方法与原则 1 减体重原则 能量消耗大于能量摄取 方法 控制饮食 减少摄食量 减少能量的摄入 运动 增加能量消耗 控制饮食与运动相结合 2 运动员减体重常用方法 1 主动限制能量摄入 减少食量 半饥饿或全饥饿 但容易引起营养不良 2 药物抑制食欲 催吐 催泻 有害于健康 3 增加体力活动量 提倡 4 脱水 快速减少体重的方法 但容易产生电解质不平衡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运动员身体健康 四 增重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为主 增重的技巧 l每日增加200 100kcal的热量摄入 可以通过增加餐次 进食数量 零食等达到 l增加有利于健康的食品的摄入 例如谷物 水果等 l所增加摄入的热量主要应来源于复合碳水化合物 l日常进行负重的锻炼以增加瘦体重 l增加牛奶和果汁的摄入量 第三节肥胖与运动减肥 一 造成肥胖流行的主要原因 一 肥胖成因 1 遗传因素 遗传是肥胖的主要决定因素 人类大多数肥胖属于多基因性肥胖 其易感性决定于遗传因素 不良的环境因素用于特定的遗传背景而导致肥胖 1 影响能量摄入的主要基因 肥胖基因 OBgene瘦素基因 与肥胖相关密切 瘦素受体 OB R 基因 瘦素通过与其受体结合来传递能量代谢信号 肥胖者往往瘦素受体数量下降 POMC基因 下丘脑阿片促黑激素皮质素原基因 该基因表达产物是 促黑激素 MSH 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TCH 的前体 MSH与MC4R结合可以起到调节食欲的作用 MC4R基因 在人体能量平衡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单基因突变所致肥胖中 MC4R突变是最常见的原因 这此患者除了多食 肥胖外并不伴随有其他内分泌异常 甲状腺 肾上腺和性腺能轴均正常 神经肽Y NPY 基因 强有力的摄食刺激因子 增强食欲 饥饿可促进其分泌增加 反之减少 增食欲素基因 可较强地增加食欲 2 影响肥胖细胞贮存脂肪的主要基因 PPAR 基因 该基因是诱导脂肪组织分化的特异性转录基因 它的激活有利于脂肪细胞的分化 脂联素 该基因主要在白色脂肪中表达 其浓度与BMI和体脂呈负相关 3 影响能量消耗的主要基因 UCPs基因 2AR基因 2 生理因素 中枢体重 调定点 理论研究发现在神经中枢 下丘脑 有体重 调定点 体重高于 调定点 时 食物摄入量减少 整个机体代谢水平升高 反之则能量消耗急剧下降 食物摄入量增加 从而保持良好的能量代谢 脂肪不会堆积 而肥胖则是提高了 调定点 3 代谢因素 人体的能量消耗主要来自于糖和脂肪的分解代谢供能 肥胖者的呼吸商增高 提示肥胖者主要是以糖氧化供能而不是由脂肪分解供能 这种脂肪氧化能力的下降与脂肪储存过多相关 机体脂肪的过量储存可以导致脂代谢紊乱 如血浆甘油三酯 总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升高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A降低 脂蛋白组成向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方向发展 肥胖者血脂增高 大量脂肪酸由腹部脂肪组织进入门静脉系统 阻碍了肝脏摄取胰岛素而导致肝脏糖利用和糖异生障碍 肝脏摄取胰岛素减少 导致循环胰岛素浓度增加 进而导致胰岛素受体表达下调 产生胰岛素抵抗 由于肥胖者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胰腺代偿性分泌增加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 如果仍不能维持正常血糖水平 最终导致高血糖 因此 低静息能量消耗 低脂肪氧化和胰岛素抵抗是肥胖的危险因素 4 环境和行为因素 具有潜在肥胖因素遗传素质的个体在食物缺乏和 或体力活动量大的情况下会变瘦 而无肥胖遗传素质的个体 在高热量食物摄入和 或无体力活动时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肥胖 所以在肥胖的发生 发展和减肥过程中 外界因素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二 现代肥胖流行的原因 1 过量饮食 2 缺乏体力活动 能量消耗减少 二 运动减肥 运动可以通过增加能量消耗 特别是耐力运动消耗脂肪 适度降低食欲减少食物摄入量 提高静息代谢率和抑制脂肪的生成来减少脂肪积累来达到减肥目的 一 运动减肥的可能机制 耐力运动中脂肪氧化是主要的供能形式 脂肪水解酶只有在耐力运动20分钟后才能激活 从而促进脂肪水解 同时脂肪组织血流量大约增加3倍 使大量的脂肪酸经血液循环参与氧化代谢供能 与此同时 骨骼肌供血量增加也对摄取利用脂肪酸的浓度呈正比 脂肪动员加强 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 有利于活动肌肉更多地摄取和利用脂肪酸供能 耐力训练不仅加速脂肪酸和磷酸甘油的氧化 同时也抑制脂肪酸的合成 阻碍甘油三酯的合成 从而达到体脂减少 控制肥胖的目的 2 适度运动降低食欲 一定强度的运动可降低食欲 但机制不清 3 增加基础代谢 研究发现 单独依靠减少能量摄入而减肥的效果 往往因人体基础代谢率 RMR 的降低而抵消 而体育运动能增加瘦体重 RMR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