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选修2 专题二四 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 课件(38张).ppt_第1页
人民版选修2 专题二四 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 课件(38张).ppt_第2页
人民版选修2 专题二四 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 课件(38张).ppt_第3页
人民版选修2 专题二四 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 课件(38张).ppt_第4页
人民版选修2 专题二四 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 课件(38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 专题二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 专题二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 中华民国成立后 孙中山要求参议院迅速制定民国组织法 并拟将法制局局长宋教仁起草的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草案 呈交参议院以资参考 结果遭到拒绝 参议院认为立法如 受命于政府 有损立法独立之尊严 应由临时参议院自行起草 于是 参议院将原案退回政府 1 参议院拒绝孙中山提议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2 孙中山急于要求参议院立法的主要目的何在 情境导入 课程标准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 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简述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基本内容 说明其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一 公车上书 1 背景 1 19世纪末 列强加快了瓜分中国的步伐 加剧 2 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建立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 经济环境 3 西学东渐之潮的影响 尤其是 后日本迅速崛起的事实的刺激和影响 4 甲午战争惨败 不仅摧毁了洋务派的强国之梦 也把以康有为 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推到了 的最前沿 民族危机 明治维新 政治制度变革 2 导火线 1895年4月 马关条约 的签订激起全国各阶层人士的愤怒 3 代表人物 康有为 等 4 四项主张 拒和 迁都 练兵 5 变法问题 1 地位 立国自强的根本 2 内容 治国之法 应仿行西方 制度 强国之法 推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各项政策 教民之法 改革教育制度 科举制度 梁启超 变法 君主立宪 6 影响 1 冲破了清政府 士人不得干政 的禁令 2 使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由 发展为政治实践 特别提醒 公车上书 表达了知识分子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 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具有爱国的和进步的意义 标志着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理论传播 二 百日维新 1 背景 1 公车上书 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各地维新派人士创立报纸 组织学会 开办学堂来宣传维新变法 救亡图存 2 1897年11月 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 民族危机加剧 3 1898年初 康有为上 2 开始 1898年6月11日 光绪帝下 定国是诏 应诏统筹全局折 3 内容 1 人事方面 破格召见新人 令参与变法 2 政治方面 许士民上书言事 改革上谕及各部行政命令的传达方式 裁撤 裁减冗员等等 3 经济方面 设立国家银行 农工商总局 路矿总局 邮政局 提倡私人兴办实业 改革财政 编制国家预算 决算等等 4 文教方面 废除八股取士 提倡西学 广设各种专科学堂及中小学堂 创办 允许民间自由创立报馆和学会 设立 翻译外国新书等等 5 军事方面 裁撤绿营 精练陆军 各省军队皆使用洋枪 添造兵船 增设 力行保甲 实行团练 等等 闲散机构 京师大学堂 海军 译书局 4 评价 1 进步性 在政治上 给予了资产阶级一定的言论 出版 结社等自由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政议政 在经济上 承认 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在文化上 提倡兴西学 废八股 有利于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传播 是近代中国人对民主政治的实践迈出的重要一步 2 局限性 没有触动封建体制和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 没有实行维新派所倡导的定宪法 设议院和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 特别提醒维新变法运动既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 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 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三 推翻帝制1 背景 1 戊戌变法开阔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眼界 在中国起到了较为广泛的 作用 2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中国出路的进一步探索 思想启蒙 2 过程 1 创建团体 1894年11月 孙中山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兴中会 目的是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制的共和政府 2 组建政党 1905年 孙中山组建 并在其机关刊物 民报 上将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 民权 民生三大主义 即 确立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奋斗目标 3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 武昌起义爆发 辛亥革命埋葬了清王朝的统治 4 成立民国 1912年元旦 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5 颁布约法 1912年3月 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主宪法 内容 规定了国家主权归属 统治权分配原则 人民自由平等及应履行的义务 意义 第一次以 的形式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专制的法律武器 3 影响 1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由理想变为了现实 2 临时约法 使 的观念深入人心 为捍卫民主共和制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法律依据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宪法 民主共和 特别提醒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 完成了预定目标 从这一角度讲 胜利了 但辛亥革命后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的根本目标没有完成 从这一角度讲 失败了 四 捍卫共和1 背景 1 辛亥革命后 帝国主义与掌握北洋新军的袁世凯相互勾结 频频向南京政府发难 2 资产阶级的 日益暴露 软弱性 3 1912年3月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4 袁世凯依靠帝国主义 对外卖国 对内肆意践踏民主 积极谋划 2 努力 1 1913年7月 孙中山高举讨袁旗帜 号召 发起了 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2 1917年 为恢复 组织护法运动 最终因南方军阀的破坏而失败 复辟帝制 二次革命 临时约法 3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证明的问题 1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 反对专制 倡行 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特别提醒资产阶级经过多次斗争 虽然保留了民国的虚名 但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这充分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民主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及教训 1 历史意义 1 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时刻 维新派以变法图强 救亡图存为目标 希望通过改革 使中国走向独立 民主和富强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在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 提倡新学 主张兴民权 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抨击 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 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 诸如解放思想 变革观念 建立社团 兴办学堂 创办报刊 提倡女学 改易风俗 等等 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2 教训 作为这场运动主导者的维新派 幻想在不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前提下 靠策动和支持一个没有实权的开明皇帝来逐步进行政治改革 事实证明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 但它为以后更加进步的社会势力丢掉幻想 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 提供了历史依据 资产阶级革命派比维新派在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上的进步 1 奋斗目标更高 民主共和制 最早体现在兴中会誓词里 2 宣传力度更大 民主反清革命思想 邹容 宋教仁等以西方民主思想为武器 掀起鼓吹反清革命的热潮 3 思想体系有创新 三民主义 孙中山把西方政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设想在中国同时进行建立民主共和制的 政治革命 和解决民生主义问题的 社会革命 4 政治实践更深入 辛亥革命 中国第一次 比较完全意义上 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颁布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 历史贡献 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 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施政原则 成为否定封建专制的重要法律成果 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体 促使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不仅为捍卫民主共和制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法律武器 还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蓝本 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重要一页 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在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历史贡献及其局限性 2 局限性 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制定本身具有一定的人治主义色彩 其出台的动机是为了适应更换总统的实际需要 保卫革命成果 但却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 2 没有形成完整的反封建体系 如对农村的封建剥削关系很少涉及 没有明确提出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3 资产阶级民主精神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如对参议员的产生 规定由地方自定 这实际上给予地方封建势力以很大的特权 4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 这些局限性是时代局限与其阶级局限共同造成的 1 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 理由 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项任务 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土地制度 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 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 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 而且 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清朝皇室继续保留 这些都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对辛亥革命的不同评价及其理由 2 认为辛亥革命胜利了 理由 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但革命是一个漫长过程 各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 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建立共和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与此同时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 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 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发展 因此 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提出的任务 而且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所以说辛亥革命胜利了 3 认为辛亥革命既有它胜利的地方 又有它失败的地方 理由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 结束君主专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人们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等方面的权利 取得一定的胜利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但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等方面看 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 报纸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1 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 上以议国家之得失 下以评草野之是非 可以知四方之物价 可以悉外国之情形 原为有益之举 今宜仿而行之 惟不准议朝廷得失 凡外国物价 外国情形 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 或传教不公道者 皆可写入新闻纸 布告各国 咸使闻知 使归曲于彼 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 必将激而生变 庶彼君臣闻之 惕然知惧 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 自行约束 李鸿章附呈藩司丁日昌条说 1867年 材料2 19世纪70年代后 维新派开始办报 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 报纸必须 宗旨高而定 思想新而正 材料富而当 报事确而速 严复强调办报须 一举足不能无方向 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 有维新人士倡言 无古今中外 变法必自空谈始 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 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 阅报之多寡 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 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 梁启超提出 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 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 并说 去塞求通 厥道非一 而报馆其导端也 阅报愈多者 其人愈智 报馆愈多者 其国愈强 摘编自方汉奇 中国近代报刊史 1 比较材料1 2 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宗旨 任务 目的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 2 根据材料1 2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第 1 问从洋务派和维新派的阶级差别 两大办报运动各自的宗旨目标 任务方面分析 第 2 问联系戊戌变法的作用 再结合报纸的功能作答 答案 1 宗旨 洋务派注重对外宣传 维新派强调政治属性 任务 洋务派强调披露洋人之事务 维新派倡导为维新变法服务 目的 洋务派意在维护朝廷并警示洋人 维新派强调利用报纸传播新思想 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 2 逐步冲破封建专制的言禁 拓展了国人视野 进行了救国图存和启蒙思想的宣传 有助于开启民智 为社会变革作了舆论准备 中国的民主共和思想下列图片为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的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 综合探究 1 选取一幅宣传画 说明其反映的历史信息 2 国 字传统写法是國 但在图片三中却写为 囻 口内一个民字 被认为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 说明这个创意表达的思想观念 解释其社会原因 思路引领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 理解能力 第 1 问任选一幅即可 注意语言的针对性 第 2 问 囻 字实际上就体现了 民 权思想 尝试答题 1 2 思想观念 国家主权在民 社会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积极斗争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规定 一 学习思考1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中 哪些体现出了政治近代化的趋向 教材p36 提示 提倡官民上书言事和改革上谕及各部行政命令的传达方式 这主要体现了兴民权 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2 在百日维新期间 康有为等没有提出定宪法 设议院 实行君主立宪 这是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软弱的表现 说出你的理由 教材p37 提示 此问具有开放性 回答 是 可从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 维新派思想理论准备不足等方面说明 回答 不是 可从维新派为了能够使变法顺利进行 取得光绪帝的支持而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等方面说明 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主要内容体现了哪些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教材p38 提示 主权在民 三权分立 人生而平等和法治等原则 4 到孙中山为止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都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 教材p38 提示 我们学习一种外来文化时 一定要深入到这种文化的内部 把握这种文化的内在本质 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加以创造性地吸收利用 使之符合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 二 自我测评 教材p40 请根据教材内容 结合你所掌握的知识对毛泽东的评价进行分析 提示 主要回答出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积极作用和其局限性 它的积极方面是 临时约法 以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