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青藏铁路简介》和《丝绸之路》整合课.docx_第1页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青藏铁路简介》和《丝绸之路》整合课.docx_第2页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青藏铁路简介》和《丝绸之路》整合课.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藏铁路简介和丝绸之路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 整合青藏铁路简介和丝绸之路,深度感受“天路”的建设者和丝绸之路的开辟者所具有的民族精神。2. 对比青藏铁路简介和丝绸之路,比较同一主题文章的相似之处,发现写作规律,进一步体会天路和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作用,为学生介绍有形的路提供服务。教学重点: 比较同一主题文章的相似之处,深度感受“天路”的建设者和丝绸之路的开辟者所具有的民族精神,发现写作规律。教学难点: 感受“天路”和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一、 回顾引入,明确目的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两条有形的名路,一条是现代的青藏铁路,一条是古代的商路丝绸之路。2、像这样的有名的道路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你们还知道哪些呢? 茶马古道(茶马互市,历史与丝绸之路一样悠久) 徽杭古道(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从这条道路上走出去的)太白古道(李白、杜甫、苏轼都曾在这条孤岛上留下足迹)剑门蜀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的就是这条路)梅关古道(古战场,陈毅将军临危写下的梅岭三章就写于此处)宜万铁路(是我国铁路史上修建难度最大、公里造价最高、历时最长的山区铁路)秦岭古道(中国南北方的重要地理分界)3、如果请你介绍这条你感兴趣的名路,又该怎样介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赏古今名路,探文化内涵通过比较青藏铁路简介和丝绸之路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发现写作的内在的规律,探究其深刻的内涵。 板书:赏古今名路,探文化内涵二、默读课文,比较异同 1、同学们,比较阅读时,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作者、体裁、内容、结构、中心、写法)板书:文章结构、写作目的(两篇文章都歌颂了人物)、写作方法2、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一下青藏铁路简介和丝绸之路的相同点,看从中你发现了怎样的规律。注意先默读课文、批注,再进行小组的交流和研讨,并将讨论的结果汇总完成手中的思维导图。3、交流讨论,体会这样写的好处。(25)请学生将讨论的结果写到黑板上,其他小组补充。 4、让我们走进课文,寻找一下写作的规律。先看对路的情况的介绍。请带领大家找到相应段落。预设:相同点:(1)路的概况(2分钟)2006年7月1日,横贯青藏高原的青藏铁路全线正式通车。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它犹如一条巨龙,穿崇山峻岭,越草原戈壁,过盐湖沼泽,奔腾在莽莽的“世界屋脊”,人们惊叹地称它为“天路”。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下面的。思考这两段在内容的介绍上有什么规律?(位置;起止点;命名。)(2)开辟前,自然条件十分恶劣。(4分钟)请两个同学带着大家读一读两课书中相应的段落。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多变,大部分地区是不适宜生存的“生命禁区”。在青藏高原上修铁路面临着高寒缺氧、终年冻土,生态脆弱等巨大困难,这些世界性难题严重阻碍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铁路、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千米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你们发现这两段文字的描述上有什么规律?(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生命禁区。)两篇课文都用了一个自然段来写道路建设和开辟之前的自然环境,这样的景物描写是为了突出什么呢?(环境描写是为了衬托人物品质服务的。)是的,两篇课文都运用环境描写是侧面衬托人物的品质。板书: 写法 环境烘托 (3)哪部分内容直接突出人物品质? 艰难历程 青藏铁路简介请大家略读第三自然段,你了解到建设者们怎样的品质?(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出示资料1:建成前美国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面对外国人的质疑,建设者们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呢?你从哪里知道的?从中你又体会到建设者们怎样的精神?(爱国、民族荣誉感) 板书:爱国小结:为了建设这条铁路,数十万各族同胞远离亲人,奋战在这荒凉恶劣的高原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勇敢、坚强、智慧和对祖国、对藏族人民深深的热爱)才彻底改写了“出国易,入藏难”的历史,西藏才真正走向繁荣富裕。让我们再来看看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哪几自然段写的是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5-8)看,这两段,是张骞开辟丝绸之路过程中新街描写最细致的内容,老师把它摘录出来,我们看看这两段描写中,张骞表现出来的品质与青藏铁路建设者们的精神有哪些相同之处?出示: 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他们在一个黑夜里逃走了。 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小结:是的,就是为了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为了开辟丝绸之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板书:写作目的坚持不懈、不畏艰辛、智慧、爱国(4)两条古今名路,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呢?(3分钟) 先看青藏铁路:青藏铁路的建成沟通了西藏、青海和内地的联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条钢铁大动脉的贯通,彻底解决了人员和物资“进藏难”“出藏难”的问题,必将有力地促进藏族人民与其他各族人民的交流和友谊,促进西藏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因此,这条铁路又被各族人民誉为团结路,发展路,幸福路。如果请你用两个词语来叔叔这条路的作用,你选择那两个词语?沟通的是什么?促进的是什么?我们再来看看丝绸之路有这样的作用意义吗?后来,汉朝政府在张骞走过的路上设置了四个郡,这条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四郡,一直通向印度、西亚乃至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就畅通无阻了。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灌溉技术、炼钢技术和四大发明开始陆续西传。西域的胡萝卜、葡萄、汗血马以及乐器、佛教、绘画艺术也传到了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小结:看似是一条有形的道路,透过这条路,它背后承载的是建设者或开辟者的一种精神,而由这条路的建成或开辟所带来的物质上的交流,精神、文化、信仰上的融通,便是路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这些终将写进历史,成为永恒的篇章。时隔两千年后的今天,丝绸之路的开辟距今大约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丝绸之路还在谱写着新的篇章,你们知道吗?今年的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就在北京召开。让我们了解一下资料2“一带一路”就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就是一条有形的路,一种精神、一段历史!三、介绍名路,学以致用(2分钟)1、了解了两篇文章的相同点,现在如果让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