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教案.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教案.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教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 鸟的天堂教案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在广州见到的最多的树是什么树?(榕树)2、师:1933年,著名文学家巴金到广东新会访友,见到了一株有500年历史的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并把这个奇迹付诸文字,奉献给了我们。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一起去欣赏这。3、生齐读鸟的天堂。二、品读欣赏榕树的奇特美(一)、检查预习 1、过渡:我们要去欣赏这被称为“梦境般美丽的地方”,先要过两道关。2、师:首先老师要检查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做巢/树梢/应接不暇 (1)理解应接不暇(2)指导学生字:巢/梢/暇3、师:老师还要提几个问题:A、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两次)B、第一次是什么时候去的?看到了什么?(傍晚,榕树)C、第二次呢?看到了什么?(早晨,鸟儿)(二)、感知榕树的特点1、师:障碍扫除了,让我们伴着夕阳的余晖,走进这株大榕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2、老师配乐朗读19自然段。 3、学生闭眼听。 4、师:你仿佛看到一颗怎样的树? 学生:这是一株非常大的树。 这是一株非常绿的树。 生机勃勃。 茂盛。 5、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分别将“大”、“绿”、“茂盛”、“生机勃勃”板书在黑板上。(或由回答问题的学生板书) (三)、品读文字,具体感受榕树的奇特美。1、师: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找出描写榕树的自然段快速默读(59),作好批注,把不懂的地方做出记号。并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大声读一读。 2、学生自读。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榕树的特点的?你们遇到了哪些问题一并提出来。3、学生汇报,老师相机板书:(1)榕树“大”的特点句子(一):学生:读“我有机会看到他的真面目”那句。句子中的两个“真”字在意思上有什么区别?(1、本来;2、的确)A、课件出示这句话,指导学生读准“不可计数”的“数”的读音。生:这句话是说榕树枝干多,不可计数,也从侧面讲榕树非常大。师:“数”是一个多音字,有谁能告诉大家在这里它的读音?生由“不可计数”和“真是”谈理解,感受到这是一株大榕树。师:“不可计数”怎么理解?为什么会枝干这么多呢?想知道么?这跟他的生长特点有关。找相关句子读一读。(学生读枝上生根的句子。) B、展示课件,介绍理解榕树之大,气根之多,和会场相比,相当于20个会场。介绍有关气根的小知识。师:听过“独木成林”这个词语,这棵树形成了独木成林的奇观。自然界只有榕树才有这样的特点。师:把你的体会带进去,都读读这句话。(分别找几个人读,谈理解)(带着惊奇、赞美的语气)师:把你的赞叹用一个词来表达出来。师:这株榕树何止大得惊人,简直是一种特有的自然美。(生再读这句话) 师:这句话从生长特点上写了榕树那静止不动的样子,这是描写景物常用的什么方法?(静态描写)(板书:大:枝干不可计数)师:还有哪里具体写出了大?句子(二):学生:“就象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结合“卧佛”理解大。运用了拟人的手法。A、老师:一个卧字仿佛让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生:交流感受并把感受读出来。(年代久远,安详,古老)B、老师:多么生动巧妙的一个“卧”啊,让我们再次走进这种榕树,引读“我们的船” C、通过“逼近”感受“大”。师:这个自然段的开头写了“逼近”(课件出示这个句子)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而不用“靠近”呢?课件出示换词练习来理解“逼近”。师:老师给大家一个提示,可以从作者所处的位置和树的特点去想。(船的位置低,树又高又大,还很茂盛。)师:船离树越来越近了,人会有什么感觉?(像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师:“逼近”正体现出了榕树那逼人的气势,而“靠近”就不行了。也就从侧面描写了它的高大。(2)榕树“茂盛”“绿”的特点A、师:继续交流,作者还怎样写出了这些特点?句子(三) 生:“那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B、师:“不留一点缝隙”说明什么?( 生:叶多、密、茂盛)(出示投影:指名到黑板前说出枝、干、根) C、教师相机半数“ 茂盛:叶多而密”师:这里作者从叶子的数量上写出了榕树那静静的样子。(再次强调“静态描写”的方法)(3)榕树“绿”和“生机勃勃”的特点句子四:生:“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是些榕树不仅绿,而且充满生机与活力。生质疑“新的生命在颤动”师:再自由地读一读这句话,然后联系上下文,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生自读、体会) 师:想好了可以把自己的见解说给周围的同学听。 (生四人小组自由交流,师也参与其中)师:谁来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那些绿叶为什么会明亮地照耀呢?(霞光映照,叶片的光点很耀眼。)“新的生命”说明什么?(叶子像刚刚诞生,很有生命力。“颤动”是什么意思?(细微的震动)为什么会有“颤动”的感觉呢?请大家欣赏一段录象。(放课件:“颤动”教学,师旁述:阳光照在翠绿的叶子上,反射着耀眼的光芒。一阵风吹来,鲜亮碧绿的叶子一动一动的,就像在那儿长呀长呀!多么美丽又充满生机的大榕树啊!)生:作者是黄昏时到那儿去的,这时候小鸟们都回巢了,躲在大榕树上,只是偶尔扑扑翅膀。当小鸟扑翅膀时,绿叶就晃动起来。可是绿叶太多了,课文中说是“不留一点缝隙”,所以作者看不见躲在树上的小鸟,但是他却感觉到了“新的生命在颤动”。(师:这是你的理解,比较独特。还有不同的见解吗?)生:课文中说“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说明这是一株富有活力的大树,作者从它的每一片绿叶上感受到了这种勃勃的生机,所以说“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谈自己的理解,真不错。)生: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作者看到这每一片绿叶,在晚霞的映照下,闪耀着动人的光彩。尤其是那新生的嫩叶,绿得鲜亮,绿得发光,让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师:好!你的感受多深刻呀!)生:刚才几个同学都说到了这每一片绿叶本身就孕育着无限生机,但我觉得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也许当时吹过一阵阵微风,这些充满活力的绿叶在风中你挤我,我挤你,不停地摇动,才让作者产生了“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的感觉。生:我觉得绿叶本身并没有动,但是这满树的叶子翠绿欲滴,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夺目的亮光,作者看久了,似乎感到绿叶上的点点光斑像是一些可爱的小精灵在舞蹈,眼前有一些绿色的光点在闪烁,所以作者感受到了“新的生命在颤动”。师小结: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啊!孩子们,看来我们每个人对这句话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也许是风吹,也许是鸟动,也许是阳光的照耀,也许是新发的嫩叶,也许是那绿叶本身就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才让作者产生了如此奇妙的感觉。那我们就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一读这句话,你觉得怎么读能表达自己的感受你就怎么读。自由地读吧! (指名读,轻轻自读。指名读) 师:同学们注意到这个“似乎”,现在把“似乎”去掉,指名读,你觉得有“似乎”跟没有似乎怎么样? 师:前面是看到的,似乎那里是想到的,指名读,把这种似有似无的神秘感读出来。生:朗读。4、老师:当作者看到这株大榕树的时候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5、播放榕树的录象。教师旁述:“这是一株有着500年树龄的大榕树,它枝叶繁茂,充满生机,它枯藤交错,硕大无比,远远望去,犹如浮在水面的绿洲,形成了独木成林的神奇景象。6、师:同学们,此时你们看到这南国奇景,回发出怎样的赞叹 齐读这句话,这是作者真切的感受,再读。 7、讲解为什么要用“。”号。 6、教师小结(1)师:第一次到鸟的天堂有什么感受呢? (美、大、有生命力。)写榕树枝干,根是用什么方法描写的?(静态。)(2)师:同学们,写榕树这部分中,哪自然段写得最美? (第八自然段。)(3)教师引读这段话。(多媒体出示:榕树正在茂盛时期那么多的绿叶那翠绿的颜色这美丽的南国的树。(4)师:好的东西想不想积累下来,给大家一些时间,看记得最多。 生默记。 (5)师:把你喜欢的、记住的诵读给我们听。(配乐背诵) 7、学习第9自然段(1)教师介绍那里的村民对树和鸟的保护。三百八十多年前,这里原是一个水中泥墩,一棵榕树经长期繁衍,成为覆盖面积达一公顷的“独木林”,泥墩也成为绿岛。这里的人一直用“爱树护鸟,爱护自己,爱护子孙”的祖训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用各种各样方式保护这个赖以生存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