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doc_第1页
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doc_第2页
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doc_第3页
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doc_第4页
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山东省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申报书(征求意见稿)示范区名称: 济宁市泗水县现代农业示范区 申报单位: 济宁市泗水县人民政府 申报日期: 2012年6月 济宁市泗水县2012年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申报书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的精神,编制本申报书。 一、基本情况(一)示范区名称:济宁市泗水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二)创建范围:示范区位于山东省中南部,泰沂山区南麓,北纬3528- 3548,东径1175-11735之间。县界东靠平邑,西接曲阜,南临邹城,北连新泰,西北与宁阳搭界。县境东西最大横距46公里,南北最大纵距40.6公里。总面积1091.79平方公里。其中低山丘陵738.5平方公里,河谷平地353.22平方公里。县城位于县境中部偏西,济河下游。东至平邑县城40公里,至县界35公里;南至邹城市47公里,至县20公里;西至曲阜市30公里,至县界17.5公里;北至新泰市80公里,至县界17.5公里。全县辖2个街道办事处(济河街道办事处、泗河街道办事处),10镇(金庄镇、泗张镇、泉林镇、苗馆镇、星村镇、柘沟镇、中册镇、杨柳镇、高峪镇、圣水峪镇)1乡(大黄沟乡),592个行政村(居),其中20个社区居委会、593自然村,总人口615445人。耕地面积54161.01 公顷,农业人口452577人。 (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6 X/ g8 T6 T7 B3 示范区现有总人口62.3万,其中农业人口45.5万。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GDP)达到106.9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8.82亿元;人均GDP达到17197元;财政总收入 ? 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亿元;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4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57元。县内的工业经济相对落后,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欠发达县,是全国重点扶持的沂蒙老区18个县之一,每年得到国家和省市较大的资金支持,从而改善基础设施,可为农业现代化发展保驾护航行。(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示范区地处泰沂蒙余脉低山丘陵区,属鲁中南山区边缘。泗水地势南北高,中部低,由东向西倾斜。南北是低山丘陵,有大小山头561座,海拔500米以上的11座,海拔400米以上的71座,其余为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北部凤仙山最高,海拔608米;南部长峰峪山次之,海拔574.3米;中部是河谷平地。泗水县低山、丘陵面积73856.13公顷,占总面积的67.6%。河谷平地35322.8公顷,占总面积的32.4%。平地与山地之比1:2.08。示范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大陆性气候。冬季干寒、夏热多雨,秋季晴爽,春季多风,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较充沛,降水量年际变化显著、年内分布不匀,年平均气温为13.4,全年降水量为727.4毫米,季节分配不均匀,无霜期历年平均232天,光照比较充足,光辐射总量较大,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2583.2小时,年光照辐射总量119.74千卡/平方厘米。河流属淮河水系,多东西流向,共33条,境内总长412.4公里,流域面积1015.54平方公里。平均地下水储量为21940万立方米,储水面积136平方公里。据泗水大小21个山泉实测多年平均统计,日总涌量为260690立方米,年涌量9500万立方米。在利用上,主要是引泉灌溉。引泉灌溉和提水灌溉可控制13.4万亩灌溉面积。示范区总水域面积121639亩,占总面积的7.4%。现有可利用水面20307亩,其中水库水面10325亩,占可利用水面的50%;塘坝水面5023亩,占可利用水面的25%;坑塘4959亩,占可利用水面的24.5%。影响示范区农业生产的不利气候因素,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旱涝灾及干热风。年际降水变率大,年内降水不均,6-8月份平均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8.7%,因而易发生涝灾。而春季和晚秋降水偏少,常常出现旱情。干热风是示范区小麦生长后期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另外,其他灾害性天气,如低温、霜冻、连阴雨和冰雹等也时有发生,对示范区农业生产均有一定影响。2011年示范区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8.82亿元,同比增长4.57。其中:种植业20.13亿元,同比增长5.61;林业0.08亿元,同比增长0.28;牧业8.37亿元,同比增长1.92;农林牧渔服务业0.15亿元,同比增长0.71。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例为9.73:0.27:29.14:0.34:0.52。 2011年$ j- U. + g$ ! y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粮油增产,瓜菜扩大,质量变优。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1万公顷,粮食总产19.93万吨,其中夏收粮食8.11万吨;秋收粮食11.82万吨。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八连增”;在保证粮食稳步增长的同时,全县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全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3.3万公顷,其中:西瓜0.47万公顷,土豆0.47万公顷,大蒜0.2万公顷,优质花生1.3万公顷,优质棉花0.2万公顷,黄姜、中药材及其他蔬菜0.67万公顷。设施农业也有较快发展,全县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803吨,比上年增长153吨,同比增长9.27%;地膜覆盖面积达到17974公顷。. N; j2 q% w . z4 A1 D 2011年示范区有林面积达到2.5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7.4%,果品社会总产量达到1亿公斤,活立木蓄积量增加到90万立方米,林业社会总产值实现6.1亿元。2009年,全县完成成片造林0.38万公顷, 其中经济林0.2万公顷,用材林0.03万公顷,荒山绿化0.15万公顷,完成林业育苗0.035万公顷,新造世行项目林0.5万亩,村镇植树200万株,取得明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011年示范区畜牧业发展保持较好态势。畜禽存栏大牲畜3.7万头,猪23.05万头,羊28.65万只,兔101.43万只,家禽410.45万只, 肉蛋奶总产量10.8万吨,畜牧业产值11.83亿元。各类养殖业专业场(户)发展到1890个,规模饲养比例占畜牧业的45%。2011年示范区养殖面积达到0.213万公顷,产量达到4155吨,产值5993万元,发展名优品种养殖0.13万公顷,无公害养殖133.3公顷,休闲渔业基地12处,规模养殖基地20处。虹鳟鱼场实现收入321万元,利税10万元,纯利3万元,各类鱼存塘达160万元。二、示范区优势与特色(一)区域优势山东省是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其发展方式已成为实施国家、省、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元素。在省内发展建设布局上,泗水县位于鲁南经济带,是山东省“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翼。国家层面上,黄河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对鲁中南地区高速发展已产生深刻影响。同时,山东省生态农业区划将泗水县列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农林复合生态调节功能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使其成为济宁市的“后花园”,已成为生态农业实验区与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泗水县地处三市(济宁、临沂、泰安)五县(平邑、新泰、宁阳、曲阜、邹城)交界处,紧临京福高速、104国道、京沪高铁南北干线,244省道纵穿南北,日东高速、327国道、兖石铁路横贯东西,全县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二)产业发展示范区特色农产品生产优势明显,且供给能力比较强。是济宁市和山东省重要的粮食、油料、薯类、花生、蔬菜、果品、畜产品等农产品供给区,是全国“优质花生之乡”、“全国优质西瓜之乡”, 泗水地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定。示范区以培育生态农业与优质品牌农业为突破,充分发挥农业园区化生产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三品”品牌,建立省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到目前全县已认证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8个16.5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8个,13.3万亩通过国家绿色食品A级质量标准认证;有机农产品产地5个1.3万亩,建立了省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示范基地,认证取得一批知名绿色无公害农业品牌,以及获得农业部审定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省名优农产品等称号。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推动了示范区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升级。如圣源度假村以安山寺、宋家沟桃园周边控制区土地为切入点,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个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体,环境优美,参与性、体验性强综合性生态旅游区。示范区农业规模化生产开始起步,特色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全县已建成市级以上种养基地111个,辐射带动发展高价值经济作物57万亩,其中优质西瓜10万亩、土豆8万亩、大蒜3万亩、花生29万亩、棉花3万亩、中药材及其他蔬菜4万亩,以大樱桃、核桃、苹果、板栗等八大果品为主的经济林基地面积达到17.52万亩。同时,县里引导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园区化方向发展。“三辣”产品“姜、葱、蒜”驰名省内外;肉类总产量达到7.3万吨,蛋总产量达到 2.7 万吨,奶总产量达到 0.5 万吨。是我省畜禽生产加工基地,牛、羊、猪、鸡、兔肉资源丰富。还是国内最大的薯类淀粉加工基地,年产淀粉、冷面、冷冻粉条10万多吨,产品畅销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通过采取多种措施,争取国家、省、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贷款贴息等项目的扶持,积极引进和培植龙头企业,不断促进企业扩大规模、壮大实力。目前,全县省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13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1家,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13家,5000万元以上的有9家,l亿元以上的有l家。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年出口创汇额达到3420万美元,安排就业劳动力达到5万多人,带动开发农副产品基地37万亩。其中省级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万多户,市级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0万多户,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市场流通为依托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框架。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得到重视,如大鲍村等瓜菜批发市场建设,项目总投资534万元,占地面积30亩,年交易量15万吨以上。(三)基础设施示范区立足实际,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管理,招商引资”的水利建设路子,保持全县水利建设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县共有水域面积8109.3公顷,占总面积的7.4%,可利用水面1353.8公顷,其中水库水面688.3公顷,占可利用水面的50%;塘坝水面334.9公顷,占可利用水面的25%;坑塘330.6公顷,占可利用水面的24.5%,全县另共有机电井2561眼。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8483.13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34.13%,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总面积33.62。设施农业在示范区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异军突起,迅速发展,成为该县农业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种植品种、养殖品种逐渐增多,品种质量有所提高,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全县农业总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据调查统计:全县种植瓜果、蔬菜的塑料大棚有2.6万个,种植西瓜、蔬菜的小拱棚1.2万个,日光温室有0。6万个,设施园艺温室总数量300余个。养殖猪、牛、羊等的开敞式设施有2万余个,养殖鸡、鸭、鹅、兔等的有窗式设施3600个,养殖鹿、山鸡、孔雀、狐狸、桑蚕、鱼等的设施有1600余个,目前该县共发展设施农业5万余亩,推广设施农业机械6O余台套,设施农业投入和收入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30余个。项目区建立了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形成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以“三电合一”(即电视、电脑、电话合一)为载体,整合了农村信息服务资源,实现了农业技术、信息资源共享。(四)科技推广示范区为山区县,从山区实际出发,紧紧依靠科技进步调优产业结构,不失时机的发展高效农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县在蔬菜、西瓜、花生等高效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大力引进、推广良种良法,目前已成为济宁市重要的花生与三品瓜、果、菜等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多年了,全县还相继引进、推广先进旱作花生栽培技术、选用一大批特色蔬菜优良品种,探索了适合当地的种植模式。目前全县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8;大力推广了绿色控害、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设施农业等先进的生产配套实用技术。全县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45%增长到50%。泗水县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省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等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在发展规划、教育培训、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化等方面都有专家提供指导、帮助,从而形成以高校、科研所专家为顾问、县科技人才为核心的高素质科学技术人才支撑体系,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持。2011年全年获市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鲟鱼规模化适养品种筛选及产业化开发”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全市渔业系统和泗水首个一等奖;我县4项省级科技项目、6项市级科技项目成功立项;龙昕电工有限公司10项专利技术全部得到转化;山东永春堂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工具制造有限公司、山东龙昕电工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年申请专利302项,专利授权208项。全县科学技术人员达到8594人,其中:高级385人,中级3185人,初级5024人。万人拥有科技人员139人。, NE% E T h全年获市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鲟鱼规模化适养品种筛选及产业化开发”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全市渔业系统和泗水首个一等奖;我县4项省级科技项目、6项市级科技项目成功立项;龙昕电工有限公司10项专利技术全部得到转化;山东永春堂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工具制造有限公司、山东龙昕电工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年申请专利302项,专利授权208项。全县科学技术人员达到8594人,其中:高级385人,中级3185人,初级5024人。万人拥有科技人员139人。(五)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6.64 万千瓦,拖拉机配套农具1.49万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7424台、7.80万千瓦;收获机械1111台、1.97万千瓦。全县机耕面积62.23千公顷,机播面积48.45千公顷,机电灌溉面积30.26千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7953万千瓦时,农用塑料薄膜使用2385吨,农用柴油、农药和化肥实物使用量分别为5897吨、715吨 和74439 吨。年末耕地面积83.61万亩。+(六)质量安全。示范区是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近年来一直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当作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来抓,贯穿于农业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过程,基本完善了农业投入品监管和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扎实地推进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建立了农业化学投入品监控体系,制定了农业化学投入品的管理、追溯、登记备案和农作物种子管理办法。健全了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引导行业、企业执行农产品质量标准。建立了质量可追溯体系,指导建立农产品编码制度,对农产品进行统一包装标识和编码,逐步建立了以生产、加工、贮存、包装、流通、销售为链条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泗水县一直强化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基地建设,强化源头监管,强化农产品品牌培育,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划建设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立健全了企业与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共同推进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整体合力。推广“三品”生产标准规程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实现了基地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产品的无公害化、优质化;壮大龙头企业,指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严格按目标市场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和销售;引进外资发展现代农业,发挥外资企业在农产品质量监测、追溯制度方面的作用。加快地方特色品牌培育,扶持优质农产品品牌,确保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七)体制机制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战略。“十一五”以来,中央、山东省、济宁市以及泗水县坚持把做好“三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的方针政策,大大调动了农民建设现代农业的积极性。整个社会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统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三农”协调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整个发展方式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模式转变,以山区为特点的高效、低耗、生态、安全、循环农业发展将成为“十二五”农业发展的趋向和政策支持的基点,必将为今后泗水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项目区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连续7年出台以强化“三农”工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形成了完整的“三农”工作指导思想和政策体系,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特别是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在全面落实中央政策的同时,连续出台强农惠农措施并始终保持针对性、有效性,使农业发展获得前所未有的支持和保护,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日益巩固。项目区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先导的发展理念,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配置城乡要素资源,积极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既保证了农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时又较好地促进了农村民生建设,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了又好又快和谐发展。项目区县委县政府立足我县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布局、市场需求和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确立了以特色品牌战略为抓手,以优化产业、优质产品、优良生态为重点,大力建设“果牧大县”、“生态名县”的战略方向,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泗水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实践证明,这一发展方向顺应了农民的要求,顺应了消费者的要求,顺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顺应了现代农业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项目区县委县政府深入推进农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积极破解制约农业农村发展难题,努力调动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和创业热情,引导全社会形成关注“三农”、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的良好氛围,有力激发了农业农村内部活力,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八)资源环境保护项目区县委县政府一直把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发点,让农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和农民生活持续改善。坚持低碳发展理念,推行绿色生产,确保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近年来,泗水县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资源消耗明显降低,资源使用实现多样化、循环化、节约化利用。实现了对生产基地、农业投入品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业认证“三品”监管到位,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无公害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基地比达20%以上,绿色畜禽产品比重达30%以上,28处生产基地通过国家绿色食品A级质量标准认证,泗水地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全县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1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90万亩,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70%。大力推广了“猪沼粮”、 “猪沼果”、“猪沼菜”循环农业发展模式,2011年全县共有大型沼气池 ?处、农村户用沼气池?余口。(九)生产效益2011年示范区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8.82亿元,同比增长4.57。其中:种植业20.13亿元,同比增长5.61;林业0.08亿元,同比增长0.28;牧业8.37亿元,同比增长1.92;农林牧渔服务业0.15亿元,同比增长0.71。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例为9.73:0.27:29.14:0.34:0.52。(十)统筹发展近年来,泗水县县委县政府一直在创新发展思路和模式上做文章,把统筹城乡理念贯穿于现代农业发展全过程,逐步建立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了城乡全方位对接与融合,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和工农差别,逐步实现城乡互动、工农联动发展。三、推进示范区建设的思路及打算(一)总体思路与目标(1)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城乡统筹战略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的方针,以建设山区高效生态农业为着力点,突出“高效、生态、特色、循环”这条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科技农业,着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综合效益稳步提高、农业资源有效利用、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农村地区稳定繁荣,尽早建成山区特色农业名县、高效循环生态农业大县,推动全县县域农业和农村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2)发展目标:利用5年的时间全县现代农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高碳高耗型的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改变,逐步走上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高碳排放型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低碳减排型和循环经济型转变的轨道;农业的产业结构实现优化调整,有机绿色高质高效产品成为农业发展主流,基本建成产业布局结构合理、高效特色品牌集聚、生态环境优良,具有山区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新格局。主要任务目标:1、示范区农业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增长。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总产值达到67亿元,第一产业成为我县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85元,为建成农村小康社会提供现代农业支撑。2、农业的基础保障功能进一步稳固和提升。农业的生产供给功能更加稳定,主要农产品产出能力稳中有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改善粮田的基础设施和土壤地力,推动高产、优质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产量。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40万亩,粮食总产量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略有升高,实现100%为优质品种。油料(花生)生产播种面积不低于30万亩,薯类生产以建设全国薯类示范基地为契机,积极推广使用良种良法,种植面积稳定在6.5万亩,同时加大蔬菜发展力度,自给率达到95%以上。3、特色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提升六大特色农产品生产水平和品质,促使全县特色农业取得长足发展。西瓜产业坚持“扩面积,上档次,稳步发展,提质增效”的原则,推广标准化栽培生产技术,采用工厂化育苗,大力推进连片种植,达到4500公斤/亩,总产量实现45万吨;马铃薯产业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优质生产,植面积发展到6万亩,力争通过采用综合配套技术实现单产达到3000公斤/亩,总产量达到18万吨;“三辣产品”(葱、姜、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3万亩、3万亩和5万亩,总产量分别达到15万吨、13万吨和10万吨;充分利用河滩空闲地发展旱地藕,达到3万亩,总产量达到8万吨;引导和扶持中药材产业,面积发展到10万亩,产值达到3.8亿元;杂豆产业进一步优化品种,大力发展百花芸豆、腰子豆、四季豆、红小豆、小绿豆等优质品种,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年产量达到750公斤。4、现代农业产业功能进一步多元化。以特色种植业和山区林果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生产功能强的特色品牌基地;在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打造融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兼具一、二、三产业特征的现代休闲农业园区,把现代农业建设成为功能丰富的复合经济体系。5、现代农业的发展环境和质量显著改善。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资源消耗明显降低,资源使用实现多样化、循环化、节约化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迈上新台阶,实现对生产基地、农业投入品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业认证“三品”监管到位,主要农产品全部实现无公害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基地比重达40%以上,绿色畜禽产品比重达50%以上,形成8-10个有机农产品品牌;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形成。6、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产业进一步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在数量、质量、规模上得到同步提升,新增一批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基本建成适应农业发展的产地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营销体系;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规范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00家以上,全县有40%的农户加入合作社,50%以上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7、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建立起集自主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农民掌握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的能力普遍增强,现代农业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8、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改观。以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农业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大幅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保护性农业,进一步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和保障丰产稳产的能力;农业信息化对现代农业、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二)重点任务示范区成功创建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坚持要素集成、产业集约、分类指导、区域协调的基本原则,“十二五”期间泗水农业发展应按照“五带、三区”展开布局,加快构筑北部山区旱作有机农业、北部丘陵特色有机农业、泗水河谷平原高效生态农业、南部山区特色林果、南部低山丘陵特色有机农业5大产业带,打造北部山区、东部泉林泗河源、南部山区3大休闲生态观光农业区,形成产业与经济、休闲生态观光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多功能发展区。(1)北部山区旱作有机农业产业带该区域主要包括柘沟镇、中册镇、高峪镇、星村镇、大黄沟乡、泉林镇六个北部乡镇的北侧(是指泗水县北部滕北公路以北)。该区域最高海拔400米以上,山势明显陡峻,农用土地一般土层薄,瘠薄干旱,水资源贫乏。该区域种植业生产以旱作农业为主,主要作物有花生、地瓜、小杂粮等。由于地处低山区,林果业也是重要的农业收入之一,主要以核桃、板栗、柿子、山楂,以及梨、苹果、樱桃等水果生产。近年来该区域畜牧养殖也发展快,主要有肉鸡、鸡蛋、猪、兔,及食草性大牲畜养殖,规模化养殖发展快,畜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迅速提高。该区发展的主要方向为:立足该区自然条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重点抓好干鲜果品生产基地、经济林、生态林建设;大力发展花生、地瓜、小麦、玉米、小杂粮生产;加强水利设施的完善与配套,重点发展生态水利,修建小塘坝、蓄水池、大口井等山区水利设施,解决农、林、牧业生产用水问题;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逐步建立种植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加工与市场体系建设;通过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促进农、林、牧全面发展。(2)北部丘陵特色有机农业产业带该发展带位于泗水县北部低山地与泗河平原之间,由柘沟镇、中册镇、高峪镇、星村镇、大黄沟乡、泉林镇6个乡镇中部的丘陵地带一次相接连成,以丘陵与山前平原地貌为主,耕地总面积约17万亩,人口16万人。区域农业以小麦、玉米、小杂粮为主,局部丘陵区农业以花生、地瓜等旱作农业为主,水利条件好的区域蔬菜与瓜类生产、设施农业有一定发展。传统蔬菜有黄姜、葱、蒜等品种。近年来,受开发项目带动,丘陵地带的干鲜果品生产发展很快,核桃、板栗、苹果、梨、葡萄、桃、杏、柿子、山楂成为该区域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该区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但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薄弱。今后发展方向为:种植业,重点建设高标准地瓜、花生优势产业基地,发展传统小杂粮生产。通过扩大基地规模,良种推广、实施标准化生产、品牌经营等,推进名特优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重点打造特色品牌和有机品牌,培育发展一批整体实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区域传统农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生态林果、绿色瓜菜,发展丘陵地区的畜牧业,完善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体系,培育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兴修水利,完善水利设施建设,修缮年久失修的灌溉设施。以小流域为单元,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对各种农业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建立多层次山区立体生态防护体系,提高区域生态防护功能。(3)泗水河谷平原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该带包括杨柳镇、中册镇南部、高峪镇南部、星村镇南部、大黄沟乡南部、泉林镇中北部、金庄镇北部、泗河街道办事处、济河街道办事处中北部、苗馆镇北部,或者称泗河河谷平原,总人口14万人。由于地处平原、耕地资源丰富、水利条件有优越,是全县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域。种植业除传统小麦、玉米、花生、棉花、地瓜、杂粮以外,近年来特别注重发展高效农业,瓜菜种植得到快速发展,农业经济效益可观。纯平原乡镇粮经比例已经达到2:8。该区主要作物品种为绿色西瓜、有机马铃薯、无公害大蒜、中草药、三辣产品等安全农产品。随着国家、省、市各类生产基地建立,实践推广一些适合当地的高效种植模式,复种指数、每亩收入等指标大大提高。此外,该区域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取得丰富成果,农业服务体系、加工、储藏、农产品市场得到了规模化发展。该区养殖业、林业也发展较快,水利建设与农村环境条件较好。今后,应以瓜菜、药材种植为契机,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为重点的高效生态农业,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推进土地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4)南部山区特色林果产业带该区域包括圣水峪镇的北部、苗馆镇的南部和泗张镇的西、北部,多为海拔350米500米的山区。目前该发展带经济林果生产发展速度快,且向着规模化方向发展,已建立起全市最大的万亩核桃基地,大樱桃也呈现出连片发展的趋势,板栗、桃、苹果、杏、梨等果园遍布该区域;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有很好的发展势头。今后,该区域应充分发挥自然条件优势,继续大力发展经济林果生产,重点发展核桃、板栗、苹果、山楂、桃、石榴、杏等。同时与休闲旅游结合,建设林果采摘园区,形成集生产、娱乐、休闲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带。(5)南部低山丘陵特色有机农业产业带该区包括金庄镇南部、济河办事处南部、苗馆镇中部、泉林镇南部、泗张镇南部、圣水峪镇中部和南部的范围。该区域花生、地瓜等适宜性好旱作农业作物面积稳定,仅花生面积就有15万亩,建有花生种植基地、国家花生甘薯体系建设基地等,先进的旱作农业栽培技术、优良品种推广面积大、效果好。该发展带农业生产环境洁净,有机、绿色、无公害生产基地,或农产品三品产品认证面积大,农业休闲观光资源丰富,且有一定基础。该区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发展较快,农业龙头企业,如花生加工、果品加工不断发展壮大;花生协会、养牛协会、果品合作社、林果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迅速发展。除种植业以外,该区域经济动物养殖业发展、饲料青贮等成规模化发展趋势。今后,该带继续巩固花生、地瓜、蔬菜、中草药等产业优势,加强有机蔬菜、特色中药材基地建设,配套完善农产品加工与市场体系,推进农业的专业化、产业化发展。(6)南、北部山区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区该区位于泗水南、北部山区,包括西侯幽谷、龙门山、凤仙山、大云寺安山寺、万紫千红等景区和景点。目前,该区山林生态特色旅游资源丰富,休闲观光生态旅游具备一定基础。今后,应结合山区经济林、水土保持林等绿化建设,加强生态观光功能开发,与红色旅游结合,建设集休闲生态观光、山区果园采摘、山野风情体验、登山健身、高端服务、休闲度假、自驾车营地等为主要功能的休闲度假旅游区。(7)东部泉林泗河源观光农业区该区位于泗水东部,是泉林泉群、古卞桥、雷泽湖、青龙山等集中分布区(点)。目前,该区旅游具有较好基础。今后,应以现有旅游资源为基础,与红色旅游结合,突出打造以特色果园、瓜菜基地为重点的摇篮观光、农事体验、采摘品尝并与泉水休闲、传承泉乡民俗结合的休闲观光农业区;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以泉林古镇为重点,把该区打造成具有历史文化古韵和现代旅游功能的泉水名镇;以泗河、济河景观带、仲庙、水泉新村、银杏生态园为主体,建设集滨河观光、仲子先师凭吊、银杏产业、民俗体验、泉乡农家乐等功能的民俗生态旅游区。(8)南部山区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区该区集中分布有南部的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龙湾湖风景区、安山风景区、圣源度假区、万紫千红风景区、黄山林场、南尧湾农家乐、金秀园旅游区。目前,该区休闲观光旅游已得到较好开发。今后,应依托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园区、万紫园风景区的大规模建设,重点开发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包括生态农业观光、生态养生、果品采摘、农村民俗体验、农事体验等,形成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区。(三)主要措施。实现泗水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和“五带、三区”的建设任务,建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正确导向,整合资源投入,积极探索创新,强化示范带动,逐步建立健全符合本地特点、顺应发展趋势现代农业发展机制。需要在以下方面实现新的突破。1.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1.1建立农业执法体系。按照农业部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改善执法手段,完善执法装备,增强执法能力,提高执法效率,逐步建立起职能集中、管理规范、层级协调、上下一致、运行有效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 1.2完善农产品特色体系。重点在“五带、三区”农业产业发展区域内,按照围绕产业抓特色,围绕特色抓基地,围绕基地抓好现代生产要素集成的原则,依托粮、油、瓜、菜、菌、药、果、三辣、杂豆等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一批体现现代农业特色的品牌示范基地。在发展方向上,科学规划区域布局,突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以实施农业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为重点,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产业化发展水平,推动农产品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方向转变。强化品牌基地建设,发挥品牌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优势产业集中、优质品牌集聚,使特色产业基本形成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专业化生产格局。全县示范基地建设达到10万亩特色高效种植基地,培育一批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群体,全面推动城郊型农业上质量、上效益、上水平。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争取获得国家权威的HACCP、I509001、I5014000标准认证。 1.3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以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城市为目标,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五大体系”。1.3.1 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大力推广应用高新病虫害防治技术,全面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制度,扩大“三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覆盖面。1.3.2 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县、乡(镇)、基地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设置权责一致的监管机构,确保监管重心下移,提升监管能力,形成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安全监管体系。1.3.3建设农业投入品和市场监管体系。严把农药市场准入关,严厉打击制售、使用禁用农药行为,净化农资市场;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遏止制售有毒有害农产品行为,确保人们群众吃上放心安全的农产品。1.3.4建设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检验体系。抓好县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硬件升级和资质认证,夯实产销终端自律自主检测基础;整合监测资源,强化例行监测和专项检测,为监管工作提供可靠依据。1.3.5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警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和反应机制,确保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事故进行及时有效处理。 1.4、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4.1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始终坚持粮食生产“三条底线”不动摇,切实把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万亩以上。按照整合资源、逐步递增、注重效益的原则,坚持“小麦稳大局,玉米搞突破,杂粮作补充”的思路,合理调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优化粮食生产能力布局,到2015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4万吨左右。1.4.2 稳步提高瓜菜产量,增加瓜菜产业效益。按照“服务城区、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重点发展泗河两岸优质瓜菜生产。沿泗河两岸水浇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发展高效生态瓜菜生产基地,面向泗水城区和济宁市以及全国市场,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以地方特色产品为主,突出设施化栽培,构建优势大宗瓜菜产业带。其中,东部泉林附近依托泉林旅游资源,突出发展多茬口、多品种、设施瓜菜种植,提高产品质量,拓展市民采摘体验和休闲功能。1.4.3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加强农田基本水利、灾害监测、人工影响天气等防御设施建设,增强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着重抓好高产稳产粮田、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棉花生产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粮食产业项目等大型农业基本项目建设,改善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深挖大宗农产品增产潜能。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引导农机化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主要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扩张,由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向全程机械化推进,为现代农业发展构筑坚实的物质装备支撑。1.4.4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全县耕地稳定在61万亩。以提高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为重点,建设水田标准良田2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农作物秸秆还田40万亩,每年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0万亩;加强对化学农药的施用监管,5年内减少化学农药用量30%以上,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确保农产品生产安全。加强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和防控,病虫测报准确率达90%以上。1.5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加大对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检查监管力度,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加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易降解的农用薄膜的推广应用,合理使用化肥;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能力建设。坚持农业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统一,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和循环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建设,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新型能源;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抓好沼渣沼液综合利用试验示范,拉长沼气产业链条,有序扩大“三沼”综合利用面积,引领全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发展。深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以秸秆循环利用、转化增值为重点,多渠道、多领域拓展秸秆等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由单一利用向商品化、系列化、产业化综合开发利用转变。以节地、节水、节种、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推广和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色控害技术的推广力度,切实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2.建立健全融资机制2.1 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制定出更多吸引投资的政策。对重点农业项目的投入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重点农业项目落实;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种粮大户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粮食生产走产业化之路;继续出台对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扶持政策,完善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和配套措施;认真研究和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研究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确保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财政投入到位。2.2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近年来,泗水县围绕国家对农业领域的政策支持,加大争取力度,先后争取到省内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国家农作物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旱作农业示范基地项目,良种补贴及粮食直补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全国花生高产攻关项目,蔬菜标准化生产园区项目等多个领域的农业项目,得到国家、省、市财政资金的支持,大大推动全县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示范区创建成功后,我们将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到示范区,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积极向中央、省、市、财政、科技等部门争取农业项目,做到储备一批项目、争取一批项目、实施一批项目、投产一批项目,全面提升示范区农业产业档次。3. 建立健全经营机制3.1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培植出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研究市场,开拓市场,狠抓标准化生产,坚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科技含量来培养品牌、打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逐步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合同,完善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提高订单的履约率。到2015年,争取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4家和20家。加快发展农业中介组织,鼓励和引导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民协会、经济合作组织等的中介作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自我服务,充分发挥各类合作组织在行业自律和协调、行业标准和发展规划制定等方面的作用。到2015年,力争使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发展到300个,制定出台大棚西瓜种植等作物种植的行业标准4个。加强农技服务站建设,解决乡、镇、村技术力量薄弱这一现实问题,并把服务站办成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型合作经济组织。落实和完善农业产业化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根据财政增量,适度调涨专项资金增幅,创新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方式,积极运用“奖、补、贴”等灵活、高效的扶持办法和机制,引导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3.2 运用信息技术。 紧紧抓住国家推进“三网”融合的战略机遇,强化农业信息化技术示范推广,加强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开发农业专家决策系统、农业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