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试 行)中医药科室建设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科室的合理设置、中医药设施设备的必要配备,满足中医药科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功能需求,营造社区中医药服务氛围,促进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发展。一、中医药科室设置(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规设立中医诊室、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作为中医临床科室;在此基础上,有中医药特色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保健馆、治未病室。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 中药房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中药饮片品种300种以上,中成药品种80种以上。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药房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中药饮片品种350种以上,中成药品种100种以上。配备煎药机,能够为患者提供代煎中药服务。3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馆、名老中医社区工作室。(二) 社区卫生服务站1设置1个中医诊室,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中医诊断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2设置中西药房和煎药室,中药饮片品种200种以上,中成药品种50种以上。配备煎药机,能够为患者提供代煎中药服务。(三)设置要求1中医临床科室要集中设置,能够相对独立的综合开展中医药服务。2中医科、中医馆采取传统风格的建筑装修,营造古色古韵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诊室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少于8平方米,一人一诊室,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和保护病人隐私的服务理念。4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训练室、养生保健室每床设置轨道式遮隔帘或移动式屏风,保护病人隐私。5按照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设置中药煎药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煎药室面积不少于4平方米,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煎药室面积不少于8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煎药室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煎药室要有换气设施。6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中医药服务区设立中医名人塑像,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塑像、宣传版面、电子屏等多种形式介绍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适宜技术等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古代健康养生诗词;社区卫生服务站悬挂古代中医名人画像、中医养生保健图、中医适宜技术图、中医健康知识宣传等。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诊室、中药房创造条件逐步实施信息化管理。建立中医医师工作站、中药房管理系统,开展中医药服务“六位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实施与预防保健、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实时交互、自动更新、统计分析、动态管理。二、设备配置(一)基本设备每个诊室的办公桌、办公椅讲究古色古香,体现中医文化氛围,并常规配备脉枕、听诊器、血压计、诊查床、器械柜、出诊箱等。(二)中医设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配备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推拿治疗凳、针灸器具、火罐、TDP神灯、中药雾化吸入设备、刮痧板、电针仪、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颈腰椎牵引设备、药物足疗盆、中药熏蒸设备等,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诊疗需求在上述设备基础上增加配置,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置6项以上。(三)中药房设备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药品柜)、调剂台、药戥、电子秤、消毒锅、标准筛、煎药机、包装机等,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冷藏柜。(四)配置原则1. 基本设备按照诊室数量配置。2. 中医设备按照中医科室设置情况配置。3根据中医专科(专病)工作需要可增加设备配置。三、其它(一)设立卫生技术人员信息公示专栏,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将中医药人员与西医药人员分别公示,要在醒目位置公示名老中医社区工作的具体时间。(二)在候诊区醒目位置免费提供中医药健康教育处方和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防治手册等。(三)医务人员生活区与诊疗区分开。中医药人员配备及培训一、从事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工作人员范围(一) 中医类别医师,包括聘任的和公立医院支援、巡诊的。(二) 接受过系统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师。(三)从事中药饮片调剂的药剂人员。(四) 负责中医诊室和病床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二、配置原则(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医师数应占医师总数的20%以上,保证每个中医诊室(含针灸室、推拿室等)配备至少1名中医类别医师,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医师数应占医师总数的50%以上。(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聘任至少1名副高级职称以上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三)社区卫生服务站按照中医诊室(含针灸室、推拿室等)数量配置中医类别医师,没有中医诊室的,应有系统接受过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的临床类别医师。(四)从事社区中药饮片调剂工作的药剂人员应具有中药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三、培训方式及要求(一) 按“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缺什么,补什么”的继续教育;建立脱产与半脱产相结合、在职与学历教育相结合、机构内与机构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社区中医药人员培养机制。积极参加省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未参加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或认可的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类别医师,应参加岗位培训,参考学时500学时(理论教学300学时,实践教学200学时),取得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每年选派业务技术人员到区级以上中医院进修学习不少于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5,每季度组织开展一次三基三严培训考核,邀请名老中医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一年不少于三次。组织中医药业务骨干外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提高技能。(二)组织开展疑难会诊讨论、拜师跟师学习、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各类竞赛、参加学术会议等。(三)建立1-3个责任医师团队,在社区、家庭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医药“六位一体”特色服务。(四)按照国家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要求,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少于6项,社区卫生站不少于4项,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位中医师掌握适宜技术不少于8项。(五)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配置中医类别医师的,除开展中成药合理应用培训外,还要开展中医药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及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特别是针灸、火罐、刮痧等中医非药物疗法。(六)积极开展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支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省、市、县(区)主管部门举办的培训班。四、其它(一) 开展全科医师团队服务工作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个团队至少配置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二)聘请省、市、县(区)名中医及拟申报名中医医师和拟晋升副高级职务医师,到社区开展讲座、诊疗、查房等帮扶活动,每周至少半天时间,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师进行培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三)建立按照中医药工作质量和数量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制度,鼓励应用中医药服务。(四) 选聘中医骨干医师作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老师,开展咨询、指导和规范社区中医药技术工作。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一、基本特点中医适宜技术的治疗方法丰富多彩,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二、服务对象社区居民,尤其是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和亚健康人群。三、开展项目(一)针刺 1毫针刺法材料:以粗细2830号(0.320.38mm)和长短为13 寸(2575mm)者最为常用。短针多用于耳针及浅刺中之用,长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穴位的深刺和某些穴位作横向透刺之用。适应症:外感病 、呃逆、胃脘痛、胃肠神经官能症、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面肌痉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偏头痛、中风偏瘫、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腰扭伤等。2皮肤针刺法材料:皮肤针适应症:头痛、胸痛、失眠、面瘫、痹症、痿症。3三棱针刺法材料:三棱针适应症:各种实症、热症、淤血和经络阻滞、疼痛等均可运用。(二)穴位注射材料:46号普通针头,5ml注射器 适应症: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头痛、失眠、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三)电针材料:各型号针灸针、电针仪适应症:凡毫针治疗有效的病症,均可适用。其中以神经衰弱、神经痛、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痿症、胃肠道疾病、痹症等效果好,也可用于针刺麻醉。(四)耳针材料:耳针适应症: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扭挫伤等外伤性痛症,以及急腹痛、癌肿疼痛等;大叶性肺炎、胸膜炎、急慢性肠胃炎、阑尾炎、胆囊炎、急性结膜炎、扁桃体炎、腮腺炎、丹毒、末梢神经炎、面神经炎、风湿性关节炎等;高血压病、心律不齐、遗尿、月经紊乱、癔病、面肌痉挛等;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结肠炎、结节性红斑等;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流行性感冒、菌痢等。(五)小针刀材料:皮肤消毒用品、无菌手套、无菌洞巾、纱布、针刀适应症:人体躯干四肢顽固性的痛点、骨刺、滑囊炎、腱鞘炎、神经血管卡压性疾病、骨性关节强直等。(六)头针材料:普通毫针适应症:脑血栓形成及脑溢血等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颅脑损伤、颅内炎症后遗症、神经性头痛等。(七)穴位埋线材料:皮肤消毒用品、洞巾、注射器、镊子、埋线针或经改制的12号腰椎穿刺针(将针芯前端磨平)、持针器、01号铬制羊肠线,0.51%盐酸普鲁卡因、剪刀、消毒纱布及敷料等。适应症:哮喘、胃痛、腹泻、遗尿、面瘫、腰腿痛、痿证以及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等。(八)艾灸材料:艾条、艾绒、多功能艾灸仪适应症:外感表证、咳嗽痰喘、脾胃虚寒、气滞积聚、风寒湿痹。厥逆脱证、寒性脓肿、预防保健等。(九)铺灸材料:姜泥、酒精、艾绒。适应症: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十)冬病夏治贴敷疗法材料:中药饼、胶布 适应症: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阻塞性肺气肿、体虚易感冒。(十一)刮痧材料:刮痧板、刮痧油适应症:风寒感冒、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的各种软组织疼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落枕等。(十二)推拿材料:推拿床、治疗单适应症: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肌肉萎缩,偏头痛,前头后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胸腰椎小关节紊乱,腰背部肌肉疼痛,四肢关节痛(包括肩、肘、腕、膝、踝、指(趾)关节疼痛)。颜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因风湿而引起的肩、背、腰、膝等部的肌肉疼痛,以及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强直等。(十三)拔罐疗法材料:玻璃火罐、种号型若干、医用凡士林等介质适应症:肩关节及肩胛痛、背痛、腰骶部疼痛、髋痛、膝痛、梨状肌劳损、颈肌痉挛、腓肠肌痉挛、面神经麻痹。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项目 (一)针刺 1毫针刺法 2皮肤针刺法 3三棱针刺法4穴位注射 5电针 6耳针7头针 (二)小针刀 (三)艾灸 (四)刮痧(五)推拿 (六)拔罐疗法五、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项目(一)针刺 1毫针刺法 2皮肤针刺法 3三棱针刺法4穴位注射 5电针 6耳针7头针(二)穴位注射 (三)电针 (四)耳针(五)小针刀 (六)头针 (七)穴位埋线(八)艾灸 (九)铺灸 (十)冬病夏治贴敷疗法(十一)刮痧 (十二)推拿 (十三)拔罐疗法六、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项目 (一)毫针刺法 (二)穴位注射 (三)电针(四)艾灸 (五)拔罐疗法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为全体社区居民,包括常住居民和流动人口,并以社区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和对养生保健有特殊需求的人群为重点,针对其主要健康问题及疾病的流行趋势,普及中医疾病预防知识,运用针灸、推拿、按摩、拔罐、药物热疗、食疗、中医药养生保健理论方法指导社区居民开展养生保健,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增强社区居民健康意识,达到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调护、瘥后防复,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目的。一、主要内容(一)针对我省各地具体气候特点,结合人群体质状况、生活方式、多发疾病谱等,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方案,为不同人群提供相应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二) 针对季节性易感疾病易感人群,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并采取中医药干预措施,如在流感易发期,发放艾叶燃熏,板蓝根等中药煎水服用;在过敏性疾病易发期,采用中药熏鼻喷喉等方法延缓发作;在节假日前后进行脾胃调理等。(三)针对孕产妇,运用中医药知识开展孕期、产褥期、哺乳期保健服务,如饮食起居指导、常见病食疗、康复训练指导、产后心理辅导等。(四)通过健康教育,向中年人群、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社区居民宣传相应的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调摄知识以及中医药慢性病防治和传染病防治知识,包括饮食起居、健身运动、心理调适、疾病预防、调护等。(五)由社区卫生服务站牵头,在社区中推广普及及扇舞运动、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举办社区居委会主任培训班,向它们传授技艺,以此带动社区居民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科普活动。二、妇幼保健工作(一)孕期保健。普及孕期中医保健知识及分期保健要点,包括情志调摄、饮食起居、健康检查、用药指导等保健服务。(二)产后饮食起居指导。产后宜消化富营养的饮食,忌辛辣或肥甘厚味,免伤脾胃;适当饮用补血、祛瘀、下乳的药膳;多吃流质食物,促进乳汁分泌。产妇忌食刺激性食品,勿滥用补品。(三)产后常见病食疗。脾胃虚弱者可服山药扁豆粳米粥;肾虚腰疼者食用猪腰子菜末粥;产后恶露不净者可服当归生姜羊肉汤或益母草红糖水、醪糟。(四)产后康复训练指导。通过中医手法刺激穴位和专人指导运动训练,防治产后病。(五)产后心理辅导。预防产后抑郁症,主要表现是产妇在产褥早期出现的以哭泣、忧郁、烦闷为主的情绪障碍,此时应进行心理疏导,并加服补血养肝疏肝理气中药。(六) 哺乳期饮食指导:若乳汁不足,可多喝鱼汤、鸡汤、猪蹄汤等。断乳可采用中药的方法回乳,用炒麦芽加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天,乳房局部做湿热敷。三、传染病预防工作(一)生活起居预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及时增添衣物。“食饮有节”,饮食要有规律。“起居有常”,作息要有规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对流感产生恐惧之心,必导致气机逆乱,气郁化热,产生毒热之邪,更易招致外感。(二)饮食预防饮食宜清淡,少食膏粱厚味之品(易化生积热),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简单、美味的小药膳,对预防传染病也有帮助。(三)药物预防建议社区居民在执业医师的指导下根据中医和民间传统,运用具有芳香化浊类中药,如苍术、艾叶、藿香、山萘等制成香囊或香薰,具有除瘴避秽的作用,积极进行疾病预防。四、“治未病”工作 “治未病”是中国传统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意即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从“未病先防”、“防微杜渐”、“既病防变”三方面,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以掌控防治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一)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中医馆基础上增设“辩识体质堂”、“名老中医工作堂”、“养生保健堂”、“康复理疗堂”,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的“治未病”服务点,应用新型健康保障模式,建立规范的服务流程和技术方案,形成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平台。1“辨识体质堂”由经过系统培训的高年资中医师坐诊,利用中医辨证、借助现代医学检查手段,为就诊人群进行体质辨识,既有中医体质辨识,从宏观上把握健康状况,又有现代医学的微观检查,及时排查各种隐匿的疾病,两者交融,优势互补。2“调理咨询堂”由名老中医长期坐诊,根据辨识结果为就诊人群进行健康评估,辩证施治,随机制定健康调养方案。3“康复干预堂”依照辨识结果及因人而宜的调养方案,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缓解不适,阻断疾病的发生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二)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用中医基本体质分类量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对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体制类型的不同人群指导个体化调护方案,指导居民的起居调养、药膳食疗、情志调摄、动静养生和经络腧穴按摩保健等。(三)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围绕健康维护和促进的要求,结合现代管理办法,应用中医保健理念,通过中医药膳、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等具体服务内容,以个体人的健康状态为中心,体现中医特色,提供个性化、系统,全程服务,而不是一种或几种“治未病”技术方法的简单应用。五、其它(一)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体检,进行体质辨识服务,建立中医健康档案。(二)依托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构建中医药特色的动态全程的社区居民健康状态信息平台。中医医疗社区中医医疗是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相关理论,针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疾病恢复期、诊断明确的慢性疾病(包括晚期病变)和老年退行性疾病的中医治疗。一、基本目的社区中医医疗以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疾病恢复期及诊断明确的慢性病为主,满足基本医疗需求,应用中医药方法和适宜技术开展连续性的诊断、治疗、护理,满足居民对中医医疗服务的需求。二、基本原则(一) 以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为主。(二)以病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慢性病中医药防治。(三) 突出中医药特色,积极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四)建立中医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合理、密切协作的合作机制。三、组织实施(一)主要任务:“防未病、管慢病、治小病、转大病”,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二)医疗范围社区中医医疗应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相关理论,针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一般老年退行性疾病进行中医治疗。(三) 社区中医药常见病证目录1内科常见病证:发热、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气管-支气管炎)、胃脘痛(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疼痛综合征、消化性溃疡)、“泄泻”“肠痹”(溃疡性结肠炎)、便秘、呕吐、痹证(风湿病)、眩晕(高血压病)、水肿(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消渴(糖尿病)、中风后遗症 、石淋(肾结石)、郁症(神经官能症)、不寐(睡眠障碍)、口僻(面神经炎)、耳鸣、耳聋等。2外科常见病:肩凝症(肩周围关节炎)、腰腿痛(腰椎各种病变) 、颈椎病、混合痔、乳痈(急性乳腺炎、乳腺脓肿)等。3妇科常见病:经行头痛(经前期综合症)、痛经(子宫内膜异位征)、乳汁不行(产后缺乳)、月经病、带下病等。4儿科常见病:马脾风(小儿发热)、小儿泄泻(婴幼儿腹泻)、小儿厌食(消化不良)等。5皮肤病与性病:鹅掌风、脚湿气、湿疹、牛皮癣(神经性皮炎)、腰缠火丹(带状疱疹)、痱子、疥疮、冻疮、痤疮等。6 眼科与耳鼻喉科常见病证: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涩症(干眼)、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慢喉喑病(慢性喉炎)、鼻鼽病(变态反应性鼻炎)、暴聋病(突发性耳聋)。7传染病常见病症:时疫感冒(流行性感冒)、瘟黄(病毒性肝炎)、肺痨(肺结核)、痢疾等。(四)慢性病中医药防治目录针对眩晕(高血压病)、消渴病(糖尿病)、中风病(脑卒中)、痴呆(老年性痴呆)、骨痿(骨质疏松)、咳嗽、肺胀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社区常见慢性病患者制定个性化的中医防治一体化方案,采取中医防治菜单式服务,包括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预防和行为干预、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家庭护理等。(五)家庭中医药服务针对患慢性病需连续治疗的卧床或高龄老人以及有特殊需求的患者,可上门提供针灸、推拿、刮痧、拔罐、敷贴、熏洗、湿敷、药熨、敷脐、穴位注射、吹鼻、耳压、点穴、雾化吸入、送药上门等中医药治疗服务。(六)社区中医护理社区中医护理要在辨证施护的基础上,开展慢性病、心理、母婴、临终护理和护理咨询指导以及家庭护理等专项中医护理服务。(七)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设立以中医知名专家领衔的社区名中医工作室,开展中医特色专科(专病)服务。四、社区中医医疗应用(一) 编制社区常见病中医药诊疗常规,内容包括:社区常见病诊疗常规;社区常见病临床诊疗路径;中医常用食疗方法及配方。(二)针对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后遗症、慢性支气管炎、骨关节炎、糖尿病等六种社区常见慢性病开展社区中西医结合防治。(三)针对高血压、急性出血性中风(脑溢血)、脑血栓、高脂血症等开展中医治疗,包括中草药、针灸、推拿、预防保健、单方验方等。(四)在中医医疗中体现“治未病”理念,运用中医养生理论,针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老年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原发性肺癌等开展适度运动、饮食调护、情志调摄和药物控制等综合防治。五、中医特色医疗(一)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设立专家领衔的社区名中医工作室。(二) 开设特色中医专病门诊:如中风专病门诊、颈肩腰腿痛专病门诊、小儿脑瘫中医康复门诊等。(三)确定中医重点专科,以名老中医与其徒弟坐诊,开展特色中医诊疗。(四)开展中医药服务,中医门诊量不得低于总门诊量的30%,中医科室中医治疗率不低于65%。六、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中医医院协作关系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市、县(区)中医医院和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病区和中医康复科建立的协作关系,建立和完善集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人才培养、双向转诊、科研合作与指导等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长效机制,提高社区中医药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一)双向转诊1按照省卫生厅制定的双向转诊实施方案,明确双向转诊原则、流程、标准、优惠措施、双方权利义务以及双向转诊工作制度等。2双向转诊的原则(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市、县(区)中医医院和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病区和中医康复科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即成为双方的定点转诊医院。(2)双向转诊分为上转和下转两种。上转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病人转至市、县(区)中医医院和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病区和中医康复科。下转即市、县(区)中医医院和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病区和中医康复科病人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双向转诊应遵循医师指引为主的病人或家属自愿原则。上转时应根据病人的文化、经济、习惯等因素提供尽可能多的与患者疾病有关的信息,下转时主动对后续治疗和康复方案给予技术指导。(4)双向转诊以专用转诊单作为交接依据,同时配送必要的医疗文书。(5)依照工作流程建立手续简便的双向转诊快速通道,必要时实施免费接送的便民措施,不得无辜推诿、拒绝双向转诊病人。3双向转诊流程上转:(1)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医师诊治后,确认病人有上转体征需转入上级医院诊治时,医师按照要求填写转诊单一式两张,盖转诊专用章,一张交病人,一张留存做转诊登记。(2)将病人的门诊病历、或住院病史摘要、或抢救病史记录等有关资料一并转入上级医院。(3)急、危、重症等病人的转诊应有医护人员护送。下转:(1)经上级医院医师诊治后,确认病人有下转指征需下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一步后续治疗和康复治疗时,医师按要求填写转诊单一式两张,盖转诊专用章,一张交病人,一张留存做转诊登记。(2)将病人的门诊病历、或出院小结或抢救病史记录及后续治疗方案和康复治疗方案等有关资料一并转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双向转诊的指征上转指征:(1)急、危、重、疑难及有手术指征的病人。(2)诊断不明的躯体疾病和心理问题。(3)诊断明确但因技术、设备等医治和干预条件有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能处置的病人。(4)涉及重要解剖部位的清创缝合。(5)各类传染病、疑似病人按照有关规定处理。(6)难以诊疗的其它疾病。下转指征:(1)上级医院诊断明确、治疗方案确定的老年病、慢性病人。(2)急、危、重、疑难及手术后病人的救治、手术,病情缓解,进入后续治疗、康复治疗病人。(3)老年护理病人或转入临终关怀服务的病人。(4)急性传染病人症状已控制或度过传染期的病人。(5)分娩出院后的产妇访视。5双向转诊有关要求(1)加强社区中医药人员与上级转诊医院相关科室主要医疗骨干之间的联系合作,定期信息沟通进行相互医疗业务,熟悉他们的专业特长、门诊时间等,为双向转诊创造良好的条件。(2)规范转诊程序,掌握转诊标准,明确责任目标。(3)做好各项转诊登记和资料收集工作。6优惠转诊:凡持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具的转诊单,上级接诊医院按照政策给予优先优惠就医。(二)人才支援及技术支援1门诊坐诊:市、县(区)中医医院和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病区和中医康复科选派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副主任以上的中医药人员到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口支援,每月不少于四人次;中级以上的中医药人员到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口支援,每月不少于四人次,同时带教社区青年中医医师。2联合查房:市、县(区)中医医院和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病区和中医康复科选派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副主任以上的中医药人员到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查房、专家会诊、疑难病历讨论等,每月不少于四人次。3社区义诊:市、县(区)中医医院和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病区和中医康复科选派中医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大型社区义诊、养生保健、针推康复、中医中药疾病预防等咨询活动,每月不少于一次。4技术推广:通过业务讲座、技术操作示范,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应用。5市、县(区)中医医院和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病区和中医康复科已返聘的离退休人员按在职人员派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自行聘用离退休人员。6支援的形式包括短期岗位支援、长期岗位支援、特殊岗位兼职服务等。中医康复社区中医康复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中医药康复手段,组织康复对象及其家属和社区共同参加,帮助病、伤、残者逐步改善躯体、心理、精神和社会的功能,改善或恢复其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一、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开展中医康复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专门的中医康复组织机构,可建立针灸、推拿、理疗等康复室,康复室内应有康复知识的宣传板牌、工作职责、康复设备功能介绍、康复宣传图片等,其中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内容,营造气氛。设立专兼职的中医康复指导员,配备相关的中医康复理疗设备。(一)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中医传统康复疗法:1针灸推拿、贴敷、熏洗、火罐、刮痧等中医适宜技术;2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传统体育康复法;3气功;4中药、饮食疗法;5调摄情志疗法。结合现代理疗康复器械等综合治疗方法。(二)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二、三级医疗机构康复期的病人进一步进行康复治疗;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能处理的病人提供转诊服务;对急性病恢复期、病情稳定的慢性病、许多神经系统的疾病(如面瘫、头痛、不寐等)、软伤类疾病(如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风寒湿邪引起的疼痛类疾病等患者评价分期、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进行系统全面的康复训练指导;依托科研项目的实施,使社区康复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家庭康复对慢性病恢复期,出院后仍需进一步康复治疗或行动不便的人群,制订个体的康复干预方案,提供上门康复训练指导。上门康复服务包括运用针灸、推拿、按摩、拔罐、中药等较为简便的方法,并对患者进行心理康复指导和基本保健知识介绍,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康复方法传授和转介等服务内容,做好服务记录,并进行效果评估。三、社区康复(一)与残联协作,在社区康复站,社区责任医生有计划地定期进行社区巡诊,开展健康咨询服务,为残疾人提供身体、心理、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健康和医疗康复帮助,指导康复训练。指导康复协调员,利用社区简易康复设施或康复站内康复器械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二) 利用各种卫生宣传日、残疾主题日、节假日,组织专业中医康复专家进入社区进行义诊和中医康复知识的宣传工作,给社区居民现场诊疗和讲解中医康复的各种知识,让社区居民充分了解中医康复的好处,加大中医康复工作在社区的普及度,普及中医康复常识。中医健康教育中医健康教育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多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采取集体和个体的形式,普及中医基本知识及养生保健方法及技术的一项工作。能促使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起居、饮食,增强体质,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一、内容(一)中医四季饮食、起居,体质调养,中医防病等养生保健知识。(二)提供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时期的涵盖养生保健、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功法和体质调养等内容的中医健康教育处方。二、方法(一)社区中医健康教育知识讲座。以中医类别全科医师为骨干,依托全科医师团队,成立健康教育讲师队伍,在各责任社区向群众普及中医药知识。(二)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中医健康教育。采用入户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发放居民健康身份证等方式,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中医健康教育,内容可以包括食疗药膳,食补与药补,冬令进补,情志调摄与气功导引等。(三)开展卫生日宣传活动。结合“世界结核病日”、“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世界无烟日”、“高血压日”、“糖尿病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各种主题日活动,开展中医义诊等相应的中医药健康教育活动。(四)开辟中医科普宣传专栏。在新闻媒体开辟健康教育栏目,积极提供中医宣传资料,刊(播)城乡群众应知应会的基本中医药健康知识、疾病预防控制方法等,广泛宣传,动员辖区居民积极收看健康教育栏目,不断提高辖区居民的健康水平。(五)编写中医健康知识读本。示范性社区服务中心组织有关专业人员编写一本知识性强、通俗易懂、内容全面、适合广大群众特点的中医药宣传资料,配放到健康教育室、输液大厅、康复病房等处,供就诊患者阅读。(六)示范性社区服务中心组织编排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节目,充分利用地方传统曲艺等形式,编排中医健康节目,在辖区各居民小区巡回演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客户需求识别及方案生成工具集
- 员工绩效考核体系搭建与实施手册激励员工发展
- 山东省青岛市2025-2026届高三上学期8月调研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
- 辽宁省凌源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 江西省新九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 2025年芜湖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校园招聘2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广西广西民族大学招聘1人(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外事科工作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2025辽宁鞍山市事业单位招聘大学生退役士兵5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尚志市招聘警务辅助人员6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典优)
- 社会责任与企业信誉承诺书(6篇)
- DL-T 2594-2023 电力企业标准化工作 评价与改进
- 《血管活性药物静脉输注护理》标准解读
- 一道美丽的风景作文500字
- 个人简历模板表格式
- 现网终端问题分析报告
- 第十五章巷道与井筒施工测量
- GB/T 13384-2008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 FZ/T 07019-2021针织印染面料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 《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 电厂化学运行规程
- 新版香港朗文1A-6B全部单词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