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级体育系学生学年论文.doc_第1页
2009级体育系学生学年论文.doc_第2页
2009级体育系学生学年论文.doc_第3页
2009级体育系学生学年论文.doc_第4页
2009级体育系学生学年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 南 科 技 大 学学 年 论 文30年来我国篮球科研状况分析姓 名 院 系 体育学院专 业 体育 指导教师 杨 2010年 6月6日(题目)(作者姓名)摘要:400字关键词:35个目 录1、研 究 目 的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222逻辑分析法223数理统计法33、结果与分析 44、结论与建议 10参考文献14后记16论文正文(不少于5000字)1.研究目的2.研究方法2.12.2 3.结果与分析3.1 3.2 4.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注:1、页面设置左右边距1英寸(2.54cm)。2、论文题目中文用三号黑体,居中。副标题,小三号楷体,居中。一、二节标题用四号黑体;正文用小四号宋体。3、摘要:400字,关键词35个。4、关于参考文献的说明。参考文献用尾注标注。标题用小四号黑体,文字用五号宋体。内容要注全,标点要正确,末尾用“.”。文献名后用MJNDCRSDBCPEB分别注明属专著、杂志、报纸、学位论文、论文集、报告、标准、专利、数据库、计算机程序、电子公告。例如:1李伟民,刘勇.体育营销导论M.北京:龙门书局出版社,1998.2熊斗寅.网络时代与体育J.体育与科学,2001,22(2):1-7.3Cuiner A.史东升译.体育学M.南京:科学出版社,1996:289-290. 例举1、研究目的中国篮球运动百余年历史充分证明,加强科学研究,注重实践效果是推动中国篮球运动发展的动力。面临中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中国篮球运动如何跻身于世界强队之列,这是我国篮球界有识之士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多年来大家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有益探索和创新研究,对推动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研究旨在对19732002年我国篮球科研论文的数量、内容、研究方法、实践效应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和寻求我国篮球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今后发展方向和重点应解决的问题。2、研究方法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家体委信息研究所编制的中文期刊检索系统进行计算机检索,系统查阅19732002年30年以来有代表性的、公开出版的35种期刊:其中12 种体育核心期刊,其它期刊23种,进行统计。22逻辑分析法 采用归纳、类比、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内容分类,把研究内容分为7项,研究方法分为4类12种。23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论文采用SPSS11软件1 张文彤.SPSS11统计分析教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3、研究结果与分析31研究结果311论文年发表量及研究内容分类(见图1、表1)312研究方法应用情况统计(见表2)32研究分析我国篮球运动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每一次突破都是科学研究和运动实践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结果。针对建国初期中国男、女篮球队在短短的6年中,参加16次国际比赛和访问活动,和1950年前苏联队访华33场比赛平均以每场净输对手68分的极大差距迫使中国篮球界进行反思,并由此拉开了1955年新体育图1 30年来论文发表数量(年/篇) 图2 研究方法应用情况统计表1 研究内容分类教学理论 训练理论 技术 战术 规则裁判 选材与体能 其它 合计数量 415 493 616 268 87 64 95 2038% 20.36 24.19 30.23 13.15 3.14 4.27 4.66 100杂志中国篮球运动史上第一次学术大讨论,在大发展、大提高和大讨论的基础上,倡导“学习先进的技战术,明确快速进攻的发展方向”2 吴晓强.论中国现代篮球运动理论思维创新体系J.体育成人教育学2003.19(1):4142.,通过活跃的学术思想及理论思维的争论,初步奠定了我国篮球科学研究基础,在技战术风格上形成了“跳投、快攻、全场紧逼”三大法宝,确立了“积极、主动、快速”的指导思想,促成了1959年篮球实践高峰的到来,这是我国篮球运动科学研究的第1次飞跃;1972年,在“三大球”训练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勇猛顽强、积极主动、快速灵活、全面准确”的训练指导思想,1982年杭州会议是篮球科学研究的新起点,到1984年我国篮球科学研究出现第2次飞跃,为中国篮球获得历史性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90年代是中国篮球运动实践的辉煌时期,也是篮球科研的第3次飞跃。1995年中国篮球协会和中国培养篮球研究生学会分别在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召开的“全国体院首届篮球教材建设科研论文报告会”、“纪念篮球运动传入中国(天津)100周年和全国篮球论文报告会”理论思维点深面广,从指导思想、技战术风格、科学训练与管理、发展方向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理论探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篮球科学研究体系。321 论文量分析19732002年以来,35种中文体育期刊篮球科研论文刊发量2038篇,年平均量68篇。从35种体育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发表数量的变化来看,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趋势。发表最多的是1995年的156篇。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经济浪潮的冲击;二是社会转型期各期刊以刊养刊,科研工作者的知识产权逐渐得到保护;1995年论文量第一高峰值产生的条件与纪念篮球传入中国100周年和全国体院篮球教材建设研究论文报告会有关。322研究方法分析30年来所发表的论文使用研究方法大致有6大类12种,其中运用单学科方法的高达54%,运用二种以上方法的占15%;3种以上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占26%;使用4种以上方法的占5%。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明显地提高研究对象的质量,提高了科研工作者资料收集、加工能力和科研能力,使得研究内容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在科学方法运用的对应性以及科研设计水平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科学研究的每一项新的探索,都离不开科学方法的巨大支持;体育科学的每一个新的成果,都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去推广。”3 田麦久,马启伟,张力为等.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中的方法学问题J.体育科学,1993.13 (3):1318.。 我国篮球使用的研究方法由最初阶段的经验总结、技术统计、图片分析为主,逐步发展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以录像、影片解析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运动力学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等多种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学理论在竞赛管理和技战术教学中的运用,从而使篮球科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有了显著提高。研究方法的进步使得研究内容点多面广,体现了社会学学科和自然学科之间科学方法的交叉、渗透与综合。据统计,运用计算机技术研究的论文共45篇,占论文数量的3.50%;研究的内容不仅仅涉及统计和处理,而且在体能和技战术定量化的评定和建立战术综合评判方法软件编制、篮球基本技战术多媒体CAI课件研制、科学管理等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323研究内容分析中国篮球科学研究30年来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学理论、训练理论、技术、战术、选才与体能、规则与裁判法方面共1727篇,占论文总量的84.74%,研究内容显著特征为:训练理论研究493篇,占24.19%;技术多于战术研究,分别为30.23%、13.15%;所有研究论文中,教学、训练理论研究908篇,占44.55%;选材与体能占3. 14%;反映了中国篮球运动理论思维的创新与突破,一改过去理论落后与运动实践发展的旧格局,深入到篮球运动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人格精神这一核心内容上进行有益探索,紧紧把握住“人”的本质特征,从人格精神力量、体能、心理、智力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这是篮球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32419732002年篮球科学研究状况分析3241重视对中国篮球体制创新问题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3年起陆续创办了国家体委直属领导的6所体育学院;1957年建立了我国篮球竞赛的等级制度、等级裁判员制度、运动员等级制度和教练员等级制度;70年代恢复了硕士篮球研究生招生工作,举办了高级教练员训练班;1982年以来对竞赛制度进行了新的改革。中国女篮继1983年和1984年的世界锦标赛和在第23届奥运会篮球赛两获第3名后,在1992年第25届奥运会和1994年第12届世界篮球锦标赛上又两获亚军,进入辉煌时期;中国男篮在1994年世界锦标赛上进入前8名,获得了历史性突破4 体育院校专修通用教材.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这些体制改革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步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篮球事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摆脱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观念和原有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模式的束缚和羁绊,坚持改革创新,以市场经济为向导,以社会文化需求作依托,深化篮球管理体制有序进行。1995年中国篮协推出篮球甲级联赛,首次实行主客场制;1997年成立了事业型的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强化了中国篮球协会的社会团体的群众性指导职能,重新制定了竞赛制度、训练体制以及培养竞技后备人才、教练人才、裁判人才的网络性、 长期性计划和规划,采取了建立各种运行、管理机制的一系列举措, 使中国篮球竞技运动竞赛制度与国际接轨,逐步向职业化、产业化过渡,有序地推动了篮球运动发展进程。篮球运动的科学化、社会化、职业化、产业化已成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篮球运动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同时也是中国篮球运动体制创新的一个新的热点。但根据我国当前训练工作情况来看,全国一条龙训练总体设计的落实,仍有很多困难。基层队、青年队、国家队和高校高水平队各自为战,无法很好衔接。从计划经济过度到市场经济过程中,篮球运动的训练和竞赛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都不能很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个按照企业模式共同管理的篮球俱乐部有待完善。今后全国比赛向俱乐部赛制推进,逐步实现与职业化接轨。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篮球创新体制上,如何以比赛、球员、球队为核心,遵循市场和篮球自身的规律,把职业篮球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殊行业进行管理和经营;保证CBA迅速发展的特殊政策;建立严格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与媒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拥有深谙市场运作技巧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等,这同时也是我国篮球运动科学化、社会化、职业化、产业化面临的一个新课题。3242技术和战术 技术研究论文616篇,占论文总量的30.23%;战术研究论文268篇,占13.15%。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篮球技战术教学与训练方面,为篮球运动技战术动作的对抗性、动态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及其在运动训练方面提供理论指导。此类论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层面,针对我国篮球运动员近期大赛中,技战术运用对抗能力差,主动性、攻击性、伸缩性和综合应变能力不强等,找出了与世界强队的差距,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篮球技战术攻防训练体系。3243教学理论与方法 30年来,以体育教师、教练员和科研人员为主体的研究队伍,对篮球教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发表论文415篇,占论文总量的20.36%。研究内容涉及教材教法建设与改革,技战术的科学化、规范化及系统化教学,考核与评定的标准化和定量化等,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运用计算机研制多媒体CAI课件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储存、传播和提取的方式,从多视野、多角度、多学科对篮球教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充实和发展了篮球教学理论与实践内容。3244训练理论与方法 教学与训练是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统一体,30年来在“十六”字方针的指导下,加强了训练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并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训练理论与方法论文493篇,占24.19%。论文运用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模糊数学、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以及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基础理论与方法,对训练理论、训练过程、训练效果研究运用以及运动员身心发展规律、篮球技战术结构进行研究,体现出多学科、相互交叉、综合渗透的特点。有关运动心理学研究论文共146篇,占7.16%,忽视篮球运动员心理和智力训练问题正逐步得到改观。3245选材与体能 选材与体能研究发表论文64篇,占4.27%。这项研究是篮球科学中的新成果,一改迄今为止没有制订出全国性的篮球选材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和标准,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和选拔优秀苗子的缺憾。研究指出:体能是身高、体重、年龄、知识、技能、心理、智力等的统一体,中国队要培养195cm、210cm以上的高大后卫和大前锋,弥补中国运动员体重差距大,对抗中处于不利的局面;年龄结构中,世界优秀篮球运动员的平均年龄均值为27岁,中国男子运动员相比年龄较轻,对抗中的经验、意识、节奏、时机、控制及心理承受能力等均处于劣势5 邓飞等, 中、外优秀男子篮球运动员的身高、体重、年龄结构的特征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 38(2):8.;我国女子篮球运动员的最佳年龄结构模式应在2427岁之间 6 吴晓强.论现代篮球运动员的体能结构J.中国体育科技,1996: 32(2):5556.2009级体育教育系学生学年论文要求:1、 题目自选,必须写体育专业的,如体育理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等均可。2、 论文不得网上搜索后罗列、拼凑,如字数超过论文的1/3以上,校、学院学术道德委员会一经发现,取消论文成绩。3、 本论文为2个学分。4、 论文打印稿必须在2011年6月20日前由班长王纪平、安鹏飞收齐后送交吴晓强老师。5、 A4纸打印,一式一份。论文用word格式发至王纪平邮箱1007960333并建立一个文件夹,注明姓名、学号。6、 论文字数5000字以上。摘要400字,关键词35个,参考文献一般要求10个以上。7、 未尽事宜与王纪平、安鹏飞联系。;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对运动员选才和体能提出更高要求,如选才不科学和体能不足,势必跟不上现代打法的需要。3246运动生物力学、生理、生化 篮球科学研究结合计算机、摄影机、录象机、肌电图等先进设备,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生理、生化基础知识,为篮球技术诊断、技战术创新、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运动员机体运动能力变化规律进行定量分析,对贯彻篮球训练技战术对抗从难原则、技战术对抗从严原则、技战术对抗从实战出发原则、技战术对抗坚持科学大运动量训练原则,对提高篮球运动成绩具有理论指导作用。运用生物力学、生理、生化方面理论研究发表论文28篇,占1.40%,但研究量有下滑趋势,应引起重视。3247 规则裁判与场地器材 规则裁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