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论文.doc_第1页
社会心理学论文.doc_第2页
社会心理学论文.doc_第3页
社会心理学论文.doc_第4页
社会心理学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们知道,同树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差异主要是就是个性的差异,个性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是指演员戴的假面具,心理学沿用了其含义,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稳定的心理特点的综合。个性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倾向性,表现为个体的兴趣、态度、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二是个性心理特征,体现个体之间的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个性心理特征差异主要有三个方面:气质差异、性格差异、能力差异。掌握个性差异原理,对科学选择职业着密切联系和重要的意义。 一、气质差异与应用 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等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特别表现在情绪产生的快慢,情绪体验的强弱,情绪状态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情绪变化的幅度及言语动作的速度等方面。1、气质的类型 人的气质分为四类: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心理学上叫气质类型,而每种有各自的特点: 多血质。情绪兴奋性高,外部表现明显,反应速度快而灵活。表现为情感变化迅速,对人对事易发生情绪反应。但情绪不稳定,心境变换较快,随意反应性强,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具有这种气质类型的人,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他们举止敏捷,姿态活泼,有生动的面部表情。言语表达能力和感染能力强,思维敏捷,善于交际,情感外露,但体验不深刻。待人热情亲切,但又显得粗心浮躁。办事多凭兴趣,富于幻想,缺乏忍耐力和毅力,不愿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胆汁质。其特征表现为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情绪体验强烈而持久,表现为情绪产生迅速、且带有爆发式特点。属于胆汁质类型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外倾明显。日常生活中为积极热情,易于激动,情感深刻而稳定,性情直率,精力旺盛,坚韧不拔,持久不渝,言语明确,富于表情,处理问题迅速而坚决。但自制力差,性情急躁,办事粗心,有时会刚愎自用,傲慢不恭。 粘液质。表现为情绪兴奋性和不随意反应性较低,内倾明显,外部表现少,反应速度慢但稳定性强。这种气质类型的人情感不易变化和暴露,不易激动。但当情绪一旦被引起,就变得稳固而深刻。他们行动稳定迟缓,说话慢且言语不多。遇事谨慎,三思而行。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埋头苦干,有耐久力。不够灵活,注意力不易转移。容易固执拘谨。 抑郁质。表现为情绪兴奋性低但体验深刻,不随意反应性强,反应速度慢而不灵活。具有刻板性、内倾性等特点。属于抑郁质类型的人多愁善感,情绪体验少而微弱,多以心境的方式出现。沉静、易相处、人缘好、办事稳妥可靠。遇事缺乏果断和信心,常有孤独胆怯的表现。工作易疲劳,疲劳后也不易恢复。2、气质类型与工作安排 气质无所谓好坏,也无善恶之分。每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每一种职业领域都可以找出各种不同气质类型的代表,同一气质类型的人在不同的工作岗位都能作出突出的贡献。 多血质的人适合外交工作、管理工作、驾驶员、服务员、医生、律师、运动员、冒险家、新闻记者、演员、侦察员、干警等等。不适宜做过细的工作,单调机械的工作也很难胜任。 粘液质的人容易养成自制、镇静、安静、不急躁的品质。外科医生、法官、管理人员、出纳员、保育员、话务员、会计、播音员、调节员等是他们适宜的工作 。胆汁质的人喜欢不断有新活动、新高潮出现,喜欢热闹。适合的工作如导游员、推销员、节目主持人,演讲员、外事接待人员、监督员等。但对长期安坐、细心检查的工作很难胜任。 抑郁质的人可以很好地胜任胆汁质者难以胜任的工作。 比如校对、打字、排版、检查员、登录员、化验员、雕刻、剌绣工作者、保管员、机关秘书等等都是他们理想的工作。 3、气质差异应用原则 组织中不同岗位的活动性质是不同的,在一般的工作岗位上,气质的各种特性可以起到互相弥补的作用。如有人对优秀纺织女工研究发现,属于粘液质的女工,她稳定的注意力能及时发现断头的故障,克服注意力不易于转移的缺陷;属于多血质的女工,注意力易于转移,这种灵活性弥补了注意力分散的缺陷。她们以不同的工作方式完成了同样质量的工作要求。 实际上,组织的中的每个工作岗位,对其工作人员的气质特点都有特定的要求,因此在选择职业时必须考虑个人气质类型,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气质的适应原则,当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符合其气质特点时,就比较容易适应工作,工作起来也会咸到轻松愉快。反之,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气质特点不符,适应工作就比较困难,工作起来也比较吃力。二是气质的互补原则。在一个群体中,使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在一起工作,可以起到不同气质类型间的行为互补作用,有利于工作任务的完成,提高工作效率。二、性格差异与应用 有的人诚实、正直、谦逊;有的人活泼、好动、善交际;有的人则悲观、孤僻。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内向的,也有外向的,在情绪特征上,有稳定型的,也有激动型的,在适应工作方面有的人积极进取,有的人消极被动。个体之间的差异,除了相貌、体形不同外,性格特征上的差异是最主要的差异。 1、性格差异表现。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吻合。性格差异不仅表现在性格类型上,如内倾型、外倾型、独立型、顺从型、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等,而且表现在性格特征的各个方面,一般可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包括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及对工作的态度。 性格的意志特征。它是人能否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水平的标志,表现为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目的是束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能否主动的约束自己,在困难和紧急情况下能否迅速、准确地做出抉择,以及能否以顽强的毅力把做出的决定贯彻到底。属于这方面的特征有:独立性、纪律性、组织性、主动性、自制力等。 性格的情绪特征。通常表现在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四个方面。 性格的理智特征。也就是表现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方面的性格特征。 2、性格类型与工作安排 性格与工作的关系可以说是彼此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安排工作岗位要考虑性格的职业品质,尽量使个体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性格特点相适应。另一方面,性格是在长期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约翰霍兰德把职业类型和人格类型分成六大类:社会型、管理型、常规型、现实型、调研型、艺术型。并与相应的六大类职业相对应: 现实型这种类型的人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技能的工作,这类职业特征主要是指熟练的手工工作和技术工作,即西方被称为“兰领”的职业。如木匠、铁匠、电工、车工、建筑工人、驾驶员、汽车修理等。 调研型这类人喜欢智力、抽象的、逻辑的定向任务,大都喜欢独立的工作,不愿受人督促,也不愿督促别人,不喜欢戒律严明的环境和重复性的活动。其职业范围主要是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工作主要是指各科学研究人员。 艺术型这类人感情丰富、善于想象、喜欢求异、希望通过创作独特的艺术作品来表现自我。这类职业主要指艺术创作工作,使用语言、音响、动作、色彩、造型等创造艺术作品。典型的职业如文学家、诗人、音乐工作者、演员、记者等。 社会型这类人对社会交往感兴趣,愿意出席社交场所,关心社会问题,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重友谊,愿意为别人服务,容易和人相处,但往往缺乏机械能力。相应的工作主要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教师、医生、护士思想教育工作者等。 企业型这类人性格外向、自信、精力旺盛、对冒险活动、领导角色感兴趣,具有支配、劝说和使用语言的技能,但缺乏科研能力。相应的职业范围主要是指管理、决策方面的工作。如国家机关及工作机构的负责人、党团干部、经理、厂长等。 常规型这类人对系统的有条理的工作感兴趣,喜欢整洁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习惯于按照固定的规则、方法进行重复性、习惯性的活动。这类人往往缺乏艺术创作能力。典型的职业是办公室工作,如办公室的办事员,图书管理员、打字员等 三、能力差异与应用 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总要有一定的能力作保证。能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 1能力的类型 人的能力有各种类型,通过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大类。一般能力是指各种活动都需要的一些共同能力,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智力。包括: 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一般能力的五种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各自执行不同的功能,起着各自的特殊作用。特殊能力也称职业能力,是对一般能力而言的,指在从事某种特殊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数学能力、绘画能力、音乐能力、管理能力等。加拿大职业分类词典又将特殊能力分为11个方面:一般学习能力()、语言能力()、算术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态知觉能力()、职员能力()、眼手协调能力()、手指灵活度()、手的灵巧度()、颜色分辨能力()、眼手足协调能力()。 2、能力差异运用原则 个体之间的能力差别表现在能力的水平差异和能力的类型差异两个方面。因此,在选择职业和工作安排上要注意两个原则: 一是能力阈限原则。不同的岗位对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每项工作对能力的最起码的要求,叫能力阈限。在安排工作和选择职业时必须坚持所用的人达到这个能力的最低要求,否则就无法用途工作。当然,也不是能力水平超过能力阈限越多越好,如果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远远高于工作的要求,一方面造成人才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不能使人获得成就感,不能激发工作积极性。 二是合理安排原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表现出不同的能力类型。把他们安排在他们最感兴趣和最能发挥其特长岗位上,可以极磊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能力的合理安排原则还包括了能力类型的合理搭配。在一个群众中把不同能力类型的人搭配在一起,能够起到互相弥补和相互促进的作用,有利整体效益的发挥。 我们每个人只要了解个人气质、性格、能力各自属于何种类型,也就已经找到择业的方向,最终实现职业理想 社会心理学论文 -根据动机理论 论述培养利他行为的动机和方法 利他行为(altristicbehavior)是人际交往中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通常表现于人的交往过程中,行为的发生是为了使他人受益。利用动机理论来对利他行为做了实际的论述;研究表明,培养利他行为在幼儿时期作用最大,利用模仿,表扬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利他行为的教育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一、引言利他行为是指不期望任何回报的,无偿的关心,帮助他人的行为,其中包括援助,救济,捐赠等等。营救落水者,为贫困地区,受灾地区捐赠捐物等等都是利他行为.这些行为的表现方式虽然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是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和利益,而不指望任何回报.这是区别于一般助人行为的一个重要标志.助人行为包括要求回报的行为,如送回丢失的钱包却收取了被助者的报答费;都照顾老人,希望过后得到回报等,都是在做出行为之前就对回报有一定的期望,所以助人行为不能等同于利他行为.威尔逊认为人的利他行为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是一种本能行为,例如,雌夜莺,只要它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受了伤,它就远离巢穴,拍着翅膀低旋,落在敌人面前的地上,使敌人不致发现巢穴.这个例子说明了动物都有牺牲个体去保护同类的本能,因此认为人类也理所当然地具有这种天生的利他本能.威尔逊用他的以基因理论为核心的新进化论观点欲图解释这样一种矛盾现象.学习理论认为,利他行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这种行为在过去得到了强化.当利他行为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就更有可能再次发生.除了直接经验外,人们是否做出利他行为,还受到个体对将来的奖励或惩罚期望的影响,例如能否得到社会或周围人的赞赏,自己内心是否感到受到安慰等.因此,利他行为都是通过奖励或惩罚的强化作用而学习而来的.当一个人做出某种利他行为后,如果内心感到非常愉悦,在后来的相似情境中,自然会再一次做出利他行为;反之,当个体做出某种行为受到他人的非议或其他惩罚,他很可能就不会再做出类似的行为.社会规范理论认为,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是社会规范的作用,是人们按照社会规范来行动的结果.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主要有社会责任规范和回报规范.社会责任规范是指我们对于需要帮助的人负有社会责任,我们应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社会规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人们内化了这种规范,即使没有外来的奖赏,看见别人有困难也会主动的进行帮助.回报规范也称互惠规范,它是指人们应该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并且不应该伤害那些帮助过他的人.只有少数人才不受回报规范的约束,他们具有高度依赖性的人-年幼的儿童,老人,残疾人或病人等.对于这些人,社会责任规范教育我们应该去帮助他们。俗话说的”知恩图报”.”好人有好报”就是回报规范的具体表现动机理论动机是指引起维持和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是社会影响和个体行为之间的心里媒介。 (一)动机是一种内部激素,它为个人行为提供动力,以使其维持自己的行为达到一定的目的。作为一种力它在主体内部驱使着主体向着某一目标而行动,因此,动机是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支配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在社会生活中,不存在没有动机的行为,动机和行为始终是相互联系的,对个体的行为有一定了解后,就可以了解和预测个体行为。 (二)动机为人的行为提出目标,使个体行为具有方向性。并明确其行为的意义。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所以动机所一起的行为总是指向满足需要着一方向,并明确其行为的意义动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当一个人产生某种需要是并不一定需要动机,如婴儿对饮食的需要,由于没有形成真正心理,没有目标意识,因此不能形成动机,相反,当机体有饥渴的需要,但一个人集中做某事时也会废寝忘食,因此,动机的意识性是人的动机的主要特点。(三)人的动机也有无意识的成分,当人们遇到危险时会下意识地躲开,这种动机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下引起的,属于人的本能。 二、关于动机理论的产生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学者对其认识有所不同,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本能论,学习论,需要理论。(一)本能论是指个体与生具有的或不学而会的行为,由于这种本能是“自发”的无需考虑或思考就会起作用,所以是一种在无意识领域起作用的一种心理力量。如当人的手触电时会立刻把手收缩回来,这个行为是没经过任何考虑的,通常被称为 本能的反应。(二)学习论有联结论和认知论两大学派。联结论认为人的动机和行为的产生是刺激与反应间建立前所未有的联结的过程,经过学习,使一种刺激能引起某种反应这种新联结的过程句是学习。这一理论把学习动机成习惯的行成。认知论中的强化论认为,人的动机来自于外界施加在个体身上的强化,一个人的行为所带来的不同的后果决定个体特定行为是否再次出现。强化论不强调人的头脑中所经历的过程和发生的变化,不考虑个体自身的内部过程对其外在行为的制约作用,只是注重外在的行为表现与周围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与自我强化论不同的是班度拉的自我强化论他,他认为,一是:强化论完全由个体掌握和控制,当个体想要对自己进行强化时,随时随地可以利用强化物来奖励或惩罚自己。在某中情况下,个体的自我强化所利用的强化物可能与由他人实施强化所利用的强化物有所不同。二是;个体是否对自己强化的标准和依据也是由个体自己决定的,及个体内心已经确立了一定的规范。按照这种规范,个体先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然后才决定是否对自己进行强化,以及进行积极的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同样由于对行为评价取决于个体的自我判断,因此,是否继续某一种行为是完全由个体自己所决定的。(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自身内部都具有一定的内在价值,人要求潜能的满足或得到实现是马洛斯需要理论的基本特征,在他看来内在价值是一种本能的潜能或基本需要,它的存在是通过潜能的要求而体现出来的,而潜能的发挥和实现依赖于需要的满足。因此,人的行为都是基于满足一定需要的动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次是生理需要,如衣食,睡眠,排泄等; 然后是安全需要,包括免受恐惧和焦虑,对体制,秩序,法律,规范的依赖,以及对保护者实力的要求等,第三个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即人们渴望与他人维持有感情的关系,渴望在家庭和团体中具有一定的位置,第四个层次是尊重和自尊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及个体要求他想要成为的那种人。三、培养利他行为的途径和方法 行为是由个体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决定的,这是不容置疑的。利他行为的发生,与个体内部因素及外部情境因素有很大相关。人们如能更多地表现出利他行为,对于社会则大有益处。因此如何激发和培养利他行为,就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家庭,学校,社会舆论,大众传播媒介等在儿童早期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儿童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对其人格中有利于利他动机形成的部分加以塑造,就会实现使他长大后表现出利他行为的目的.首先是家长,教师和对儿童有教大影响的人的口头引导,例如,告诉他要在生活中多帮助别人,尊重老人等等.,但是,只有口头的教导有时候并不起作用,原因是儿童没有看到相应的利他行为的榜样,在他的头脑中没有相应的形象记忆,无法在特定的情境下产生利他动机.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为他们树立榜样,如家长,教师要以身作则,时常注意做出助人行为,大众传播媒介传播助人行为的信息等,给儿童提供一种最真实的榜样.经过这个过程之后,儿童利他动机的早期社会化才能完成.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当个体的利他行为得到积极强化时,他就会做出更多的利他行为,当个体的利他行为受到消极强化时,利他行为就会减少.年幼的儿童,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使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利他行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如何使他们打破以“我”为中心的观念,更多地显示出利他行为,则显得尤为重要。儿童是以行为的情境性和依赖性为特征的,如何针对其特点寻求一条合适的途径来培养儿童的利他行为?洛克指出:由于儿童通过榜样比通过告诫学得更多,我们就可以给他们提供好的典范来教给他们更多的东西,儿童会热切地模仿有道德的人的行为。特别是当我们赞许他们这样的做法时。.例如,一个人在做出利他行为后受到了他人的奖励和称赞,那么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就会再次做出相应的利他行为;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利他行为受到了批评和嘲笑,那么他在以后的相似的情境中就不会再做出利他行为.有人曾经作过一个实验:把幼儿园的儿童分成三组,并使他们都做出一定的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