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二十三课《送东阳马生序》.docx_第1页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二十三课《送东阳马生序》.docx_第2页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二十三课《送东阳马生序》.docx_第3页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二十三课《送东阳马生序》.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的用法,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2、学习文章用对比手法表现主题的手法。3、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二、教学重点1、学习文章用对比手法表现主题的手法。2、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三、教学难点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四、教学计划:两课时五、教学设想:从事初中语文教学15年了,回望自己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再观察身边的很多老师,对文言文的教学更多停留在文字层面。常为字词讲解,梳理文意而苦恼、疲惫不堪,讲得口干舌燥,收效甚微。置身现代汉语语境的当代初中生阅读文言文,直接面临的是文字的历史障碍,打通文字关是基础。但是,在文言文教学中,除去文字层面的内容,文章、文学、文化层面的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的同时,我们还要教会学生读文言文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送东阳马生序这样的文章,结构严谨,重点突出。所以这次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我设想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重整体阅读,重思路摄取,重章法布局,重构思技巧的讲解,这是文章阅读的必经途径,也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文章第一段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第二段用对比手法叙写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批评那些有优越条件而不专心读书的人,第三段勉励马生发奋学习。这三段文章均以劝学为中心,前后紧密呼应。引导学生对应着阅读一、二自然段,探寻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在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中,感悟作者勤苦专心于学业的精神。最后水到渠成的领悟作者勤勉治学的精神。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二)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自主完成以下内容:1、 学生自渎课文后,分组活动 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讨论解决。 回忆学过的文言常识,积累文学常识。序加冠太学县官司业、博士乡人子: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读准字音(出示幻灯片)嗜 叩问 叱咄 俟 负箧曳屣 皲裂 媵人 馁 衾 烨然 缊袍重点的实词无从:没有办法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以是:因此患:担心,担忧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叱咄:训斥,呵责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穷冬:冬末沃灌:浇洗 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绲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旧通假字(出示幻灯片)同舍生皆被绮绣 四支僵劲不能动 古今异义词(出示幻灯片)(1)持汤沃灌 右备容臭 走送之重点句子翻译(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4)盖余之勤且艰若此。(5)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6)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并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1、 学生发言2、教师总结:作者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1、学习文章用对比手法表现主题的手法。2、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教学设计紧扣“赠序”展开。什么是“赠序”,为什么要写这篇“赠序”,怎样写这篇“赠序”的?(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落实了字词,但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大家,感受这篇文章的结构之美,寻找理清文章结构的钥匙,探寻读文言文的方法。(二)解题从题目中你可以获得哪些有用信息?东阳:生:序:明确:这是一篇赠序。(三)宋濂为什么要送马生这篇序?明确:是可谓善学者矣!流辈甚称其贤。从“贤”字,看出马生品德高。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从“乡人子”、“ 谒”字,看出马生的谦恭。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从“贽”、“ 辞甚畅达”看出马生才学高。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从“言和”、“色夷”看出马生学养深厚,为人谦逊。明确:以上四个分句,用句号连接,每句话都有独立的句意,几个句子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马生形象。马生品德高,才学好。专心致志而学有所成,这也是“善学”的结果,写这篇序是为了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向学。小结:在阅读的过程中,关注一些有提示性的标点符号。(四)仅仅因为马生“善学”就写这篇文章送给他吗?与马生同时代的学生学习状况是什么样的?由“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看其他“太学生”明确:马生同时代的学生学习条件优裕。从以下四方面可以看出: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小结:从衣食、行、师、书四个方面写出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裕。明确:写这篇序是为了批评那些有优越条件而不专心读书的人。追问:借助哪些语言标志理清这一段落结构的?明确:分号(三个分号,一个句号,表示四个方面) 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式(如:无冻馁之患矣,无奔走之劳矣;“有”“无” , “有”“未有” ,“有” “不必” ) 总结性的词语(如:“其”指示性的词语引导的内容,表示对以上内容进行总结)(五)看到今日后生,必然会想起自己。昔日宋濂求学情况如何?由“今诸生学于太学”中的“今”看“昔”:分析:第二段的四个方面,按照生活、住宿、求师、借书的顺序来写的,第一段中按照幼时借书之难,成年后求师之难,行路之难,生活之苦来写,第二段与第一段是照应关系。学生由第二段的四个方面,倒着对应上去,就能理清第一段的结构。明确:关注文章中前后照应的内容。分析:“余幼时即嗜学”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行深山巨谷中”“寓逆旅”明确: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结构的语言标志:表示时间的词语:“余幼时”、 “既加冠”表示地点的词语:“当余之从师也, 行深山巨谷中”、 “寓逆旅”分析:“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有总述句:“余幼时即嗜学”;有分述句:借书抄录,手自笔录,大寒不怠,走送不逾期;还有表示总结的话语:“以是”、“ 因”、“盖”。明确:关注文章中总领句与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关注文章中表示总结的语言标志。(六)小结回到我们的主问题,宋濂为什么要写这篇序?这篇课文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专心与否,批评那些有优越条件而不专心读书的人,赞扬了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了对他的期望和勉励之情。(七)请同学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掌握了哪些理清文章结构的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