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总结导读: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单元检测题1、唐代诗人杜甫在望岳中有: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的诗句。诗中“齐鲁”的出现是 源于西周的分封制。受封于“鲁”的是哪一类( A第一单元总结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单元检测题1、唐代诗人杜甫在望岳中有: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诗句。诗中“齐鲁”的出现是 源于西周的分封制。受封于“鲁”的是哪一类( A王室子弟 族 D诸侯 ) C商代贵 B功臣权重的局面 C削弱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 的军事需要 9、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代表中央以监察各州,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改为州牧, 州牧集所在州行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由此可见东汉末年(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 方的职能被弱化 C君主监察百官的制度被强化 制遭遇前所未有挑战 10、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 “举秀才, 不识书, 举孝廉, 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 A世官制的沿革 成为选才标准 11、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 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这表 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 ) B相对于察举制具有历史进步性 D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 ) A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 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 ) C察举制的弊端 D门第 D皇权专 ) B刺史监察地 D适应反击匈奴2、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 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 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 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 )3、西周制定了严格的分封宗法制度。东周时期商鞅“军功授爵” ,秦末陈胜发出“王侯将相,宁 有种呼”的呼号,而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材料反映了( A分封宗法制度被彻底废除 C春秋战国“礼乐崩乱”的现状 流。”这表明( ) B官吏监察日益严密 D行政效率逐渐提高 B “血缘出身决定命运论”遭到冲击 D平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4、某学者说: “自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 A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C贵族政治完全消失 象反映了( ) B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D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 B反映了皇权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 B限制土 D利于反C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12、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 ,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 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代三省制( A对皇权形成了一定制约 C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 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 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 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 B提高了行政效率 D政事堂权力膨胀5、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而秦汉以后开启了“布衣将相之局” 。这种新现 A官僚政治秩序稳定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13、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 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度的目的是( ) B.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D.避免军人干政局面的出现6、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 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7、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颖川太守, “又教吏为骺筒(注:形状象瓶子,口很小,可人不可出的器 具),及得投书吏民相告讦,汉得以为耳目。”这一措施( A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 C官民相互揭发,败坏社会风气 腐惩恶,稳定社会秩序 8、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 入宫禁参议要政,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如卫青、霍去病等也参与机要。这一做法 主要是为了( ) B改变丞相位高114、宋代制定了文官执政的制度,军队不参与政治,军队的元帅亦由文官担任。宋代实行这一制 A.限制武将滥用职权 C.保障军事决策正确15、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这反映出宋代统治者 A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 C重视对百姓信仰的管理 B更加青睐主张改革的官员 D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现念 )16、 “司”本是唐代尚书六部下面的官名,但唐代自安史乱后,往往因财政困难,甚至有宰相自兼 司职的。宋又变成政府财政权专落在司的手里,独立设置“三司”机构。三司的设置( A只是为了分割宰相权力 C调和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B政府职能发生了一些转变 D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A选拔道德学问优异的人才17、 “省”这一名称起源甚早,最初是官署名,如中书省、尚书省等,设在宫禁之中。元朝时,在 全国重要地带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亦简称为省。据此推 断,行省的设置( ) B体现了国家权力中心的变化 D破解了“藩镇割据”难题 ) C文化交流的强化 D民 A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 有利于实现外交近代化 护了主权与领土完整 C 固守了传统的朝贡体制 明乾隆开始关注世界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B 维 D 表18、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士司被废,改为 流官统治。土司制度的这一变化发展轨迹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 族融合的强化 19、明代君臣冲突激烈,官员经常尖锐地批评皇帝所为,敢于自请辞官,还多次群体性的直接上 朝抗争;皇帝好用廷杖,许多官员因建言而死于杖下。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统治阶级的政治腐败 C三纲五常受到了批判 B丞相制度被废除 D商品经济的发展 ) ) B西南军务的强化材料一 自秦朝建立宰相制度以来, 历朝的相权在原则上是不可以独自占有的, 秦朝和西汉初期, 虽然只设一相制,但是有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其左右,以分其权,共同辅佐皇帝,以后汉代有三公 制,于是相权便一分为三,从此一人独专相权便被多人共有相权的历史趋势所代替,并被历朝所 沿袭,魏晋南北朝时又有了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郎等。隋唐有三省制,三省长官都为宰相, 共议国政,几经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宰相群体。摘编自瑰晓巍、钟卫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研究 材料二 宰相杜范认为: “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 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富 弼对宋神宗言: “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20、明朝曾经出现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的情况。也曾出现皇帝不满 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内阁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的情况。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B明代内阁属于决策机构 D制度设计与实际执行未必相符21、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 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 臣。”这说明军机处( A加强了中央集权 C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趋公之地耳”。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内阁是国家非法定行政机构 C军机处职权范围的不断扩张 ) B防止了大臣专权 D扩大了统治基础 ) B国家政治稳定以致无事可理 D内阁大学士不关心国家政务 )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 ”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三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不仅使文官失去了宰相作为他们的“意见领袖”,还使所有文武官22、清朝嘉庆时如无大典礼或大会议, (内阁)大学士可终年不至(内)阁,故必兼一管部,方有23、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 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 A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 C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 士、举人出身才能应选。这说明中国古代( A通过司法介入维护纲纪 察机构相关职责 C加强监察官员权力制约 察官员选拔资历 25、1793 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初访中国,有些清朝地方官员将其称为“钦差” ,乾隆闻此,甚为不 满,下谕旨将使臣称为贡使, “以符体制” 。乾隆这一做法( )2员的地位和生命、尊严的价值都变得渺小,使绝大多数时期任何一个官员在皇帝面前都显得 “人 微言轻”总的来讲,在废除丞相制度后,最高政治权力的运转经常处于失衡或扭曲的状态,舞 台上的依靠皇帝暂时亲信而拥有治官权力的人物忠奸贤愚美丑反复变换,严重损害了明代治官活 动的连续性、一贯性、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典章制度越来越形同虚设。摘编自渖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B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 D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 ) B明确监 D重视监24、宋朝规定未曾担任过两任县令者,不得任监察御史之职。明代御史的人选,一般都必须是进(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发展趋势。(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制约相权,宋代 采取的主要措施。(8 分)(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和影响。(11 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单元检测题答案15 ABBAC 1620BCABD610 DDBBC 2125 BCDDC1115 DABDD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 “秦之所灭”者六国 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 纪, 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 事物都有两面性, 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 “为 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 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8、 (15 分)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初,地方机构沿袭元朝行省旧制。洪武九年,废行省,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26、(25 分)(1)趋势:宰相数量由一相制发展到多相制;相权由一相独占到群相共有;中央其 他部门不断分割相权。(6 分,任答 2 点,言之成理即可) (2)主张:皇帝独裁会招致天下大乱;皇帝与士人共治天下。(任答一点,2 分) 措施: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6 分) (3)原因:宰相专权的历史教训;皇权专制加强的需要。(2 分,任答 1 点,言之成理即可) 影响:破坏了中央行政体系的完整性;降低了各级官员的地位和尊严;使最高权力运转被扭曲; 使明代官员管理缺乏连续性;严重损害了国家典章制度的地位。(9 分,任答 3 点,言之成理即可) 27、(12 分)示例一: 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3 分) 阐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面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 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很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 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9 分) 示例二: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号称“三司” ,共同组成省级政权机构,分别执掌行政、司法和军事。“三司”各 司其职,每遇“大事” ,布政使须再申报有关部门批准。特别是遇到地方“民变”或动乱,布、按二司 无权调动军队,须向朝廷申报,往往形成被动局面。宣德八年,朝廷发布设置“巡抚”的谕旨。及至万历年间, “巡抚”总领一省军民大政, “三司”悉听 节制的新体制已逐步形成。但一般“巡抚”只是管辖一个省。而在正德年间农民起义及“倭寇”入侵往 往涉及数省,于是明朝加派兵部尚书都察院御史以“总督”去总管数省, “总督”一职出现,督抚制度初 步形成。但是官方法定规章上仍以“三司”分治省政为主, “巡抚”和“总督”始终是临时差派,仍被视为 京官。清代,总督、巡抚正式演变成为省级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并且有较为完备的机构建制。摘编自唐进中国国家机构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督抚制度的内容。(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督抚制度的作用。(6 分)论题: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旅游合作合同范本
- 2026年投资项目管理师之宏观经济政策考试题库300道含答案【培优b卷】
- 2026年试验检测师之交通工程考试题库300道(考点提分)
- 2026年试验检测师之交通工程考试题库300道附答案(巩固)
- 制作购物网的合同协议
- 2026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之四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题库300道含完整答案【易错题】
- 2026年试验检测师之交通工程考试题库300道含答案(综合卷)
- 占用土地征用合同范本
- 农村房屋搬迁合同范本
- 合伙汽车维修店协议书
- 工厂介绍文案
- 管路维修培训课件模板
- 辨析wear-be-in-dress-put-on-配套课件
- 因公出国人员审查表
- GB/T 42698-2023纺织品防透视性能的检测和评价
- 髋臼及股骨骨缺损的分型及评价-课件
- 物流统计与实务PPT完整版全套教学课件
- 减少老年住院患者口服药缺陷次数的pdca案例
- 护理安全警示教育
- 草诀百韵歌原文及译文
- GB/T 12970.4-2009电工软铜绞线第4部分:铜电刷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