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doc_第1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doc_第2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召集、大臣、允诺、廉颇、抵御、侮辱、拒绝、战袍、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2.理清文章脉络,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难点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方法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交流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三、初读课文,学生自悟1.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2. 速读课文,讨论交流。(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3. 理清脉络,概括段意。(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2)讨论交流。4. 再读故事,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四、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抓住故事矛盾,理解三个故事内部联系,体会“和”的重要性,体验阅读历史故事的乐趣。2.抓住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中主要人物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3.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主要人物语言的句子。一、导入新课1. 板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谁来读一读?2.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1)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板书:很不服气)(2)谁来读一读这句话?3. 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会闹僵,你认为蔺相如是不是就靠一张嘴呢?(不是)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请同学们自由默读文,用波浪线画出来说明他是有能耐的句子。二、解析“完璧归赵”(一)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1. 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为了使你的劝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你们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2. 自己就近找有相同体会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通过和这些人物的比较,你发现了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依据是什么?(二)集体交流,深化认识。1. 蔺相如与赵王及文武大臣对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2. 点拨要点:(1)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a. 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b. 补充资料,学生体会秦赵双方实力差距。c. 想象一下赵王能急成什么样,谁能用自己学过的词语形容一下?(2)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a.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b. 稍加思索便成竹在胸,读一读这句话,想想强调哪些词,才能读出这种胸有成竹的从容。自己先练一练。指名读。3. 教师小结。4. 蔺相如与秦王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1)生阐述结论,师追问:课文中哪些描写表现出了这一点,要言之有据呀!(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点拨。要点: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a. “理直气壮”什么意思?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b.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c.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这句话中有一处细节充分体现了蔺相如不仅胆大而且心细,发现了吗?(3)体会蔺相如洞察人心,秦王的映衬作用。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a. 王老师有个疑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是蔺相如,大家来看这个重点段,一共三百来字,其中近一百五十字用来写秦王,作者这样写秦王,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呀?(课件展示描写秦王的语句)b. 认为这样安排不合适的请举手,认为这样安排挺好的请举手。好,真理愈辩愈明,我们开一个小型辩论会,请大家各抒己见。c. 学生讨论。d. 这样的描写故事中还有吗?读一读,你有什么感悟?5. 读完这个故事,了解了蔺相如,你会怎么劝廉颇呢?谁来说说?三、解析“渑池会见”过渡: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大夫,升官比坐电梯还快。不久,他在渑池会上又立新功。那么这一次是不是如廉颇所言:“没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呢?”1、默读课文,找出本故事中最能够体现蔺相如机智的勇敢的句子2、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品读这个重点句子,边读边想这句话中哪个字最关键?3、围绕“拼”提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拼?怎么拼?拼的结果怎样?)(1)解决为什么“拼”,引导学生抓“要”字理解“秦王要赵王鼓瑟”和“要人记录下来”。情境创设:师与生演绎当时场面,生生演绎当时场面。从而使学生体会人物角色特点。(2)解决“怎么拼”,书中没有交待,在此充分发挥学生想像,引导学生思考蔺相如会怎么拼,填补书中空白。课件显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怎么拼的是以死相拼,把自杀时脖子上喷出的血溅秦王)蔺相如的目的是逼秦王击缶,如果你是蔺相如,你在拼之前,会在心里做什么样的盘算呢?谁能用如果就如果就两个关联词简练地把蔺相如的心思表达清楚。(3)拼的结果师:那拼的结果是怎样的呢?是平手,还是?从哪儿能看出输赢来?师引导学生从瑟、缶这两件乐器来作比较;从王叫王鼓和臣叫王击来作比较。如果你是赵王,你想对淹池会上智勇双全的蔺相如说什么?如果你是秦王,你又想对蔺相如说什么?(服气,无奈,佩服佩服)4、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5、你能用自己学过的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6、小结学到这,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感悟,探究,我们深刻体会到蔺相如两次为赵国立下大功,绝不仅仅只耍些嘴皮子功夫,那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忠心,是超过常人的智慧和胆识。赢得了赵王的赏识、赢得了赵国的上卿官职,但也招来了一些人的忌妒,(廉颇)所以就有了刚才我们开头的一幕,那面对廉颇发难,蔺相如会怎么做呢?7、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从这儿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通过反复朗读蔺相如的话,让学生体会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好品质。过渡:聪明的廉颇在冷静下来以后定然会明白这一点,接着还会发生什么呢?四、学习“负荆请罪”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质呢?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2、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3、从廉颇的这些举动,我们也不难看出,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也同样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好思想。4、难道廉颇就单单是一个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人吗?(英勇善战)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可以体现廉颇的英勇善战?5、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将相和好?如何理解这个词呢?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让学生体会到蔺相如不计个人恩怨的品质,接着找出“同心协力”一词,让学生理解词意,最后说出他们和好的根本原因都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五、总结全文,揭示中心总结,揭示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顾全大局,注重团结,机智勇敢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六、理清课文条理1、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2、本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相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七、总结提升,课后延伸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为什么最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板书设计 将 相 和 廉颇 蔺相如 起因 很不服气 完璧归赵 才智过人 不和 发展 英勇善战 渑池之会 勇敢无畏 结果 知错就改 负荆请罪 顾全大局 同心协力教学反思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的时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学生精读课文时,我结合课后“思考练习”,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学生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很浓。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这样真正达到了课堂效果。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思考练习”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