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讲义(一).doc_第1页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讲义(一).doc_第2页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讲义(一).doc_第3页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讲义(一).doc_第4页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讲义(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讲义(一)一、西方圣经翻译纵观西方翻译史,有几件大事尤其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第一是罗马人征服希腊以后,发现希腊灿烂的文明远远高出罗马,于是翻译之风大盛,代表人物有西塞罗(Cicero,106-43B.C.)、贺拉斯( Horatius,65-8B.C.)、昆体良(Quintilianus,35?-95?),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活译,以原文为基础的创造性翻译,翻译和创作之间没有根本的界限。我们今天发现罗马神话很多不过是希腊神话的翻版,原因盖出于此。第二件大事:7、8世纪,阿拉伯人向外扩张,征服了希腊世界,雅典成了翻译中心。大批叙利亚学者来到雅典,把希腊作品译成古叙别亚语,带回巴格达;巴格达的翻译活动也非常活跃,翻译成古叙别亚语的译品和一些希腊原作被译成阿拉伯语。但在10、11世纪,阿拉伯学术研究开始走下坡路,阿拉伯语作品于是大量涌向西班牙,托莱多取代了巴格达,成为欧洲的“翻译院”,书写于阿拉伯语的大量希腊作品又被译成拉丁语。还有就是贯穿西方翻译史的圣经的翻译。圣经的旧约(Old Testament)成书于公元前,原是犹太教的经典,原文为希伯来语(Hebrew)。新约(New Testament)成2世纪下半叶,原文为希腊语。公元前3世纪,耶路撒冷的主教应埃及国王的请求,派人去亚历山大城承担旧约的翻译工作。于是,在285249 B.C.年间,有72名高贵的犹太学者云集亚历山大城,从事这项翻译工作。据传,这72名学者来自12个不同的以色列部落,每个部落6名。他们来到亚历山大图书馆,两人一组,分在36个地方进行翻译,译出36篇彼此极为相似的译文。最后,72人结合在一起,对36篇译稿进行对比,在措辞上取得一致意见,这个译本被称之为七十子文本或七十贤士译本,或七十子希腊文本(Septuagint)。这个文本成了“第二原本”,有时甚至取代希伯来语文本而成为第一原本。准确是这个译本的最大特点。七十子是圣经翻译的第一个里程碑。到了罗马帝国时期,拉丁语圣经的翻译比较混乱,神学家哲罗姆( St. Jerome,347?-420)受命于罗马教皇,对早先的几个译本进行修改,编译出正确的、可为人们公认的拉丁文圣经。他首先译出新约里的四部福音,又据七十子希腊文本译出一些篇章。慢慢地,他对七十子很不满意,决定要从希伯来语重新翻译。大约在405午,在几个助手的协助下,正式翻译出旧约和新约,即通俗拉丁文本圣经(Vulgate)。哲罗姆主张:翻译不能始终字当句对,而必须采取灵活的原则。应当区别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而且应当采用易于理解的风格传达原作的意思,但在圣经翻译中,则不能一概采用意译,而主要应当采用直译。正确的翻译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解。他不相信在用词造句上有什么“上帝的感召”。他这一观点主要针对奥古斯丁(St. Augustine,354-430,神学家,哲学家,在论基督教育中表示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词,并指出圣经翻译必须依靠上帝的感召,这就是为什么七十子的译本那么相似的原因)。圣经翻译的第三个里程碑是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1466?-1536?)的新约圣经。伊拉斯谟出生于荷兰的一个牧师家庭,曾留学巴黎,先后旅居英、德、意、瑞士诸国,是北欧文艺复兴运动中的著名人物。1516年在原手抄本的基础上,他首次刊行了希腊语的新约圣经,后附有他本人所译的拉丁文本和所作的评注。这部对照本的问世轰动了整个西欧学术界。伊拉斯谟主张尊重原作。在他以前,欧洲各国的圣经翻译处于一片混乱的状态,有的以希腊文为蓝本,有的以拉丁文为蓝本。而他指出圣经翻译必须尊重原作。而且认为译者必须具备丰富的语文知识。必须学习古希腊语,理解古希腊语的语义、词义和修辞。他同意哲罗姆的观点,根本没有“神的感召”的翻译。在解释圣经的问题上,没有绝对的权威可言,人们的语文知识和学问每前进一步,就会对圣经有新的理解,就会产生新的译文。 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的圣经翻译又立下了一座里程碑。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和翻译家。1521年在合作者的协助下着手翻译圣经,先从希腊语译出新约,再从希伯来语译出旧约。他主张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在中世纪后期,教会不赞成俗人翻译圣经,认为他们不懂神学,会曲解圣经,引出异端邪说。教会极力反对异教,禁止使用异教徒的译本。但路德却采用通俗、明了、能为大众接受的原则进行翻译,要为既不懂希伯来语、又不懂拉丁语、文化水平低下的读者服务。他以家乡图林根一带比较统一的公文用语为基础,吸收了其他地方方言的精华,并创造出了许多新词汇,使译文成为了德语的典范。路德还提出了翻译的七项原则:可以改变译文的词序;可以合理运用语气助词;可以增补必要的连词;可以略去没有译文对等形式的原文词语;可以用词组翻译单词;可以把比喻译成一般表达,反之亦然;注意文字上的变异形式和解释的准确性。钦定本圣经译本(1611,Authorized Version)可以说是英国翻译史上最重要的译本。1604年英国教会举行了一次重要会议,建议修改现行的圣经英译本。这一建议得到国王詹姆士一世(James I)的赞许,他建议新译本要由大学学者翻译,由主教和国王审定。国王批准了54个学者担任翻译。但据史料记载,后来实际参与的只有47人。这些人分成6个小组,分别在西敏寺(Westminster)教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担任各自的任务。他们制定了一套详细的原则。该译本于1611年出版。该译本直接译自古希伯来语和古希腊语,比以往任何译本都更忠实,更具学术性。译文通俗优美,旧约模仿了希伯来原文的韵律和风格,新约的文字模仿也胜过优美的希腊原文。在翻译过程中,讨论较多的就是能否用同义词的问题,译者们极力强调用同义词(如:purpose/ intent,journeying /traveling,think /suppose,painache,joygladness)的重要性。钦定本对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人们广为使用的成语、谚语,很多都来自该译本,如: clear as crystal水晶一样的透明 still small voice良心的声音 smite hip and thigh使惨败 rise as one man团结如一人 a thorn in the flesh肉中刺 broken reed压断的芦苇;不可靠的人 root of all evil万恶之源 eye for eye,tooth for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a stiff neck坚持错误的人 the man of sin罪人king of kings王中王 wise as Solomon像所罗门一样有智慧laughingstock笑柄 stumbling block障碍物,绊脚石an old wives,tale老生常谈 nothing but skin and bones皮包骨scapegoat替罪羊 beat the air白费力气;枉费心机wash ones hands洗手不干 Judas kiss犹大之吻;背叛的信号tower of Babel巴比塔;混乱;空想 forbidden fruit禁果the spirit is willing,but the flesh is weak力不从心;心有余而力不足curse of Adam亚当遭诅咒;为生活奔波 figs leaves无花果树叶;遮羞布stray lamb迷途的羔羊;有罪之人 a tree is known by its fruit由果知树;观其行而知其人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明珠暗投;对牛弹琴turn the other cheek转过另一边脸让人打;宽大为怀;忍辱负重;逆来顺受salt of the earth没有坏心眼的人;高尚的人;社会中坚sow the wind and reap the whirlwind 一恶十报;种恶因必收恶果a leopard wont change its spots本性难移beat swords into plowshares铸剑为犁;化干戈为玉帛a fly in the ointment膏油里的一只苍蝇;美中不足;扫兴的小事lion in the way/road拦路虎;巨大的障碍spare the rod and spoil the child不管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sow discord种下不和;挑拨flee as a bird to the mountain如飞鸟归山;欣然而往;归心似箭escape by/with the skin of ones teeth九死一生,幸免于难make the hair stand on end毛骨悚然Jobs comforter约伯的安慰者;增加对方痛苦的安慰者a 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流着奶和蜜的地方;富饶之地land of promise乐土,福地by the sweat of ones browin the sweat of ones face靠血汗糊口;凭勤劳谋生二、傅雷的“神似”和钱钟书的“化境”傅雷的“神似”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以实际工作论,翻译比临画更难。临画与原画,素材相同(颜色,画布,或纸或绢),法则相同(色彩学,解剖学,透视学)。译本与原作,文字既不侔,规则又大异。各种文字各有特色,各有无可模仿的优点,各有无法补救的缺陷,同时又各有不能侵犯的戒律。象英、法,英、德那样接近的语言,尚且有许多难以互译的地方;中西文字的扦格远过于此,要求传神达意,铢钢悉称,自非死抓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各国的翻译文学,虽优劣不一,但从无法文式的英国译本,也没有英文式的法国译本。假如破坏本国文字的结构与特性,就能传达异国文字的特性而获致原作的精神,那么翻译真是太容易了。不幸那种理论非但是刻舟求剑,而且结果是削足适履,两败俱伤。两国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构造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俗语的不同,即反应民族思想方式的不同,感觉深浅的不同,观点角度的不同,风俗传统信仰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涵的那些特点,必须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雨忘其外”。而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过则求其勿太过,不及则求其勿过于不及。倘若认为翻译标准不应当如是平易,则不妨假定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节选自:傅雷重译本序 钱钟书的“化境”汉代文字学者许慎有一节关于翻译的训诂,义蕴颇为丰富。说文解字卷六口部第二十六字:“囮,译也。从口,化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日囮,读若譌。”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所施的引“诱”,“讷”、“讹”、“化”和“囮”是同一个字。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相通、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虚涵数意”(manifold meaning),把翻译能起的作用、难于避免的毛病、所向往的最高境界,仿佛一一透示出来了。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 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Traduttore traditore)。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释赞宁高僧传三集卷三译经篇论:“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这个比喻使我们想起堂吉诃德说阅读译本就象从反面来看花毯。“媒”和“诱”当然说明了翻译在文化交流里所起的作用。它是个居间者或联络员,介绍大家去认识外国作品,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仿佛做媒似的,使国与国之间缔结了“文学因缘”。 节选自:钱钟书林纾的翻译三、奈达谈翻译的基本过程 The four basic processes in translating consist of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transfer from source to target language, restructuring in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testing of the translated text with persons who represent the intended audience. The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means a detailed treatment of both the designative and associative meanings of the lexemes, the syntax, and the discourse structures. As already indicated at various points in this volume,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source text are fundamental to any attempts at translating. In fact, it is failure at this point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most deficiencies in translating. If a translator really understands the meaning of the source text and has adequate competenc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ranslating appears to be completely natural and an almost automatic process. The process of transfer involves the shift from thinking in the source language to thinking in the target language. Here is precisely where the essential process of translating takes place - the content has been carried across. The level of explicitness at which this transfer takes place is normally as great as possible and has been detailed in terms of so-called “kernel” structures in Nida and Taber (1969). The process of restructuring involves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lexical, syntactic, and discourse features of the transferred text so as to provide maximal comprehension and appreciation on the part of the intended audience. For a fully competent translator all this takes place almost automatically. In fact, it is almost as automatic as speaking in ones own mother tongue. Although these three basic processes can be abstracted, it is entirely wrong to think that translators accomplish their task in three stages or steps. A11 three processes are going on at the same time and are largely below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Good translators do not have to think about how to change active expressions to passive ones, how to change a nominalized verb into a dependent clause, and whether to shift from a noun to a pronoun in referring to a person. Although the testing of a translation is somewhat different from the processes of analysis, transfer, and restructuring, it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in that it exposes so quickly any problems which exist in translation. In th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