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科学课程与科学本质的关系和科学课程的统一课件.ppt_第1页
初中科学科学课程与科学本质的关系和科学课程的统一课件.ppt_第2页
初中科学科学课程与科学本质的关系和科学课程的统一课件.ppt_第3页
初中科学科学课程与科学本质的关系和科学课程的统一课件.ppt_第4页
初中科学科学课程与科学本质的关系和科学课程的统一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相关性到统一性 科学课程国际发展趋势 主讲人王运生2008年5月20日 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基础教育和课程改革中 科学课程与科学本质的关系和科学课程的统一性和综合性成为关注的热点 如何建设科学课程和加强科学课程的综合性 科学课程是如何发展的 对分科课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中国应当建设怎样的科学课程 研究的视角 以世界科学课程改革和发展为参考框架 采用大课程观 把科学课程看作计划课程 实施课程和习得课程的统一体 宏观把握科学课程在多种要素相互作用下的发展过程 在动态中揭示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本质特征 一 国外科学课程发展的概况 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科学课程 受杜威教育思想影响的综合科学课程针对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的弊端以学生活动为主 植根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吸收公认的常见和通俗的科学内容 对日常生活世界有个科学的了解活动多 但仅停留在综合性的常识介绍 缺乏一定的知识结构 学习人数急剧下降 成为适合程度较低学生学习的科学课程 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三次浪潮 第一次50 60年代 作为学科知识的科学 目标是培养科学家 注重知识与过程 第二次70 80年代 作为相关知识的科学 目标是科学素养 注重科学的应用 第三次90年代至今 作为不完善知识的科学 缩短计划和实施课程的距离 焦点是个人 社会和文化对科学形成的影响 科学课程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三种形态 30年代科学课程的理念是现代科学课程的雏形 第一次改革浪潮的代表性课程是分科课程第二次改革浪潮中的代表性课程是以相关性为基础的科学课程 综合科学课程和sts科学课程的迅速发展 第三次改革浪潮中的代表性课程是以统一性为基础的科学课程 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 二 以学科结构 实验探索为基础的科学课程的发展 第一次改革浪潮 集中在适合能力较高学生的分科科学课程强调认识学科结构的基础 概念及主要的思想体系强调实验课中的探索研究 使实验成为学生成为学生从事发现活动的手段 三 以相关性为基础的科学课程的发展 第二次改革浪潮 发展过程 多样化迅速而广泛 从60年代末到80年代后期一直持续增长初中阶段发展最快完全不同于30年代后的综合科学课程 发展过程 背景和条件 科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对第一次科学课程改革的反思 综合化趋势 sts的发展 对科学的整体性和相关性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对科学认识的发展 对学习心理的新认识 以相关性为基础的综合科学课程的理念 探求知识的统一性探求统一框架的科学概念和相同的实验性探究的科学方法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论点出发 强化学习动机 增加训练迁移 符合学生认识顺序而不是学科逻辑顺序 增加周课时改善师生关系等 以相关性为基础的综合科学课程的理念 从社会发展和实用的价值出发 科学成为国家力量和生产力的基础 施瓦布1964 综合科学课程是使未来的公民建立这种理解的最好方法第三世界国家强调综合科学理科对发展本身所作的贡献强调科学教育应对科学和社会之间关系进行研究 以相关性为基础的综合科学课程的综合原则 分析100多门综合科学课程 它们实际上贯彻的综合方式为 根据一般的科学概念编写根据一般科学研究过程和科学研究方法根据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强调科学和文化 社会 技术 环境 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 以相关性为基础的综合科学课程的综合方式 根据一般的科学概念编写美国的 初等科学概念指导课程 宇宙结构的统一性 相互作用与变化 能量的衰变 自然的统计观点 英国学校委员会编写的 综合科学教育计划 把 相互作用和能量 作为其编写的主要概念框架 以相关性为基础的综合科学课程的综合方式 根据一般的科学概念编写在综合科学课程中一般选用以下一些基本概念 a 生物 生物科学课程研究计划 进化 遗传 生物行为 体内平衡 b 化学 化学学习计划 物质不灭 守恒 平衡 能量 化学键及其结构 c 物理 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 时间 空间 物质 以相关性为基础的综合科学课程的综合方式 根据一般科学研究过程和科学研究方法美国的 科学 一个探索过程 科学家是如何研究科学的 重点教会学生如何观察 分类 测量 假设和动手实验等 苏格兰综合科学课程 scottishintegratedsciencecourse 以相关性为基础的综合科学课程的综合方式 根据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根据皮亚杰等心理学研究的成果的英国 科学5 13 课程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科学教育计划 针对能力较低的学生的英国纳菲尔德的 科学工作课程 nuffield sworkingwithscience 为有轻微脑损伤学生设置的 从我做起 的偏重于生物的综合科学课程 以相关性为基础的综合科学课程的综合方式 强调科学和文化 社会 技术 环境 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哈佛大学的 设计物理学教学计划 强调了科学和文化的联系英国的 科学和社会课程 则强调了科学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非洲科学教育计划 巴西初级科学计划 夏威夷和马绍尔群岛的 科学教学的基本方式 集中在卫生保健 食品生产 营养学 技术和其他一些有关发展等人们喜爱的内容 以相关性为基础的综合科学课程的综合方式 强调科学和文化 社会 技术 环境 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菲律宾编写了在西方科学和本国的发展之间建立联系的综合科学课程把解决复杂的农业和技术问题作为重点的以色列的 作为环境科学的农业计划 英国的 设计技术 和 工程概念课程计划 engineeringconceptscurriculumproject 以相关性为基础的综合科学课程的综合方式 强调科学和文化 社会 技术 环境 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菲律宾编写了在西方科学和本国的发展之间建立联系的综合科学课程把解决复杂的农业和技术问题作为重点的以色列的 作为环境科学的农业计划 英国的 设计技术 和 工程概念课程计划 engineeringconceptscurriculumproject 以相关性为基础的综合科学课程的综合的尺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8和1987年对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两次调查分析 分析采用的是布卢姆的框架范围强度涉及环境的程度 某些学者的观点 以相关性为基础的综合科学课程的综合的尺度 范围 范围 指综合科学课程所包括的学科范围和研究领域 它可分为以下六个层次 一门自然科学内部的综合 两门相近的自然科学的综合 如物理和化学的综合 多门自然科学之间的综合 包括或不包括数学 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综合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 科学与非科学的综合 以相关性为基础的综合科学课程的综合的尺度 范围 范围 对范围的认识在最大范围的综合并不意味着就是最好的 使儿童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地探索他们周围环境 这才是最佳的方案当一门课程或一个教学单元是围绕一个来自现实生活的复杂问题时 将在较大范围综合 但当学生的研究进入某较复杂的层次时 这个范围通常会缩小 以相关性为基础的综合科学课程的综合的尺度 范围 范围 对范围的认识数学在综合科学课程中可以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数学可以把科学课程中发现的和验证过的结论加以抽象化并加以编码和创造科学模型 运用这种方式的综合科学课程的有 英国的 科学运用数学 scienceusesmathematics 和 扩展数学计划 continuingmathematicsproject 以相关性为基础的综合科学课程的综合的尺度 强度 强度 指课程真正综合化的程度 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协调型 并列型 能区分物理 化学 生物等不同学科的独立成分 组合型 结合型 尽管以独立的学科为起点 但课程的设计使各门学科混合在一起 整合型 融合型 与各学科有关的概念构成一个统一整体或高度的综合 70年代以色列初中科学课程的综合模式1 作为环境科学的农业计划 整合型为主 包括应用农业 生物 社会文化等2 由全国课程中心协调的物质科学 包括物理和化学 和生物学 组合型和协调型3 科学课程与语言艺术相组合的 科学世界 课程 以相关性为基础的综合科学课程的综合的尺度 综合的第三个尺度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综合科学课程的典型组成部分综合科学课程一般都有这样的教育目标环境问题的介入使综合科学课程更有意义 对教师来讲也是一种挑战 以相关性为基础的综合科学课程的综合的尺度 综合科学课程的判断标准布拉姆认为 只有在范围上包括两个以上学科和强度上有实质性结合的课程才称为综合课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此作为操作性定义 在两次调查分析中用来判断一门课程是否属于综合科学课程 相关性成为当时综合科学课程的本质特征 以相关性为基础的综合科学课程中最成功的苏格兰课程 苏格兰在1969年发表课程文件七1972年就被约80 的中学采用加勒比地区 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以该课程为蓝本发展本国的科学课程成为70 80年代世界范围内综合科学课程发展的范例 以相关性为基础的综合科学课程中最成功的苏格兰课程 适合11岁到14岁学生的综合理科课程既适合按能力分班 streamedclasses 的教学 也适合不按能力分班 unstreamedclasses 的教学帮助理科教师更好地掌握 小组教学法 groupteachingmethods 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学资料在苏格兰地区统一设置了相关的水平考试 为该课程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以相关性为基础的综合科学课程中最成功的苏格兰课程 介于组合型 结合型 和整合型 融合型 之间重视科学研究过程和科学研究方法 以相关性为基础的综合科学课程中最成功的苏格兰课程 newscienceworksheets新科学课程学生学习单1 1 mixingsolutions溶液的混合1 2 usingthermometers温度计的使用1 3 weightingthings称重1 4 measuringvolume测量体积1 5 handlingsolutions溶液的处理1 6 timing测定时间 以相关性为基础的综合科学课程中最成功的苏格兰课程 2 1 lookingatworms观察蚯蚓2 2 animalantics动物笨拙的动作2 2a goingplaces趋向性2 2b goingplaces趋向性2 3 varietyoflife生命的多样性2 4 animalgroups动物的群体2 5 keys检索表2 5a usingkeys检索表的使用2 5a keysagain再一次使用检索表 以相关性为基础的综合科学课程中最成功的苏格兰课程 3 1 energychanges能量的变化3 2 whataretheenergychanges什么是能量的变化3 2a energychangers能量的改变者3 2b energyconverters能量的转换者3 3 energyinfood食物中的能量3 4 energyandman能量和人 以相关性为基础的综合科学课程中最成功的苏格兰课程 8 1 findingoutaboutgases了解各种气体8 2 gasesoftheair空气中的气体8 3 burningandbreathing燃烧和呼吸8 4 ourbreathingsystem我们的呼吸系统8 4a moreaboutbreathing更多有关呼吸的情况8 4b respiration呼吸作用8 5 foodchains食物链8 6 testingforstarch测试淀粉8 6a plants animals andenergy植物 动物和能量8 6b photosynthesis光合作用 以相关性为基础的综合科学课程中最成功的苏格兰课程 13 1 whatisaforce 什么是力13 1a forcesinfootball作用在足球上的力13 1b transmittingforces力的传递13 2 friction摩擦力13 2a reducingfriction降低摩擦力13 2b friction moreexamples摩擦力 更多的例子13 3 weighingthings称重13 4 see sawsandlevers观察板和杠杆13 4a levers杠杆13 4b morelevers进一步了解杠杆13 5 workandenergy功和能13 6 musclesandmovement肌肉和运动 相关性的表现 突出了学科知识的相关性科学与儿童生活之间的相关科学 技术 社会之间的相关 评述 实现了目标的转化和扩展 促进了科学教育的发展 为科学课程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 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与分科课程互补 师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计划 实施和习得课程之间存在差异 呈现多样化 突出了相关性 缺乏统一性 迷失了科学的本质 思考题 20世纪30年代的综合科学课程最突出的改革是什么 为什么会失败 20世纪后半叶第一 第二次科学课程的改革对综合科学课程有什么影响 20世纪70年代的综合科学课程在什么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四 以统一性为基础的科学课程发展 以统一性为基础的科学课程发展的背景与条件 对科学本质认识的深化认知科学的发展对公众科学素养的要求的发展科学课程多样化要求有一个统一的基础后现代科学提出了科学的统一性和文化化问题科学教育和课程实践的研究成果积累 科学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提出的问题各种相关理论的全面发展和对科学课程的影响信息技术为个别化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 以统一性为基础的综合科学课程发展的特征 通过对80年代末到90年代科学课程的分析 可以看出呈现以下特征 关于科学本质的认识进入科学课程文件将科学本质与教育本质统一于科学探究计划课程 实施课程与习得课程的统一科学课程综合化 平衡化的趋势 对科学本质的认识进入科学课程文件八个国际科学标准对科学本质的一致看法科学知识具有可变性 科学知识极大地依赖于观察 实验证据 理性辩论和怀疑 但并非全部 不存在科学研究的唯一途径 因此 不存在普遍性的 一步一步的科学方法 科学是一种解释自然现象的尝试 规律和理论在科学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因此 学生应当注意到即使具有充分的证据 理论也不能成为规律 对科学本质的认识进入科学课程文件八个国际科学标准对科学本质的一致看法来自所有文化的人们都对科学作出了贡献新知识必须明确地和公开地表达 科学家需要做准确的记录 深入的考察和反复的实验 观察负载着理论 对科学本质的认识进入科学课程文件八个国际科学标准对科学本质的一致看法科学家具有创造性 科学史揭示了进化性和革命性 科学是社会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科学和技术相互作用 科学观念受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与科学教育 常识性科学观 科学是一种知识系统 在我国的 辞海 中 就是持这样的一种观点 这种常识性的观点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但它没有把科学的本质刻画出来 因而也不能达到将科学和非科学 前科学 伪科学的界线划分出来科学教育的目的是传授一种知识体系 经验主义的科学观科学家强调通过实验检验来断定科学定理的真理性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逻辑经验主义便把 可确证性 作为科学的本质特征 他们认为 科学是一种可确证的知识体系 科学教育强调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理性主义的科学观英国的科学哲学家k 波普尔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科学知识的可检验性的特征 他认为科学是一种 可证伪 的知识系统 认为可检验性 即可证为性 是科学知识的本质特征科学教育中提倡的质疑精神和验证性实验 以上三种科学观都称之为狭义的科学观 因为它们基本上只是静态地审视科学 把科学仅仅等同于科学研究的结果 科学理论 而忽视了科学研究的动态过程本身 只是从科学内部去审视科学 仅仅看到科学研究内部的认知要素 而忽视了科学研究的内部和外部的社会文化因素和条件 在科学教育中只与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科学知识系统 二是观察 实验的技能 强调科学知识和实验的技能 即双基 的传授与学习是必要的 忽视了其它科学素养的培养 历史主义的科学观 由著名科学哲学家邦格 m bunge 在20世纪60年代后提出 提出了一种广义的科学观 他们认为 从广义的角度看 科学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探究活动 这里有两点需要强调 一是科学本身是一种探究活动 而作为知识系统的科学理论只是这种探究活动的结果 二是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而且可以说它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最后出台的一类文化现象 它可以看成是今天人类文化最高层次和最为突出的成就 它是一种只有在特殊条件才可能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探究活动 科学研究活动不只有两个要素 即经验事实和理论 它有十个要素 它既包含经验事实和理论 b k 又包括文化观念因素 g f a m 还包括社会因素 c s 等等 以往人们常常说 科学家是站在一个理论背景上去研究自然的 实际上科学家是站在一个包含理论但又比理论大得多的文化背景上去研究自然的 因此 科学探究活动的展开就与认知因素 文化观念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 其次 邦格还具体地刻画了科学活动的十二个特点 这十二个特点具体而深刻地揭示了科学这种社会文化活动的特殊性即本质特征 这种新的科学观自提出之后已经开始影响着现代科学教育理论的基本理念 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科学教育理论的文献和基本理念来看 已经呈现了这种观点 其重要标志是 科学教育从原先仅仅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发展为现在要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从原先仅仅强调观察实验技能的培养 发展为现在的注重科学探究能力全面培养和实践 从原先仅仅强调解决科学内部的认知问题 发展为现在还要关注涉及科学 技术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和决策能力的培养 将科学本质与教育本质统一于科学探究在发达国家的科学课程标准中 均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出了明确要求 作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学知识的认识 对科学知识来源 科学过程的认识和对科学文化的认识 现代综合科学课程将其统一于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开放性的 科学知识的本质是不完善性 这构成了探究的逻辑起点科学探究摆正了科学教学过程中主客体的关系 计划课程 实施课程与习得课程的统一近年来 国际科学教育领域从课程实施的角度 在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与个体建构统一的理论指导下 对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策略开展了大量研究 有效的教学策略是保证计划课程 实施课程与习得课程统一的条件 计划课程 实施课程与习得课程的统一这种策略包括以下环节 考虑学生的观念 世界观 技能和态度建议学生对问题情境开展定性研究 确定具体问题指导学生对问题的科学处理在各种情境中的应用新知识鼓励综合活动 结构 报告 和对成果的详细阐述 科学课程综合化 平衡化的趋势英国的教育和科学部 科学5 16 方针宣言 提出了构建科学课程应遵循的十项原则 广泛 平衡 关联 差异 机会均等 持续 进步 课际联系 教学方式方法和评价 这十项原则后来成为国家科学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 奠定了英国国家科学课程的思想基础 科学课程综合化 平衡化的趋势科学课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1987议会讨论教育法案 建立小组提出评价计划和科学课程1988通过教育法 制定了评价政策 评议科学课程建议1989颁布科学课程的第一个版本 开始在学校实施1990宣布修改科学课程 首次试验14岁年龄组的科学测验1991颁布科学课程的第二个版本 大范围实验14岁年龄组的科学测验1992科学课程第二版开始实施 改变测验形式 对测验的抗议开始升级1993教师抗议所有测验 开始全面检查整个课程1994发表关于科学课程第三版的建议1995颁布科学课程第三版1999颁布科学课程第四版 科学课程综合化 平衡化的趋势成绩目标一 科学探究 1 提出问题 作出预测 形成假设2 观察 测量和控制变量3 解释结果 评价科学证据成绩目标二 生活和生命过程 1 生活过程和生物体的组织2 生物的多样性 遗传和进化的机制3 人口和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4 能量的流动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成绩目标三 物质及其性质 1 物质的性质 分类和结构2 对物质性质的解释3 化学变化4 地球和大气成绩目标四 物理过程 1 电和磁2 能源和能的转化3 力和力的作用4 光和声5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科学课程综合化 平衡化的趋势从英国科学课程标准的变化过程中看到的新的趋势从单纯的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趋向于平衡的科学课程突出了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结构突出科学的探究本质将科学作为一个整体设计课程 注重科学过程与内容之间的平衡科学课程标准既规定各阶段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要求 又规定了评价标准 采用统一考试的方法进行评价 以统一性为基础的综合科学课程发展的特征 本质特征在科学本质与教育本质统一的基础上达到内在的综合将科学知识 科学过程和科学文化统一于科学探究 统一性的含义 科学本质与教育本质的统一科学知识 科学过程 科学文化的统一计划课程 实施课程 习得课程的统一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统一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统一以上诸方面统一于科学探究 从相关性到统一性的意义 从相关性到统一性是对科学本质和教育本质及其对科学课程认识的深化 统一性是建立在相关性上更高层次的认识 综合科学课程的概念发生了变化综合方式的变化主 客体关系的变化教师角色的变化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统一建立综合和分科的平衡 统一性的表现 制定国家或地区的科学课程标准 英国 国家课程中的科学美国 以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为指导 各州制定科学课程标准加拿大 各州科学课程标准澳大利亚 各州科学课程标准新西兰 新西兰课程中的科学 案例1 美国的科学内容标准 科学中统一的概念和过程以探究为特点的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科学与技术从个人角度和社会角度看的科学科学史和科学的性质 美国 科学探究 的历史 最早提出 探究 inquiry 的国家之一 100多年前已把 探究 引入科学教育 1910年 杜威提出了 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 同样可学到过程和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 以施瓦布为代表的科学教育家们再一次强调要用探究的方法呈现科学课程的内容 学生要用探究的方法学习科学的概念人们对 探究 是为了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的技能 还是让学生理解科学就是探究 发生了广泛争论和冲突 20世纪末在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不仅把科学探究看作是科学教学的一种方法 而且把探究作科学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目标 把科学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统一于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 而且是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思维的方式 案例2 英国国家课程中的科学 科学探究生活和生命过程物质及其性质物理过程科学史和科学的性质包含在以上所有内容之中 案例3 新加坡的初中科学课程 一 二年级 科学引言 什么是科学 对科学的态度 科学过程中的技能 数量和单位物质 性质 分类 相互作用 元素 混合物和化合物 空气 原子和分子 水和溶液能量 能源和储存 机械能 热能 光能 声能 电能生命 植物和动物的分类 细胞的结构 功能和器官 营养 呼吸 循环 人类的繁殖环境 栖息地 生态的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 生态系统的营养圈 案例4 英国14 16岁学生使用的 平衡的科学 科学课程 原子 atoms 细胞和传送 cellandtransport 力 forces 空气和水 airandwater 化学反应 chemicalreactions 在生物体 有机体 中的化学反应 chemicalreactionsinlivingorganisms 食物和消化 力 foodanddigestion 波 wave 繁殖 reproduction 案例4 英国14 16岁学生使用的 平衡的科学 科学课程 机械和运动 machinesandmovement 在空间中的地球 theearchinspace 资源 resources 周期 theperiodic 在环境中的生物体 organismintheirenvironment 疾病 healthanddisease 遗传和进化 geneticsandevolution 电和电源 electricityandresources 生命体内的协调 coordinationinlivingorganism 案例5 英国以物理为主的 核心科学 的主要内容 主题一关于地球1 空间中的地球1 1 太阳1 2 月亮1 3 行星1 4 彗星1 5 观察星星1 6 空间旅行1 7 太阳系以外2 行星地球2 1 地球的结构2 2 地球的地层结构2 3 地震和火山2 4 板块构造2 5 岩石的种类2 6 岩石的变形2 7 沿着地形的力2 8 地质年代3 天气3 1 天气生存和毁灭的问题3 2 地球如何从太阳获得热量3 3 天气图3 4 云的形成3 5 云3 6 冬天的天气3 7 锋 fronts 案例5 英国以物理为主的 核心科学 的主要内容 主题二物质和能4 物质4 1 物质的状态4 2 纯净物4 3 密度4 4 状态的变化4 5 找出熔点和沸点4 6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5 能5 1 什么是能5 2 能量守恒5 3 能量的测量5 4 能量在活动中6 热6 1 温度6 2 热的扩散6 3 加热6 4 潜热6 5 热的转移6 6 进一步了解导体6 7 辐射6 8 保温7 能源7 1 我们能量的需求7 2 燃料7 3 再生能源7 4 未来的能 案例5 英国以物理为主的 核心科学 的主要内容 主题三原子8 粒子8 1 原子理论8 2 元素和化合物8 3 原子有多大8 4 物质的动力学理论8 5 饱和蒸气和不饱和蒸气9 原子的内部9 1 becquerel的钥匙9 2 质子 中子和电子9 3 粒子在原子中的排布9 4 电子是如何排布的9 5 同位素10 放射性10 1 什么是放射性10 2 放射性衰减10 3 放射性的用途10 4 放射性的危险性10 5 核炸弹10 6 核反应堆10 7 核聚变10 8 放射性废料的处置10 9 安全 案例5 英国以物理为主的 核心科学 的主要内容 主题四波的应用11 波11 1 制取和应用波11 2 探索波11 3 测量波11 4 横向和纵向的波11 5 波的干涉12 声音12 1 声音的种类12 2 声音的性质12 3 耳12 4 奏乐13 光13 1 镜子的映像13 2 纤维光学13 3 折射13 4 透镜13 5 眼睛13 6 望远镜14 电磁波14 1 光谱14 2 电磁光谱14 3 收音机和电视的交流14 4 电话 案例5 英国以物理为主的 核心科学 的主要内容 主题五力15 平衡中的力15 1 力的作用15 2 重心15 3 推力和拉力15 4 旋转力15 5 力和结构16 压强16 1 什么是压强16 2 压强的作用16 3 液体中的压强16 4 压强的测量16 5 大气压16 6 沉浮17 流动性17 1 表面张力17 2 气流18 力和运动18 1 地图和路18 2 加速度18 3 均加速的公式18 4 自由落体18 5 力和加速度18 6 动能18 7 碰撞和爆炸18 8 火箭和人造卫星19 机械和发动机19 1 更容易完成工作19 2 发动机19 3 飞行 案例5 英国以物理为主的 核心科学 的主要内容 主题六电20 电荷20 1 使物体带电20 2 电场20 3 电荷和电流20 4 电池21 电路21 1 电池和电灯泡21 2 家用电21 3 电的测量21 4 电阻22 磁22 1 永久磁22 2 电磁22 3 马达和计量表22 4 电视显象管22 5 发电机和变压器23 电子23 1 电子23 2 电子逻辑23 3 电子的作用23 4 晶体管和继电器23 5 电子记忆23 6 电子控制23 7 在科学研究中运用微电脑23 8 电子和交通 案例六典型的英美改革教材 第一次改革浪潮nuffield和chembond化学教材第二次改革浪潮salters化学教材chemcom chemistryincommunity 化学教材 案例六典型的英美改革教材 第三次改革浪潮cambridgemodular化学教材foundationchemistrychainsandringshowfar howfast trendsandpatternsenvironmentalchemistrymethodsofanalysisanddetection 案例六典型的英美改革教材 第三次改革浪潮cambridgemodular生物教材foundationbiologycentralconceptinbiologymicrobiologyandbiotechnologytransport regulati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