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C卷.doc_第1页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C卷.doc_第2页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C卷.doc_第3页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C卷.doc_第4页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C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字词书写 (共1题;共5分)1. (5分)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钱钟书围城,有人看到的是旧中国病态知识分子的群像。(nu)弱无能而尚存正义者,如方鸿渐;表面文雅,实则自私刻薄(Abo;Bb)者,如苏文纨;还有如高松年老奸巨猾者,如韩学愈猥(su)恶毒者,如顾尔谦阿(A;B)谀逢迎者。(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nusu_弱猥_(2)划线字“薄”在文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 boB . b(3)划线字“阿”在文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2. (5分)根据课文,用规范汉字在下列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月下飞天镜,_。(渡荆门送别) (2)_,志在千里。(龟虽寿) (3)_,松柏有本性。(赠从弟) (4)梁甫行_,_咏叹了家园荒芜,从而深化了诗歌主题。 (5)三峡中正面描写三峡两岸山势陡峭的句子是:_,_。 三、 综合性学习 (共2题;共17分)3. (2分)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创设“清明”这个节日的人无疑是一个大智者。“山水”同在为“青”,“日月”同在为“明”。这里的“同在”,道出了天地的秘密,也道出了中国文化的秘密。_。山因水不枯,水因山不浊;日因月不烈,月因日不晦。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A . 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B . 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无日之月少了热烈C . 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D . 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水之山少了情韵4. (15分)某班拟开展以“漫步古诗苑”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古诗分类】班委会准备将教材中出现过的诗句分类编辑,下列诗句不宜放在“思乡”主题类的一句是( ) A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B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C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D .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2)【诗人竞猜】班委会举行“诗人竞猜”的猜谜活动,请仿照示例,在横线上自编一个谜语。 示例:(谜面)最恨凡尘世,一生独爱菊。(谜底)陶渊明(谜面)_。(谜底)陆游(3)【新闻撰写】 为了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神奇魅力,我班于4月21日至23日开展了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古诗词诵读。本次比赛设置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环节,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评出5名获奖者。通过这次诵读比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华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班上还举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上面是宣传委员在比赛结束后写的一则新闻,请你为其拟写一个标题_。上面的新闻稿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第_句,应在“_”后加上“_”。第_句,应删去“_”或“_”。四、 名著阅读 (共1题;共15分)5. (15分)名著阅读。 (1)下列说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挥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天蓬恶煞下云梯。”以上描写的是水浒传中的英雄刘唐。B . 范爱农通过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前、中、后的不同遭遇,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软弱性。C . 红岩中,华子良是隐藏最深的共产党员,是他在狱中利用装疯卖傻作掩护,挖了一条秘密通道,解救了众多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D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丽达天真、淳朴,醉心于爱情,最后由小资产阶级小姐完全变成时代的落伍者和寄生虫。(2)阅读西游记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行者得旨,急抽身到坛所,扯着唐僧道:“师父请上台。”唐僧道:“徒弟,我却不会祈雨。”A笑道:“他害你了,若还没雨,拿上柴蓬一把火了帐!”行者道:“你不会求雨,好的会念经,等我助你。”那长老才举步登坛,到上面端然坐下,定性归神,默念那密多心经。正坐处,忽见一员官,飞马来问:“那和尚,怎么不打令牌,不烧符檄?”行者高声答道:“不用,不用,我们是静功祈祷。”那官去回奏不题。五凤楼下听事官策马冒雨来报:“圣僧,雨够了。”选段出自四十五回三清观大圣留名,_猴王斗法(填地点),人物A是_,他取经成功后被封为_。选段中行者说“我助你”,请概述他是如何帮助唐僧祈雨的。_五、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2分)6. (12分)阅读阿长与(山海经)选段,回答小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里,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30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1)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表现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2)如何理解选段画线句中的“宝书”? (3)选文最后一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7. (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乡村的炊烟张峪铭乡村如一位从冬季走进夏天的行者,走着走着,就剩下一些薄衣单衫了。原本那厚重的妆容,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点点剥蚀,以至附着在上面的情和事,成了恍惚的记忆。就拿炊烟来说吧。炊烟是每个乡村的一道特有的风景:那鳞次带比的粉墙黛瓦之间,缕缕炊烟起,暮色如笼纱,鸡进窝棚,黄犬归家,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安详。炊烟散发的烟火味,是乡村最为温暖的人间至味。在那食物贫乏的年代,哪个孩子不曾靠着锅台,吸着伴着炊烟的饭菜香。将山芋埋进灶膛里,将玉米穿在竹棍上置放灶口,将那刚从地里刨来的花生放在火锹上那希冀,那馋样,那焦香味,浸润了我的整个童年。一户人家的炊烟,是这户人家风中的旗,地上的坐标,因为家家户户树立的烟囱,就像一个个坐标点,且顺着天空的炊烟,你就能找到那低矮的青砖瓦屋或茅屋土房。小时候,我就是从炊烟中找到外婆家的方向的。母亲在一个下午,锄完最后一畦地后,牵着我去看望外婆。越过村前的茅岭头,走过洼里的水库,经过一段接一段的田滕,我累得吃不消,跟在母亲后面,叽叽咕咕地埋怨着,母亲就指着前面一片树林对我说:“快到了,那就是外婆家冒的烟。”我望着林梢上的炊烟,在暮色里升腾,顿时想起外婆做的菜的味道,于是加快了脚步。当然,乡村的炊烟不都能看得见,它许多时候融入熹微晨光与昏暗夜色之中。一弯冷月挂在笔架山前,父亲和着月光,磨着砍柴刀。霍霍的声音,伴着几分清冷,那闪亮的刀锋,能划破晨曦的薄雾。父亲用手指,握住刀片来回地横拖,细微的沙沙声带着钢的嗡嗡声,轻轻撞击我的耳膜。母亲悄悄将灶火升起,烧一瓶热水泡一碗炒米,打点一下父亲的肚子,那炊烟消融在清凉的晨月中。等父亲将一担柴挑回家,左邻右舍的炊烟逐渐散去,母亲香喷喷的饭菜早就做好了。其实炊烟也是乡村人的时间坐标。那时没有钟,早晚以天色为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饭和中饭不仅看天象,还看家里的炊烟。哪怕你在割稻或耕田,当你直起身子,望向村子,若炊烟正浓,你肯定又躬身劳作,直到炊烟稀薄,你才扛着犁把,带着一只小黄狗,吹着口哨往家中赶。沿途,你会闻到各家不同的菜饭香,偶尔,也能闻到谁家的鱼肉香。要说乡村炊烟最盛之时,还是年前,家家户户将那备好的硬柴搬出来,架锅炒年货、打豆腐、杀年猪女人围着灶台忙得不亦乐乎,男人坐在灶口闷声添柴,满膛灶火,将男人映得红光满面,也将未来的日子染得火红如今在高楼占据的城市里,没有炊烟升起,只有门牌升到了空中,电、气取代了柴火,即使买回了做锅巴的锅,也吃不出乡村柴火烧出的味。可回到乡村时,虽然山上柴草茂盛,家家却也如城里,燃气灶替代了柴锅。烧饭简便了,过程简洁了,可那带着炊烟的味道没有了。更遗憾的是,没有了炊烟,乡村就如失了魂、落了魄一样,少了灵动之美。炊烟,本是乡村的坐标,是乡村的灵魂。可没有了乡村炊烟,就失去了心之向往的坐标,我们找不到曾经的味道与情愫,也很难找到回家的路。(1)结合全文,探究作者以“乡村的炊烟”为标题的理由。 (2)结合文意,说说第段中划线词语“人间至味”的含义。 炊烟散发的烟火味,是乡村最为温暖的人间至味。(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子。 一弯冷月挂在笔架山前,父亲和着月光,磨着砍柴刀。霍霍的声音,伴着几分清冷,那闪亮的刀锋,能划破晨曦的薄雾。(4)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六、 诗歌鉴赏 (共1题;共6分)8. (6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江行宋严羽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1)尾联一个“厌”字写出了作者那种_、 _的情感。 (2)发挥想象,试描绘出“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这一联所写的景与情。 七、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3分)9. (13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阡陌交通_乃不知有汉_处处志之_欣然规往_(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武陵人/捕鱼为业B . 问/今是何世C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 . 后遂无问/津者(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B . 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C . 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D . 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4)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内容作答。 八、 小作文 (共1题;共5分)10. (5分)探究下面的图文材料,写一篇快递垃圾如何处理以及它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要求:语言简洁连贯,150字以内。快递业迅猛发展,产生的垃圾带来很多问题。环保志愿小分队组织了“快递垃圾何去何从”的实践活动。以下是队员们从人民日报等媒体找到的有关资料:2016年快递邮件达300亿件,其包装垃圾总量有400多万吨,但垃圾的实际回收率不足10%。常见快递垃圾有纸箱、包装袋、胶带、运单、填充泡沫等。快递包装带的主要原料为PVC(聚氯乙烯),埋在土里至少要经过上百年才可能有效降解。如图。九、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11. (5分)(2013莱芜)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杨澜在微博中说:“每个人都有幸福,而我认为幸福的追求包含三个阶段:第一,能够真正地放下伤痛;第二,知道如何应对不顺和磨难;第三,享受当下。每阶段都有方法,也都需要能力。”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要有真情实感;600字以上。第 13 页 共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