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元器件检测工作指引.doc_第1页
电子元器件检测工作指引.doc_第2页
电子元器件检测工作指引.doc_第3页
电子元器件检测工作指引.doc_第4页
电子元器件检测工作指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子元器件检测工作指引编 号:WX/DZ/ZD/版 本 号:1.0受 控 号: 编 制:文件负责人:审 核:批 准: 2013 发布 2013 实施天津滨海快速交通发展有限公司Tianjin Binhai Mass Transit Development Co.,Ltd.天津滨海快速交通发展有限公司 运 营 总 部Tianjin Binhai Mass Transit Development Co.,Ltd. Operate and Management Dept. 编号:WX/DZ/ZD/版本号/修订号:1.0/1.0工作名称:电子元器件检测工作指引适用范围:电子元器件入库验收及一般性功能检测 工作人员资格:取得上岗资格证书,经过电子维修专业技术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方可进行工作。使用工具:a) 工具:防静电手腕带;除锡刷;吸锡器;电烙铁;烟雾吸收器;镊子;螺丝刀套件。b) 仪表:数字万用表、连续可调直流电源、电容测试仪、LCR数字电桥侧试仪、在线维修测试仪、连续可调交流电源。物料:焊锡丝。主要更换器件:无参考图纸: 无记录表:电子元器件测试记录表 WX/061/JL- 工作说明:1 安全保护措施1.1 工作危害分析:1.1.1 维修人员在进行元器件测试过程中,由于一些潜在原因可能造成触电事故。潜在原因:作业过程中未佩戴劳动防护用品。改善行动:a) 作业过程中正确佩戴劳动防护用品。b) 通电测试过程中维护人员进行监督提醒。1.1.2 维修人员进行电子元器件可焊性测试过程中,由于一些潜在原因造成维修人员被电烙铁烫伤。潜在原因:作业过程中电烙铁使用不当。改善行动:作业过程中对电烙铁使用注意事项相互提醒,养成正确使用电烙铁的习惯。1.2 一般安全措施及个人防护设备:1.2.1 必须穿戴合格的劳动保护用品。1.2.2 工器具使用前必须检查完好方可投入使用。1.2.3 工作完毕后必须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1.2.4 测试完毕后及时关闭电源。2 程序步骤2.1 电阻检测:2.1.1 外观检测:在距40W荧光灯1m-1.2m光线内,距离20-30cm,视物约3-5 秒。a) 本体应无破损或严重体污现象,无涂覆层脱落。b) 引脚不允许有严重氧化,断裂现象。c) 印字清晰无误。d) 色环颜色清晰易于辨认,色环颜色与标称阻值相符。2.1.2 电气检测:使用万用表电阻档测量阻值,实测值应在标称值范围内。2.1.3 可焊性检验:按批次进行检验样品抽取。用电烙铁对电阻的引脚加锡,焊锡应能完全包裹住引脚。2.2 电容检测:2.2.1 外观检测:在距40W荧光灯1m-1.2m光线内,距离20-30cm,视物约3-5 秒。a) 本体应无破损或严重体污现象,无涂覆层脱落,(电解电容)电解液无漏出。b) 引脚不允许有严重氧化,断裂现象。c) 印字清晰,短引脚端的 PVC 封膜上应有“” 标记,为电容负极,长引脚为正极。2.2.2 电气检测:使用电容测试仪测量电容容量值,实测值应在标称值范围内。2.2.3 可焊性检验:按批次进行检验样品抽取。用电烙铁对电容的引脚加锡,焊锡应能完全包裹住引脚。2.3 电感检测:2.3.1 外观检测:在距40W荧光灯1m-1.2m光线内,距离20-30cm,视物约3-5 秒。a) 本体应无破损或严重体污现象,无涂覆层脱落。b) 引脚不允许有严重氧化,断裂现象。c) 印字清晰无误。d) 色环颜色清晰易于辨认,色环颜色与标称阻值相符。2.3.2 电气检测:使用LCR数字电桥侧试仪测量电感值,实测值应在标称值范围内。2.3.3 可焊性检验:按批次进行检验样品抽取。用电烙铁对电感的引脚加锡,焊锡应能完全包裹住引脚。2.4 二极管检测:2.4.1 外观检测:在距40W荧光灯1m-1.2m光线内,距离20-30cm,视物约3-5 秒。a) 管体无残缺、破裂、变形。b) 引脚不允许有严重氧化,断裂现象。c) 有标记端(负极)清晰可见。2.4.2 电气检测:a) LED发光二极管:选择数字万用表的二极管档,正向测量,LED需发出相应颜色的光,而反向测量不发光,且其极性与管脚长短对应(长脚为正,短脚为负),否则该二极管不合格。b) 稳压二极管:使用连续可调直流电源,调节输出电压至高于稳压二极管稳压值35V。将电源正极串接相应阻值的限流电阻后与被测稳压二极管的负极相连接,电源负极与稳压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接,再用万用表测量稳压二极管两端的电压值,此数值需与该稳压二极管的稳压值相符。c) 其他二极管:使用数字万用表的二极管档,正向测量,读数需小于1,而反向测量读数需无穷大,否则该二极管不合格。2.4.3 可焊性检验:按批次进行检验样品抽取。用电烙铁对二极管的引脚加锡,焊锡应能完全包裹住引脚。2.5 三极管检测:2.5.1 外观检测:在距40W荧光灯1m-1.2m光线内,距离20-30cm,视物约3-5 秒。a) 管体无残缺、破裂、变形。b) 引脚不允许有严重氧化,断裂现象。c) 印字清晰无误。2.5.2 电气检测:a) 根据三极管标称型号,判断其发射极、基极、集电极所对应的管脚。b) 使用数字万用表的二极管档,按照红、黑表笔的6种不同接法分别进行各极间测试。c) 测试结果应为发射极与集电极对基极的正向导通电阻较小,其余均为开路,其中压降较大的为发射极,较小的为集电极。2.5.3 可焊性检验:按批次进行检验样品抽取。用电烙铁对三极管的引脚加锡,焊锡应能完全包裹住引脚。2.6 场效应管检测:2.6.1 外观检测:在距40W荧光灯1m-1.2m光线内,距离20-30cm,视物约3-5 秒。a) 管体无残缺、破裂、变形。b) 引脚不允许有严重氧化,断裂现象。c) 印字清晰无误。2.6.2 电气检测:a) 根据场效应管标称型号,判断其源极、漏极、栅极所对应的管脚。b) 使用数字万用表电阻档的相应阻值档位,按照红、黑表笔的6种不同接法分别进行各极间测试。c) 测得源极与漏极之间的电阻应在几十至几千欧范围内,其数值与该型号场效应管资料中标称电阻值一致。其余各种测量结果应均为开路。2.6.3 可焊性检验:按批次进行检验样品抽取。用电烙铁对场效应管的引脚加锡,焊锡应能完全包裹住引脚。2.7 光耦检测:2.7.1 外观检测:在距40W荧光灯1m-1.2m光线内,距离20-30cm,视物约3-5 秒。a) 本体应无破损或严重体污现象,无涂覆层脱落。b) 引脚不允许有严重氧化,断裂现象。c) 印字清晰无误。2.7.2 电气检测:a) 根据器件表面原点标注的位置判断光耦的四个管脚的对应端口。b) 使用数字万用表的二极管档,红表笔接光耦的“1”端,黑表笔接光耦的“2”端。用另一数字万用表测量“3”、“4”端电阻。断开或接通输入端,输出端电阻应有明显变化。2.7.3 可焊性检验:按批次进行检验样品抽取。用电烙铁对光耦的引脚加锡,焊锡应能完全包裹住引脚。2.8 电池检测:2.8.1 外观检测:在距40W荧光灯1m-1.2m光线内,距离20-30cm,视物约3-5 秒。a) 电池外壳应无破损,接头无生锈、氧化。b) 绝缘纸包裹无破损,无脱落连接线不露铜。c) 印字清晰无误。2.8.2 电气检测:对于干电池、纽扣电池、碱性电池、锂电池等,使用万用表直流电压档测量其输出电压,测试结果应与标称值相符。2.9 电源模块检测:2.9.1 外观检测:在距40W荧光灯1m-1.2m光线内,距离20-30cm,视物约3-5 秒。a) 本体应无破损或严重体污现象,无涂覆层脱落。b) 引脚必须间距均匀,且无严重翘脚,断脚及氧化。c) 表面丝印需清晰可辨、内容、标示清楚无误。2.9.2 电气检测:a) 根据电源模块标识,将其连接在相应的连续可调直流或连续可调交流电源上。调节电源输入至标称输入值,使用数字万用表测量电源模块输出电压是否与标称值相符。b) 根据电源模块额定功率计算,选择相应阻值的电阻作为负载,将其接在电源模块输出端上。使用数字万用表测量其带载工作时输出电压及电流是否与标称值相符。2.9.3 可焊性检验:按批次进行检验样品抽取。用电烙铁对电源模块的引脚加锡,焊锡应能完全包裹住引脚。2.10 一般IC类检测:2.10.1 外观检测:在距40W荧光灯1m-1.2m光线内,距离20-30cm,视物约3-5 秒。a) 本体应无破损或严重体污现象,无涂覆层脱落。b) 引脚必须间距均匀,且无严重翘脚,断脚及氧化。c) 表面丝印需清晰可辨、内容、标示清楚无误。2.10.2 电气检测:按批次进行检验样品抽取,使用在线维修测试仪进行测试。测试结果的各引脚输出波形应与数据库中标准波形相符。2.10.3 可焊性检验:按批次进行检验样品抽取。用电烙铁对芯片的引脚加锡,焊锡应能完全包裹住引脚。3 注意事项3.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