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僧侣等级制度略谈.doc_第1页
元朝僧侣等级制度略谈.doc_第2页
元朝僧侣等级制度略谈.doc_第3页
元朝僧侣等级制度略谈.doc_第4页
元朝僧侣等级制度略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官阶制度一、 历代官阶变迁1. 周朝的爵命周代等级身份尺度:爵级公侯伯子男,公卿大夫士最原始的尊卑爵序,来自乡饮酒礼上敬酒行爵的次序:尊坐在酒尊之东的人。引至礼的舍爵策勋,为又一来源商代封授礼有“奠”九命作伯公,八命作牧三公。七命赐国侯伯,六命赐官卿五命赐则子男。四命受器大夫。三命受位,再命受服,一命受职。2. 秦汉二十等爵二十:彻侯 十九:关内侯 十八:大庶长 十七:驷车庶长 十六:大上造 十五:少上造 十四:右更 十三:左更军功爵多来自于军职之名商鞅变法: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爵:具有浓厚贵族意味和传统色彩的品味序列战国与秦,爵重于官,显示了社会的过渡性与周朝等级身份制的传统影响3. 汉代禄秩秩级为何用俸禄额度为官阶?4. 九品官品周朝:爵命体制。公卿大夫士身份等级秦汉:爵秩体制:a,二十等爵级身份等级 B,若干石禄制官职等级九品官品:官职等级,文阶等级,武阶等级,封爵等级,勋官等级二、 品味分等和职位分等品味分类:官阶士个人级别,标志个人地位、资格、报酬。官阶与职位分离,可以官大职小,职大官小、以人为中心。有利于灵活安排能力和资格,保障官僚个人品级没富裕官员稳定安全感职位分类:官职一体,不存在独立于职位的官阶,等级随职而定,不跟人走。以事为中心,是职责和权责的分类,注重科学效率,保证同工同酬。品味分等vs职位分等汉代禄秩:具有“级别从属于职位”的性质唐代散阶:“独立于职位而从属于个人的位阶”铁腕皇权严厉控制官僚,使之成为卓有成效的行政工具,对其权益较少关心,其时将倾向于向职位给予待遇官僚自主性与特权增大,开始封闭化,是细化甚至贵族化,品味将发达起来。三、 周代的爵命:品味分等结论:周代爵级是一种品味分等的制度 中国官员等级制,也从品味分等开始 周爵与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相适应,以人为本,或说以身份、地位为本四、 秦汉禄制从属于职位秦汉禄制:官职的等级禄制的特点:秩级依附于职位,标志职位高低,但非个人品味高低。禄制决定哪一种官职属于哪一秩级因病、因父母丧二一度离职,复制时王朝原则上不必照顾既往官资。一旦离职,级别随即丧失。三公宰相亦是如此。结论:禄制特点:居其职方有其秩,居其职则从其秩,具有浓厚的职位分等色彩。禄制取代爵命,背景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体现了秦汉帝国以吏治天下的政治精神。官僚特权保障和贵族化程度相对较小。五、 魏晋南北朝官阶的品位化散官、名号的繁衍中正品中正九品发挥任官资格功能,实际标志是门第高低,构成一种从属于个人的品味序列军阶将军增至一百多号,演变成军阶,军中另有队主,幢主,军主等职南北朝繁琐官号结论:中正品造成的“门品秩序”,大量品味性官号,及军阶,显示了此期官阶充分“品位化”了。反映了士族门阀的政治权势与选官特权。六、 唐宋明清的变化二、官阶研究的意义与方法一、官阶史的研究对象 古代官阶冷僻的角落 知识的三个条件:惊奇、自由、闲暇 复杂精密的秩、品、勋、爵、位、号1、 先秦爵命2、 二十等军功爵3、 秦汉禄制4、 朝位5、 九品官品6、 中正品7、 封爵8、 勋官9、 将军号、魏晋成军阶研究对象:一、品阶勋爵等各种位阶的链接耦合方式、即位阶体制与品味结构二、一切具有等级意义的制度安排研究意义:行政组织建构与人员管理的技术 政治与政治形态、政治发展的关系 社会与社会结构、社会形态的关系 文化对中国思想观念的影响二、中国古代官阶制度的特点1、较高的合理化程度与法制化程度a标示官署与官职级差,将之分为不同类别,将其统属、协作关系纳入等级架构b灵活处理品位与职位的关系,职事官与阶官有别c精确安排权责、资格、薪俸与礼遇d不同位阶分工配合、禄制与二十等爵的配合,中正品与官品的配合。学历与官职的配合2、功绩主义精神,保障了制度化的社会流动A周朝爵本位:贵族性。封闭性,凝固性 帝国官本位:行政性,功绩性,流动性B商鞅军功爵制 秦汉“功次” 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的考克进阶 科举与学历C位阶构成晋升阶梯,计劳、计功、计能、计资,采用考试程序与考绩程序D品阶勋爵森严,造成君尊臣卑,官贵民贱,等级间活跃流动,以功绩能力为准,机会平等科举促进社会流动,明朝进士中,三代无功名者占了30%,而当代社会的社会流动率并不一定比古代高。3、通过各种复杂的品味安排,实施身份管理A职位、品位并重,人、职并重B身份管理,体现于复杂的品位手段,历代重职位还是重品位有较大变化,总的来说,大部分位阶被用于品位管理,即身份管理。C分类管理:文武、士吏、贵贱、胡汉、宫朝 贵贱:汉代爵秩不分贵贱,魏晋门品有贵贱之分,科举没有贵贱之分 士吏:汉代选官士吏无别,东汉察举征辟,是面向名士。中古中正品。唐宋明清功名,面向士人 文武:秦汉二十等军功爵,是面向无人的位阶。唐代文武阶官。科举面向文人。 宫朝:汉代有宦皇帝者,是从官。后代有侍从、供奉 的概念。宦官、女官的等级、品位。 胡汉:北魏五等爵起家资格,分同姓、异姓、清修。清朝宗室缺、满缺、蒙古缺、包衣缺、汉军缺、汉缺。三、中国官阶研究与社会科学韦伯:a:家产官僚制vs理性官僚制 家产官僚制:君主以政权为私产。 官僚管理具有浓厚的身份性。现代行政学:沿“理性官僚制”方向推进 (吉布森)个人效率、群体效率与组织效率 (登哈特)围绕促进组织效率而开展的研究,是公共行政管理学者占支配性的主题 (黄建荣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规划、获取、维持、开发、激励、评估等管理活动和过程。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新制度主义,20世纪80年代的制度关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三大流派:社会学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组织首要目标是生存。国家是一个利益主体,官僚是一个利益集团。仪式组织。多与行为我们的尝试:1、从身份角度观察与解释组织2、通过位阶,发掘组织结构与运作的新规律3、超越组织边界,观察组织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的新关系。官僚组织身份组织现代文官管理:人员结构和职位结构同构,为官择人,填充中国古代登记管理:人员结构与职位结构不对称官人的种类、数量与形态,安排官人的各种位阶手段。其与职位等级机构的关系传统观点:官职、品级截然相别品位职位视角,品位职位之间,存在品位性官号职位可以品位化,经过品位性官号转化为品级职阶转化规律:商爵勋官 职位转化为品位,过去的职位另创一套职称。四、品阶勋爵与帝国政治政治调控的手段:轻重:品位与权责不想称 中外:中央官高于地方官贵贱:区分贵贱与寒庶,如爵、九品中正制文武:如文号与武号,早期军爵与后期学历。士吏宫朝 等等品位勋爵:政治调控、社会调控手段品味结构三层面:君臣 官官 官民官本位社会行政化社会,管理型社会确认社会身份、塑造社会分层、施加社会控制&等等传统贵族文法吏、儒生士族门阀科举官僚官僚特权的变化:周世卿世禄 秦汉二千石以上弟子一人郎官 魏晋士族门阀 唐五品以上子弟门荫,六品以下品子 宋约七品以上弟子恩荫 明清京官四品,外官三品弟子。可以进入国子监,荫监、官生历代教育制度变迁周国子学 秦汉太学 魏晋国子学:五品以上子弟。太学:六品以下唐庞大的教育体系。宋朝太学。明清国子太学考试进入。秦汉与明清的等级特点有些许类似。五、官阶研究与制度史观轴心时代:雅斯贝尔斯:公元前800-200.西方、印度、中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古希腊的政治学:政治与正体古印度考提利耶政事论:国王与大臣品德。周礼:以官治国的恢宏蓝图。官僚体制:一个天地人秩序。诸子出于王官。班固胡适反对。道教神仙系统:人间官僚体制在天国的投射。官文化对社会的影响。郎源自郎中,郎中是指在宫廷走廊站岗的人。位阶、名号下移 的规则。品位驱烂律。韦伯:官僚制的铁律:大规模生产分工的必然产物,其对社会的控制不可逆转,可见的乃官僚专政而非工人阶级专政。中国官僚政治与士大夫政治,具有现代性、中国人需要通过名号、官阶表现自身价值。行政合法性历史分期的模式经济史观,文化史观。制度史观:政治体制、政治形态、政治结构贵族官僚化,官僚贵族化。魏晋南北朝的特点。六朝是否是贵族政治。制度史七、 官位与职位:研究方法第三,周朝的爵命 一、 爵命的起源A爵是礼器,盛酒之用。B爵是雀鸟之形。爵是行酒之礼的次序等级,乡饮酒礼。饮至、舍爵、策勋之礼既饮置爵,则书勋劳于策,言速记有功也。奠置,封授诸侯于某处。仪式上要祭庙奏乐,可能要使用尊、爵。二、 命服与命数1、命服与品位:册命礼:芾与珩:也就是蔽膝与佩玉三、 爵禄等级特权第四、秦汉二十等军功爵一、军功爵的兴起l 秦二十等爵l 军爵与军职一人两号,一职一爵职阶转换率l 汉武帝的武功爵二、军功爵:社会身份安排l 爵与社会身份军功爵的二重性1、具有功绩制意义,加大社会流动2、由皇帝授予3、二十等爵与周爵的相承之处:l 普赐与赐满“赐天下为父后者爵”和“赐天下男子爵”两种情况都有,最低赐爵年龄在小男(14岁)以下吏爵与民爵的普赐情况:为官者赐爵力度高于平民佐史以上赐爵两级,民一级顾江龙:赐满丞相封列侯 御史大夫赐关内侯 列卿、诸侯相赐右庶长六百石以上吏赐五大夫 六百石以下吏赐两级 平民赐一级官、吏、民爵都用于安排身份1、已有其爵,则不赐,尚无其爵,无功亦赐。2、吏两级,民一级赐爵非功绩或勤务报酬l 爵与社会身份西嶋定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含摄于爵制中,所以爵制不只是形成民间秩序的原理,以皇帝为顶点的国家结构也利用爵制组成一个秩序体。”爵制体现“与人民的直接支配、被支配关系”、是一种“个别的人身支配”。豪族、豪侠与农民的关系,不是国家秩序的基础。“秦汉帝国的基本结构,并不在于皇帝与此类豪强之关系,说到底是皇帝对于人民的支配。从这个原理出发,则此等豪强,也跟一般庶民同样,都应是皇帝支配对象的民。”l 军功受益阶层三待遇与特权l 庶子与税邑l 授田宅l 免税与复除l 减刑赎罪四继承、转让与买卖l 爵位继承爵级世袭特权减小,贵族性下降l 爵级回授二十等爵的流动性:爵过公乘,得移与子若同产、同产子。拜爵皆勿过五大夫。l 朝廷卖爵第五、秦汉的秩级一、谷禄、稍食与俸秩1、谷禄春秋时期,大国便开始以“钟”为单位,俸养官员。如齐王以“万钟”粮食希望孟子留下来。谷禄的出现之初,等级制度与官阶制度并不完善官吏俸禄由食邑逐渐变为食谷,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内含,是由贵族向官僚转变的开始。后来的“若干石”是一种短时期的“月俸”。谷禄的来源之一:国君强化采邑的控制,采邑由国家征税,按年向封君支付俸禄。2、稍食发给胥吏、百工等人的廪食和衣装。每月发放,可能是汉代月俸的来源。稍食的特点:按月发放,短时段的报酬形式。每月须经考核,年底总考核。均叙、均秩即定等,能力强,工作量大,则稍食较丰。稍食的等级,就是胥吏等级稍食与爵禄孙诒让:禄与爵常相因,有一定之爵,则有一定之禄,不当稽其事以为制。稍食则“视其繁简,功之上下,以岁时稽而均之”时段长短:采邑禄田年俸稍食爵:爵名多为人称,体现“以人为中心”。用以保障身份,是贵族政治。吏:是任事者,其管理“以事为中心”,以俸禄额度为级差,对事不对人,是“非人格化”的,官僚政治的。3、从稍食到月俸:皆以谷定等 皆考课发放 皆按月发放二、秩级结构与级差变迁爵本位:贵族性官本位:三、 禄秩之从属于职位1、禄秩从属于职位禄秩的特点:秩级依附于职位,标志职位的高低,但非个人品位高低,病愈、丧满而再仕:一旦离职,即丧失个人级别2、增秩与贬秩四、 比秩与宦皇帝宦皇帝:特殊职类宦=家+臣 宦皇帝的诸官,都是比秩由宦而吏士人宦仕第六讲班位与官品一、 先秦秦汉的班位1、 先秦班位的起源起源于春秋时期。累用动词表示名词,用绳子系着。县通悬,指的是悬挂的乐器(编钟等)2、汉初定超仪班位汉初叔孙通定朝仪,为汉朝朝位(班位)起源。文官居于东,武官居于西,按照次位列于朝下。朝位的总体性,许多在秩级上无法表现的尊卑等级在朝位上体现。3、班位的运用朝堂上存在三种特殊形式:不臣、上公、将军。通过班位确定地位。汉寿亭侯关羽。二、 从班位到官品1、 魏官品之等级调整。魏官品产生时间曹魏末年魏官品的意义:a、新官职大量产生,旧官职的高下变化巨大。秩级未能反映变化,官品给王朝提供了一个新的等级调整手段。B、把昔日禄秩所不能覆盖的上公、三公、封爵、将军等等,全都纳入一个一元化的等级框架,从而使它们一体化,彼此之间确定明确的可比性。曹魏官品的性质:列有封爵;列有军号;列有宦官;列有大夫。不可能是中正品的变体。2、 一元化多序列复式体制3、 从班位到官品三、 南北朝隋唐的官品变异1、 秩、品的双轨与并轨。征镇安平。将军的等级。2、 魏孝文帝的官品分析3、 梁武帝的十八班4、 北周九命5、 北朝隋唐的视品四、 唐宋明清的班位1、 隋唐:班、品匹配历代冠服等级服饰是一种压迫工具。服饰是一种获得物质利益与象征利益的形式一、 士冠礼三加冠礼,初次加冠,授予贵族“治人”特权,再加皮弁,有服兵役的义务,有参加保护贵族权利的责任;三加爵弁,在宗庙中有参与祭祀的权利。二、 冕服三、 进贤冠、梁冠介帻+梁冠=进贤冠 文官经典服饰 介帻:包发的巾刀笔吏:耳朵上叉一支笔,腰上别一把刀中国人对客观历史并不苛求,而是强调历史与自身的关系。因而客观性存在一定缺陷。皇帝通天冠,宋,24梁冠四、 平巾帻,武冠五、 服色随活动场合的庄重程度服色也相应变化。六、 补服与顶戴七、 乌纱帽八幅巾与襕衫历代车驾等级一、 早期车制略说车舆等级礼制的起源:先秦问士之富,以车数对;问庶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