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5、古诗两首.古诗两首.ppt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5、古诗两首.古诗两首.ppt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5、古诗两首.古诗两首.ppt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5、古诗两首.古诗两首.ppt_第4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5、古诗两首.古诗两首.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 古诗两首 四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 认识3个生字 会写4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默写 题西林壁 重点 3 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人的心境 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难点 知识备查 庐山 也称匡山 在江西省北部 耸立于鄱阳湖畔 长江之滨 庐山中大山 大江 大湖浑然一体 险峻与柔丽相济 素以 雄 奇 险 秀 闻名于世 庐山林木葱茏 气候宜人 山中多悬崖峭壁 清泉飞瀑 具有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 其著名胜迹有白鹿洞 仙人洞 三叠泉 五老峰 含鄱口等 1996年12月 庐山风景名胜区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新课导入 当我们写了精美的文章 想跟人分享习作的愉悦时 我们会把文章发表在报纸杂志 广播网络上 在古代 印刷条件有限 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 于是把诗题在墙壁上就成了诗人 发表 作品的途径之一 因为题壁简单易行 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 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 就可以传播开来 宋朝著名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 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欣赏这首诗吧 苏轼 1037 1101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 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 豪放派词人代表 唐宋八大家 之一 与其父苏洵 其弟苏辙合称 三苏 主要作品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等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文解读 注释 题 题写 书写 西林 西林寺 在江西庐山 面目 面貌 诗中指庐山所呈现的景象 缘 因为 不识 不能辨别认识 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说说你对诗意的理解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 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 从远处 近处 高处 低处看庐山 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 是因为我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思考 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 处在什么位置看庐山的 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人是从正面 侧面两个角度 处在 远 近 高 低 四个不同位置看庐山的 启示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 看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抬头仰望 低头俯视 思考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这两句诗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有身在庐山之外 从高处鸟瞰 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要客观 全面地观察 认识事物 不要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正如俗语所说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朗读古诗 思考下面的问题 诗中有一个倒装句 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拼一拼 并说说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倒装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是因果倒装句 先写出诗人没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 然后笔锋一转 说明原因 因为 我 身处庐山之中 视野太狭窄 只能看到局部 而看不到庐山的全貌 小练笔 请你把这首诗用自己的语言编成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