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 两极格局到多极化.doc_第1页
专题九 两极格局到多极化.doc_第2页
专题九 两极格局到多极化.doc_第3页
专题九 两极格局到多极化.doc_第4页
专题九 两极格局到多极化.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15年丹阳五中高二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 必修一 专题九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测试内容测试要求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了解“冷战”起源的背景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了解北约、华约的建立了解德国的分裂了解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了解古巴导弹危机认识“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理解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了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理解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冷战1.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政治、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经济等方面的较量和对抗,以“遏制”共产主义。2了解“冷战”起源的背景(1)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增,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2)苏联的实力增强,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严重障碍。(3)美苏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加剧。(根本原因)(4)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5)丘吉尔在美国发表的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3冷战措施(1)杜鲁门主义(政治):提出: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特点:以意识形态的分歧作为幌子,来掩盖全球扩张的目的。实质目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影响: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2)马歇尔计划(经济)(又称“欧洲复兴计划”)时间:1947年6月目的:直接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根本目的-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把西欧纳入冷战的轨道,遏制共产主义。影响: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遭到东欧国家的拒绝。(3)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成立:1949年, 美英法等12国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性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抗苏联和东欧的军事政治集团。影响: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二).美苏两极格局形成1、北约(见上)2、华约(1)建立:为了应付美国扩张和威胁,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在波兰首都华沙缔结友好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约”。(2)性质: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3)影响: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55)(三)了解德国的分裂(欧洲“冷战”的表现)1、背景:冷战开始后,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冷战”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2、德国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分别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西德和东德。“柏林墙”成为德国分裂的象征。德国、朝鲜分裂主要原因-战后美苏冷战的结果(四)了解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亚洲“热战”的表现)1、朝鲜战争背景: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占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南部和北部在美苏支持下先后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分裂。概况: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美国被迫与中朝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战争加剧了朝鲜的分裂。2、越南战争:背景:二战后,越南共产党领导人民赶走了法国殖民者概况:19611973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从特种战争到局部战争。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五)了解古巴导弹危机(冷战表现)1、背景:苏联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2、时间:1962年。3、结果: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4、影响:表明此时美苏争霸的战略优势在美国一边。(六)认识美苏“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1.消极影响:世界被分裂成两大阵营。美苏争夺势力范围,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的局面,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2.积极影响:(1)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不同程度地从对方吸取经验教训,进行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促进了科技的发展。(3)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总的说来:加剧紧张,全面冷战,局部热战;势均力敌,避免大战。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一)理解从欧洲共同体到欧盟的发展过程欧共体的形成发展: 1、形成背景: 根本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联系日益密切,走上联合的道路。现实原因:二战后西欧国际地位下降,要重新发挥有力的影响,必须联合起来。政治因素:为了抗衡美苏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关键和基础:法德两个宿敌的和解。(6)文化传统: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2、形成过程: 1951年,法、德、意、荷、比、卢等6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矛盾化解。 1958,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欧洲共同体正式诞生,不断加强经济合作。3、目标:争取在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劳务、资金的自由流动。4、性质:欧洲经济一体化组织。5、发展:20世纪70年代起,欧共体开始摆脱美国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共同对策,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1975年,共同体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1986年规模也由最初的6国扩大到12国(英、爱、丹、希、西、萄等也加入)。6、影响:加强欧洲各国的联系,促进欧洲各国经济发展;提高欧洲地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冲击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欧盟的建立:1、背景:(1)欧共体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欧洲进一步联合的基础;(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为欧洲统一提供了历史性机遇。(3)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国际竞争激烈。2、过程:1992欧共体12个成员国在荷兰签定欧洲联盟条约,目的是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成立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3、发展:1999欧元问世,标志欧盟内部合作进一步加强。2002年1月1日开始进入流通领域。(英国不属于欧元区)2007年发展到27个成员国。4、性质: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5、影响:提高欧盟成员国的政治地位,促进欧盟成员国社会经济发展,加强欧洲各国的联系。 挑战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趋势(演变特点): a规模不断扩大,成员国日益增多。 b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由单一的经济组织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影响世界区域政治合作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地域因素、国际政治因素(二)了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1、原因: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将两极格局的瓦解视为跻身政治大国的大好时机。2、表现:80年代日本提出政治大国的目标,要求在国际事务中增大日本的发言权。冷战结束后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以“亚洲代表”自居,军事力量膨胀。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三)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二战后,亚非拉许多国家获得民族独立为其成立奠定了基础;1955年的万隆会议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亚非拉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希望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铁托、尼赫鲁、纳赛尔等领导人的推动。2目的: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维护自身独立、发展经济。3标志:在南斯拉夫等国的倡议下,1961年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中国不是成员国,因为当时中苏结盟)4政策:非集团、不结盟5、任务(行动纲领):政治上,反对美苏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经济上,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6、影响: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 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兴起,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3)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多极化的力量因素:欧共体、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四)了解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苏联解体1、原因:根本原因(历史原因):斯大林模式弊端长期得不到解决(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主要原因)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战略2、过程:(1)戈尔巴乔夫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无法打开局面,转而进行政治改革。1988年,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2)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3)1991年8月,苏联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联变成邦联。(4)导火线:1991年8月,“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加速苏联解体。(5)解体标志:1991年底,俄罗斯等11国在哈萨克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布成立独联体,苏联彻底解体。3、影响:(1)标志着冷战时代终结,两极格局结束;(2)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美、欧盟、日、俄、中)。两极格局的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时代终结和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两极格局瓦解后的世界形势基本特点: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缓和与动荡并存。动荡因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地区冲突;民族、宗教、领土等矛盾。和平因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第三世界不断壮大; 联合国发挥的作用增强;世界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五).理解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1、原因: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2、多极化趋势的几股力量:美国、俄罗斯、欧盟、中国、日本、发展中国家。美国目标:推行单边主义,试图建立单极世界。基础:雄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旗号:“民主”、“人权”表现:轰炸南联盟(科索沃战争 )、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俄罗斯目标:推行全方位外交,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 基础:军事、文化大国;自然资源丰富;教育、科技与人口素质表现:既加强与欧盟联系,发挥大国作用,又反对北约东扩;打击国内分裂主义势力;协调与独联体各国关系,保持在其中地位与影响;发展与亚太国家关系,扩大地区影响。著名总统:普京欧盟20世纪0年代成立(1993年),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国际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日本20世纪80年代,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