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谏》课文详解课件.ppt_第1页
《求谏》课文详解课件.ppt_第2页
《求谏》课文详解课件.ppt_第3页
《求谏》课文详解课件.ppt_第4页
《求谏》课文详解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 6 贞观政要 求谏 吴兢 教学目标 1 了解 贞观政要 的主要思想和进步意义 2 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 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3 分析唐太宗贤明的君主形象 思考 贞观之治 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4 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 一 相关知识介绍 见 单元提示 与 学海导航 1 封建君主专制与谏官制度 君主专制是指中央政权或地方政权掌握在君主手中 是非民主的政治体制 而中央集权制则是指地方政权直接归属中央 尤其是财政 政治 军事等大权 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统治中国二千多年 皇权至高无上 与君主专制制度相适应的 封建社会还有一套谏官制度 以限制君主的胡作非为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谏諍之臣 周礼 地官 中有 保氏掌谏王恶 秦汉时 有散骑 谏议大夫专司谏諍 但唐以前谏官还不是正式职事官 到了唐朝 谏官的名号增多 并分别隶属于中央政府机要部门 中书 门下两省 才成为重要的职事官 唐朝中书 门下两省中谏官形成了集体 已有谏院之称 谏官是历史上君主专制的产物 昏愤之君独断专行 堵塞言路时 必有大臣出而谏评 2 贞观政要 1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 知人善用 开言路 虚心纳谏 重用魏征等 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 减轻徭赋 休养生息 厉行节约 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 使唐朝经济发展 社会安定 政治清明 人民富裕安康 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 当时年号为 贞观 627年 649年 史称 贞观之治 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 贞观之治 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2 贞观政要 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 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 王珪 房玄龄 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 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 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 而是从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 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 贞观政要 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 写作于开元 天宝之际 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 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 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 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 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 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 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 贞观政要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 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 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二 解题 回忆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 齐王是被讽喻 纳谏 而 求谏 是唐太宗主动要求大臣们敢于向自己直谏 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重臣们 励精求治 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代盛世 贞观之治 其治政要略一直为后人所赏鉴 贞观盛世的出现 有着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与唐太宗的虚怀纳谏之风是密不可分的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魏征以铜为鉴 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鉴 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 今魏征逝 一鉴亡矣 唐太宗 三 预习准备 1 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粗通字句 2 教师范读 强调字音与停顿 3 学生自由朗读 力求琅琅上口 四 课文学习重点与步骤 1 学生朗读 2 逐句翻译并分析唐太宗的君主形象 3 分析总结说理方法 五 学习第一段 太宗威容俨肃 百僚进见者 皆失其举措 太宗知其若此 每见人奏事 必假颜色 冀闻谏诤 知政教得失 译文 唐太宗容貌威武严肃 百官中进见的人 见到他都会紧张得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太宗知道情况后 每当见到有人奏事时 总是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希望能够听到谏诤 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 1 唐太宗积极求谏的态度 态度诚恳 放下架子 宽厚体谅 打消他们的畏惧心理 虚心纳谏 以知得失 努力营造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 贞观初 尝谓公卿曰 人欲自照 必须明镜 主欲知过 必藉忠臣 主若自贤 臣不匡正 欲不危败 岂可得乎 故君失其国 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译文 贞观初年 太宗曾对公卿们说 人要照见自己 一定要有明镜 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 一定要借助于忠臣 君主假如自以为圣明 臣下又不去纠正 要想国家不倾危败亡 能办得到吗 于是君主失掉他的国 臣下也不能独自保全他的家 2 太宗对求谏的认识 比喻类比方法 忠臣的谏诤如明镜 可指出君主的过失 假设论证 假如皇帝自以为是 臣子又不加以匡救 国必危败 严重后果 国家危败 臣子也不能独全其家 君臣关系 唇亡齿寒 至於隋炀帝暴虐 臣下钳口 卒令不闻其过 遂至灭亡 虞世基等 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 公等每看事有不利於人 必须极言规谏 译文 至于像隋炀帝残暴淫虐 臣下都把嘴闭起来不讲话 最后终于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灭亡 虞世基等人 不久也被诛杀 前事不远 你们今后每当看到事情有不利于百姓的 必须直言规劝谏诤 举例论证 隋炀帝暴虐 臣子们不敢直言规谏 导致隋朝灭亡 希望公卿大臣们以前朝之事为鉴 替国家人民着想 极言规谏 求谏若渴 小结 太宗的理想模式 君主开怀纳谏和臣子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 使国家长治久安 至尊的君主是关键 六 学习第二段 贞观元年 太宗谓侍臣曰 正主任邪臣 不能致理 正臣事邪主 亦不能致理 惟君臣相遇 有同鱼水 则海内可安 朕虽不明 幸诸公数相匡救 冀凭直言鲠议 致天下太平 译文 贞观元年 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 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 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 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 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 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 如鱼得水 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无事了 我虽然不算明君 幸亏你们多次匡正补救过失 希望凭借你们直言鲠议 以实现天下太平 要点 议论君臣关系 反面论证 君臣都有正邪两类 正与邪组合 国不太平 比喻论证 正主与正臣 如同鱼和水 只有君臣相得 才能长治久安 谦虚自己 不明 真诚感谢大臣的辅佐 勉励 渴求纳谏 谏议大夫王珪对曰 臣闻木从绳则正 后从谏则圣 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 言而不用 则相继以死 陛下开圣虑 纳刍荛 愚臣处不讳之朝 实愿罄其狂瞽 译文 谏议大夫王珪回答说 我听说木材弹上墨线就能锯得笔直 君主听从规谏就能成为圣明 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须设诤臣七人 说的话如不被接受 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相谏 陛下开拓思路 采纳臣民忠言 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 实在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 皇帝放下架子 感谢大臣 大臣也不甘落后承太宗之话 王珪表明忠心与决心 不辜负皇帝厚爱 比喻类比论证 国君 木 采纳规谏 墨线 就会圣明 锯直 规劝皇帝广开圣听 举例说明 学习古代 争臣 的忠直精神 以之为楷模 颂太宗为圣主 表明自当尽心进谏 太宗称善 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 必使谏官随入 预闻政事 有所开说 必虚己纳之 译文 太宗称赞说得好 下诏规定今后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 必须让谏官跟着进来 听一听如何处理 有话敞开说 一定虚心采纳 太宗称赞王珪 由此产生的积极后果 谏官可参与处理国家大事 谏官的陈奏 一定虚心采纳 从制度上保证了谏诤官员行使监督权之路的畅通 唐时出现清明盛世 与谏官职权的提高应该是有一定关系的 七 学习第三段 贞观五年 太宗谓房玄龄等曰 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 喜则滥赏无功 怒则滥杀无罪 是以天下丧乱 莫不由此 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译文 贞观五年 太宗对房玄龄等说 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放任自己的喜怒 高兴就胡乱升赏无功的人 不高兴就乱杀无罪的人 所以社稷沦丧 天下混乱 没有不是因此而造成的 我现在早晚没有不把他当成心事 一直想让你们尽力进谏 1 要点 臣子规劝的必要性 举例 帝王 任情喜怒 的现象 后果 天下丧乱 自己 忧心国政 极望得到大臣的规谏 以匡救自己的过失 以免前朝覆辙 吸取教训 为帝谨慎 公等亦须受人谏语 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 便即护短不纳 若不能受谏 安能谏人 译文 而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谏言 怎么可以因为别人的话与自己的不同 就护短不接纳 如果不能接受别人的谏言 又怎么能去劝谏别人呢 要点 纳谏的广泛意义 将皇帝要接受规劝的意义推广到大臣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 谏语 反问强调 不能护自已之短而拒纳他人谏言 自己不能纳谏 怎能规谏别人 要广泛地听取意见和建议 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事无疑都有借鉴意义 八 学习第四段 贞观八年 太宗谓侍臣曰 朕每闲居静坐 则自内省 恒恐上不称天心 下为百姓所怨 但思正人匡谏 欲令耳目外通 下无怨滞 译文 贞观八年 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 我每当无事静坐 就自我反省 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天称心如意 对下被百姓所怨恨 只想得到正直忠诚的人匡救劝谏 好让我的视听能和外边相通 使下面没有积怨 处事谨慎 时刻不忘前代覆亡的教训 经常自我反省 不忘 代天巡狩 的 天子 之职 也能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 唯恐百姓积怨太深 爆发灾难 渴求正直之人来匡扶规谏 弥补过失 内外畅通 防患于未然 清醒的政治头脑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多有怖慑 言语致失次第 寻常奏事 情犹如此 况欲谏诤 必当畏犯逆鳞 所以每有谏者 纵不合朕心 朕亦不以为忤 若即嗔责 深恐人怀战惧 岂肯更言 译文 此外近来见到来奏事的人 常显得心怀恐惧 连讲话也变得语无伦次 平时奏事 情况尚且如此 何况要折面谏诤 必然害怕触犯逆鳞 所以每当有人谏诤时 纵然不合我的心意 我也不见怪 假如立刻发怒斥责 恐怕人人心怀恐惧 岂敢再说话 仁厚 虚心 宽容 引导大臣们不要畏惧害怕 要有勇气来进谏 即使所进谏言不合心意 也不会降以忤逆之罪 否则 臣僚们更不敢言 反而会堵塞言路 为了求谏 煞费苦心 小结 本节阐述自己希望得到规谏的良苦用心 九 学习第五段 贞观十六年 太宗谓房玄龄等曰 自知者明 信为难矣 如属文之士 伎巧之徒 皆自谓己长 他人不及 若名工文匠 商略诋诃 芜词拙迹 於是乃见 译文 贞观十六年 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 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人是明智的 但要做到实在困难 这像会写作的文士 有技巧的工匠 都自夸自己有本领 别人比不上 如果遇上著名的文士 工匠来评量指责 杂乱无章的文辞和拙劣的技艺就会显现出来 要点 纳谏的必要性 先从人性的弱点阐述 一般人很难做到自知 对比论证 一般文士工匠 只认自己的优点 自认强过别人 著名的文士工匠 互相探讨品评 使优劣毕现 由是言之 人君须得匡谏之臣 举其愆过 一日万机 一人听断 虽复忧劳 安能尽善 常念魏徵随事谏正 多中朕失 如明镜鉴形 美恶必见 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译文 这样说来 君主须有匡救谏诤的臣子 来指出过错 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事情 若单靠一个人来了解判断 即使再辛苦劳累 怎能把每件事都处理得尽善尽美呢 我常想念魏征遇到问题时随事谏诤匡正 多次切中我的过失 这好像用明镜来照形体 美与丑都会显现出来 因而举起杯子给房玄龄等几位敬酒 勉励他们也应这样做 得出结论 皇帝必须谏议之臣 才能得知过失 因为皇帝日理万机 思虑劳神 不可能事事尽善 举例 比喻 魏徵随事谏正 有如明镜 勉励大臣们应该以魏徵为楷模 随事谏诤 十 学习第六段 贞观十七年 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 昔舜造漆器 禹雕其俎 当时谏者十有馀人 食器之间 何须苦谏 遂良对曰 雕琢害农事 纂组伤女工 贞观十七年 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 从前虞舜制作漆器 夏禹雕饰祭器 当时劝谏的有十多人 饮食器皿一类的小事 何必苦谏 褚遂良回答说 从事精雕细琢会妨害农耕 编织五颜六色的彩带会妨碍妇女的正常事务 援引上古事例考问谏议大夫褚遂良 这些小事 无关国家大政方针 为何那么多人苦谏 回答 1 帝王亲自去雕刻器物 事虽小 也会贻误耕织等农业生产 动摇经济基础 首创奢淫 危亡之渐 漆器不已 必金为之 金器不已 必玉为之 所以诤臣必谏其渐 及其满盈 无所复谏 太宗曰 卿言是矣 朕所为事 若有不当 或在其渐 或已将终 皆宜进谏 首创奢侈淫逸 就是危亡的开端 有了漆器不满足 必然要用黄金来做 金器还不满足 必然要用玉石来做 所以谏诤之臣必须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谏 等到已做完再劝谏也不起作用了 太宗说 你讲得很对 我所做的事情 如有不当 不论是在刚开始 或者是将做完 都应当及时进谏 2 其性质是奢淫之始 危亡之渐 因为人的贪欲无穷 会由漆器向金器 玉器发展 3 谏者的天职是防微杜渐 如由小错发展成了大错 就没有再谏的必要了 太宗 先肯定 后提出更高的要求 自己如有不当 谏臣无论是在刚有苗头时还是快要终了时 都要敢于直言进谏 比见前史 或有人臣谏事 遂答云 业已为之 或道 业已许之 竟不为停改 此则危亡之祸 可反手而待也 近来我翻阅前朝史书的记载 有时臣下进谏 君主就回答说 已经做了 或者说 已经同意做了 终究不肯停止改正 这样下去危亡的灾祸在一反手之间就会到来 反面事例 古代一些帝王找借口来搪塞谏臣 终究不能停止改正过失 从而招来覆亡之祸 深刻认识到历朝覆亡的教训 体现了太宗的谨慎细致 要点 本节君臣对话 围绕纳谏展开 十一 回顾课文内容 总结课文 提示 1 具体见 学海导航 P50 51R 探究交流 2 阅读课本P52 53 阅读指南 的一 二点 十二 课后练习的思考 讨论与讲解 此略 十三 学海导航 P52的练习 补充课外文言文译文 贞观元年 吏部尚书长孙无忌有一次被太宗召见 长孙无忌没有解下佩刀就进了东上阁门 等他出了阁门之后 监门校尉才发觉这个情况 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论罪 以监门校尉没有发觉 当判死罪 长孙无忌误带刀入阁门 判处徒刑二年 并罚铜二十斤 太宗同意这样处置 大理少卿戴胄反驳道 监门校尉没有觉察 长孙无忌带刀入内 同样是疏忽造成的失误 可是臣子对于皇上 是不能强调什么失误的 依照法律所说 供皇上用的汤药 饮食 舟船 发生错误不依照章程行事的 都处以死刑 陛下如果念其功高 那就不是司法 部门所能裁决的了 如果依据法律 罚铜不合理 太宗说 法律不是我一个人的法律 而是天下人的法律 怎么能够因为无忌是皇亲国戚 就要搅乱法律呢 于是太宗下令重新论二人之罪 封德彝坚持当初的处置意见 太宗打算同意他的意见 戴胄又上奏驳道 监门校尉是因为无忌才获罪的 从法律上将应当从轻 如果讲到两个人的过失 那么情节轻重是一样的 可是现在这两个人一生一死 相差那么悬殊 因此我才坚决请求陛下重新考虑 太宗于是赦免了校尉的死罪这时候 朝廷大兴选拔举荐人才 有的人伪造官阶资历 太宗命令他们自首 如不自首 判处死刑 不久 有个伪造官阶资历的人事情败露了 戴胄依法判处其流放到边远地区 并把办案情况上报了太宗 太宗说 我当初下令 不自首的人判处死罪 现在你判案不 是依照我的敕令而是依照法律 这是告诉天下人我讲话不讲信用啊 戴胄说 陛下如果当时就杀掉他 这就不是我的职权所能干预的了 可是既然把此案交付给司法部门 我就不敢破坏法律 太宗说 你自然是恪守法律了 可是就让我失信于天下之人吗 戴胄说 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公布最大的信用的 您的话只是抒发了一时的喜怒之情罢了 陛下一时发怒而许诺杀掉他 知道不能这么做之后 就依法处置他 这是克制小的愤怒而留存大的信用 我私下里为陛下珍惜这种美德 太宗况 我在法律上有失误之处 您能纠正我 我还有什么忧虑呢 相关读物 原君 节选 教学目标 1 研读 原君 了解黄宗羲对封建君主的认识及其观点 2 思考和认识黄宗羲的观点在当时的进步性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3 从黄宗羲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的思想中 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 4 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 一 作家及作品 1 作者简况 黄宗羲 1601 1695 字太冲 号南雷 又号梨洲 浙江余姚人 明末清初思想家 史学家 文学家 出自官僚家庭 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 及长 遂承父志 参加并领导 复社 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 清兵南下 曾组织 世忠营 进行抵抗 明亡以后 多次拒绝清廷征召 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 所持政治思想主张 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 曾大胆指出 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 并倡以 天下之法 代替 一家之法 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响 在文学方面 面对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 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 抒写真情实感 反对明代 七子 的模拟之风 所作诗文 多表现高尚节操之作 除 明夷待访录 单刊成集外 有 宋元学案 明儒学案 南雷文案 等 今人又编有 黄梨洲文集 2 明夷待访录 明末清初的 人权宣言 宣布皇帝是 天下之大害者 主张 无君 比卢梭的 民约论 还要早100年光景 有人称它为 人权宣言 明夷待访录 反对君主专制 主张民权 对清末的维新变法运动影响很大 梁启超在 清代学术概论 一文中说过 梁启超 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 则将其书节抄 印数万本 秘密散布 于晚清思想之骤变 极有力焉 黄氏的民权思想 一直影响到辛亥革命时期的孙中山 邹容和陈天华等爱国志士 二 解题 原 推原其本 原君 推论为君之道 本文主旨是阐述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 释害 批判君主以天下为私的种种罪恶 三 学生逐段自读课文 具体方法是 每段按规定时间 完成自读 讨论 质疑 释疑四个过程 自读 重在解决实词 虚词 句式 用法等语言方面问题 讨论 重在解决内容理解方面问题 质疑 重在提出语言 内容两方面的疑难问题 释疑 是由教师集中解决共性问题 前三个过程学生为主 释疑则由教师为主 自读前教师要提出思考题 加以引导 三 学习第一段 1 朗读 对照注释自学 并思考 讨论 1 文中的 自私 自利 与现在所说的 自私 自利 意思一样吗 2 古人之君 有何特点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 你怎样认识古之人君不愿为君 3 本段中 体现了作者的哪一进步思想 2 老师边译边强调词句 1 翻译 译文详见 学海导航 P55 2 注意点出每个 之 字的用法 3 边译边分析释疑 A 人的本性的 自私自利 每个人都有获得个人利益 求得生存的权利 说明 此处与现代意 各自为政 一盘散沙 义不同 并非为利已而损人 这体现了黄宗羲对个人权利的尊重 B 君主应运而生 凭自己的辛劳赢得大家的爱戴 其天职是为天下人兴利除害 意味着辛苦 要 利天下百姓 兴利除害 有牺牲精神 有些不愿为君 因为好逸恶劳是人之常情 C 进步思想 提出对君主职责的独特见解 与一般历史上观点不同 指出君主的天职在于 为天下人兴利 释害 为下文的对比作铺垫 四 学习第二段 1 对照注释自学 并思考 讨论 1 与上文所写 古之人君 相比 后之人君 是怎么做的 2 后之人君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 在长期过程中 其思想情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3 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 老师边译边强调词句 1 翻译 译文详见 学海导航 P55 2 注意点出每个 以 之 字的用法 3 边译边分析释疑 A 对比手法之一 与上文 古之人君 为天下兴利 相比 后之人君 是 为自己谋利 归利于已 归害于人 以我大私取代天下之大公 丧失了自己天然的职责 B 其思想感情的变化 惭愧 心安 视为当然 沾沾自喜 以天下为私产 其理由 自己掌握了 天下利害之权 C 除了用对比手法外 又用例证 引用手法 以刘邦自我夸耀 沾沾自喜为例 典型地说明了 后之人君 对待君位的态度 补充刘邦的这一故事 高祖为人 常有大度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及壮 试为吏 为泗水亭长 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好酒及色 常从王媪 武负贳酒 醉卧 武负 王媪见其上常有龙 怪之 高祖每酤留饮 酒雠数倍 及见怪 岁竟 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未央宫成 高祖大朝诸侯群臣 置酒未央前殿 高祖奉玉卮 起为太上皇寿 曰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不能治产业 不如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殿上群臣皆呼万岁 大笑为乐 D 进步思想 明确指出君主专制的危害性 五 学习第三段 1 朗读 对照注释自学 并思考 讨论 1 找出本段中的两个对比 2 通过以上两个对比 作者得出个什么结论 2 老师边译边强调词句 1 翻译 译文详见 学海导航 P55 2 注意点出每个 以 之 字的用法 3 边译边分析释疑 A 对比之二 主与客的对比 古之人君 以天下为主 君为客 君主所作所为 都是为了普天下之人 天下安宁 今之人君 以君为主 天下为客 把天下当作一家之私产 违背了君主应尽的天职 成为天下之大害 使天下出现种种不安宁 B 对比之三 今之君主 未得天下 与 既得天下 前后的对比 未得天下 为了君主个人的产业 屠毒天下之肝脑 离散天下之子女 丝毫不感内疚 反而拿 为子孙创业 来掩饰自己的罪恶 既得天下 为了个人的享乐 仍然 敲剥天下之骨髓 离散天下之子女 甚至视之为自己产业的利息 是自己应得的 真是 兴 百姓苦 亡 百姓苦 C 通过对比 作者痛斥了封建帝王专制的罪恶 并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 君为天下之大害 废除干扰百姓生活的封建君主专制 还百姓以 自私自利 的生存权利 六 学习第四段 1 朗读 对照注释自学 并思考 讨论 1 本段用了什么对比 2 后面批评了什么人 为什么要批评他们 2 老师边译边强调词句 1 翻译 译文详见 学海导航 P55 2 注意点出每个 以 之 字的用法 3 边译边分析释疑 A 对比之四 百姓对待古今人君的不同态度 古之人君 为天下兴利除害 百姓爱戴他 比之如父母 天地 今之君主 以天下为个人私产 残害百姓 人民怨恨他 把他当作寇仇与独夫民贼 君主有怎样的做为 就会从百姓那里得到怎样的对待 B 批判 痛斥了粉饰君主的浅陋的小儒们 他们不顾民情民意 维护封建纲常 墨守忠君观念 宣扬君臣之义 甚至批评商汤 周武不该讨伐夏桀 商纣 同时赞扬武王 孟子为圣人 七 总结 1 内容总结 阐述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 释害 批判君主以天下为私的种种罪恶 表现出废除封建君主专制的进步倾向 2 艺术特色 对比论证 揭批深刻 八 完成 学海导航 练习 补充课外文言文翻译 万里寻兄记 清 黄宗羲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