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ck变换器设计.doc_第1页
buck变换器设计.doc_第2页
buck变换器设计.doc_第3页
buck变换器设计.doc_第4页
buck变换器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题 目 Buck变换器设计学 院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专 业 自动化年 级 2012级学 号 222012321042094姓 名 郑继伟同 组 人 付镜锋指 导 教 师 何强 黄巧莉成 绩 2014年 07 月 26 日学习资料1 引言12 PWM控制器设计12.1 PWM控制的基本原理12.2 控制电路设计33 buck变换器主电路设计53.1 主电路分析73.2 反馈回路设计94 buck变换器控制器设计104.1 系统分析104.2控制器设计124.3控制器实现144.4 缓冲电路设计155 问题和总结17参考文献:18附录:18Buck变换器设计1 引言直流-直流变流器(DC-DC Converter)的功能是将直流电变为另一固定电压或可调电压的直流电,包括直接直流变流电路和间接直流变流电路。直接直流变流电路为称斩波电路(DC Chopper),它的功能是将直流电变为另一固定电压或可调电压的直流电,一般是指直接电变为另一直流电,这种情况下输入与输出之间不隔离。间接直流变流电路是在直流变流电路中增加了交流环节,在交流环节中通常采用变压器实现输入输出间的隔离,因此也称带隔离的直流-直流变流电路或直-交-直电路。降压斩波器的原理是:在一个控制周期中,让V导通一段时间ton,由电源E 向L、R、M供电,在此期间,uoE。然后使V关断一段时间,此时电感L通过二极管VD 向R和M 供电,uo0。一个周期内的平均电压。输出电压小于电源电压,起到降压的作用2。2 PWM控制器设计本组设计要求:Buck DC/DC变换器。电源电压Vs=12-18V,开关频率38kHz。要求输出电压Vo=9V;电感电流不断流,需要完成完成闭环设计(实现补偿网络)和MOSFET的。2.1 PWM控制的基本原理1PWM控制就是对脉冲的宽度进行调制的技术。即通过对一系列脉冲的宽度进行调制,来等效地获得所需要波形(含形状和幅值)。在采样控制理论中有一条重要的结论:冲量相等而形状不同的窄脉冲加在具有惯性的环节上时,其效果基本相同,冲量即窄脉冲的面积。效果基本相同是指环节的输出响应波形基本相同。上述原理称为面积等效原理。图1 形状不同而冲量相同的各种窄脉冲图2 冲量相同的各种窄脉冲的响应波形以正弦PWM控制为例。把正弦半波分成N等份,就可把其看成是N个彼此相连的脉冲列所组成的波形。这些脉冲宽度相等,都等于/N,但幅值不等且脉冲顶部不是水平直线而是曲线,各脉冲幅值按正弦规律变化。如果把上述脉冲列利用相同数量的等幅而不等宽的矩形脉冲代替,使矩形脉冲的中点和相应正弦波部分的中点重合,且使矩形脉冲和相应的正弦波部分面积(冲量)相等,就得到PWM波形。各PWM 脉冲的幅值相等而宽度是按正弦规律变化的。根据面积等效原理,PWM 波形和正弦半波是等效的。对于正弦波的负半周,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得到PWM波形。可见,所得到的PWM 波形和期望得到的正弦波等效2 。 图3 用PWM波形代替正弦波2.2 TL494的时序当锯齿波电平死区时间控制电平时,死区时间比较器输出高电平。当锯齿波电平反馈/PWM输入电平时,PWM比较器输出高电平。死区时间控制电压和反馈/PWM输入电压,二者中较高的电平控制触发器时钟宽度。当输出控制电压=H时, Q和时钟信号均为0时,Q1基极获高电平导通, /Q和时钟信号均为0时, Q2基极获高电平导通,两管轮流导通,称为推挽工作方式。当输出控制电压=L时,时钟信号为0时, Q1和Q2基极获高电平导通,两管同时导通,称为单端工作方式。图4 TL494时序图2.3 控制电路设计PWM控制芯片TL494是频率固定的PWM控制器,主要为开关电源控制器而设计。其具有:【2】完整的脉冲宽度调制控制电路 片上的振荡器可以工作在主动模式和被动模式 片上集成误差放大器 片上集成 5.0V 基准电压 可调整的死区时间控制 输出晶体管输出和灌入电流可达 500mA 输出控制可用于推挽式和单端式 低压锁定控制电路使用PWM控制芯片TL494来产生开关控制信号。其原理图如下:图5 PWM控制原理图和工作波形图6 TL494内部框图图7 PWM控制电路接线图表1 PWM控制电路器件清单序号名称数量备注116脚IC插座12CT电容16823电位器24死区电阻15.1k512号引脚电容1104612脚与7脚去耦电容1电解电容用以上器件,将PWM控制电路焊接完毕之后,调试过程中发现,不管如何调节电位器RT,开关频率始终在几百Hz,距离要求的38kHz相差甚远。便怀疑是焊接过程出现了问题,用万用表检查各个触点,发现与6号脚连接的电位器的中间端应该接地,却接在了电源线上面,修正了这一错误之后。电路运行正常。调试电路,得到TL494芯片的5号脚出现锯齿波,9和10脚出现方波。由本组实验要求,开关频率为38kHz,调节6号脚的电位器直至开关频率为38kHz。图8 方波3 buck变换器主电路设计3.1 主电路分析图9 主电路开环控制图 (1) (2)将最小电流值取0.5A,电源电压取18V。通过(1)(2)两公式求得Lmin=164uH又根据领的磁环尺寸得知,其:AL=93(3)Nmin=29计算得知,最少需缠绕漆包线29圈,实际缠绕过程中,为了使电感尽可能地大一些,提高实验的成功率,缠绕了59圈。表2 电感参数表磁环型号ALNN实际理论电感实测电感KT106-269329 59164uH332.5uH表3 开环控制参数表名称 数值型号CT6.67nF682RT 4.76kEOS T二极管VDSR2100MOSFETIRF530N驱动电阻Rg305W30J滤波电容1977uFLXZ去耦电容Bb45uFS7C用以上元器件将开环控制电路焊接完毕之后,经过调试未发现问题,顺利测出了开环的各项数据,通过调节电位器W1,改变占空比,测得开环情况下,各数据如下表所示:表4 开环测试表输入电压 占空比 3号脚电压(v) 理论输出电压(v) 实际输出电压(v)18v03.500.00.0718v0.053.380.90.5318v0.13.291.81.1118v0.32.845.43.7118v0.52.159.06.6618v0.71.6312.69.5718v0.81.4114.410.7618v最大0.715.611.923.2 反馈回路设计系统框图如下:图10 Buck变换器系统框图主电路图如下:图11 主电路图整个Buck电路包括Gc(s)补偿器,Gm(s)PWM控制器,Gvd(s)开环传递函数和H(s)反馈回路。给定量R(s)(既TL494芯片2号脚电位器所对应电压)与反馈量H(s)(既与比较产生的偏差通过bode图法得到控制器Gc(s)校正后来调节PWM控制器的波形的占空比,当占空比发生变化时,输出电压即作出相应的调整,来消除偏差。降压变压器闭环连接电路图为:图12 反馈回路和补偿器反馈回路既H(s)取0.164,既为0.164。取Ry为10K欧姆,Rx为51K欧姆。一端接地。4 buck变换器控制器设计4.1 系统分析把TL494芯片占空比调到最大(调节2号脚电位器,当占空比恰好变小那刻)5号脚锯齿波所对应的峰值电压即为实验所需数据Vm的值,实验测得为3V。开环下,传递函数Gvd为: (4)带入数据得:(5)原始回路增益函数为: (6)带入数据得: (7)用MATLAB得开环下系统的伯德图为:图12 开环传递函数的伯德图由图很容易知道,此系统不稳定,需要加入控制器,使系统稳定。4.2控制器设计补偿器的传递函数为: (8)补偿网络有两个零点、三个极点。零点为: (9) (10)极点为:为原点, (11) (12)频率与之间的增益可近似为: (13)在频率与之间的增益则可近似为: (15)考虑达到抑制输出开关纹波的目的,增益交接频率取 (为开关频率)开环传函的极点频率为,将两个零点的频率设计为开环传函两个相近极点频率的,则: (16)将补偿网络两个极点设为以减小输出的高频开关纹波。 (17) (18)根据已知条件使用MATLAB程序(源代码见附录)算得校正器Gc(s)各元件的值如下:取 R2=6*104欧姆 H(S)=0.164算得:R1=6000欧姆 R3=25欧姆 C1=442e-09F C2=1e-9F C3=442e-9F补偿器伯德图为:图13 补偿器的伯德图加入补偿器后:图12 加入补偿器后系统的伯德图相角裕度到达91.8度,幅值裕度到达30分贝,符合设计要求。(所用MATLAB程序见附录)4.3控制器实现电位器W1的中间引脚(电位器的2号引脚)原来接TL494 3号脚,现在变为接与2号脚相连的R1的输入端。按照计算所得的数据连接电路图,调试运行良好。在数据测试的过程中,不但测试了输出为9v,还测试了输出为8v,以及纹波电压等数据,详细见下表:表5 闭环测试表电源电压(v) 设定值(v) 理论输出(v) 实际输出(v) 误差 121.4798.18 9.1% 131.4798.446.2%141.47 98.485.7%151.47 98.505.6%161.47 98.51 5.4%171.47 98.51 5.4%181.47 98.52 5.3%191.47 98.54 5.1%141.17 87.50 6.2%151.17 87.67 5.4%161.17 87.66 5.5%171.17 87.66 5.5%181.17 87.67 5.4%纹波电压:v=8mv4.4 缓冲电路设计 反馈回路完成之后,经过何老师验收通过。之后,我们又做了MOSFET的RC缓冲电路。缓冲电路是并联在半导体开关管上起保护和改善开关性能的电路。作用如下:【4】 1)降低或消除电压、电流尖峰;(2)限制 dldt或 dVdt;(3)使系统运行在安全操作 区(SOA)内;(4)把开关功率损耗转移到电阻或有用负载上;(5)降低总 的开关损耗 ;(6)通过钳位 电压 和电流振荡降低 EMI。 通过查阅资料和计算,我们将一个1nF的电容和10欧姆的电阻串联起来之后,并联在MOSFET上。做了缓冲前后的输出电压分别如图12和图13.可以看出,做了RC缓冲之后输出电压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图13 缓冲之前输出电压波形图14 缓冲之后输出电压波形4.5 闭环控制原理校正原理:由于H(s)=0.164,故:Rs=0.164*Vo.例如当2号脚电压为1V时,期望的输出电压即为6.10V。当系统输入电压调高或者调低时,输出电压Vo通过反馈回路与给定信号比较,产生的偏差输入校正器。校正器通过积分作用产生补偿信号在输入PWM控制器,使PWM控制器的误差信号做出相应变化。当输入电压调高时,变低,开关信号的占空比随之变小,输出电压Vo保持不变。当输入电压调低时,变高,开关信号的占空比随之变大,输出电压Vo保持不变。接上反馈回路和补偿器后,调节2号脚电位器使给定电压为1.47V。期望的输出电压为9v。实际输出电压,由于MOSFET问题无法达到这个值。比预设值偏小一点,详见闭环测试表。5 问题和总结课程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1. 在焊接电路板时,为了避免电路的干扰问题,尽可能地减小杂散电感和杂散电容【4】接线要尽可能的短,元件要适当的远离。2. 在接线的过程中,为了方便检查,我们接地线用了统一的黑色,电源线用了红色。而中间接线通用了黄色。总结:大二暑假,我们开始了电力电子课程设计课程。此次电力电子课程设计我们组虽然完成的比较快,只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加上验收有仅仅花了两天多一点的时间。但是,在这几天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这次课程设计是对我们所学课程的一次检验,更是一次实际应用。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使我们对“电力电子技术”还有“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使我们不单单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使我们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更让我们看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差距,锻炼了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次课程设计过程中,我遇到的问题还是很多的。一开始拿到这个题目时,不知道如何下手,课本上涉及这部分的原理知识比较少,光靠自己所学的知识根本解决不了,我们去图书馆以及网站找了很多资料,包括焊接电路时的要点,以及要注意的东西。电路调试的过程中,要学会保护自己电路板以及上面的器件,避免让其大电流长时间工作等等。很多都是课本上没有的东西,但是在这次课程设计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使我感觉特别充实。然后在做设计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深刻,掌握得不牢固,以后还要努力。通过这次课设,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也锻炼了自己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能力,受益良多。注:验收文件分散在了论文中,没有单独列出。参考文献:1 王兆安,刘进军.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2 李牛,Motorola TL494手册.3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4 杨凤彪, 杨怡君, 闫英敏, 赵霞.RC缓冲电路的优化设计.2008.5附录:所用MATLAB程序代码如下:clc;clear all;%LCfsVmVgRHVoIo%dIdI_maxduL=332.5*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