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新闻摄影复习题.doc_第1页
2011新闻摄影复习题.doc_第2页
2011新闻摄影复习题.doc_第3页
2011新闻摄影复习题.doc_第4页
2011新闻摄影复习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摄影复习题第一章 照相机1.镜头焦距与成像效果的关系。面对同样的被摄体,对画幅相同的相机来说,焦距的变化带来的成像效果变化规律为(1)焦距与视角成反比。(2)焦距与景深成反比2.镜头的口径和大口径镜头的优点。快镜头与慢镜头。- 镜头的孔径,通常是指有效孔径,即摄影镜头的最大通光能力,即镜头的最大光圈值 。通常采用镜头最大光孔直径与镜头焦距的比值来表示 。通常把镜头的有效孔径表示为F系数,如1:2的有效孔径表示为F2 镜头的速度是指特定的镜头在特定的时间内所能传送的光量。传送光量多的镜头被称为快镜头,传送光量相当少的镜头则被称为慢镜头。所谓“快速镜头”就是指大口径镜头;“慢速镜头”就是指小口径镜头。因为在同一光线下用最大光圈拍摄时,口径大的所需要的曝光时间短,即“快” ,故称“快速镜头”;口径小的所需要的曝光时间长,即“慢”,故称“慢速镜头”。快镜头的优点与缺点: 从使用的角度来说,镜头的口径越大,使用价值越大。大口径镜头的主要优点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便于在暗弱光线下手持相机用现场光拍摄。 (2)便于摄取小景深、虚实结合的效果。画面影像的虚实结合是常用表现方法之一。 (3)便于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这在现场光的动体拍摄或在使用远摄镜头时都有实用价值。3.标准镜头及其成像特点 标准镜头 :指镜头焦距长度接近相机画幅对角线长度的摄影镜头。 标准镜头的视角与人眼平视时的视角大致相似,拍出照片的取景范围、前后景物的大小比例带来的透视感等与人眼观看的效果类同,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特点: 镜头焦距和感光片的对角线的长度基本一致,或者视角为60度左右的镜头。 用标准镜头拍摄的影像与我们用裸眼看的 景物大致相仿。 成像效果与实际情况接近,真切、自然. 4.广角镜头及其成像特点 广角镜头 :也称作短焦距镜头,它的焦距小于标准镜头,视角大于标准镜头,超过了人眼的正常视角范围。广角镜头的性能特点: (1)视角广泛,有利于近距离拍摄较为广阔的景物范围;室内拍摄较大场面时尤为常用。 (2)景深较大,能够将前后纵深较大范围的景物都清晰地表现出来。 (3)透视夸张,所拍摄的画面影像近大远小的收缩比例夸张,透视感强烈。 (4)影像变形,镜头畸变像差较大,尤其是画面边缘部分更为明显;在近距离拍摄时应注意影像变形失真问题。 5.长焦镜头及其成像特点 长焦镜头:又称为望远镜头或摄远镜头,它的镜头焦距长于标准镜头,拍摄视角小于标准镜头。此类镜头可分为中焦、长焦和超长焦镜头。长焦镜头的成像特点: (1)镜头视角小,拍摄范围窄,能够使较远处的被摄物体获得较大的影像效果。 (2)画面景深小,背景容易虚化,有利于通过画面的虚实结合来突出被摄主体对象。 (3)画面透视关系压缩,前后景物的大小比例不明显,因而画面容易缺乏空间纵深感觉。 (4)长焦镜头影像畸变小,特别适于在较远处位置抓拍人像,而不至影响到被摄对象。 6.光圈系数及其相互关系(倍数关系)f值的完整序列如下:f/1,f/1.4, f/2, f/ 2.8,f/ 4,f/ 5.6,f/8,f/ 11,f/16, f/22,f/32, f/ 44,f/64。f /4孔径所接纳的光线是f/5.6的两倍,f/5.6接纳的光线是f/8的两倍,f/8接纳的光线又是f/11的两倍,依此类推。 7.光圈的作用(1)调节光圈控制镜头的通光量。 这是光圈的基本作用。光圈调大;进光照度增大;光圈调小,进光照度减小。它与快门速度的配合解决曝光量的需要。 (2)调节光圈控制景深效果。 这是光圈的重要作用。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 8.快门系数及其相互关系(倍数关系)快门的标记:一般来说,一架照相机的快门速度主要有: 1秒 1/2秒 1/4秒 1/8秒 1/15秒 1/30秒 1/60秒 1/125秒 1/250秒 1/500秒 1/1000秒 9.快门的作用 (1)控制进光时间这是快门的基本作用。它与光圈配合,解决曝光量的需要。 (2)影响成像清晰度这是快门不可忽视的作用。快门开启的时间长短不仅影响进光量,而且影响成像清晰度。这不仅表现在动体摄影,而且表现在静态影像拍摄中,因此存在的把稳相机的问题。10.快门的种类 镜间快门由一系列薄钢叶片组成,放置在镜头的单元之间。快门释放按钮触发一根弹簧使叶片在曝光期间开启,然后闭合。这种类型的快门又叫做叶片快门。 焦平面快门:又称帘幕快门,位于照相机里,在胶片的前面。由于它就在焦点平面,也就是胶片位置的前面,因此而得名。此类快门普遍使用在135相机里,分为纵向开启和横向开启两种。11.相机的“持稳速度”“持稳速度”是指手持相机拍摄时能拿稳相机的快门速度。手持相机是最常用的拍摄方法。任何人都无法用于绝对持稳相机。但是,使用的快门速度越快,相机抖动的影响就越小。 通常认为对一般摄影者来说,能够拿稳相机的快门速度是镜头焦距的倒数,如50mm镜头就是150(用160秒)、250mm镜头就是1250秒。变焦镜头以长焦端把握。如“35105mm就用1125秒。 灵活学握“持稳速度”,在一般情况下尽量使快门速度不低于“持稳速度”,有利提高影像清晰区。第二章 感光材料1.感光度(片速) 感光度是指感光片对光线的敏感程度。也就是表示它的感光快慢特性,对胶卷来说,通常也称之为“片速”。 乳剂中卤化银的颗粒与感光度直接相关,颗粒越大,感光面就大,感光速度就快,反之则慢。 感光度表示正确的曝光需要的曝光量。使用者根据感光度来确定拍摄时光圈和快门的组合。 GB制是我国试行的感光标准,它相当于德国的感光度标准DIN制,如GB21和DIN21的胶片感光度是相同的。 感光度数值每相差3,就表示感光材料的感光度相差一倍。胶片的感光度差一倍,就意味着摄影拍摄时所需的曝光量差一倍。 ASA制:美国感光度标准,如果感光度提高一倍,则ASA制的表示数值也相应翻一番。如ASA100比ASA50感光度高一倍,ASA400比ASA100感光度高2倍。 ISO制:国际标准化组织以ASA制和DIN制为基础制定的国际标准感光度标记,它可以表示为ISO50/18、ISO100/21等,也可以分别表示为ISO100或ISO21、ISO400或ISO27等,其感光度数值结果以及变换关系分别与ASA制和DIN制相同。 不同感光度胶片的特性: 不同胶片ISO感光度之间的相对关系与相机快门指数之间或光圈指数之间的关系一样,即ISO 100胶片的速度比ISO 50胶片速度快一倍。 例: ISO100胶片,1/125秒,光圈f8。 ISO200胶片,1/125秒,光圈f11。 ISO50胶片, 1/125秒,光圈f5.6。 2.颗粒度: 颗粒度主要是指人眼观察时所感觉到的构成影像的银粒密度的粗细程度、或者彩色影像染料分布的均匀性程度 摄影底片制作成照片时,放大到一定程度画面就会出现颗粒感,而且放大倍率越大,颗粒感就越明显。 一般来说,胶片感光度愈高,颗粒也愈大。一个影像的颗粒度愈大则愈显得粗糙,愈不清晰,也愈缺乏层次。3.解像力: 胶卷的解像力又称“分析力”、“分辨力”,它是指胶卷对景物细部结构的表现力。 能把景物细微部清晰地记录下来的,称为解像力高;反之,则解像力低。从理论上说,解像力是指该感光片在1毫米内能分辨多少条线的能力。 影响解像力的因素:感光材料的颗粒度。镜头的成像质量。聚焦的精确程度。曝光和冲洗条件。4.反差性 反差就是指景物或影像的明暗差别和黑白对比。 明暗差别大,黑白对比强烈的,称反差大;反之,称为反差小。 5.宽容度 宽容度是指胶片能够按比例记录被摄景物明暗范围的能力。 在摄影实践中,意味着允许曝光误差的能力。也就是胶片可提供的曝光安全范围,在此范围之内,曝光稍不足或是稍过度时,仍能够得到一个可印制正常照片的底片。 通常采用该胶卷“能允许曝光误差正负几档”来表示宽容度。 在各类胶片中,一般来讲,在感光度相同的情况下,黑白胶片的宽容度大,彩色负片次之,彩色反转片最小。 胶片的宽容度与卤化银的颗粒和均匀程度(感光度)密切相关。一般说来慢速胶片的颗粒细腻,影像反差大,但宽容度小。快速胶片正相反。6.胶卷照相特性的相互关系无论黑白胶卷还是彩色胶卷它们的感光度高低会带来其他照相性能一系列的规律性变化: 感光度高反差性小宽容度大颗粒度大解像力小灰雾度大保存性差。 感光度低反差性大宽容度小颗粒度小解像力大灰雾度小保存性好。第三章 曝光与测光1.曝光量的影响因素影响曝光量的因素:(1)快门速度、(2)光圈、3)胶片的感光度 在这三个因素中,胶片的感光度是相对不变的,因此要控制胶片的曝光量,快门和光圈的最佳组合是关键。2.曝光对影像质量的影响 教材244-246(1)曝光与底片密度 摄影曝光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胶片的影像密度。对负片来说: 曝光量越大,胶片上沉积的银粒就越多,底片影像的密度就越大,俗称“底片较厚”。 曝光量越小,胶片上沉积的银粒就越少,底片影像的密度则越小,俗称“底片较薄”。(2)曝光与影像清晰度 清晰度是指影像所记录的物体不同密度的相邻细部之间分界的明锐程度。 曝光对影像清晰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曝光量的多少。 严重曝光过度时,会导致影像的轮廓线被柔化而显得不清,并使影像细节的表现力下降。 曝光不足时,无法清晰地再现物体的影像了。 (3)曝光与影像的色彩还原 在彩色摄影中,曝光不仅影响到影像的密度和清晰度,同时它还会影响到景物色彩的还原与再现。 对彩色摄影来讲,准确的色彩再现必须以正确的曝光控制为前提,曝光过度或者是曝光不足都会导致彩色影像产生偏色现象。3反射式测光表的使用方法(1)机位测光法 这是把测光表放在照相机位置对着被摄景物测光的一种常用方法。 机位测光只能测出景物各级亮度的平均光值,所以适用于拍摄范围宽广、明亮差别不太大的景物。2)接近主体测光法 当拍摄近景或景物的某一局部时,测光表应尽量接近被摄主体测光。近测距离的远近可根据被摄主体的大小来定,原则上是不要让背景光和周围景物的反光影响测光数据,以保证主体曝光正确。 拍摄逆光下的景物,也要用近测法。如逆光人像,人的脸部较暗,而背景较亮。假如不接近测光,则脸部会因测量光值偏高而曝光下足。另外,也可以采用补光的方法(反光板或闪光灯)。 (3)替代测光法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无法接近主体测光时,可用类似物代测。如拍摄人物,即可用自己的手背替代人物的脸部来测光,然后以测量手背的光值作为曝光的依据。也可以用”18%灰板“进行测光。 但是,替代物的受光情况(如光线强度和照射方向等)必须和被摄主体的受光情况保持一致。5.景深景深:摄影中将能够在画面中形成较为清晰影像的最近点和最远点的距离 缩小景深范围,可以使主体所在环境中的多余景物虚化掉,清晰的突出所要表现的对象;扩大景深范围,可以使所有的被摄物体都能在画面上清晰地展现,从而表现出全部景物的各个细节。6.影响景深的因素-教材342第四章 摄影用光1.顺光的特点与表现方法 -教材3662.侧光的特点与表现方法-教材3663.逆光的特点与表现方法-教材367 第五章 摄影构图1.主体、主题作用和主体的选择和处理(1)主体 画面的主体就是一幅画面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主体在一幅画面中起着主导作用,它是表达画面内容和情感的主要媒介,是一幅画面的结构中心,同时它又是吸引读者注意力的画面兴趣中心。(2)主体作用:表达内容和结构画面(3)主体的选择和处理 主体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具备较强的形象说服力; 主体还应该具有较为鲜明的形象特点或者是形态美感等。如果拍摄大型场面时,应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能够在结构上起支点作用的人或物作为画面的视觉兴趣中心2.陪体及其作用-教材4233.前景及其作用?前景的选择和处理-教材423-4244.背景及其作用?背景的选择和处理-教材4245.在摄影构图中如何纯化背景(1)选择拍摄角度,避开杂乱的背景。 (2)采用逆光或侧逆光, (3)选用长焦距镜头或使用大光圈,缩短景深,使主体清晰,把环境和背景处理在景深范围之外。 (4)晨雾雨雪能纯化背景。 9.不同的拍摄距离与画面效果-教材416-41710.不同的高度与画面效果-教材417-418第六章 新闻摄影基本理论1.新闻摄影定义-教材192.新闻摄影的特性-教材41 新闻摄影如何把握新闻性 新闻摄影真实性的基本要求 摄影照片视觉冲击力的内涵3.新闻摄影失实的表现及其原因-教材51-554.如何避免新闻摄影失真失实-教材575.什么是图片新闻?有哪些特点?广义:泛指所有借助或采用图片来报道新闻的手段。狭义:新闻摄影报道的体裁之一,以简洁、率直为其典型特征。类似于文字新闻报道中的消息。特点图片新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能够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或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人物:选择最能表现其言行态度、最能揭示其个性和内心世界得好图片。事件:选取最能揭示事件特点的报道角度、拍摄角度,从而得到独特的新闻图片。篇幅:多数情况为一幅,特殊情况可以是两三幅6.什么是专题摄影报道,有哪些特点?定义:多幅图片和文字相结合,全面、深刻地介绍、表现和揭示新闻事件和新闻事物的一种新闻摄影体裁。特点1)是图片新闻和特写新闻的有机结合,多幅图片有序结合2)是图片和文字的完美结合3)是多个时空状态下的多个瞬间形象的集合4)具有情节性,通过情节的联系达到完整性5)在媒体上占有较大的空间6)是一种深度报道第七章 新闻摄影拍摄1.新闻摄影为什么要提倡抓拍-教材184-1852.新闻摄影文字说明的组成及特点文字说明是新闻摄影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文字说明和图片完美结合能形成一则完美的新闻摄影报道,新闻摄影的文字说明有标题和解释性说明共同组成3.文字说明国际上通行的模式: 地点,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