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doc_第1页
荷塘月色导学案.doc_第2页
荷塘月色导学案.doc_第3页
荷塘月色导学案.doc_第4页
荷塘月色导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潼南一中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编号: 荷塘月色导学案主编人:李术军 审核:刘纯冰 分管领导: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2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2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揣摩文中的细节描写。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目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 【自主预习学案】【知识链接】一、诗词选粹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译文】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折下梅花寄送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戴着翠绿钗钿的她。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就出门采摘红莲去了。 在秋天的南塘采摘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人头。 低下头拨弄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清。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莲子熟得红透了。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只能)抬头看着天上的飞鸟。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鸟儿,走上青色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太高看不到郎君,整天依靠在栏杆边上。 栏杆有十二个弯曲,(女孩)垂下的双手像玉一样明润。 卷起帘子天显得更高,海水荡漾空显出一片深绿。 海水像梦一般地悠悠然,你忧愁我也忧愁。 南风知道我的情意,把梦吹拂到西洲(与她相聚)。【赏析】诗歌写一位女子对情郎的执着相思。这位女子住在长江南岸,她的情郎已去江北。在一个梅花开放的春日,他们曾在西洲幽会。当梅花再度盛开的时候,这位女于“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来唤起他的共同回忆。此诗的显著特点是在动态中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其中最精彩的是采莲一段:女子怀着满腹心事去采莲,若有所思地拿着莲子把玩;清香的莲子使她想起所爱的人,不由珍惜地“置莲怀袖中”。“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再如“忆郎郎不至”以下六句,从“忆梅”到“忆郎”,“忆”而又“忆”;从“望鸿”到“望郎”,“望”而再“望”,写出了女主人公柔情郁结的情态。这首诗基本上四句一换韵,象是许多五言绝句联缀而成。但语语相承,段段相绾,首尾相顾,浑然成篇。换韵处往往用“钩句”承接,形成反复回环、余味无尽的情韵。诗中多用重字,如用了四个“门”字,七个“莲”字,以着意渲染缠锦的情思。这首诗也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如“莲子”谐“怜子”,“莲心”谐“怜心”;“清如水”说其情纯洁如清水,“彻底红”说爱得极为热烈。这就使诗歌显得含蓄委婉。二、作者作品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三、创作背景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处于苦闷彷徨之中,看不清前进的方向。这种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就外化为荷塘月色的图景,素雅朦胧的景致和作者内心的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是一致的。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四、作品解读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全文在写景中,作者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自己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在月光下,在荷塘畔,虽然作者自我陶醉了,感受到一种“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但仍然夹杂着摆脱不开的淡淡的哀愁。语言朴实清新,用词生动准确,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本文在写景状物上极具特色,同学们在阅读时要细心体会。五、散文阅读方法指要散文主要包括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我们阅读散文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明确背景。这里的背景既包括时代背景,也包括作者的个人背景。例如,学习荷塘月色,我们必须弄清楚当时大的社会背景以及朱自清个人面临的生活现状,这些都是我们理解文章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把握主旨。散文的主旨就是散文的“神”,不管文章的取材多么广泛,都必须为“神”服务。第三、抓住景物。抒情散文中作者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所以我们决不能忽略散文中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只有披文入情,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第四、重视语言。1、重视文章的结束语。很多散文都采用了“卒章显志”的写法。好的文章,尤其是散文,往往在文章的结尾处用精炼的语言点明题旨。2、重视文中的议论性语言。散文的表达方式最基本的记叙和描写,但最重要的是抒情和议论,因为它们是记叙和描写的深化,往往是散文主旨的载体。第五、掌握常见的写法。1、象征。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2、托物言志。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感情和志向。3、对比烘托。在散文中,为了突出写作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4、欲扬先抑。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写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和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和赞美得到强调。这就是“欲扬先抑”。【自主预习检测】1请选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A倩影(qin) 霎时(sh) 参差(cn) 脉脉(m) B袅娜(nio) 独处(ch) 幽僻(p) 煤屑(xi)C颤动(chn) 纤腰(xin) 弥望(m) 踱步(du)D酣眠(hn) 乍看(zh) 敛裾(j) 宛然(wn)2、解释下列词语。幽僻: 蓊蓊郁郁:踱: 弥望:袅娜: 脉脉:斑驳:3、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C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4对“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白天的应酬太多,交际太多,夜晚终于可以安闲了,所以就放下心来欣赏荷塘月色。B在黑暗笼罩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白天必须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时候,才觉得轻松了些。C白天在压抑的心情与环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终于暂得宽余,独自欣赏荷塘月色,从那些令人厌倦的人与事中解脱出来,感到淡淡的喜悦。D白天从事地下工作,必须加倍小心地同周围的敌人周旋,到了晚上才可以放松一下,感到淡淡的喜悦。2选出对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似乎”,有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静。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合作学习探究案】1、熟读课文,给课文分层,并写出层意。2、第一段有哪些作用?3、朗读全文,说说全文的感情脉络: 【拓展提升案】(2010年重庆卷)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陈峻峰不是一棵,也不是两棵,而是一排水杉。在我居住的城市的东南,向天空高高地一排直立着,高过了那些栗树、梧桐、刺槐和雪松。两只鸟,我们权且可以称它们为山喜鹊吧,在早春里飞来。我以为我认识它们,我以为它们是去年的那一对。它们的巢还在,也就是说它们原来的家还在。经过了去冬的那场大雪,看上去好像依然完好无损。而且,就一只鸟巢而言,它的高度、支点、造型,都大抵可以称得经典。两只鸟飞来,先在空中盘查了一会,停留在附近的一棵树上,对去年那只的鸟巢进行确认。我不知道上帝赋予它们怎样的心灵提醒和暗示,也不知道它们依循了怎样的信息和气息,能够从浩渺的远方,准确地找到这一排杉树,找到它们的巢穴。现在的情况是,它们在经过确认之后,瞬间两只鸟同时飞起,又同时落在了那只鸟巢之上。我猜它们一定会检查它们一冬没有人居住的房子,然后进行外墙的修补,更是要把卧室重新装饰一新。它们要在那里缠绵相拥谈论天气和诗歌、生儿育女,当然也要在那里抵御今年的飓风、雷电和大雨。很快,我发现我错了。那两只鸟并未干这些事情,它们选择了另一棵树,开始建造一个新的巢。循着我的目光从左往右看过去,如果去年的那个巢在第三棵水杉上,那么它们选择的就是第五棵。现在我似乎知道了,这两只鸟不是去年的那两只鸟,而应该是去年那两只鸟的儿女吧。年轻的一代,风华正茂,奋发有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它们怎肯居住父母的旧巢呢。它们的家族不遗传依赖和懒惰,这是天然的风范;只有人类才会有不肖子孙,好吃懒做,在父辈的财富中坐享其成坐吃山空。鸟类不会。它们担当不起上帝的指责和同类的嘲笑。当然,建造一个家是复杂的、艰难的。我无法知道那两只鸟整个春天的辛勤和劳苦,我只能通过它们飞向忙碌的身影对它们进行判断和猜想。就这样,有一天,我像是突然出现,它们的家建好了。一只巨大的鸟巢也像是突然从枝头上长出来,和树完美地融成一体。我能感觉到巢的坚固和安稳,也能想象那卧室的簇新和舒适。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年轻人的新巢建在第五棵树上,父母的旧居建在第三棵树上;父母亲不在了;高高树顶的旧居空着,仿佛一个家族的图腾和标志;从我的角度看去,直立的杉树举着那只旧巢,更像是举着一个祖宗的牌位。那么,这两只鸟选择在第五棵树建造自己的新家,是想象诚守着父母的遗址和祖宗的牌位。那么,与之间隔一棵树的距离,是不是想和旧时的文化传统既不挨得太远,又不挨得太近。它们在生命的繁衍和系统中,需要有自己年轻独立的思想,需要创造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信心、锐气和生活。而我必须自觉离开了,我要做的不是对两只鸟进行观察和猜测,而是能否进行自身的反省,包括我对待美妙自然和可爱生灵的态度和行为。旧巢和新巢都建在树的高处,那几乎是树的梢顶了。它们未必不知道这要担当多么大的风险,但它们更知道这世上真正的风险,来自人类。因此它们把巢尽可能地建在高处,建在梢顶,那是对人类明白无误的拒绝、痛斥和对峙。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有删改)1、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第二课时目标:再读课文,赏析揣摩文章重点语段优美动人的语言,体味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背诵第四、五、六段。【使用说明】合作学习探究案题目较多,需小组学员合作完成。【知识链接】1、如何理解比喻性句子的含义在实际考试中,常见的理解句意题有很多考察的是比喻类的句子,这样的题,其实是让考生找本体。能结合上下文找到本体,就不难组织答案了。如荷塘月色“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中,“酣眠”和“小睡”就用了比喻的手法,结合上下文来看,“酣眠”比喻明月朗照,“小睡”比喻云遮满月,月色朦胧,与整个画面着眼于轻淡,着眼于静态美的意境是一致的,表明作者很欣赏的月光不能朗照的晚上是别有风味的。我们平常说的“心在流血”也是一种比喻,它要表达的是心灵受到伤害,而且更重要的是受到伤害的不是表层,因为表层的可能不会流血。它实际要说的是心灵深处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只要我们善于从比喻的角度思考,依照喻体找到本体,就能有效作答。2、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如,“你笑得很甜”,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从而形成通感。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通感举例:、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紫藤萝瀑布)、那些芦苇高高低低地晃动着,如同鼓点有节奏的击打。、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枯黄凋谢的真善美的花朵。、月光下,那低头思故乡的离愁,已被古老的潮水年复一年的打磨得光滑如许了,在湖边浅水里静泊成一叶沉思的小舟。【自主预习学案】一、背诵第四、五、六段。二、问题思考1、第四、五、六段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2、分别给第四、五、六段所描摹的画面取一个名字3、文章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说明理由。4、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几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3)、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5、运用修辞手段摹形传神,淋漓入微,可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请同学们体会下列句子中运用修辞的妙处。指出修辞手法,并品味其妙处: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6、“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换成“幽静”好不好?为什么?7、“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一句中的“踱”与“慢步”的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慢步”而用“踱”?【合作学习探究案】1、 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于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品读赏析文章第四、五两段,思考并分析作者是如何写“荷塘”与“月色”的。在文章当中“荷塘”与“月色”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第6自然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作者又是如何展开描写的?段末写到“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该如何理解?3、 第7自然段,作者想到了江南的采莲,请思考采莲与文章的主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来?4、第8段作者为什么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想起江南了”?最后一句话“轻轻的推门进去,什么声息都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是否多余?【写法鉴赏】体会文章的回环婉曲之美。名曰“荷塘月色”,但开篇不立刻将荷塘美景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先说“心里颇不宁静”。可是又不说如何不宁静,而是心想荷塘,有欣然前往之意。走在通往荷塘的路上,环顾四周,似无意于写美景,反渲染环境的阴森可怕;心有所想,但不是惦记着荷塘的美好,而是想驱除内心的烦闷。在真正揭开月下荷塘的面目之前,还先来一段做“自由的人”的议论,像在摆脱自己,又像在肯定自己;既是议论,又是抒情。经过几番曲折,换了心境,调整了心态,才真正将自己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对自然美的感受才见真切了,挥洒笔墨才有情韵了。在写尽荷塘美景之后,又环顾荷塘四周的景色,韵味渐写渐淡,写到“我什么也没有”时,似乎要回到现实中来了。不料,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出其不意地将人们带到六朝时代采莲的热闹场景中,似乎古人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是作者心驰神往的。但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