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ppt_第1页
第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ppt_第2页
第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ppt_第3页
第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ppt_第4页
第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儒家文化 第1课 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 孔孟之道 C 儒学经学化 B 第2课 宋明理学 朱熹的理学 B 王守仁的致良知第5课儒家文化的传播 辐射东亚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 儒家强调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学思结合 的教育教学思想 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 儒家提倡 孝 仁义 诚信 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3 儒家强调 正身自省 重义轻利 加强道德修养 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 使市场经济健康 正常 有序的进行 4 儒家提倡的 仁 德治 民本 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的发展 5 儒家主张的 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 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1 伦理关系凝固化 绝对化 三纲五常 家长专制 成为人身压迫 精神虐杀 压抑了人的个性 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 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 2 思想大统一 造成国民愚忠愚孝 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 这也和历代帝王的意志合拍 被其利用 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 3 重视儒家经典学习 不重视科学技术 限制了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儒家文化 发展演变过程 对外 明末以来 儒学远播西方 在西方引起了很大反响 东亚 传入越南 朝鲜和日本等国 形成了 儒家文化圈 西方 影响 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家族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相辅相成 对古代中国的社会观念 行为规范 政治思想 法律制度等有极为深刻的影响 对内 第一阶段 先秦儒学 孔孟之道 第二阶段 两汉经学第三阶段 宋明理学 先秦儒家 背景 经济 政治 阶级 文化 生产力大发展 井田制崩溃 分封制崩溃 周王室衰微 诸侯纷争 社会动荡不安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士 阶层活跃 思想自由 社交频繁 私学兴盛 代表人物及思想 孔子 礼 仁 义 孟子 仁政 伦理观 民本 荀子 政治 伦理观 主要思想 评价 主要思想 评价 主要思想 评价 礼 含义 孔子认为必须重建周礼的权威 遵循宗法制度的原则 目的 以 礼 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 使社会成员安分守己 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 才能消除人欲横流 名分紊乱的时弊 仁 复礼 的关键在于 为仁 地位 仁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以 仁 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含义 仁 就是 爱人 尤其是爱自己的亲人 为 仁 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 首先是孝顺父母 敬爱兄长 然后由近及远 推而广之 目的 若能形成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叙 朋友有信的状态 便能恢复礼制 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义 含义 孔子以 义 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 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 礼 的规范和 仁 的精神 就是 义 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 1 孔子 我们应如何评价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 仁 具有民本思想 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他主张维护周礼 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具有保守性 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他首倡私学 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他编订古籍 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2 孟子 主要思想 仁政 将孔子 仁 的观念发展为 仁政 学说 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 推行仁政 结束连年战乱 民不聊生的局面 民本 提出 民贵君轻 伦理观 主张 性本善 是儒家道德准则仁 义 礼 智的基础与开端 评价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促进生产发展 具有进步意义 影响深远 由孔子创立 孟子继承 发展的儒家学说 后人习称 孔孟之道 3 荀子 1 伦理观 性恶论 2 主张 礼 法 并用 更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 3 政治主张 礼法兼治 王霸并用 君舟民水 荀子的思想强化了孔子的 礼治 观念 并融合了法家思想 在后世也有不少影响 主要思想 评价 两汉经学 背景 特点 影响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致力于建立一个大一统国家 需要新的统治思想 董仲舒新儒学体系 大一统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 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政治 伦理观 思想上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以儒学为基础 兼采法家 道家 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具有神学色彩 1 对当时 对加强西汉中央集权 防止分裂 具有进步意义 适应了西汉社会的发展 2 对后世 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和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第一课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历史背景 政治 1 周王室衰微 分封制崩溃 2 诸侯纷争 战争不断 整个社会处于动荡纷乱之中 经济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 井田制崩溃 封建经济兴起3 阶级 士 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 文化 思想自由 社交频繁 私学兴盛 孔子 前551 前479 子曰 仁者爱人 论语 雍也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论语 颜渊 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 子路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 卫灵公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论语 八佾 礼 他认为必须重建周礼的权威 遵循宗法制度的原则 目的 以 礼 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 使社会成员安分守己 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 才能消除人欲横流 名分紊乱的时弊 仁 复礼 的关键在于 为仁 地位 仁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以 仁 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含义 仁 就是 爱人 尤其是爱自己的亲人 为 仁 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 首先是孝顺父母 敬爱兄长 然后由近及远 推而广之 目的 若能形成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叙 朋友有信的状态 便能恢复礼制 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义 孔子还以 义 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 含义 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 礼 的规范和 仁 的精神 就是 义 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 1 孔子 孔子之政治思想 1 仁 仁者爱人 2 礼 克己复礼 3 德治 为政以德 孔子之伦理思想 忠恕 之道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我们应如何评价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 仁 具有民本思想 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他主张维护周礼 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具有保守性 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他首倡私学 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他编订古籍 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孟子的思想 孟子 约前372 前289 名轲 邹 今山东邹城市 人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 公孙丑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孟子 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孟子 滕文公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孟子 梁惠王下 2 孟子 主要思想 仁政 将孔子 仁 的观念发展为 仁政 学说 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 推行仁政 结束连年战乱 民不聊生的局面 民本 提出 民贵君轻 伦理观 主张 性本善 是儒家道德准则仁 义 礼 智的基础与开端 评价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促进生产发展 具有进步意义 影响深远 由孔子创立 孟子继承 发展的儒家学说 后人习称 孔孟之道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君者 舟也 庶人者 水也 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荀子 荀子 3 荀子 1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2 性恶论 4 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 王霸并用 君舟民水 3 礼 法 并用 更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 荀子的思想强化了孔子的 礼治 观念 并融合了法家思想 在后世也有不少影响 主要思想 评价 比较孔子 孟子 荀子思想的异同 爱人 为政以德 性相近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仁的思想 民本思想 人性论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 形成 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 经孟子 荀子的总结 改造与发展 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 特点 1 儒家思想较为完整 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2 没有严密的理论 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3 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董仲舒的新儒学 背景 1 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 边境不宁 土地兼并问题困扰着西汉统治者 要求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2 强大的西汉需要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专制统治 汉武帝继位以后 锐意进取 经营开拓 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 这成为儒学地位迅速上升的契机 两汉经学 董仲舒 前179 前104 政治的统一要求思想的统一 天子受命于天 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 天意之所予也 与天同者大治 与天异者大乱 故为人主之道 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今师异道 人异论 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 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春秋 大一统者 天地之常经 古今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 1 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 2 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内容 1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的需要 3 仁政 限民名田 薄赋敛 省徭役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4 三纲五常 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 特点 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 兼采法家 道家 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具有神学色彩 影响 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 独尊 地位 成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官方意识形态 儒家典籍被称为 经 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 称为 经学 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和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措施 规定五经 设五经博士 在长安兴办太学 教授经学 合格者可做官 各郡县设学校 设经师讲学 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影响 1 消极 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 积极 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国家大一统 西汉后期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 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罢黜百家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孔子仁的思想 是建立在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统治的基础上的 代表贵族阶级利益 包含了对人民的同情 但不适用于分裂时期 而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则建立在维护封建统治基础上的 董仲舒将孔子的思想进行了一定的改变 使其适用于当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