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哲学简史 资源5班周金龙 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 周之际 成形于春秋末期 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它的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先秦哲学 中国夏王朝 约前21 前16世纪 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的诞生 经殷商 约前16 前11世纪 到西周 约前11世纪 前711年 中国奴隶制进入鼎盛时期 从西周后期到春秋 前770 前476 战国 前475 前221 时期 奴隶制逐渐崩溃 封建制生产关系诞生并确立起来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 基本完成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 人们通常将秦代以前的中国哲学称为先秦哲学 主要是围绕天人 古今 知行 名实等问题展开的 天道观 中国古典哲学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 商代把 天 看成是人格化的至上神 称为 帝 作为世界的最高主宰 大约产生于殷周之际的 周易 将早期 八卦 观念加以系统化 以八种自然界最基本的现象 说明宇宙的生成和万物间的联系与变易法则 西周灭殷后以较为哲理化的 天命 观代替了人格化的神灵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 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 各学派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老子第一个明确否认天是最高主宰 提出了天地起源的学说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道 而不是天 孔子很少谈论天道 但肯定天命 他的所谓 天 有时指有意志的最高主宰 有时指自然界 但墨子反对孔子的天命 而宣扬天志 以后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观点 而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观点 到战国末年 荀子肯定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提出了 制天命而用之 的学说 韩非继承了荀子的思想 吸取了老子的辩证法 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范畴 他们使先秦的唯物主义思想达到新的高峰 人道观 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生和为人之道的观点 周代以前 认为人是上帝的奴仆 周公开始提出以德配天 他 制礼作乐 以规范人的社会关系 西周末年与春秋时期 兴起了重人事与祸福依人的思想 孔子很重视人道 他认为人类生活的最高原则是仁 他把仁与礼看作是统一的 认为礼体现仁 墨子也讲仁 认为仁的实际涵义是 兼爱 但孔子讲的仁是差等之爱 墨家则讲 爱无差等 孟子宣扬孔子的学说 提出 仁义礼智 的道德体系 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 提出性恶论 庄子宣扬老子的无为思想 追求所谓 逍遥 的精神境界 荀子强调改造自然的重要 古今观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历史观 探讨人类社会生活的起源与历史变迁的问题 春秋以前的历史观以天命史观为基本形式 认为天降生了下民 又授命君主来统治 孔子考察了夏 商 周三代之礼 肯定其间因袭与损益的关系 孟子认为历史是治乱转化的过程 并着重于肯定先王之道的普遍性 荀子主张 法后王 也承认先王后王有一贯之道 儒家承认历史的相对变化 但比较强调古今之间的继承关系 墨家主张 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肯定学习历史经验的重要 老庄歌颂太古的原始社会 以为今不如昔 法家则强调古今之变 法家所讲古今的具体差异未必符合实际情况 但宣扬历史进化的观点 有重要意义 知识论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认识论 探讨人的知识来源 认识过程和求知方法 孔子强调 学而知之 肯定多见多闻的重要 兼重 学 与 思 墨子提出了判断言论是非的标准问题 认为 言必有三表 有本之者 有原之者 有用之者 孟子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 强调思维的价值 荀子比较详细地讨论了知识来源与认识方法的问题 既肯定认识来源于感官经验 又肯定思维的能动作用 提出 虚壹而静 的认识方法 强调 解蔽 的必要 他的认识论是先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总结 名实观 关于名称与现实 概念与实在之间关系的观点 孔子主张 正名 认为 名不正 则言不顺 言不顺 则事不成 强调名实相符 言行一致 墨子则主张 非以其名也 以其取也 认为如果只会念诵事物的名称而对于实际事物不能正确选取 那是没有价值的 老子说 名可名 非常名 认为道作为最高本原是难以用名和言表达清楚的 庄子更发展了老子的观点 强调 大道不称 认为实是产生名的根本 荀子论名 最为详尽 他强调正名的重要性 他分析了名实乱的三种情况 即以名乱名 以实乱名 以名乱实 称为 三惑 这是对先秦名实争论的总结 秦汉哲学 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些依托黄帝的著作 其内容是对老子思想的发展与改造 并吸收了法家思想 形成黄老之学 在汉初盛极一时 后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而科学的进步 王充等人的反正统派哲学思想的出现以及佛教的传入 道教的建立 使哲学思想呈现出复杂的新局面 汉代哲学思想主要是围绕天人关系 宇宙形成 形神关系 古今变迁等问题展开的 王充 天人关系 董仲舒以儒学为宗 吸收阴阳五行学说 建立了以 天人感应 为核心的神学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这种天人感应思想为流行于两汉的谶纬信仰提供了理论基础 以王充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谶纬信仰进行了抨击 王充在 论衡 中举起 疾虚妄 的旗帜 系统分析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迷信 他指出天地生人生物都是自然而然的 天没有意志也没有情感 天道无为 人不能以行感天 天亦不随行而应人 宇宙生成 汉代思想家提出宇宙生成的见解 董仲舒提到 元气和顺 把元气看成是天地之间气的整体 王充认为人与万物都是天地生成的 天地是无意识的物质性实体 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根本 汉末经学家何休说 元者气也 无形以起 有形以分 汉代宇宙生成论大都把 元气 作为重要范畴 或说起源于虚空 但以元气为天地生成的前提 或直接归本于元气 西汉后期京房易学出现 用象数推演世界生成 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宇宙生成理论 形神关系 关于人的肉体与灵魂 生理与心理的关系问题的讨论 管子 书中有精气学说 认为人的精神作用来源于天的精气 这是一种类唯物主义的观点 荀子提出 形具而神生 的命题 明确肯定形是神的基础 汉代思想家进一步讨论了形神关系 桓谭提出烛火之喻 说 精神居形体 犹火之然 燃 烛矣 烛无 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 认为形神关系犹如烛与火的关系 火不能离烛而独存 神也不能离形而不灭 古今之变 汉代思想家注重历史的总结 扬雄认为历史有因有革 可则因 否则革 肯定继承和变革都是必要的 王充反对复古主义 提出今胜于古 汉高于周的观点 认为历史的发展有必然性 东汉末 仲长统否认君权神授 认为任何王朝都有其由盛至衰 至灭的过程 把这视为历史演变的 大数 人性学说 探讨人的本性 是伦理学说的理论基础 人性学说始于先秦 关于人性的争论在汉代有所展开 董仲舒提出 性三品 说 认为 性者 天质之朴也 把人性看成人的自然资质 但他认为与性相联系的还有情 人有性情如同天有阴阳一样 性倾向于善而情倾向于恶 性与情的对立是 受命于天 他主张养性以制情 用 教化 来 成性 以 法度 来 防欲 情 辨 义利 以 养其心 扬雄认为 人之性也善恶混 修其善则为善人 修其恶则为恶人 强调后天的修养 主张按照仁义礼智信的封建道德标准来修养善性 魏晋南北朝哲学 魏晋时期 以抽象性为特征的玄学思潮应运而生 它较深入地探讨了宇宙本原问题 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哲学范畴 概念和命题 如有无 体用 本末 名教与自然之辩 言意之辩等等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哲学 与此同时 印度佛教在中国逐渐流传 中国道教也建立了自己的宗教神学的理论体系 嵇康 向秀 阮籍 有无 何晏 王弼祖述老子 强调有生于无 认为 有之为有 恃无以生 有之所始 以无为本 所谓 有 指有形的物质存在 所谓 无 指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绝对 无为本 有为末 一切具体的相对的事物都依靠抽象的超越一切相对的绝对 区别相对与绝对 具体与一般 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但是忽略了绝对和相对 具体和一般的联系 并把无看作是超越一切的绝对或独立自在的一般 这个绝对 一般就只能是思维的虚构 何晏 王弼的思想本质上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言意 探索物象 语言 思维的关系以及语言能否表达真理的问题 王弼提出 言者所以明象 得象而忘言 象者所以存意 得意而忘象 强调把握义理的精神实质 而不拘泥于言辞 对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有积极意义 西晋时欧阳建著 言尽意论 认为 名 是用来指 物 的 言 是用来明 理 的 名与物 言与理的关系如同响与声 影与形的关系一样 是彼此一致的 这是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对忘言忘象说的反驳 但对于 言 象 在尽意方面的局限性则认识不足 隋唐哲学 统治阶级以儒学为正统 但又大力提倡佛道二教 尤尊佛教 使以心性问题为核心的佛教哲学广为流传 其理论思维水平达到中国佛教思想史的高峰 与此同时 儒家学者提出道统说 同佛教的 法统 相抗衡 迫使佛教中国化 三者互相批判而又互相吸取 使哲学上争论的内容更加广泛 这一时期的哲学突出探讨了如下问题 心性 理事 唯识宗 由玄奘及其门人窥基创立 着重介绍并宣传印度佛教的唯识学说 特点是强调境不离识 认为感觉或意识的对象不能脱离感觉或意识而独立存在 强调凡夫只有转识成智 才能成佛 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宗教哲学 天台宗 华严宗及禅宗 他们是佛教中国化的结果 都认为人心为万物的本原 天台宗继承并融通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思想 认为事物现象都由因缘和合而生 是空无 是假名 了解空假即是中道 禅宗的创始人慧能以心净自悟为立论的哲学基础 创立了见性成佛的顿悟说 佛教的学说对于宋明时代的唯心主义哲学有重要影响 佛教为了维护自己的神学体系 编造了一个由历代祖师一脉相承的传授体系 称为 法统 唐代中期 韩愈为了对抗佛教 著 原道 提出了儒家道统说 认为 只有儒家 道统 才是正统 是封建社会唯一合法的思想 他批判佛老的 清净寂灭 之道 反对佛老 子焉而不父其父 臣焉而不君其君 主要锋芒指向佛教 把 先王之教 同 夷狄之教 对立起来 以激发民族的意识与感情 韩愈在佛老盛行的时期举起复兴儒学的旗帜 对于以后思想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道统与法统 天人关系 柳宗元 刘禹锡重新提出天人关系问题 对天人感应论展开了批判 柳宗元提出天无意识 刘禹锡提出 天与人交相胜 的学说 认为强者制服弱者是自然规律 建立礼义法制 赏善罚恶 是社会准则 柳宗元 刘禹锡关于天人关系的见解是唯物主义的 他们运用朴素的辩证法 较前有所深入 但没能从唯物主义观点对佛教唯心主义进行分析批判 宋元明清哲学 宋元明清哲学是以理学为特征的 理学思潮兴起于北宋中期 南宋时有了进一步发展 元 明 清时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哲学 清代中叶逐渐衰落 理学以儒家孔孟学说和 周易 的哲学为基础 吸取道家和佛教的思想资料 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它在总结以往哲学 特别是玄学和佛学理论的基础上 以独特的方式更加深入广泛地讨论了各种哲学问题 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哲学发展时期 程颐 朱熹 张载 理气 道器问题 以中国特有的形式表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气 器 指物质存在 理 道 指客观规律 气 器是理 道的物质基础 理 道是气 器的运动规律 程朱学派颠倒了物质与运动规律之间的关系 同颠倒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一样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罗钦顺 王廷相 特别是王夫之等 不承认有脱离物质存在的规律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思维路线 心性 心物 宋明理学继承孟子的观点 又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注重研究心性以及心物关系的问题 张载首先提出关于心性的学说 认为天地万物有统一的本性 此性就是变易 人有性又有心 心的特点就是知觉 知觉是 内外之合 即主体与客体的结合 程颐认为性的内容是仁义礼智 明清之际主张 理在气中 的思想家 认为性即是气质之性 戴震还提出关于性的新定义 认为理是外在的 客观的 存在于事物之中 不存在于心中 但心具有认识作用 能辨识客观事物中的理 这是对心性学说的唯物主义总结 闻见 知行 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谓 知 即是指认识 包括对一般事物的认识和对道德的认识 所谓 行 是指行为 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行为和道德行为 王夫之指出 知行 相资以互用 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 二者之中 行是基础 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 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 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 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 他肯定行先知后 这是宋元明清时代对于知行问题的唯物主义总结 两一 变化 先秦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在宋元明清时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张载提出 一物两体 说 认为气是对立的统一体 由于对立 所以产生变化 由于统一 所以变化神妙不测 他还认为 由对立统一引起的变化有两种形式 一是显著的 称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化工导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森林救护知识培训简报课件
- 梧州养发知识培训班课件
- 2025年气象观测员职业技能鉴定模拟题集初级
- 风湿病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政府公务员考试模拟题及答题技巧
- 2025年教育咨询师初级面试技巧与实战模拟题
- 2025年儿童之家招聘信息员考试试题类型及答题策略指导
- 2025年全国高级健康管理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A级船舶检验专业案例分析)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 五年级下册数学口算题练习1200道有答案可打印
- 海康智慧工地解决方案
- 《KANO模型培训》课件
- 四川省2024年高等职业教育单独招生考试中职类语文试题及答案
- 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培训
- 复苏室患者的交接流程
- 老旧小区改造给排水施工方案
- 【人教版化学】选择性必修1 知识点默写小纸条(答案背诵版)
- DB21-T 2523-2015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规程
- 2024天津高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 实验室中央空调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