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第一学期阶段测试试题.doc_第1页
高三政治第一学期阶段测试试题.doc_第2页
高三政治第一学期阶段测试试题.doc_第3页
高三政治第一学期阶段测试试题.doc_第4页
高三政治第一学期阶段测试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政治第一学期阶段测试试题高三政治本试题分为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两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第一卷 选择题(50分)注意事项:1. 使用答题卡的学校,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填写在答题卡上;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涂黑;若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涂其它答案.2. 未使用答题卡的学校,考生将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卷上。3. 考试范围: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二年级(上)全册。4考试目的:哲学常识复习检测。一. 本卷共25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哲学是 (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科学之科学C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D世界观的理论体系2.爱因斯坦指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显然,哲学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这说明: (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汇集 B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C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D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3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4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途径或方法是: ( )A从本体论和认识论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C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D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5哲学家依照他们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而形成了两大阵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两大阵营划分的标准是: (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C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D对意识有无能动性的不同回答6赫拉克利特指出,“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这是一种: ( )A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7“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它由体温推动,由食料支持。没有食料,心灵便渐渐瘫痪下去,突然疯狂地挣扎一下,终于躺下,死去。”这里所表达的观点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8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既有社会历史和阶级的根源,也有认识论上的根源。唯心主义哲学产生的认识论根源主要表现在: ( )A把感觉当作主客观之间的屏障 B把绝对精神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绝对C把感性当作主客观之间的中介 D把主观精神夸大为派生物质的根源9“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对世界本原和统一基础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认为: (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是从各种实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的可感知性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10认为“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这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1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1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突出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B都是诡辩论的观点,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未能看到静止C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D前者是诡辩论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13“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这一诗句体现了: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14“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的观点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诡辩论C辩证的看待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D透过现象看到了运动的本质15人在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光阴似箭”;在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这两种相反的状况表明: ( )A时间的特征是人的体验 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16中国古人说:“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 )A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D事物的本质是由现象展示的17广州人在饮食上喜欢追求新异,对菜肴的名称更是讲究。前几年桌桌流行“发财”(发菜一种黑绿色藻类植物,没有特殊的食用价值,但对环境保护影响巨大),现在则是逢酒席必上“生财”(生菜)。吃发菜以求“发财”,吃生菜以求“生财”,从哲学上看这种做法否定了:( )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C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事物的联系的多样性1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C质量互变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19“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 )A是诡辩论的观点 B是形而上学的观点C是相对主义观点 D是辩证法的观点20发展揭示了新陈代谢这一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发展的本质是:( )A变化 B增加 C创新 D运动21“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一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世界处于运动不居的状态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C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D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22“守株待兔”的故事中农夫的错误从哲学上讲是:( )A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没有在事物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 D把事物运动中的偶然联系当作了必然联系23黑格尔认为:“举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这尺度就会招致沉沦和毁灭”。这句话的哲学意义是:( ) A任何事物的质的规定都具有不确定性B质总是一定事物的质,脱离一定的事物,质也就不存在了C度是判断事物是质变还是量变的根本标准D度与是事物的量相统一的界限24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认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普遍和特殊的关A. B. C D.25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第II卷非选择题(50分)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50分)26、某乡政府接到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为加快水产养殖步伐,每新开挖养鱼池不得少于10公顷但该乡政府认为,本乡地势高,往年常旱,不适于挖田养鱼。该乡政府又根据近两年市场上棉花、蔬菜的需求渐增的趋势,最后决定:扩大棉花、蔬菜种植面积,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全面拓宽疏通生产河道。当年旱情严重,新开挖修好的生产河道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种植棉花、蔬菜的经济效益比往年大大提高。运用辩证唯物论的道理说明该乡政府决策的正确性。(20分)27党的十六届三十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分)请分析说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哲学依据和现实依据。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台湾前“总统”李登辉以“戒急用忍”政策阻挠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台湾当局领导人上台以来,也延续了这一政策,从而使台湾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受到钳制,也是构成了过去一年来台湾经济严重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材料2 2001年7月22日至8月26日,台湾当局的“经济发展咨询委员会”召开会议。这次会议刚达成一些关于两岸经贸的共识,而以吕秀莲为代表的一些顽固的“台独”分子却气急败坏地极力反对抛弃“戒急用忍”政策。2002年1月13日,台湾当局领导人公然宣布,将于2002年在台湾民众的旅行证件上加注英文“台湾”字样。此举在岛内外掀起轩然大波。 回答:(1)材料1体现了什么哲理及政治常识道理? (15分) (2)材料2说明了什么问题? (5分)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5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DDCCBBBDBADCB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ADBBDBCCDCAC 二、非选择题。26、答案要点(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告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2分)(2)某乡政府的决策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科学的决策,(2分)因为该乡政府认为上级指示不适用于本地实际,不能生搬硬套,(2分)该乡政府根据本乡地势高、常有旱情的特点,没有盲目发展水产业,而是发展种植业,拓宽疏通生产河道,坚持了从本地的客观实际出发,决策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统一,(2分)该乡政府从市场的棉花、蔬菜的需求变化出发,改变原有种植结构,其决策符合变化了的实际,做到了主观和客观的历史的统一。(2分)27、【答案要点】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因此,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把人的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是这一原理的具体体现。(5分)(2)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就要坚持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正是认识和利用地理环境、生态、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5分)(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不能脱离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是经济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标志。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都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因此必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5分)(4)现实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发展问题。主要表现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民的卫生健康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城乡差别及社会各阶层差别进一步扩大;生态环境恶化,人的全面发展被忽略。因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5分)28、答案要点(1)哲理:体现了因果联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