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性复习过关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性复习过关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性复习过关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性复习过关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性复习过关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性复习过关考试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材料反映了a. 注重刑罚的原则b. 无为的政治主张c. 自由平等的思想d. 变革进取的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可知,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主张;强调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而采取不同的法令措施,这反映了法家变革进取的精神,d正确;a与材料不符;b项是道家思想,b错误;自由平等的思想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c错误。2.梭伦在抒情诗中表达了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则:“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在梭伦看来,政府应当a. 捍卫平民的权利b. 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c. 维护贵族的利益d. 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可知,材料反映了梭伦改革折中的特点,兼顾了平民和贵族的利益,b正确;ac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梭伦改革兼顾了平民和贵族的利益,并非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结合所学梭伦改革的特点分析解答。3.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设铁官四十九处,有六处在今天河南境内,并且规模都比较大。如今发现汉代冶铁遗址共30多处,近半在河南。这反映出汉代a. 河南手工业最发达b. 冶铁由官府垄断经营c. 冶铁技术相当成熟d. 中原地区的经济领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河南有六处规模大的铁官,不能说明河南手工业最发达,故a项错误;冶铁由官府垄断经营是汉武帝以后,而题干时间是汉代,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介绍汉代冶铁遗址在河南分布情况,不能说明冶铁技术成熟,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河南既有铁官且规模大,还有多处的冶铁遗址,说明河南冶铁手工业比较发达,这与中原地区的经济领先有关,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冶金业【名师点睛】中国古代冶金业的成就有: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发明灌钢法,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水利设施的修建出现了一次高潮,如芍陂、都江堰和郑国渠等。这一现象的出现a. 说明井田制开始瓦解b. 得益于学在官府的体制c. 加快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步伐d. 证明当时中国水利技术领先世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大量水利工程被修建,这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促进诸侯国富国强兵,进而推动社会转型,选项c正确;选项a“开始”表述绝对,排除;兴修水利和学在官府无关,选项b排除;材料未对中西方水利技术进行比较,无法得出选项d结论,排除。5.公元前4世纪中期以来,秦国依靠君主至上的权力结构,逐步形成了二十等爵制,以军功为拜爵依据,通过细密的位阶将悬隔的社会阶层沟通起来,为下层民众提供了一条上升通路。这一制度的实行a. 标志着秦国宗法制度的终结b. 强化了世袭贵族的等级秩序c. 进一步打破了血缘分封制度d. 推动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公元前4世纪中期以来,秦国依靠君主至上的权力结构,逐步形成了二十等爵制,以军功为拜爵依据”可知,秦国的二十等爵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打破世袭贵族对爵位的垄断,进一步打破了西周以来的血缘分封制度,c正确;宗法制度的终结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a错误;秦国的二十等爵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打破世袭贵族对爵位的垄断,b错误;d与材料无关。6.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接受大农丞(九卿属官)桑弘羊建议,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将五铢钱的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建立皇家铸币厂。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a.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b. 掠夺富商大贾的钱财c. 强化市场的统一管理d. 用内臣削弱外朝相权【答案】a【解析】材料中强调“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并不导致掠夺富商大贾的钱财,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强化对货币的管理不能等同于市场的统一管理,而且加强货币的管理是手段,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接受(九卿属官)桑弘羊建议,九卿属于外朝,故d项错误。【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九卿属官)”“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将五铢钱的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建立皇家铸币厂”信息的理解,将铸造权收归中央实质是消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7.康熙江西志对景德镇御窑的生产有如下记载,“工匠自洗补至入窑,必看坯胎堪否,然后盖匣封固,起火烧造。如绘画中小器,亦须细看,上下四周,有无疵缪,必体质完美,方可入窑。不然,则徒劳罔功矣。”该记载内容主要反映出a. 制瓷工匠工作异常辛苦,常徒劳罔功b. 景德镇瓷器工艺先进,产品精湛完美c. 瓷器烧制过程工序复杂,技术难操控d. 工匠制作瓷器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制瓷工匠认真细致、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如“必看坯胎堪否”“如绘画中小器,亦须细看,上下四周,有无疵缪,必体质完美,方可人窑”,据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a项理解错误;b项和c项都不是材料所表达的主旨内容。8.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从名称解释看,“行省”是a. 皇帝的秘书机构b. 中央的派出机构c. 地方的自治机构d. 朝廷的朝贡藩属【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元朝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为中书省,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行中书省”作为“行动的中书省”,是指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故答案为b项。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排除a项;行省不具有自治性质,排除c项;行省是元朝统治下的地方行政机构,不是朝贡藩属国,排除d项。9.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1391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说明明代的工匠制度a.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b. 促进了资本主义关系出现c.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d. 限制了民营手工业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说明官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有所改变,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最早出现于私营手工业中,不是官营手工业,排除b。材料中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的经营状况,与小农经济无关,排除c。材料中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的改变,工人有较大的自主权,有利于私营手工业发展,排除d。10.16世纪以后,“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美洲。这种贸易持续了二百多年。学者认为: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一银”对流。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a. 中国处于对外贸易的中心b.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c. 西方开始了殖民扩张d. 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中外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16世纪以后,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美洲。这种贸易持续了二百多年”的信息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d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1.读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是下表英国议会改革的历史进程表时间结果1832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1867年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了选举权1884年农业工人获得了选举权,基本上实现了男性户主选举权1918年一部分妇女首次获得普选权1928年21岁以上女子获得选举权1969年18岁以上男女均获选举权a. 主要以和平的方式扩大民主b. 代议制民主呈现渐进性发展c. 选举权逐步转移到社会下层d. 男女选民获得同等政治权力【答案】b【解析】从表格反映的不同阶层和类别的人群逐渐取得选举权的过程,说明英国的代议制民主呈现渐进发展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选举权主体范围的扩大,不是选举权的转移,排除c项;获得选举权并不表明所拥有的政治权力一律平等,d项材料不能得出,排除。点睛:本题要从材料反映的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总体进程来把握表现出的特点,不能从某一阶段或某一事件来理解。英国代议制民主呈现出渐进性发展的特点,从材料展示的过程可以较容易得出这一结论。12.据记载,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道光皇帝要求奕经详问英夷俘虏,“该女主年甫二十二岁,何以推为一国之主?有无匹配?其夫何名何处人?在该国现居何职?”道光皇帝询问的“内容”实质反映了a. 晚清政府的封闭无知状态b. 两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差异c. 道光皇帝的天朝上国观念d. 统治者对战争形势的关注【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材料反映了道光皇帝询问的“内容”是英国女王的私人信息,由此可知,当时道光皇帝持人治观念,而英国当时是君主立宪制,故选b。a项不符合设问限定信息“实质”,排除。c项不能体现道光问话的内容,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道光皇帝对战争形势的关注,d排除。13.有学者指出,相较于东方,欧洲在中世纪后期处于资源劣势,这迫使它们想尽一切办法去获取资源,去改善自己在资源分布中的处境。此时欧洲国家为“改善自己在资源分布中的处境”所做的努力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 使欧洲到东方的商路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 使西欧成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c. 使亚非拉地区完全沦为欧洲国家的殖民地d. 使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此时欧洲国家为 改善自己在资源分布中的处境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国家进行了殖民扩张和掠夺,客观上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了世界联系,d正确;“使欧洲到东方的商路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使西欧成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使亚非拉地区完全沦为欧洲国家的殖民地” 都只是对局部地区的影响,a、b、c错误。14.鸦片战争期间,当地的老百姓有的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有的为英军充当脚夫运送物资,甚至在两军交战之际还有人成群结队地躲在远处看热闹连英国人对此都难以理解。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最恰当的是a. 清政府得不到人民的支持b. 国民的国家观念相对缺乏c. 民族文化共同体尚未成型d. 当地老百姓生活相当贫困【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鸦片战争期间,当地的老百姓有的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有的为英军充当脚夫运送物资,甚至在两军交战之际还有人成群结队地躲在远处看热闹连英国人对此都难以理解”可知,当时中国民众的观念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显然许多人还意识不到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存在,没有意识到英国军队的侵略性,b正确;据材料体现的是民众对英国侵略军的态度,没有涉及清政府得不到人民的支持,a错误;中国民族文化共同体早在汉唐时期就已形成,c错误;d与材料无关。15.1881年2月22日,马克思在一封信中指出:巴黎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材料可以说明a. 巴黎公社起义的爆发具有偶然性b. 巴黎公社运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c. 巴黎公社不属于无产阶级革命d. 巴黎公社不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可知,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b正确;据材料“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并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公社的发生具有自发性、偶然性、暴力性,故a说法片面;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尝试,c错误;巴黎公社不属于社会主义革命这种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d错误。【点睛】马克思说: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城市武装起义。16.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三条规定:“士兵在和平时期,非经房主许可不得驻扎于任何民房;在战争时期,除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外亦不得进驻民房。”其基本精神是a. 严明军队纪律b. 保护私有财产c. 维护法律尊严d. 调节军民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宪法修正案对士兵进入民房有明确规定,这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的立法精神,选项b正确;选项a是现象,而非精神,排除;选项c和士兵进入民房无关,排除;选项d中调节军民关系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排除。17.1894年,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张弼士创办“张裕酿酒公司”,在直隶等地专利15年,免税3年。当时该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洋务派提出“自强”的口号c. 清政府的政策支持d. 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华侵略【答案】c【解析】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a错误;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提出“自强”的口号,开展洋务运动,b时间不符合题意;根据“李鸿章批准张弼士创办“张裕酿酒公司”,在直隶等地专利15年,免税3年”,体现出清政府的政策支持,故c正确;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名师点睛】根据“李鸿章批准张弼士创办”“在直隶等地专利15年,免税3年”判断是政策支持,其它选项与材料无关。18.斯大林在谈到罗斯福新政时说:“美国人所追求的目的,是从经济紊乱、经济危机的基础上产生的。美国人不希望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以上材料说明新政a. 目的是消灭经济危机b. 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c. 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d. 大力发展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答案】b【解析】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引起的,是无法消灭的,所以a说法本身是错误的;由“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可知罗斯福新政最终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故选b;罗斯福新政是美国经济的一次自我调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经济,故排除c;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就开始出现,故排除d。点睛:材料中斯大林对罗斯福新政实质的阐述,即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维护了大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新政的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消除。19. 张之洞曾说:“今日五洲各国之交际,小国与大国交不同,西国与中国交又不同。即如进口税,主人为政,中国不然也。寓商受本国约束,中国不然也。各国通商,只及海口,不入内河,中国不然也。华洋商民相杀,一重一轻,交涉之案,西人会审,各国所无也。”由此,他主张a. 取缔列强特权,实行闭关锁国b. 清除外国势力,推翻清廷统治c. 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改革d. 抵御列强干涉,维护国家主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如进口税,主人为政,中国不然也。寓商受本国约束,中国不然也。各国通商,只及海口,不入内河,中国不然也。华洋商民相杀,一重一轻,交涉之案,西人会审,各国所无也”,可知张之洞对列强干涉中国事务表示不满,故选d。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列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20.1902年荣德生说:“民以食为天。机制面粉质细色白,必定会代替土粉。外国人以洋人食用为借口朝廷对面粉是不抽税的,开粉厂有利可图。”他还忘不了在香港码头上看到轮船上装的多是面粉,那面粉是从英国、美国运来的。下列哪一项不能反映荣氏兄弟准备投资办厂的原因a. 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b.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d. 外商企业获利的刺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题干时间1902年,当时实业救国思潮影响民族工业发展,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推动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故b项错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19141918),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正确;外商企业获利的刺激是促进民族工业发展因素,故d项错误。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21.“沦陷了268年的中华,至此光复;且将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自五口通商,我国民感觉时局的严重,奋起而图改革,至此不过70年,而有如此的大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谓之不速了。”该材料a. 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自己肩负的任务,说其成功是不正确的b. 从积极的角度评价了辛亥革命,其结论有道理c. 结论太绝对,应该从正反两方面评价一个历史事件d. 反映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无论赋予怎样高的评价都不为过【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沦陷了268年的中华,至此光复;且将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至此不过70年,而有如此的大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谓之不速了。”可知,推翻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推翻了清王朝,这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推翻了清王朝,从这个角度来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故a与材料不符;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推翻了清王朝,从这个角度来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故说其结论太绝对说法有失偏颇,c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d项内容评论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辛亥革命的最突出影响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2.恩格斯说:“由单个企业家所经营的生产已经愈来愈成为一种例外了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支配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没有了。”这种生产组织方式a. 促进工厂制度的全面建立b. 推动大企业时代的到来c. 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 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 “由单个企业家”、“一种例外”、 “托拉斯”等信息可知,这种生产组织方式是垄断。垄断时期的生产和资本集中,推动了大企业的到来,b正确;a、c、d三项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果,a、c、d均不符题意。23.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在此毛泽东认为,挽救民族危亡必须()a. 实行君主立宪b. 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c. 开展“工农武装割据”d. 走十月革命道路【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湘江评论是五四时期进步期刊,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因此毛泽东所说的大潮就是指社会主义革命的潮流,故d项正确。实行君主立宪是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而戊戌变法的失败已经证明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排除a。材料没有主张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而是强调挽救民族危亡必须走十月革命道路,排除b。开展“工农武装割据”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等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创的中国革命道路,与材料时间“1919年”不符,排除c。24. 孙中山曾说:“至于我们民国的约法(指临时约法),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在南京订出来的民国约法里头,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这说明临时约法a. 没能实现孙中山的革命理想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没能限制袁世凯复辟帝制d.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对临时约法的理解,根据材料中“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不是兄弟的意思”等信息,可知,孙中山批评临时约法没有实现自己的革命构想,故a项正确。临时约法主要是限制袁世凯权力,故b、c错误;临时约法是责任内阁制,故d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名师点睛】辛亥革命历史意义: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25.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决定把“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人民共和国仍然由共产党领导,以工农为主体,同时又接受一切反帝反封建的阶级。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 )a. 认识到民主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b. 希望扩大陕甘宁边区的群众基础c. 指明了红军战略转移的正确方向d. 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答案】d【解析】材料“1935年12月”并联系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权的问题,为了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争取更多的抗日力量,故d项正确,a项错误;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是指遵义会议。点睛:解题时要注意时间信息“1935年12月”。26.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一种可怕的通胀形式滞胀,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新的噩梦: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原有的经济调控手段似乎失灵,人民的财富按照不可阻挡、不可预知的方式缩水。为应对这一危机,西方国家普遍的做法是( )a. 采取自由放任政策b. 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 放松对经济的干预d.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种可怕的通胀形式滞胀,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新的噩梦: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原有的经济调控手段似乎失灵”说明国家干预措施的失灵,为此采取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故项正确;是工业革命之后;与题意相反;是部分国家措施。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滞涨措施【名师点睛】在高考复习中,应把握一个趋势、两项基本内容、三个阶段。一个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到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形成;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到世界贸易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无不昭示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两项基本内容: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二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27.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gdp增长率的变化情况,gdp增长率在1961年、1979年和1993年变化较显著。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三年gdp增长率变化显著的共同因素是a. 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b. 国家政治制度发生变革c. 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d. 国家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gdp增长率在1961年、1979年和1993年变化较显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受到人民公社化的影响,经济下降,1979年改革开放,经济上升,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上升,都属于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故c正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导致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故a排除。国家政治制度没有发生变革,故b错误。国家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民公社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开放28.布热津斯基说:“美国成不了全球警察,也当不成全球银行家,甚至连全球道德家也做不成。因为第一类需要名正言顺的合法性;第二类的根基是拥有偿债能力;而第三类则需自身清白。”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 美国失去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b. 美国霸权行径被世界人民所唾弃c. 是对美国霸权政策的理性反思d. 美国没有经济实力做全球银行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错在“失去”,与史实不符;b项中的“被世界人民所唾弃”材料没有体现;材料从美国自身经济、合法性、道德三个方面分析了美国霸权政策的缺陷,属于对美国霸权政策理性的、合理的反思,因此选c;d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对美国霸权政策的认识29.1993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城市居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年前的50.3%上升到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这从本质上体现了a.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c.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d.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年前的50.3%上升到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分析数据可得出:市场在价格中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看不出计划经济,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与材料中的时间“1993年底”不符,排除;c项,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增加只是材料表面现象,不是本质特征,排除。30.宣传海报由于带有鲜明的时代主题、明确的政治方向而为后人所铭记。对下列两幅宣传海报的解读有误的是a. 都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b. 反映了中国外交理念的变化c. 图1加剧了两岸关系的紧张与对峙d. 图2体现了当今世界的主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图片,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解读有误”,图一到图二体现了中国对台湾的政策的改变,都反映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中国与台湾是内政问题,与外交理念不符,据此分析可知;图一是武力解放台湾,加剧了两岸关系的紧张与对峙,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图二体现了和平统一台湾,反映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体,故d项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第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外债作为晚清政府干预经济的强有力的财政手段,不可否认对晚清的政治改革起了重要作用,但最终却成为消解晚清政府统治的催化剂。就洋务运动而言,其四大军工企业的创办都与外债结下不解之缘。洋务外债在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吞噬和瓦解着僵化的政治体制。无论他们如何标榜“中体西用”,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洋务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都必然会冲击封建政治的外壳,导致社会政治领域中各种社会力量的重新配置,在洋务事业中壮大的地方势力集团成为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强大力量。摘编自马金华外债与晚清政局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者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观点:外债对晚清的政治改革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消解晚清政府统治的催化剂。说明:外债为洋务运动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推动了洋务企业的出现,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在此过程中,地方势力逐渐增长,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渐壮大。这进而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导致了社会政治领域的变革,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相继出现。政治变革的反封建倾向和地方势力的壮大,使封建专制统治难以为继,清朝最终被辛亥革命推翻【解析】【详解】观点:据材料“外债作为晚清政府干预经济的强有力的财政手段,不可否认对晚清的政治改革起了重要作用,但最终却成为消解晚清政府统治的催化剂。”可知,外债对晚清的政治改革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消解晚清政府统治的催化剂。说明: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据材料“洋务外债在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吞噬和瓦解着僵化的政治体制。”并结合所学可知,外债为洋务运动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推动了洋务企业的出现,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据材料“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洋务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都必然会冲击封建政治的外壳,导致社会政治领域中各种社会力量的重新配置,在洋务事业中壮大的地方势力集团成为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强大力量。”可知,在洋务运动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势力逐渐增长,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渐壮大;这进而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如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相继出现,最终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32.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直接影响到民生和社会稳定,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社会济贫问题上,宋代贯彻“由胎养到祭祀”主要是指慈幼。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修胎养令,规定凡下户怀妊而不能自存者,以粟颁赐之。宝祐四年(1257年),令“天下诸州建慈幼局”。事实上,除慈幼局外,养老之居养院亦肩负育幼任务,且养至十五岁并免费入学。关于贫民之收养,设有专门机构,唐代有悲田院,宋因其旧于京师置东西福田院,以禀老疾孤穷丐者至于漏泽园,是由政府提供公地,“埋葬无主死人每年三元春冬醮记”。南渡后仍维持此制。这种由“胎养到祭祀”的福利,虽比当代福利国家所提供的涵益较广,但却主要是选择性,局限于贫而无告者之特殊对象。不过,在两宋,社会互助观念业已产生。社会互助始于宗族,这是以范仲淹的义庄为滥觞。这些义庄义田,是利用其田租以赡族人。南宋时,这种互助由宗族扩及乡党,这可从朱熹所提倡的社仓看出。侯家驹中国经济史材料二 16世纪以前,英国救济穷人问题多通过基督教会、个人慈善捐款等方式解决,国家并未将其视为自己的责任。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日益增多,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增加。为稳定社会秩序,1601年都铎王朝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1)强壮有力而不愿工作的不能得到任何救济,他们要接受强制劳动;(2)老弱残疾而不能工作的贫民可以得到救济;(3)不幸而找不到工作的规定济贫官有帮助其找到工作的义务。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由来与发展材料三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月收入5080200儿童津贴13.013.01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