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1页
河南省濮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2页
河南省濮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3页
河南省濮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4页
河南省濮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濮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020.1 1.b(3分)(b项,以偏概全,“有的时候是兼容并蓄的,不拒绝洋建筑,在借鉴中呈现出文化主体意识”错,原句是说“中国的建筑风格从来都是兼容并蓄的,并不一味拒绝洋建筑,关键在于如何在借鉴的过程中,呈现出建筑的文化主体意识”。)2.c(3分)(c项,“对比论述”错,由原文第4段“与模西建筑热同样遭受诟病的,还有仿古建筑热”可知,二者并不是“对比论述”)3.d(3分)(a项,“不能受西方影响,才会有生命力”有错。b项,说法绝对,“仿效古人、借鉴西方”并非发展创新的必要条件,并且原文对仿效古人是持否定态度的。c项,强加因果,“中国的文化与历史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赠”与“北京大力推动中轴线沿线重点地区综合整治保护”之间并无因果关系。)4.(本题共6分)“嘴巴犹自在一张一合”是细节描写。(2分)此处的细节描写生动表现了黄聪儿杀鱼之快、技艺之高,(2分)也为后面她被留在鱼生馆做了很好的铺垫。(2分)5.(本题共6分)(1)黄聪儿是杀鱼高手,运刀技艺炉火纯青。(2分)(2)黄聪儿采用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策略。(2分)(3)日本人得意忘形,不曾提防,且围桌而坐,利于黄聪儿下手。(2分)6.(本题共6分)第处这句话表现了黄聪儿对刀功的自信,意在突出其个性特征。(2分)第处这句话交代了黄聪儿来到董记鱼生馆的原因,暗示了故事发生的一个背景;同时也凸显了其有恩必报的品质。(2分)第处这句话是黄聪儿对董浩昌的质问,表明了主人公对汉奸的憎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分)7.d (3分)( d中“主要采用了倒叙和补叙的手法”有误。)8.(本小题共6分)(1)父亲不敢老是因为他怕自己老了,“我”就没有父亲帮,没有父亲疼了;(2分)(2)题目既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父亲已渐渐老去却一直说自己不老,也与文章末尾老如朽木的父亲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3)这样的题目突出了父亲身上伟大的父爱,增强了表达效果。(2分)9.(本小题共6分)(1)文章从正面通过“头发白得如一团蓬松的棉花”等肖像、“我还年轻,养得起你”等语言、“展示胳膊上的肌肉”等动作、“他把脸一沉,气呼呼地”等神态这些直接描写,来刻画一个坚强且富有爱心的父亲;(3分)(2)文章还结合父亲同事的调侃、中年妇女的劝说和母亲的话等这些侧面描写来间接表现父亲的品格及深沉又伟大的父爱。(3分)10.(本小题共7分)(1)感动,为自己拥有一份伟大的父爱而感动。(2分)(2)自责,为自己很少操心家事,连谈恋爱、买房子也心安理得地接受了父母的资助而自责。(2分)(3)悔恨,悔恨自己根本不懂父亲的良苦用心,竟曾在他自夸年轻时生出一丝厌恶与不满。(2分)(4)心酸,为一直坚强不屈的父亲最后病倒在床而心酸。(1分)11.c(3分)12.c(3分)(“五经”应为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13c(3分)(“苏轼和王安石在朝堂上争论不休”有错。)14.(本题共10分)(1)(5分)等到刚成年时,就能博览、精通经书史籍,写文章每天达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译对“比”“属”“好”各1分,译对大意得2分,共5分。)(2)有人说:“苏轼自己如果能稍微收敛锋芒,即使不能够被重用,也可以免去灾祸。”(译对“或”“虽”“柄用”各1分,译对大意得2分,共5分。)15. a(3分)(“也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慢慢归于淡忘了”之理解有误。)16.(本题共8分)“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本是春天最正常、最明艳动人的风光,(2分)而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似乎不合常理(2分);而结合全诗可知,诗人之所以恼怒春色是因为自感与友人后会无期,离怀难遣;(2分)这里以乐景写哀情,用反衬手法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情谊。(2分)17.(6分)(1)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共6分。)18.(本小题共5分)(1)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即不再教他)的态度。(2分)(2)这两章里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先要思考并尝试表达,只有在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对其启发诱导。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时,他才“则不复也”;而如果学生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3分)19.作文。(60分)参照2019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附文言文译文参考: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刚成年时,就博览精通经传历史,写文章每天达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后来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些见解,不能表述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社会上崇尚诡谲不合正道的文风,主考官欧阳修希望能挽救这种弊病,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非常惊喜,想评为第一,又怀疑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只评为第二名。又在复试中回答春秋的问题获第一名,又在殿试时考中乙科进士。后来写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让一下,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当时王安石正创设推行新法,苏轼上书论新法不当之处。王安石更加愤怒,叫御史谢景温论奏苏轼的过失,彻底审查而一无所得,苏轼就请求到外地任职,做了杭州通判。高丽来进贡,使者向官吏分送见面的礼品,书函用甲子纪年。苏轼拒绝说:“高丽对本朝称臣,而不接受我们的年号,我怎敢接受!”使者换了写熙宁年号的书函,然后才接受。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了梁山泊,水流横溢到了南清河,并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无法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苏轼到武卫营去,叫来士卒头目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说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士卒头目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力听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来,筑起东南长堤。雨日夜不停地下,有三版高的城墙没有淹没。苏轼搭起帐篷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起初,祖宗的时候,差役法实行久了产生弊端。王安石辅佐神宗,改成免役法。司马光任宰相,知道免役法的害处,不知道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法。苏轼说:“差役法、免役法,各有其利弊。免役法的害处,是搜刮百姓的钱财,钱财聚敛到上面而下层百姓有钱荒的灾患。差役法的害处,是百姓经常为官府服役,不能专心致力于农业,而贪官污吏从中徇私舞弊。这两种害处,大致相等。”司马光不认为那样做是对的。苏轼又在政事堂陈述他的看法,司马光很生气。苏轼说:“过去韩魏公要给陕西义勇刺字,你做谏官,争执得很凶,韩魏公不高兴,你也不管。我从前听你说过详情,难道你今天做宰相,不许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