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百万大军横渡长江.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百万大军横渡长江.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百万大军横渡长江.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百万大军横渡长江.doc_第4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百万大军横渡长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学习目标1、认识新闻体裁的特点。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情感鲜明的特点。3、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二、学习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 的作用。三、教学难点理解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不用课本)层层推进猜读设疑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2、延伸拓展法,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 、划分主体部分层次。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学案教学步骤一、 导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不仅是激发历代文人灵感的源泉,更是千古豪杰建功立业的战场。想当年诸葛羽扇纶巾,周郎火烧赤壁,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1800年后,一场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战役在这千里长江上拉开了雄壮的大幕。毛主席下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于是,大江之上万船齐发,气势如虹。千里江防全线崩溃。向全国进军的号角就此吹响!一个国家的黎明即将到来!为了记录这场战役,所以毛泽东写下了读!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板书题目)师:这节课请同学们把书收到抽屉里面,我们这节课上课不用书,如何?(同学们兴致很高都很好奇)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个题目告诉我你所获取的信息。生: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横渡长江师:(板书:人物事件)那你还渴望了解哪些信息生:时间、地点师:ppt展示导语部分请同学们从中找出答案生: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师:(板书:时间、地点)现在还有疑问了吗?生:很想知道他们是怎样渡江的?师:哦,那你是想知道经过,(板书:经过)是吧?生:我想知道他们为什么渡江。师:那是想知道原因了。(板书:原因)就让我们继续往下看。Ppt展示主体部分设置问题: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比一比谁最快找出并解答刚才那两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学生十分投入,个个专心致志,看得出都希望自己最先找出)生: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生:我列了一个图标师:依据刚才同学回答请大家分组讨论为该部分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内容是什么?其中哪-层写得详细?哪一层是重点,为什么?生:分三层一层(20日夜起即已渡过30万人),二层(21日下午5时起不起丝毫作用),三层(汤恩泊认为结尾)生:列图表主体部分分为三层。人物时间地点战况中路军20日夜起的24小时安庆、芜湖繁昌、铜陵24小时渡过30万人西路军21日下午5时起九江、安庆段30万大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占领了贵池等地;东路军21日下午5时起扬中、镇江江阴诸县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大部渡过南岸师:这位同学不仅概括了事件的经过,还找出了事件的结果。超额完成任务,很优秀。依据这位同学回答请大家分组讨论其中哪-层写得详细?为什么?生:作者对西路军的报道比中路军详细,又比东路军简略。这样安排材料,作者的用意是:因为从当日2时报道中路军起至22时发稿时止,尚未对西路军进行过报道,所以对西路军的报导要比中路军详细一些,以使人们清楚战况。生:但从这篇消息本身来讲,此处不是报道的重点,因为书上写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敌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作者重点要写东路军。文章叙述的详略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情况而定的。师:两位同学读的都很认真。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毛主席亲自撰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那么这篇文章从题材上说是-新闻(生齐答),如何阅读新闻呢,现在拿出你们准备的报纸我们来一起读。师:老师先做一个示范。第一,要知概况先看标题(标题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从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可知人物和事件第二,再详细一些了解看导语 (导语 是正文的第一句或第一层、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集中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点明主题)。从导语 可知渡江的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第三,更仔细的了解全部内容看新闻的主体部分(主体紧接导语 进行补充和发展,进一步阐述主题,是消息的主要部分)。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情况、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师:当然了,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新闻的电头,有的还有背景和结语。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好,那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报纸上的新闻说一说。生:结合报纸新闻说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新闻知识不是一开始硬塞给学生,而是通过层层推进的方法和具体的报纸新闻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领悟、运用。学生积极性特别高,效果超赞)师:我们刚才读报了解了新闻这种体裁,那新闻的语言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如果我们一时还想不出来那就请先看一下老师给出的语句比较(ppt展示)(本文的语言准确精练,要注意分析)。1、(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所以,句的语言准确恰当。)(2)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剩下的23日可渡完。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板书:准确精炼恰当)2、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句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而句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学生速读课文,在课文中勾画表现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