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句解读.doc_第1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句解读.doc_第2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句解读.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程子曰:“亲,当作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后,与后同,后放此。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虑,谓处事精详。得,谓得其所止。南怀瑾“大学的道,首先在明白明德的修养,然后才能深入民间做亲民的工作,达到极其圆满的至善境界”。自立立人而达于至善第一,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所谓春秋末期、战国先期的阶段,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来就儒、道并不分家的一个道统时代。即使诸子百家之说,也都是标榜一个“道”字作定点。大学作者曾子,就生在这个时代,而且在孔门七十二贤之中,他是传承道统心法的中坚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在政治系统、社会风俗习惯上,至少表面上还是宗奉周朝皇为中央,尤其在文化习俗上,还是以周礼为准。所谓子弟八岁入小学,到束发而冠的十八、二十岁,再进习成人之学,也就是准备作一个真正大人,已经不是童子的细(小)人了。那么,大人之学所教授的,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人伦之道是什么呢?那就是先要明白这个“明德”。所以这一句书里有两个明字,第一个明字当动词用,第二个明字当形容词或名词用。这种用法,在上古时代,是很平常的。例如:父子,子子,亲亲等,都是把第一个字当作动词,第二个才是名词。就是说:对父亲而言,要做父亲的本分;对儿子而言,要做儿子的本分;对自已的亲人而言,要做到对亲人的本分。了解了以上的道理,同时也可以知道我们上古传统教育的主要宗旨,就是教导你做一个人,完成一个人道、人伦的本分。不是只教你知识和技能,而不管你做人做得好不好。因为做工、做衣、做小贩、做官、做学者、做皇帝,那都是职业的不同。职位虽不同,但都须要做人,才是本分。你的职业职位果然荣耀值赫,而人都做不好,做人不成功,那就免谈其他了。第二,“大学之道”的道,是根本,也可以说是体。“明德”是由道的致用,是从道体出发的心理和身体力行的行为。“亲民”是由个人学问的道和德的成就,投向人间,亲身走入人群社会,亲近人民而为之服务。这便是明德立已以后,外用到立人的目的。最终的结果。无论是个人立已的明德,或是外用立人的亲民,都要达成“至善”的境界。第三,如果我们照这样的说法,怎样才可以表达得更明白一点呢?那只有用“因明”(逻辑)的办法,借用相似的比类做譬喻、做例子,或者可以比较明白一点。怎样借譬呢?那只有向邻居的佛家去商量,暂借用佛学来做说明了!自觉觉他而觉行圆满佛,是古代印度梵文“佛陀”的简译。佛是什么在中文捥诰:余者,觉也。觉个什么?觉悟心性的自体。怎样才能自能自觉心性自体成佛呢?那必须先要修行大乘菩萨道的功德,所谓:自利(等于儒家的自立)、利他(等于儒家的立人),达到福(功)德资粮圆满,智资粮圆满,可以成佛。所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就叫作佛。如果用佛学来比方儒家学说,佛就是圣人的境界,菩萨就是贤人的傃界。菩萨是梵文“菩提(觉悟)萨埵(有情)”的简称,中国初期的翻译,丟叫做“开士开车”大士“。我们借用了佛学这个比例来说明大学的“大学之道”。那么,昌明德是自觉,亲民是见他。止于至善便是觉行圆满而得道成圣了!这样一来,恰恰如道家的列子所说:“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亲民考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氓也。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谷梁传成公元年民就是指百姓。众萌者,需要引导 教育的对象。检索论语中的民,可以看到,说文对民的解释和论语中“民”的语境大致符合。其中有使民,有养民,有务民,有因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恐怕就是最具体的亲民例子了吧!但是为什么儒家不说“亲民”?这个亲字,有主动靠近的意思。1/泛爱众而亲仁 2/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我们知道,儒家定等级,别亲疏,说统治者主动靠近百姓,这是阿而不是亲。总之,统治者使民,有养民,有务民,因民等等,我们从这个话中马上明白儒家是怎么治理国的,王船山说:天下下多妄言。什么叫妄言,就是乍听下来,说得多漂亮,但是一旦人们仔细搜寻其中的做事方法,其中的逻辑关系,漏洞百出,华而不实。论语一书,孔子不打妄语,不说妄言,你可以仔细体会,他的每句对答,都有方法论在里面。使民,有养民,有务民,因民,不说亲,而亲在其中矣!为什么是新?首先有文献学依据:程子曰:“亲,当作新。”,事实上他的解释是有文献学依据的,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他也不是想当然。从此,你可以感受古人经学遵循什么方法。而今天,我们学经很多人抛弃文学横竖间的参照,抛弃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