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doc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doc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doc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doc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文学(1)教学大纲课程编码:25201070计划学时:64计划计划学其中讲课:64计划计划学实验或实践:0计划计划学上机:0划计划学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参考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袁世硕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通过系统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作品、流派及其发展历史和内在演进规律,了解有关的文学背景知识和批评情况,学会运用相关文艺理论去阅读、分析、评价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和应用能力。本课程的具体任务是依托教材,按历史时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流派,并引导学生探索和总结其发展规律,通过课堂练习、考试和课外实践,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阅读鉴赏水平,培养综合素质。课程基本要求1、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作品、流派及其发展历程和基本规律,掌握本大纲所规定的各项基本知识、基本观点。2、通过本课程和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学生的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能力要得到进一步提高,能够借助旧注阅读中等难度的作品。3、能运用文艺理论,独立地分析评述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把握重要作家的创作倾向和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4、能熟读或记诵一定数量的作品。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编 先秦文学 (总共44学时)绪论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先秦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发展概况。教学重点与难点 先秦时期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一、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二、先秦的思想文化概况三、先秦的文学概况第一章 上古文学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有关文学起源的问题;掌握原始诗歌和上古神话的内容意蕴。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国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和民族精神。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阅读为辅;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原始诗歌一、艺术(文学)起源于劳动二、原始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特点第二节 上古神话一、神话的产生和神话的本质特征二、中国古代的保存、流传与演变三、中国古代神话的分类及代表作品四、中国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五、中国上古神话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六、神话的影响精读作品篇目:后羿射日(淮南子本经训)、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鲧禹治水(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征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阅读作品篇目: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夸父逐日(山海经大荒北经)、刑天断首(山海经海外西经)、共工触山(淮南子天文训)。第二章 诗经 建议学时:10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诗经的概况、影响;掌握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教学重点与难点 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阅读为辅;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诗经概说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二、诗经的得名和篇目三、诗经的作者和作品产生的年代及地域三、诗经的收集和编订;对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的评介四、诗经的构成、分类及风、雅、颂的含义五、诗经的流传;鲁、齐、韩、毛四家诗;“今文”诗与“古文”诗第二节 诗经的思想内容一、农事劳作诗 二、兵役、徭役诗三、婚姻爱情诗四、政治讽刺诗五、燕飨诗、古老的祭歌与颂扬创业功绩的史诗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一、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时政治的创作倾向和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三、复叠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四、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和谐的韵律第四节 诗经的影响一、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的创作精神给后代诗人以极大的启迪二、赋、比、兴成为后世诗文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并影响后代一些文体的形成三、推动后代诗人向民歌学习,从民间文学汲取营养精读作品篇目:关雎、静女、氓、君子于役、将仲子、溱洧、伐檀、硕鼠、蒹葭、无衣、七月、东山、采薇、生民阅读作品篇目:汉广、谷风、柏舟、载驰、伯兮、黍离、风雨、子衿、鸡鸣、何草不黄、良耜、板。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建议学时:10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先秦历史散文的概况、影响;掌握左传、战国策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成就。教学重点与难点 左传、战国策的艺术成就。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阅读为辅;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概 说一、先秦历史散文繁荣的背景二、先秦时期历史散文的大致发展过程三、尚书的记言传统和佶曲聱牙大案语言四、春秋的编年体例、记事传统和“春秋笔法”五、国语的国别体例和文学成就第二节 左传一、左传的书名、作者及成书时代二、左传的编写体例、记事的起迄年限及主要内容三、左传与春秋的关系,春秋三传四、左传的思想倾向五、左传的艺术成就第三节 战国策一、战国策的性质、书名和主要内容二、战国策的编定、体例和卷数三、战国策的思想倾向四、战国策的艺术成就第四节 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一、奠定了古代史传文学的传统二、古代小说的源头之一三、其风格、语言和写作技巧成为后代散文家学习的典范精读作品篇目:召公谏厉王弭谤、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重耳出亡始末、晋楚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王阅读作品篇目:盘庚、无逸、勾践灭吴、叔向贺贫、骊姬谮杀太子申生、秦晋崤之战、齐晋鞌之战、展喜犒师、子产坏晋馆垣、晋灵公不君、鲁仲连义不帝秦、苏秦说齐宣王、赵威后问齐使、燕昭王求士、庄辛说楚襄王、触龙说赵太后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 建议学时:10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先秦诸子散文的概况、影响;掌握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成就。教学重点与难点 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的散文艺术成就。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阅读为辅;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概 说一、诸子散文繁荣的背景和原因二、诸子散文的主要流派和发展过程三、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四、墨子、老子概说第二节 论语、孟子一、论语(一)论语的编定、体例、篇数及主要内容(二)孔子的生平和主要思想(三)论语的艺术特点二、孟子(一)孟子的作者、篇数和主要内容(二)孟子的生平和思想主张(三)孟子的艺术成就 第三节 庄子一、庄子的生平二、庄子的作者、篇数及内、外、杂篇的区分三、庄子的主要思想四、庄子的艺术成就第四节 荀子、韩非子一、荀子(一)荀子的生平和思想(二)荀子的书名、作者、编定及篇数(三)荀子的写作特点(四)赋篇与成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二、韩非子(一)韩非子的生平和思想(二)韩非子这篇数及作者(三)韩非子的写作特点第五节 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一、儒、道两家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后代知识分子思想的影响二、儒、道两家的文艺思想构成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两大基石三、诸子散文的体式及内容影响了后代很多种文体四、诸子散文的创作经验和艺术风格为后代散文家提供了借鉴精读作品篇目:墨子公输、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楚狂接舆、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论语子路从而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庄子逍遥游、荀子劝学(节选)、韩非子五蠹(节选)阅读作品篇目:墨子兼爱、墨子非攻、老子、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论语阳货欲见孔子、孟子见梁惠王、孟子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鱼我所欲也、孟子民为贵、庄子养生主(节选)、庄子秋水(节选)、荀子天论、荀子成相、荀子赋篇、韩非子说难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建议学时: 10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屈原的生平创作概况及其影响、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掌握离骚、九章、九歌等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教学重点与难点 离骚、九章、九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阅读为辅;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一、楚辞二、楚辞的产生三、楚辞的成书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一、屈原的生平二、屈原的作品第三节 离骚一、离骚解题二、写作年代三、结构四、思想内容五、艺术成就第四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一、九歌二、九章三、天问和招魂第五节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屈原的精神和作品影响了历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哺育了一大批楚辞的作家二、影响了汉赋的形成三、在艺术技巧的创新与开拓上给后人以启发四、开创了重幻想的浪漫传统,为后世文学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五、以香草美人广泛比拟抒发怀抱的写作方法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第六节 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一、屈原以后的先秦楚辞作家的基本情况二、宋玉的生平和作品三、九辩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精读作品篇目:离骚、湘夫人、山鬼、国殇、哀郢阅读作品篇目:屈原湘君、涉江、橘颂、招魂;宋玉风赋第二编 秦汉文学 (总共20学时)绪 论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秦汉文学的政治思想文化背景及发展概况。教学重点与难点 汉代的思想文化状况。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阅读为辅;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授 课 内 容一、汉代的政治概况。二、汉代的思想文化概况。三、汉代的文学概况。第一章 秦汉散文 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汉代论说文、抒情文、叙事文的概况;掌握代表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 贾谊、晁错、王充散文的艺术特点。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阅读为辅;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吕氏春秋和李斯的散文一、吕氏春秋二、李斯的散文第二节 汉代论说文一、汉代论说文的分类:哲理文;政论文二、贾谊、晁错与西汉论说文(一)西汉政论文的总体特点(二)贾谊的过秦论、论积贮疏和治安策(三)晁错的论贵粟疏(四)贾谊、晁错思想文章的异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五)其他西汉论说文:东方朔的答客难、扬雄解嘲、刘向谏营昌陵疏(六)淮南子三、王充与东汉论说文(一)东汉政论文的总体特点(二)王充的论衡(三)其他东汉论说文:王符的潜夫论、仲长统昌言。第三节 汉代抒情文与叙事文一、汉代抒情文的总体特点二、汉代抒情文的的代表作品三、汉代叙事文的总体特点四、汉代叙事文的的代表作品精读作品篇目: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晁错论贵粟疏;刘向谏营昌陵疏;王充论死(节选);司马迁报任安书 阅读作品篇目:贾谊治安策(节选);东方朔答客难(节选);扬雄解嘲;王充问孔(节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杨恽报孙会宗书第二章 汉代辞赋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汉代辞赋的概况;掌握贾谊等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内容艺术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 汉代骚体赋、汉大赋的艺术特点。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阅读为辅;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概说一、辞赋的渊源及其一般特点二、汉赋的分类及其特点三、汉赋的发展阶段及其不同阶段的特点和主要代表作家作品四、汉赋繁荣兴盛的原因五、对汉(大)赋的评价第二节 汉赋代表作家作品一、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二、枚乘的七发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四、扬雄的蜀都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五、班固两都赋六、张衡二京赋和归田赋七、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八、其他辞赋作家作品精读作品篇目:贾谊的吊屈原赋;枚乘七发片断(吴客分析楚太子病原、观涛);司马相如子虚赋;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阅读作品篇目:司马相如上林赋;扬雄羽猎赋序;班固两都赋序;张衡二京赋(节选)第三章 史记与汉书 建议学时: 5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司马迁、班固的生平思想,史记、汉书的成书过程;掌握史记、汉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教学重点与难点 史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阅读为辅;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一、司马迁的家世与家学传统二、与史记创作密切相关的生平事迹三、史记的成书和史记的规模、体例四、司马迁史记外的其他著作第二节 史记的思想内容一、司马迁写作史记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含义二、史记的主要内容:“载天子盛德,述功臣贤士大夫业绩。”三、史记中最精彩的一些思想观点第三节 史记的艺术成就一、史记的叙事艺术二、史记的人物画廊三、史记的语言艺术四、史记的风格特征第四节 史记的影响一、史记对后代散文的影响二、史记对后代传记文学的影响三、史记对后代小说、戏剧的影响第五节 班固与汉书一、班固的时代、家世与生平;班彪对汉书所作的奠基工作二、班固写汉书的指导思想;“纬六经,缀道纲”三、班固写汉书的过程;汉书的规模体例四、班昭、马续对汉书的续补工作五、汉书的思想内容六、汉书的艺术成就精读作品篇目:史记项羽本纪、史记李将军列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汉书苏武传阅读作品篇目: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史记魏公子列传、史记游侠列传、史记刺客列传、史记货殖列传、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霍光传第四章 汉代诗歌 建议学时: 5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两汉乐府诗、文人诗的概况;掌握代表作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 汉代乐府诗、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阅读为辅;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两汉乐府诗一、乐府和乐府诗二、丰富多彩的艺术画廊三、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四、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五、孔雀东南飞第二节 汉代的楚歌与文人五言诗一、汉代楚歌概说二、班固、张衡、秦嘉的诗三、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四、古诗十九首精读作品篇目:陌上桑、东门行、战城南、羽林郎、孔雀东南飞;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庭中有奇树阅读作品篇目:上邪、妇病行、孤儿行、有所思、江南、长歌行、枯鱼过河泣;刘彻秋风辞;张衡四愁诗;客从远方来、明月皎夜光、驱车上东门、西北有高楼古代文学(2)教学大纲课程编码:25201080计划学时:64计划计划学其中讲课:64计划计划学实验或实践:0计划计划学上机:0计划计划学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参考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袁世硕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通过系统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作品、流派及其发展历史和内在演进规律,了解有关的文学背景知识和批评情况,学会运用相关文艺理论去阅读、分析、评价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和应用能力。本课程的具体任务是依托教材,按历史时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流派,并引导学生探索和总结其发展规律,通过课堂练习、考试和课外实践,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阅读鉴赏水平,培养综合素质。课程基本要求1、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作品、流派及其发展历程和基本规律,掌握本大纲所规定的各项基本知识、基本观点。2、通过本课程和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学生的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能力要得到进一步提高,能够借助旧注阅读中等难度的作品。3、能运用文艺理论,独立地分析评述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把握重要作家的创作倾向和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4、能熟读或记诵一定数量的作品。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总共28学时)绪论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发展概况。教学重点与难点 玄学的兴盛及其对士人的影响;文学的自觉。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一、社会政治状况:战乱和分裂的政治情势;门阀制度的形成二、社会思想及文人心态:玄学兴盛对文学的渗透;佛教兴盛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三、文学概况:文人集团的形成;文学自觉的标志;个体文学的繁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兴盛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建议学时:18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魏晋南北朝各时期诗歌发展的背景和整体状况;掌握代表性作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时代文学特征。教学重点与难点 建安风骨、阮籍嵇康的诗歌特点、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元嘉三大家、永明体。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建安诗歌一、曹操与曹丕诗歌的特点和艺术成就二、曹植的生平思想简介及其前、后期诗歌的内容及风格特点和成就三、王粲、刘桢等建安七子诗歌的成就及蔡琰诗歌的艺术特点四、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第二节 正始诗歌一、正始诗歌的时代背景和学术思想二、正始诗歌的的总体特点三、阮籍、嵇康诗歌的内容、特点和影响第三节 两晋诗歌一、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太康诗风及其特点二、左思咏史诗的体式、内容及成就三、刘琨诗歌的特点 四、游仙诗的渊源和郭璞的游仙诗的成就五、孙绰、许询与玄言诗的源起、特征和影响第四节 陶渊明一、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二、陶渊明诗歌题材的分类及其田园诗歌的思想内容三、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其渊源四、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五、陶渊明的典型意义第五节 南朝诗歌一、概说二、谢灵运和山水诗(一)山水诗与玄言诗之关系(二)谢灵运所开创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三)谢灵运诗歌的特点、成就和影响(四)颜延之三、鲍照和七言诗(一)鲍照的生平及诗歌的主要内容(二)鲍照诗歌的风格特征及其对七言诗的贡献四、谢朓和新体诗(“永明体”)(一)“永明”新体诗的源起、特征及其影响(二)沈约、谢朓与永明体诗歌的创作五、萧氏父子和宫体诗(一)齐梁以宫延为中心的诗人集团的形成及其活动和文学主张(二)粱陈宫体诗的内容、特征及其影响(三)梁陈其他诗人:江淹、吴均、何逊、阴铿第六节 北朝诗歌一、北朝的文化与文学情况概说二、“北地三才”温子昇、邢邵、魏收三、南北文风的交融及其途径四、庾信生平与其前、后期诗风的变化和诗歌成就五、王褒第七节 南北朝民歌一、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分类二、南北朝乐府民歌产生的地域及社会土壤三、南北朝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四、南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精读作品篇目:曹操蒿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曹丕燕歌行、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王粲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蔡琰悲愤诗;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独坐空堂上)(驾言发魏都)(洪生资制度);陆机赴洛道中作;左思咏史(弱弄柔翰)(郁郁涧底松);刘琨重赠卢谌;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侠窟);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种豆南山下)、和郭主簿(二首)、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饮酒(结庐在人境)、读山海经(精卫衔微)、归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记;谢灵运登池上楼、石壁精舍还湖中作;鲍照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对案不能食);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阴铿晚出新亭;何逊相送;庾信拟咏怀(榆关断音信)、重别周尚书二首;王褒渡河北;西洲曲、敕勒歌、木兰诗阅读作品篇目:曹操薤露行、苦寒行;曹丕杂诗;曹植名都篇、公宴诗、美女篇、送应氏、梁甫行、杂诗、吁嗟篇;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阮籍咏怀(二妃游江滨)(壮士何慷慨);嵇康赠秀才入军、幽愤诗;左思招隐(杖策招隐士)、娇女诗;潘岳悼亡诗(荏苒冬春谢);刘琨扶风歌、答卢谌书;孙绰答许询、兰亭诗;王羲之与会稽王;支遁咏怀诗五首其一;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先师有遗训)、饮酒)(少年罕人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杂诗(人生无根蒂)(白日沦西河)、移居(春秋多佳日)、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咏荆轲、五柳先生传、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庚戊岁九月中于西臼获早稻、挽歌诗(荒草何茫茫);谢灵运石门岩上宿、入彭蠡湖湖口、过始宁墅;鲍照拟行路难(奉献君金之美酒)、梅花落、代白头吟、拟古(束薪幽篁里)、代出自蓟北门行;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沈约早发定山;萧纲咏内人昼眠、咏舞、美人晨妆;徐陵关山月;吴均答柳恽;庾信乌夜啼、寄徐陵、拟咏怀(摇落秋为气)关山月;温子昇捣衣、春日临池;子夜四时歌(春风动春心)(春林花多媚)、华山畿(华山畿)、那呵滩(闻欢下扬州)、读曲歌(打杀长鸣鸡)、三洲歌(送欢板桥湾)、那呵滩(篙折当更觅)、长干曲、折杨柳歌辞(遥看孟津河)(健儿须快马)、幽州马客吟歌辞(快马常苦瘦)、捉搦歌(华阴山头百丈井)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 建议学时:5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魏晋南北朝辞赋、散文的概况;掌握代表作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 曹植、王粲、陆机、鲍照等作家辞赋文章的艺术特色。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辞赋一、魏晋南北朝辞赋的总体特点二、魏晋南北朝辞赋代表作家作品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散文一、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二、南朝美文的衍化三、骈体文的基本特征及其代表作家作品四、颜之推、郦道元、杨衒之与北朝散文精读作品篇目:王粲登楼赋;曹植洛神赋(节选);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王羲之兰亭集序;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吴均与宋元思书;郦道元水经注三峡阅读作品篇目:向秀思旧赋;左思三都赋;鲍照芜城赋;江淹别赋;庾信哀江南赋;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曹丕与吴质书;曹植与杨德祖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阮籍大人先生传;陆机文赋;吊魏武帝文;颜延之陶徵士诔;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丘迟与陈伯之书;孔稚珪北山移文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建议学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小说的起源问题、魏晋南北朝小说的概况;掌握搜神记、世说新语的内容艺术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 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一、中国古代小说溯源二、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分类和兴盛局面三、魏晋南北朝小说兴盛的原因四、搜神记与志怪小说五、世说新语与志人小说精读作品篇目: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宋定伯捉鬼、过江诸人、周处、王子猷居山阴阅读作品篇目:吴王小女、嫦娥奔月、王恺石崇斗富、刘伶醉酒第四编 隋唐部分 (总共36学时)绪论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唐代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发展概况。教学重点与难点 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一、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文学的基本面貌、发展脉络、风格特点及历史地位二、主要作家作品,了解各种文学样式的发展嬗递及相互影响三、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四、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一章 隋及初唐文学 建议学时: 3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隋代和初唐文学概貌;掌握代表性作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 初唐诗歌在内容、形式方面摆脱南朝诗风、向盛唐诗歌演进的历程;初唐四杰、陈子昂、张若虚诗歌的内容、艺术特点。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南北文学的合流一、隋代文学二、初唐唐诗繁荣的准备期第二节 初唐诗坛一、陈子昂力倡“风骨、兴寄”二、初唐四杰三、张若虚与唐诗兴象精读作品篇目:王绩野望;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在狱咏蝉;沈佺期独不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陈子昂登幽洲台歌阅读作品篇目:出塞其二、赠薛播州、人日思归、奉和山夜临秋、行路难、帝京篇、于易水送人一绝、和晋陵陆悉早春游望、正月十五夜、杂诗、题大庾岭北驿、渡汉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山中、代悲白头翁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盛唐各诗人群体概况;掌握代表性作家作品、流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 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诗歌的艺术特点。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王维与孟浩然一、王维和孟浩然的生平及诗歌二、以王、孟为中心的其他诗人三、隐逸情结与山水情怀对诗境创造的意义四、禅宗思想对诗歌感情格调的影响第二节 王昌龄、崔颢和王翰、李颀、祖咏一、王昌龄的生平及诗歌创造二、崔颢、王翰和李颀、祖咏等诗歌创造第三节 高适、岑参和王之涣一、高适生平及思想。二、高适的创造三、岑参生平及思想四、岑参的创造五、王之涣的创作精读作品篇目:过故人庄、宿建德江、山居秋暝、渭川田家、凉州词二首其一、出塞二首、闺怨、芙蓉楼送辛渐、黄鹤楼、古从军行、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送武判官归京、凉州词阅读作品篇目:春晓、鹿柴、竹里馆、少年行、观猎、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山中终南山、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夏日南亭怀辛大、秋夜独坐、汉江临泛、鸟鸣涧、夜归鹿门歌、耶溪泛舟、华子冈、钓鱼湾、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泛永嘉江日暮回舟、题破山寺后禅院、江上琴兴、酬张少府、辛夷坞、从军行七首其一、二、四、五 、采莲曲二首其二、长干曲四首 其一、望蓟门、封丘县、逢入京使、登鹳鹊楼、送李侍御赴西安、武威作二首、塞上听笛、白雪歌、火山云歌送别、逢入京使、出萧关怀古、别董大第三章 李白 建议学时: 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影响;掌握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教学重点与难点 李白的独特人格;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一、李白的生平二、李白的思想与人格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一、古题乐府的创新与个性特色二、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三、李白歌行的价值第三节 李白的绝句一、明快的语言所表达的无尽情思二、清新俊逸的风格三、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一、主观色彩二、想象特色三、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第五节 李白的地位与影响一、李白的地位二、李白的影响精读作品篇目:蜀道难、侠客行、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秋浦歌、江上吟、鸣皋歌送岑征君、月下独酌阅读作品篇目:上之回、丁都护歌、出自蓟北门行、梁甫吟、少年行、古朗月行、江上吟、游洞庭五首其二、朝发白帝城、静夜思、玉阶怨、越女词五首、巴女词、劳劳亭、山中问答、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赠裴十四、渡荆门送别、清溪行、上李邕第四章 杜甫 建议学时: 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杜甫的生平思想、影响;掌握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教学重点与难点 杜甫诗歌“诗史”的意蕴;杜甫新乐府诗歌的成就;杜诗的艺术特色。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和思想一、天宝中期开始的社会衰败和安史之乱二、杜甫坎坷的一生三、诗歌题材的答转变四、杜诗的诗史性质五、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到高度成熟第二节 杜甫的律诗一、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二、以律诗写组诗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第三节 杜诗的艺术风格一、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二、杜诗风格的另一面;萧散自然三、杜诗风格与杜甫处境心境的关系第四节 杜诗的地位与影响一、盛唐诗歌之大成,现实主义高峰二、对后世诗人的影响精读作品篇目:春望、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蜀相、春夜喜雨阅读作品篇目:望岳、忆昔、洞房、秋兴八首其一、其三、其四、登岳阳楼、月夜、旅夜书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兵东行第五章 中唐诗歌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唐诗歌概况;掌握代表性作家作品、流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 刘长卿、李益诗歌的思想艺术特点;大历诗风的总体特点。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中唐前期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及大历十才子一、韦应物部分诗歌的盛唐余韵和他的清雅闲淡诗风二、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诗中的冷落寂寞情调第二节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一、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二、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分析第三节 顾况与李益一、顾况诗歌的俗与奇二、李益的边塞诗歌精读作品篇目:元结舂陵行;顾况囝;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韦应物滁州西涧;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作品篇目:寄全椒山中道士、咏声、送李中丞之襄州、拜新月、和张仆射塞下曲、湘灵鼓瑟、苔藓山歌、从军北征、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春夜阁笛、扬州万里送客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韩孟诗派概况;掌握韩愈、孟郊、李贺、柳宗元、刘禹锡等诗人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 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和诗歌艺术特点;韩愈、李贺、柳宗元、刘禹锡诗歌的思想艺术特点。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一、韩孟诗派的形成二、“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三、崇尚雄奇怪异之美第二节 韩愈、孟郊、李贺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一、韩愈、孟郊、李贺、卢仝等人诗中的怪奇之美二、诗歌的散文化奇倾向第三节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一、刘、柳的政治遭遇与心理激愤二、刘诗的雄直劲健和民歌情调三、柳诗的冷峭简淡及其它精读作品篇目:听颖诗弹琴、游子吟、寒地百姓吟、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竹枝词二首其一、江雪、渔翁、李凭箜篌引阅读作品篇目:赠郑夫子鲂、调张籍、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石鼓歌、秋怀十五首(其一、其二、其七、其九)、秋来、南园、梦天、老夫采玉歌、金铜仙人辞汉歌、偶书、山石、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山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酬乐天扬州席上初逢席上见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连封四州刺史、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元白诗派概况;掌握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教学重点与难点 白居易讽喻诗的特点;新乐府运动;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一、杜甫写实倾向的承传与时代风尚及民歌的影响二、张籍、王建的通俗化诗风与写实表现三、元稹的诗歌创作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一、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歌主张二、讽谕诗与新乐府创作的得与失第三节 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一、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二、中唐诗人的交往之风和唱和诗高潮第四节 白居易的闲适诗一、闲适诗的内容和情调二、闲适诗对后代的影响精读作品篇目:上阳白发人、轻肥、长恨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行宫、春晓阅读作品篇目:野老歌、井底引银瓶、田家行、西湖晚归迴望孤山寺赠诸客、悯农二首、买花、卖炭翁、琵琶行、母子别、观刈麦、杜陵叟、缭绫第八章 唐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建议学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唐代散文的背景和发展概况;掌握韩愈、柳宗元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中唐的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一、中唐诗人的中兴愿望二、儒学思潮和政治改革三、文体文风改革第二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一、唐代的骈文二、从萧、梁到韩、柳的古文理论三、古文理论的政教目的四、杂文学观念对散文发展的深远影响第三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一、初唐起散体文的缓慢发展过程二、韩愈的论说文、杂文与碑志三、柳宗元的杂文与山水游记第四节 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一、衰落原因:文坛的唯美主义追求,骈文重新泛滥二、晚唐小品三、李商隐等人的骈文精读作品篇目:送李愿归盘古序、进学解、张中丞传后叙、段太尉逸事状、三戒、钴鉧潭西小丘记、阿房宫赋、野庙碑阅读作品篇目:师说、杂说四、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试大理评事王君慕志铭(节选)、蝜蝂传、捕蛇者说、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三戒并序、祭小侄女寄寄文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唐传奇和俗讲变文的背景和概况;掌握唐传奇代表性作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 唐传奇的总体特点;柳毅传、李娃传、莺莺传的思想艺术特点。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唐传奇的概念和特点一、传奇的发展过程二、作意与虚构性情节结构、人物描写、修辞三、唐传奇的分期及代表作家作品第二节 俗讲与变文一、俗讲与讲经文二、转变与变文精读作品篇目:柳毅传、李娃传、莺莺传阅读作品篇目:霍小玉传、枕中记、虬髯客传、八相变、目连变文、伍子胥变文、舜子变第十章 晚唐诗歌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晚唐诗歌概况;掌握杜牧、贾岛等诗人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 杜牧、贾岛诗歌的思想艺术特点。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一、社会衰败中士人怀古伤今情绪的反映二、杜牧的诗歌创造三、许浑等人的创作第二节 贾岛、姚合等苦吟诗人一、贾岛、姚合等苦吟诗人二、徘徊吟哦的心境与殚精竭虑的态度方法第三节 爱情题材与温庭筠、韩偓等艳丽诗风一、士人的闺阁情怀与诗歌的爱情题材、艳丽诗风二、温庭筠、韩偓等诗人第四节 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一、陆龟蒙二、皮日休第五节 韦庄、罗隐等人的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一、郑谷的生平及诗文二、韦庄生平及诗文三、罗隐生平及诗文精读作品篇目:早雁、赤壁、咏田家、橡媪叹、山中寡妇、送无可上人、春愁曲阅读作品篇目:过华清宫、泊秦淮、江南春绝句、登乐游原、再经胡城县、九日齐山登高、赠别、过勤政楼、咸阳城东楼、题长江厅、县中秋宿、春愁曲、己凉、重阳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