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教案.doc_第1页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教案.doc_第2页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教案.doc_第3页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教案.doc_第4页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教案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不满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的结构安排以及运用曲笔来表达思想的写作方法。 3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不满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的结构安排以及运用曲笔来表达思想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教学方法:讨论与自学教学过程:导入 有许多的作家在写文章的时候,都喜欢用不寻常的写法来取得不寻常的效果。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奇怪的文章,它就是那种给人不一样感觉的文章看标题,可知王参元家里不幸失火,而柳宗元不仅不慰问反而恭贺他?也许有同学会觉得很奇怪甚至不解,觉得他做人不厚道,不过我们不要让感情影响了我们的正确认知,一起研读这篇文章一、作者介绍 柳宗元,字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他出生于安史之乱平定后的第二十个年头。这个时期属中唐。生于安史之乱后唐帝国已经是一蹶不振,除了社会经济因长年动乱已大伤元气外,中唐时期仅就直接威胁上层统治的政治问题而言,突出的有两个:一是藩镇割据,二是宦官擅权。他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改革集团,锐意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重获起用回长安,因为刘禹锡的一首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又被贬谪,改任柳州刺史,最终客死柳州。二、整体感知 1学生预习阅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4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句三、课文研讨1、朗读第一段,思考问题:获悉王参元失火消息后,作者的心理活动是什么?作者的心理活动:骇 疑 喜2、自读第二段.根据骇、疑、喜三个字,找到关键句,划分层次。齐读第一层。作者惊骇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突然而至,滫瀡不给。 骇是听到不幸消息的自然反应。 齐读第二层 提问: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焉,乃始厄困震悸.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这几句话体现出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文章在思想上与之对应?有没有寓言说明这个哲理?有没有实例证明这个观点?明确:孟子二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塞翁失马太史公自序作者为什么用了一个疑?明确: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有了怀疑,才有下文的立意之奇,可见杰出的文学家首先必须是思想者。柳宗元命运多舛,这也是一切思想者共同的命运,诗江雪,藏头诗,千万孤独。但是时间总能证明思想者的价值。我们后人总能隔着时间的河流与先贤对话,他们永远活在历史、现在与未来。 齐读第三层 提问:作者大喜而贺的原因是什么,喜从何来?他的观点能成立吗?明确:天火涤荡,显白不污。天火涤荡掉什么?财产、嫌疑。究竟是什么显白不污?才能。天火可以黔其庐,赭其垣,但是天火不能黔其才,赭其志。柳宗元祝贺的其实并不是王参元家失火,而是祝贺王参元可以因失火而得以施展才华,他的贺就是吊,是对王参元的宽慰和祝福,观点能够成立。王参元能否因此而得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你认为他的命运会因此改变吗? 当时社会的积弊丛生。小人当道、积毁销骨,连柳宗元这样得耿介之人甚至做了监察御史之后说话也无济于事;贪赃枉法,贿赂公行,猜忌横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廉名之士不敢称善可见舆论环境不正常,廉名之士不敢行公道之事,不能振拔于流俗,更是可悲可叹;君主不贤明,社会黑暗。官场口诀:一笔好字,二等才情,三斤酒量,四季衣服,五子围棋,六出昆曲,七字歪诗,八套清曲,九品头衔,十分和气。 柳宗元不可能意识到这是制度的问题,他以为妨碍王参元施展才能的只是嫌疑。 如今一把天火终于烧去所有的嫌疑,柳宗元怎能不为之而大喜,怎能不为此而恭贺王参元?最后一段作者进一步阐述自己吊以贺的理由。3、朗读最后一段,作者是怎样勉励王参元的?明确:勉励王参元做一个安贫乐道的人。段太尉逸事状教案教学目的一、识记:柳宗元有关常识,“状”的知识二、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三、掌握相关文言知识,落实“白、辞、适、以、卒、则”等词语的多种义项。教学重点、难点一、本文写法上的特点: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二、文言词语的积累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二课时教学要点: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2、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一、导入课题以简介作者及“逸事状”知识导入。柳宗元:唐著名文学家,字子厚,河东(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如韩愈一样写了许多书、序,同时又努力发展了人物传记、山水记、寓言文等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文体,创作出不少散文史上的名篇:传记文有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寓言散文: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著有柳河东集。这是一篇叙事严谨、写人生动的传记文。作者选取段太尉一生中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多侧面地表现了人物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刻划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从容的写实手法,在客观的叙述中隐含着深沉的歌颂之情。段太尉(719783),名秀实,字成公。唐汧阳(今陕西省千阳县)人。官至泾州刺史兼泾原郑颍节度使。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士兵在京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叛军遂拥戴原卢龙节度使朱泚为帝。时段在朝中,以狂贼斥之,并以朝笏廷出朱泚面额,被害,追赠太尉(见两唐书本传)。状是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的一种文体。逸事状专录人物逸事,是状的一种变体。二、熟读大致理解课文,掌握基本的字词句和特殊句法1、学生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法: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率以货窜名军伍中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能为公已乱无伤也,请辞于军。尚书固负若属耶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言未毕,晞再拜曰吾未哺食,请假设草具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自占数十顷,给与农垂死,舆来庭中乃我困汝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段公,仁信大人也汝又取不耻汝将何以视天地泚固致大绫三百匹果不用吾言然终不以在吾第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窃好问老校退卒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2、指导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赏析运用矛盾冲突来揭示人物性格及倒叙的写作技法;2、赏析本文形象生动的语言。一、导入课题二、赏析构思艺术1、讨论:课文是如何记叙段太尉的“逸事状”的?学生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归纳:此文取材于真人真事,作者通过三件逸事,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关心人民,临财而不苟取的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同时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丑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和史料价值。全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即第一个事件:勇服郭晞。作者依次写悍卒肆志,自荐平乱,诣营陈辞,请留宿营,突出了段秀实外柔内刚的性格。事情的起因是郭晞纵士卒残害百姓,为所欲为。作者先详细地叙述了士卒肆志之状:天天成群结队地在街市上强索财物,不能满意,就奋击折人手足,将各种瓦器都砸碎,狼籍满地,裸露着臂膀扬长而去,至撞杀孕妇人。写暴行之惨烈,如在眼前。接着作者指出了士卒之所以敢为所欲为的症结所在,因为汾阳王郭子仪的缘故,白孝德只是心中忧伤却不敢说明。紧接着作者又写段秀实自荐担任都虞候前去平乱,显示了他的刚勇无畏。不久,在郭晞士卒十七人再度横行时,段秀实果断地派士兵捕捉了他们,并一一斩首,把头插在长矛上,竖立在街市示众。这里“注”和“植”两个动词,非常有力地突出了段秀实的“勇”。这是一写其勇。段秀实为民除了害,大快人心,然郭晞士卒岂肯罢休,立时都披上盔甲,事件进入高潮。此时白孝德震恐,而段秀实从容镇定,临危不惧,决定诣营陈辞。作者极写郭晞士卒剑拔弩张,如临大敌的紧张气氛,反衬了段秀实的大智大勇。段秀实不带卫士,不带佩刀,坦然出现在郭营,使郭晞士卒愕然。段秀实知道要治服郭晞,不可能凭借武力,只能晓之以理,因此,辞卫士,解佩刀,选年老腿跛的人持马,这是从心理上消除对方的戒备。作者这样叙写的寓意是:段秀实是不怕死的。他外柔内刚,平易而又刚强的个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至此,段秀实已渐居主动地位,他向郭晞慷慨陈词,指明利害关系后,终于折服了对方。这是二写其勇。至此,事件似已告终,不料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写了段秀实要求留宿军营一节。为什么要写这一情节呢?掩卷细想,却又不难理解,段秀实用大义和利害晓喻郭晞,使郭晞心悦诚服,再拜谢罪,顾叱士卒说:“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郭晞到底有无约束部下的决心,段秀实要探明白。留宿军营,既显示了段秀实的坦荡胸怀,又可考察郭晞改过的诚意和决心。这是三写其勇。第二段即第二个事件:仁愧焦令谌。段秀实除了以刚勇取胜对方外,还具有仁信爱民之心。这则逸事叙述他同情、救助、安抚一个无力交租而惨遭毒打的农民。作者通过段秀实一系列行动,展现了他对农者的怜悯之情。写这则事件的结局,作者让第三者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出场,由他怒斥焦令谌的不敬、不耻、不愧,从侧面烘托了段秀实仁厚慈惠的爱民之心。第三段即第三个事件:节显治事堂。段秀实不仅具有不畏强暴,疾恶如仇、爱民如子的高贵品质,而且还有清正廉洁的节操。作者写段秀实洞察朱泚之心,拒不收礼,将礼物栖之梁木的逸事,颂扬了他的高风亮节。这则逸事作为段秀实拿笏击泚行为的补充,说明他的气节,不仅表现在大处,而且见于小处,人物形象更显得光彩。上述三则逸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虽名异,彼此间也无联系,但其精神是相通的。从作者客观的叙述中,使人感受到了深沉的赞颂之情。第四段交代写作本文的时间、原因及材料的来源,以说明逸事状内容之不谬。2、思考讨论:本文的结构如何?是怎样把三件逸事串起来的?学生讨论后明确:此文在结构上也颇具匠心。所记逸事的开头,作者都写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按顺序,“仁愧焦令谌”之事应在“勇服郭晞”之事前,作者将它移后,把“勇服郭晞”提前来写,其好处是能充分体现写作主旨。因作者要反击小人诽谤段秀实以笏击泚是“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的流言,就一定要强调他“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的本质,而“勇服郭晞”最能说明这一点。另外,这种先后倒叙也符合读者的欣赏心理。作者先写剑拔弩张的气氛和激烈的场面,能给读者一种强烈的印象。然后写段秀实性格中仁信爱民的一面,对百姓的和好眷眷之意,文势跌宕起伏,布局富有变化。这样安排,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本文的另一显著特色是,全文不着一句议论,寓情于事,以形传神,繁简得当。作者在行文中不感情用事,完全让事实和形象说话,他精心选取了段秀实生活中的三则逸事,繁简得当。“勇服郭晞”一事,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其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余音,充分展示了段秀实的刚勇个性。诣营陈辞是这则事件的高潮,叙写尤为详细,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仁愧焦令谌”一事,作者为展示段秀实的仁心爱民的品质,在描述其为被打成重伤的农者洗血、裹疮、注药、哺食、卖马、偿谷,不避琐细。而“节显治事堂”,作者笔墨简略,用的是以简代繁的手法,叙事行文虽寥寥数语,然而由于能抓住主要环节,收到了见微知著的效果,人物的识见和气节仍光彩逼人。4、思考:试归纳总结本文主题思想讨论后明确:本文记叙了段太尉一些优秀事迹,并没有抒情、议论,只是具体描写了段秀实的沉着、机智、不畏强暴、爱护人民这些优秀品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安史之乱”后那些拥兵自重的新军阀对人民的残酷压迫,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5、作业:当堂反馈除课外文言阅读外全做。第四课时教学要点:1、总结归纳本文的人物性格和写作技法;2、讲解讨论当堂反馈上的作业。一、人物性格分析研讨:课文写了段太尉的几件逸事?各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明确:1.诛杀暴卒刚正沉勇2.代民偿租仁慈宽厚3.拒收贿赂清廉正直二、写作技巧分析1.文中写焦令谌如此骄横,其作用是什么?讨论后明确:反衬,从而表现作者褒贬分明、爱憎强烈的感情。2.本文在写作技巧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讨论后明确:段太尉逸事状的写作特点大抵可分为三点:一是精心选材,每一件事都突出表现主人公思想性格的一个方面;二是用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塑造人物形象,描写生动形象,而不作议论;三是使用倒叙手法,有利于主题突出,文章结构巧妙。首先是精心选材,全文写了段秀实三件事,每一件事都表现他的思想性格的一个侧面。第一件逸事是“勇服郭?”,详细记述了段秀实自荐平乱,只身前往军营,面对全身披挂、张牙舞爪的乱军,慷慨陈辞,抓住要害说服郭?,又主动留宿营房,以凛然正气震摄乱军,每一步骤都突出了他的“勇敢”。第二件事是“仁愧焦令谌”,表现了段秀实仁义爱民的思想品德,第三件事“节显治事堂”,他对朱?的拉拢行贿早有提防,他“戒其族:过岐,朱?幸作万一讲致货币,慎勿纳。”朱?果真送来三百匹大绫,他的女婿实在推托不掉,不得以收下。段秀实事后才知道此事,一面指责他的女婿,一面命令将大绫放在治事堂的房梁上,坚决不许把大绫放在家中。这件事表现了段秀实很有政治远见,颂扬了他的清政廉洁。三件事,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把三件事联系到一起,可以完整地钩勒出段秀实的思想品德:见义勇为、仁义爱民、廉洁清正。柳宗元在本文中未发一句评论,而是用富有个性化的言语行为来表现段秀实的思想性格。如第一件事,郭?部下十七人依仗郭氏父子势力,到集市抢酒闹事,段秀实将这十七人“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显示了他平定乱军、安抚民心的决心和魄力。乱军“一营皆噪,尽甲”,为了化解矛盾,消除动乱隐患,明示道理,段秀实决定只身独往军营,文章是这样描写行为言语的:“解配刀,选老嬖者一人持马,至?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并且乘机开导官兵们:难道郭氏父子对不起你们吗,“奈何欲以乱败郭氏?”段秀实勇闯军营,仅仅几句话就点明了问题的要害,致使郭?及其部下不得不垂首俯教。读到此,不能不为柳宗元善于用个性化的言行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所折服。叙述“仁愧焦令谌”一事时也是以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段秀实对无故挨打的农民倾注了自己的仁爱,文中描写道:“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农民身上的)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寥寥几笔,一个正直、仁义而又满腔义愤、无处说理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文章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学员在阅读时一定早就发现了。本文写了段秀实三件逸事,如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结构,那么“仁愧焦令谌”一事在先,“勇服郭?”在后,但作者叙事时有意将先后顺序颠倒,作者在最后一段点出自己的良苦用心,是为了反驳当时一些别有用心的对段秀实的污蔑。这些人编造“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的流言贬低段秀实宁死不附叛贼的英壮行为,而为了突出强调段秀实临死不屈的行为绝非一时冲动,而是“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另外将精彩事例先行叙述,也能更吸引读者。三、讨论讲解当堂反馈作业教学后记: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羞、世、敛、省、致、怙、始、薨、嗣、比等)和虚词(其、以、邪、也、乎、矣等)及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等)。 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和本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理解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叙事和抒情结合的写法,从而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亲情真实的展示。 3、指导学生饱含感情的诵读文章,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魅力的能力和习惯。 重点难点: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学习本文破骈文散,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的语言。2、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祭文中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并了解文言虚词(邪、也、乎、矣等)在抒情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的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古文观止评点此文:“ 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调。”可见祭十二郎文是一篇令人感动的祭文。 二、解题1、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是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他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 , 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 , 抒发悲伤情感 , 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2、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3、释题: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三、初读,正字音,归纳落实文言知识点四、再读,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1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1012)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2理清文章的感情思路。 提问:本文以抒情为主,在文中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有什么标志性词语。 明确:本文抒情的段落有 2、 5、 10、 11自然段,标志性词语为段首“呜呼”。 提问: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把难以抑止悲哀融于家常琐事中,这种抒情的特点? 明确:本文感情的抒发是波浪式的。 作者沉痛之情积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笔感情便禁不住喷涌而出。父母早亡,“惟兄嫂是依”,“中年死殁南方”“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如今侄儿这童年的伙伴,“两世”中的“一世”竟又离开人世,这诸多的不幸怎能不叫作者悲从中来?于是便自然引发了作者的第一次抒情。板书:悲情之始 作者在抒悲惨身世中宣泄感情,后自然转入对三会三别的回忆之中。板书:三会三别 韩愈与老成不期然中已成永别,想起“少青殁而长者存”,他的悲情又陡然而起。令读者仿佛看到作者泪流满面地哭诉到: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呜呼!其信然矣!”不愿信其真,又无法否定的无可奈何,抒发了自古以来有过至悲至痛感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板书:疑讯之真 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低沉的叙述。推测侄儿得病的原因,去世的日期,对侄儿后事、家务的安排及吊慰家属等。 板书:推测死因安排后事 作者好像在向死者话家常,但想到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悲愤再一次喷涌而出。“彼苍者天,局其有极!”如果说先前之悲还只是悲侄儿之死,而此时已转而为无限的悔恨和对不公平的上天的诅咒了,并且表示了自己“无意于人世”的沉痛心情。 板书:痛海之极 作者通过一些家常琐事,表达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悲起悲结,中间穿插了两次叙述抒悲愤是本文的主题,是茂盛枝叶,而叙述则是文章的框架,是悲情的依托。悲情在回忆中不断加深。这种波浪式的结构使作者的悉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总之,全文 12 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五、品读,鉴赏特点 1、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思考:作者何以对侄儿的死悲恸欲绝?结尾的“言有穷而情无终”抒怎样之情? 明确:为世间少有的哀情叔侄情深( 1 )悲家事不幸;( 2 )悔“旅食京师”; ( 3 )叹未老先衰;( 4 )恨小病丧命; ( 5 )哀后辈孤苦;( 6 )疚丧葬难周。2、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这种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和语气词的运用,增强全文的感染力。本文读来似叔侄二人之间,生者死者之间的无尽交谈,语言形式独具特色,文中多用重叠的语句和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的使用也增强了全文的感染力,多处接连不断地连用“而”,“邪”,“于”,“也”“矣”字。加重语气,强化情感,并使形为散体的这篇祭文,含有了韵味,节奏也更加顿挫有力,从而更能打动读者。在这里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是使其真挚、深沉的情感紧紧融注在日常平凡琐事的叙述之中。让绵密深沉的主体情感,直接投射于与十二郎有关的生活细节之中,反复抒吐,与之融铸成完整的审美意象,释放出强烈、隽永的感情光芒。 3、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 本文却不拘格式,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难以抑制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和莫大哀痛。 总之,祭十二郎文之所以能将诚挚的抒情与日常琐事的叙述紧密融合在一起,深切地表达出对亡故亲人的悼念和对人生浮沉离合的无限感叹。柳子厚墓志铭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文章,了解柳宗元一生主要经历和事迹。2、了解柳宗元的精神品德,并产生敬仰之情。3、学习文章既重叙事、又重议论,两者相得益彰地表现人物特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从文章事迹中了解柳宗元的高尚品德,并对此产生对伟人的敬仰。【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认识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介绍文章作者、人物和相关常识。2、 讲解文章第15节。一、 柳宗元介绍。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被贬期间,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寓言和人物传记。山水游记中以“永州八记”最为著称,其中不但描绘了当地的自然景物的,更融入了遭受政治挫折后内心的苦闷。寓言以三戒等最为著名,篇幅短小,文字犀利,极力鞭挞社会丑恶现象。为文主张“文者以明道”,强调文章针砭时弊的作用,致力于文体文风及语言的革新。为人正直,所交皆当世名人。二、介绍墓志铭。墓志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常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1.标题:一般由死者名和文种名组成。如柳子厚墓志铭。2.正文:一般分为“志”“铭”两部分。“志”用散文,记述死者姓氏、仕履及一生主要事迹;“铭”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赞颂和哀悼。起先,一般将墓志铭刻石,埋入墓中,后来则立石于墓前,成为墓碑。3.落款:注明立碑的单位名称、撰文者姓名,同时署上成文日期。有的墓志铭立碑单位名称或撰文者个人姓名已写在标题下,所以落款只注明成文日期即可。三、与韩愈的交情。韩愈与柳宗元作为同期为文者,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在文学革新上桴鼓相当。韩愈很推崇柳宗元的散文,认为“雄深雅健”。作为同朝为官者,政治主张和思想信仰却截然不同。柳在政治态度上属于变革派,韩则是保守的,他对柳宗元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很不赞同,甚至可以说是深恶痛绝,对他们加以严厉指责。在柳宗元政治得意之时,韩愈却远贬阳山。在思想信仰上,柳是信仰佛教的,而韩愈一生以儒家道统观念的卫道者自居,极力排斥佛老,他曾因上论佛骨表反对宪宗迎接佛骨进宫供奉而被宪宗命令处死,幸得人相救才免于一死,但被贬到距长安七千六百多里的潮州任刺史,直至穆宗即位才又内召为国子监祭酒。韩柳作为同朝的不同政见者,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作为朋友和文友的关系。柳宗元临死之时,托韩愈照顾自己的身后事。在柳子厚墓志铭中,韩愈对柳宗元的业绩、人品、文章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实是和衷共济、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典范。这篇文章称为韩愈所写的墓志铭中最精彩的一篇,也源于此篇是站在朋友的立场叙述,显得尤为感人。四、研习文章的第一节。1、字词梳理。2、问题探讨:(1)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的内容:答:叙说柳宗元的家世。(2)作者使用大量篇幅讲述其父的生平,其中可以彰显其父的哪些品质?答:一是赞扬其父亲的孝道;二是赞扬其父亲的刚直,表明品格。五、分析文章第二节。1、 字词梳理。2、问题探讨。(1)这一段是从什么角度来介绍柳宗元的?答:突出的是柳宗元为学才能。(2)为了说明柳宗元的为学才能,作者从正侧两方面介绍,请分别找出。答:正面:少精敏,无不通达。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 侧面:众谓柳氏有子;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六、分析文章第三节。1、字词梳理。2、内容分析。(1)这一段写了柳宗元哪方面的事情?答:写了柳宗元的出仕被贬。(2)在出仕被贬的经历中,作者仍刻苦为学,纵情山水。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品德?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坚毅刻苦。七、分析文章第四节。1、梳理字词。 2、内容分析。(1)这一段写了柳子厚哪方面的内容?答:写了柳子厚在柳州的治绩,突出表现了柳宗元的政治才干。(2)说明其具有什么品质?答:体现了他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八、分析文章第五节。1、字词梳理。2、 内容分析。(1)这一节文字突出了柳宗元怎样的为人特点?答:突出了柳宗元急人所难,舍己为人的挚友形象。以柳易播这一典型事例,柳宗元自身被贬,处境困窘,据说这次他被贬还是因为刘禹锡写了一首诗,叫玄都观看花诗,触怒了执政,柳宗元也跟着倒霉,但柳不但不怨刘,而是关心朋友,真诚体贴到神情为之“泣”下,举动冒死以请,为朋友如此笃情重义,如此舍己为人,令人感动。(2)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特点的?答:作者以议论的笔法,用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柳宗元的这一性格特点。(注意分析出是如何对比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文章6-8节。2、整体分析全文结构脉络。一、 分析文章第6节。1、字词梳理。2、内容分析。结合本段文字的议论,谈谈柳宗元的得与失?并简要评价柳宗元?(或者说说自己的认识)二、分析文章7-8节。1、字词梳理。2、内容分析。(1)第七段交代了什么?答:裴行立和卢遵在柳宗元死后在费用和人力方面的帮助。(2)作者为什么要详细交代这些事情?答:这些内容回应了前面议论交谊的话,紧扣朋友之义,呼应了柳生前为人之正直,借以鞭挞世俗的丑恶风习,使文章更进一步突出了主旨。同时,也看出作者对子厚家室子女未来的关注,流露出深厚友情。(3)第8段语言简短,写作目的是什么?答:虽语短但情深,因为死者死后孩子特别小;所以这句铭文是对死者最大的安慰,也表现作者对柳的一往情深。三、全文重点字词。第一段:皇考 以事第二段:逮 有子 证据率 俊杰廉悍 踔厉风发 屈第三段:用事者 例出 务记览泛滥停蓄第四段:不足 因其 教禁 质钱 子本相侔 令书其佣 比一岁 第五段:亦在遣中 白其大人拜疏 以柳易播改刺连州 士穷乃见节义 亦可以少愧矣。第六段:勇于为人故坐废退 贵重顾藉 推挽 穷裔 自持 第七段:立然诺 尽 竟第八段:嗣 四、理清文章思路思考1:文章各段分别写什么?可分为几部分?答:全文八段,可分为三部分;(一)(1)写死者家世。(二)(2-6)选取柳宗元一生五个主要方面叙写:少年才俊、出仕被贬、柳州政绩、以柳易播及文学成就。(三)(7-8)写子厚之死、归葬及铭辞。思考2:贯穿文章诸多材料的主线是什么?文章各段是怎样体现这一脉络的?答:以朋友之义为主线:第一段写死者家世中对其父柳镇强调了两点:一是孝道,这与下文对刘禹锡母亲的关切相呼应;二是刚直,表明品格,这是暗为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改革辩白。第二段,写他俊杰廉悍,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等语,都写暗示他的为人正直磊落。第三段,写他骤升,远贬。升,不是柳钻营得来,得罪用事者,一贬再贬,同样不是他的过错。写他的为人正直。第四段,写他设计赎归奴婢,关心百姓疾苦,写他给衡、湘地区士子口讲指画为文,写他关心人,乐助人的品性。第六段,写他少年勇于为人,坐废退,没人举之,没人推挽,暗写他不愿与权贵交结,没人提携,“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第七段并非闲笔,回应了前面议论交谊的话,裴行立和卢遵在费用和人力方面的帮助,紧扣朋友之义这一主线,比衬柳生前为人之正直,借以鞭挞世俗的丑恶风习,使文章更进一步,突出了文章主旨。第8段铭文语短情深,因为死者生前曾以无后为忧,而死后孩子又特别小;所以铭文是对死者最大的安慰,同样表现作者对柳的一往情深。五、问题讨论。1、文章使用了多重对比,请你勾画出两三处,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些对比的作用。答:将“平居里巷”之人,平时“誓生死不相背负”的言行和“一旦临小利害”“反眼若不相识”进行对比,说明这些都是唯利是图、重利轻义的小人,以突出柳宗元伟大的人格。将“平居里巷”之人和“子厚之风”对比,赞颂柳宗元的方正为人、笃于友情和舍己为人的美德。将柳宗元年轻时“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的情形,和他被“斥时”无人愿意出面为他讲话的情形对比,说明人情淡薄,世态炎凉。2、墓志铭这种金石文字,向来要求“严重简奥”,往往写得呆板无生机。这篇文章有何独特之处?答:此文激昂旋折,神采飞扬,体现了韩愈的创新精神。首先这篇文章采用了史传中褒贬兼用的手法,叙事简洁,多用对比,其次,权威在叙述中辅以简洁的议论,并将真挚的感情蕴含其中,彰显文章主旨。板书设计: 标题 家世:孝道、刚直 为学才能:聪敏、刻苦墓志铭 正文 出仕被贬:坚毅 政治治绩:关心民生 以柳易播:舍己为人 死后:朋友之情 落款柳子厚墓志铭翻译子厚【子厚:柳宗元的字。作墓志铭例当称死者官衔,因韩愈和柳宗元是笃交,故称字。】讳宗元【讳:名。生者称名,死者称讳,以示尊敬。】。七世祖庆【柳庆】为拓跋魏【拓跋魏:北魏】侍中【侍中:门下省的长官,掌管传达皇帝的命令,北魏时侍中位同宰相。】,封济阴公。曾伯祖奭【曾伯祖奭(sh):柳奭在贞观年间(627649)为中书舍人,因外甥女王氏为皇太子(唐高宗)妃,擢升为兵部侍郎。王氏当了皇后后,又升为中书侍郎。652年(永徽三年)代褚遂良为中书令,位相当于宰相。后来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韩瑗和褚遂良力争,武则天一党人诬说柳要和韩、褚等谋反,被杀。】,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yun俱 【俱:一起】得罪【得罪:冒犯】武后【褚(zh)遂良:字登善,曾做过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尚书右仆射等官。唐太宗临终时命他与长孙无忌一同辅助高宗。后因劝阻高宗改立武后,遭贬忧病而死。韩瑗(yun):字伯玉,官至侍中,为救褚遂良,也被贬黜。】,死(于)高宗朝。皇考讳镇【皇考:对亡父的尊称】,以【以:因为】事母弃太常博士,求【求:请求】为县令(于)江南。其后以【以:因为】不能媚【媚:迎合】权贵【柳镇曾迁殿中侍御史,因不肯与御史中丞卢佋,宰相窦参一同诬陷侍御史穆赞,后又为穆赞平反冤狱,得罪窦参,被窦参以他事陷害贬官。】失御史;权贵人死【权贵人死:其后窦参因罪被贬,第二年被唐德宗赐死。】,乃【乃:才】复【复:又】拜侍御史。号【号:号称】为刚直,所与游【所与游:所字结构,所交往的人】皆当世名【名:有名望】人。 【翻译】:子厚,名叫宗元。他的七世祖柳庆,做过北魏的侍中,被封为济阴公。曾伯祖柳奭,做过唐朝的宰相,同褚遂良、韩瑗一起得罪了武则天皇后,在高宗时被处死。父亲叫柳镇,为了侍奉母亲,放弃了太常博士的官位,请求到江南做县令。后来因为他不肯向权贵献媚,丢掉了御史官。直到那位权贵死了,才又被任命为侍御史。人们都说他刚毅正直,所与他交往的都是当时名人。 子厚少精敏【精敏:精锐敏捷】,无不通达【通达:把握洞察事理】。逮(di)其父时【逮,及,到。】,虽少年【少年:年少】,已自【自:独自。】成人,能【能:凭能力】取进士第,崭然【崭然:突出的样子】见【见(xin):同“现”】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有子:意谓有光耀楣门之子】。其后以【以:因为】博学宏词【博学宏词:名词作动词,通过博学宏词。唐制,进士及第者可应博学宏词考选,取中后即授予官职。】,授集贤殿正字【集贤殿:集贤殿书院,掌刊辑经籍,搜求佚书。正字:集贤殿置学士、正字等官,正字掌管编校典籍、刊正文字的工作。柳宗元二十六岁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廉:正直。悍:勇猛刚烈。俊杰廉悍:议论见解独特,才智出众。】议论证据今古【证据:名词作动词,引据今古事例作证。】,出入【出入:融会贯通,深入浅出。】经史百子,踔厉风发【踔(chu )厉风发:议论纵横,言辞奋发,见识高远。踔,远。厉,高。踔厉:奋起。风发:精神振奋的样子。】,率常屈其座人【率:每每。屈:使之屈服。】。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要人:显贵之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令出我门下:意谓都想叫他做自己的门生以沾光彩。】,交口荐誉之【交口:异口同声。】。 【翻译】:子厚少年时就很精锐敏捷,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事。当他的父亲还在世的时候,他虽然很年轻,但已经独自成才,凭能力考取进士科第,显露出出众的才华,大家都说柳家有个好儿子。后来又通过博学宏词科的考试,被授为集贤殿正字。他才智突出,清廉刚毅,发表议论时能引证今古事例为依据,精通经史典籍和诸子百家,言谈纵横上下,意气风发,常常使满座的人为之叹服。因此名声轰动,一时之间人们都敬慕而希望与他交往。那些公卿贵人争着要收他做自己的门生,异口同声地推荐称赞他。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蓝田:今属陕西。尉:县府管理治安,缉捕盗贼的官吏。】拜【拜:授予官职。】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御史台的属官,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整肃朝仪诸事。】。顺宗即位,拜【拜:授予官职。】礼部员外郎【礼部员外郎:官名,掌管辨别和拟定礼制之事及学校贡举之法。柳宗元得做此官是王叔文、韦执谊等所荐引。】 。遇用事者【用事者:掌权者,指王叔文。唐顺宗做太子时,王叔文任太子属官,顺宗登位后,王叔文任户部侍郎,深得顺宗信任。于是引用新进,施行改革。旧派世族和藩镇宦官拥立其子李纯为宪宗,将王叔文贬黜,后来又将其杀戮。和柳宗元同时贬作司马的共八人,号“八司马”。】得罪【得罪:获罪】,例【例:照例】出【出:贬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例贬:依照“条例”贬官。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司马:本是州刺史属下掌管军事的副职,唐时已成为有职无权的冗员。】。居闲【居闲:指公事清闲。】益自刻苦,务【务:致力于】记览【记览:记诵阅览。此喻刻苦为学。】,为词章泛滥停蓄【泛滥:文笔汪洋恣肆。停蓄:文笔雄厚凝炼。】,为深博无涯涘【无涯涘(s):无边际。涯、涘,均是水边。】。而自肆于山水间【肆:放情。】。 【翻译】: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员外郎。逢遇当权人获罪,他也被按例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作诗文,文笔或汪洋恣肆,或雄厚凝炼,其造诣象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水之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偕:一起】出为刺史【偕出:815年(元和十年),柳宗元等“八司马”同时被召回长安,但又同被迁往更远的地方。】,而子厚得柳州【柳州:唐置,属岭南道,即今广西柳州市。】。既【既:已经】至,叹曰:“是【是:这。代柳州。】岂不足为政邪【是岂不足为政邪:意谓柳州地虽僻远,也可以做出政绩。】?”因其土俗【因:顺着,按照。土俗:当地的风俗。】,为设【设:制定。】教禁【教禁:教谕和禁令。】,州人顺赖【顺赖:顺从信赖。】。其俗以【以:用】男【男:子】女质钱【质:典当,抵押。】,约不时【时:按时】赎【不时赎:不按时赎取。】,子本相侔【子:子金,即利息。本:本金。相侔(mu):相等。】,则没【没:没收。】为奴婢。子厚与【与:与之,替债务人.】设【设:设计】方计【方计:计谋。】,悉【悉:全部】令赎归。其尤【尤:特别】贫力【力:能力】不能者【者:的人】,令书【书:写,记下。】其佣【佣:佣金,工资。】,足【足:足够】相当【相当:相抵。足相当:意谓佣工所值足以抵消借款本息。】,则使归其质【质:人质。】。观察使【观察使:又称观察处置使,是中央派往地方掌管监察的官。】下其法【下:推行。下其法:推行赎回人质的办法。】于【于:到】他州,比一岁【比(b):及,等到。】,免【免:免除】而归者且【且:将近】千人。衡湘以南为【为:应试。】进士者【衡湘:衡山、湘水,泛指岭南地区。】,皆以【以:把】子厚为师,其经承【经承:经过,承受】子厚口【口:亲口】讲指画为文词者【为文词者:写文章诗文的人】,悉有法度【法度:规范。】可观【可观:值得观赏】。【翻译】:元和年间,他曾经与同案人一起奉召回到京师,又一起被遣出做刺史,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后,他慨叹道:“这里难道不值得做出政绩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为柳州制订了教谕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子厚为此替借债人设计计谋,都让他们把子女赎了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消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别的州县,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衡山、湘水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就把子厚当做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讲授和指点的写文章诗文的人,全都都有规范值得观赏。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遣:放逐】中【中山:今河北定县。刘梦得:名禹锡,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人,中山为郡望。其祖先汉景帝子刘胜曾封中山王。王叔文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郎州司马,这次召还入京后又贬播州刺史。】,当诣播州【诣:前往。播州:今贵州绥阳县。】。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亲在堂:母亲健在。】,吾不忍梦得之【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穷【穷:困窘。】,无辞【无辞:没有话】以【以:来】白【白:表白】其大人【大人:父母。此指刘禹锡之母。句谓这种不幸的处境难以向老母讲。】;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于:向】朝,将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