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来的数学.doc_第1页
读出来的数学.doc_第2页
读出来的数学.doc_第3页
读出来的数学.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出来的“数学”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姜春玲在我们的教学理解和教学行动中,往往强调语文教学中的“读”,而认为数学是“做”出来的。而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主体与文本(教材、学材等)之间的交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读”作为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交互作用的一种方式,主要是借助于外在的语言活动,让学生对学习素材有更为精确的把握,为准确、深刻、内隐的内部思维活动提供先期准备,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教学是分学科的,而学科教学的很多事理却又是相通的。因此,我认为语文学习固然需要“读”,数学教学学习中同样也需要“读”。以读促思,以读促学,以读促悟,数学教学中强调“读”,也甚为重要。下面结合日常教学试举几例。一、读明题意。几个数学老师聚到一起,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没有读题目的意识,还没弄清楚题意就随便下笔,学习态度极差,根本就不负责任吗当时我心里就萌生了让学生“读”的想法,培养学生读题的意识和习惯。首先我从简单的题目开始入手,如低年级数学,“将下面图形分一分,涂一涂”。先指名读题,随后立即找人说有几个要求,起先一些学生就只知道分一分,而不知道涂一涂,实际上这也是解题能力的一个方面,而学生自己甚至家长都给孩子冠之以“粗心”。而在解题之前的读题加上追问要求,学生的错误就会大大降低,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习惯了,也就成自然了。潜意识里知道先理清要求,再完成。接着培养学生读应用题的能力,如“海安实小图书馆运来一批图书,其中科技书480本,比故事书少180本,两种书共多少本?”我采用齐读的方式,读完便考验学生的反应“哪种书多?”刚开始学生们“小和尚念经”,根本没有这样的思维意识,经过多次追问,“强迫”学生边读边想,题目的意思也就显而易见了。在数学中有一种题目是学生怕做,老师怕讲的,那就是找规律。因为学生很难把握准规律,老师又不能总是把规律直接告诉给学生,怎么办呢?细细分析下来,主要是由于没能整体把握题目,“读”仍然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如在低年级有这样的练习: 100,120,140, , , 200,198,196, , , 8,16,24, , , 81,72,63, , , 我总是选择一题带学生们读一读,学生们在读的过程中,总能有一半以上的人很自然地就读出了答案,为什么呢?是因为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会主动地去体会去发现所读的内容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这时我会大大表扬:你们真是个聪明的一休!孩子们及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读的方法自然就根深蒂固了。就这样学生们在不经意间,将数学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再由主动变积极,数学自然就越学越简单,越“读”越轻松了。二、读通数理。“认数”这一单元对于孩子们而言,几乎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内容了,可是我们老师心里都知道数字是一个极其抽象的知识,要想学通,没那么容易,尤其是在数位和计数单位的辨析比较方面,使学生学习中难以跨越的“坎”。记得我初次教“认识万以内的数”时,那时还是老教材,刚刚呈现课题,几个调皮的家伙叫道:“嗨,数字还要学啊?我们都会啦!”我信以为真:那请你来当小老师吧!结果把整个课堂搞得一塌糊涂,原来他们所说的全都会了仅仅是会读这个数字,到底这个数字有多大,在哪个位置,根本就没有形成概念。为了挽回课堂,我想到了数数字,于是我组织学生从一千开始一个一个地数,一会儿横向开火车,一会儿纵向开火车,学生们数得头头是道,即使有个别不会数的在大家的提醒和带动下也跟上了大部队,学生的积极性极高,无形间“数感”直立于学生的大脑,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这学期又要学习“认识万以外的数”了,我在担心这个数数的方法还适不适用,课上要出现“十万位”,是直接告诉学生还是我试着陪学生一万一万地数:一万、二万、三万九万、十万。“对,比万位高一位的数位是十万位!”有学生立即说道。再十万十万地数:十万、二十万、三十万九十万、一百万。“哈哈,我知道了,比十万位高一位的数位是百万位”就这样学生们面对那么多的数位竟然象认识老朋友似的,轻轻松松地跨进了万级的门槛。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搬出“数位”“计数单位”这样的抽象知识,学生也能欣然接受了,在后来的教学反思中我这样写道:这大概就是“读”的魅力吧! 三、读出新奇数学是一门思维容量很高的学科,较多的要依赖学生的思维活动,与语文相比缺少了一些趣味性,所以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厌倦心理,我们当然不能在任何时候都这样生搬硬套,偶尔也要加点调味剂,比如在学习千米与米,千克与克的进率时我就带领孩子们这样读: 1(停顿一拍)千米=1000(停顿一拍)米 1(停顿一拍)千克=1000(停顿一拍)克孩子们边读边打节拍,不知道有多快乐呢!再比如,四年级用计算器找规律,书上有这样一道题目:用计算器算一算,看看有什么规律。1428571=1428571428572=2857141428573=4285711428574=5714281428575=7142851428576=857142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反常态,142857我们不读十四万二千八百五十七,而读成一四二八五七,读起来非常有趣,就这几个数字象一个个小士兵似的,有序整齐地排列着,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完成了学习任务,体验了自己解决问题的快乐。又如:用计算器找规律11=11111=121111111=1232111111111=12343211111111111=123454321111111111111=12345654321计算器计算到第五题就不能完全显示答案了,实际上也是促动学生自己找出规律,很多学生都在轻声地读着,有的还一边读一边笑:计算器还没有我的大脑聪明呢!很快下面的答案就被读出来:1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1111111111111111=123456787654321111111111111111111=12345678987654321看着孩子们兴奋的眼神,我想那种快乐是谁都给予不了的!“读”数学,帮助孩子们读出了数感,读出了数理,还读出了快乐,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