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图设计说明.doc_第1页
施工图设计说明.doc_第2页
施工图设计说明.doc_第3页
施工图设计说明.doc_第4页
施工图设计说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苑支路道路改造工程江苑支路道路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第 14 页 共 14 页1工程概况1.1工程概述本次设计的江苑支路道路改造工程位于南岸区帝景名苑小区,西起原有市政道路,向东延伸进入下穿通道到达地下停车库。本次设计的道路为该项目改造工程的1段,道路总长56.157m,包括一座下穿通道。路幅宽为12.5m。设计等级为城市特殊道路。本次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车行地通道工程。本次设计共一册。1.2关于上阶段批复及执行情况2012年2月,业主发出江苑支路改造工程方案的批复,原则同意该工程方案设计,考虑到该工程里程较短,直接进入施工图设计。2.设计依据2.1 设计依据2.1.1业主与我院签订的工程设计合同;2.1.2工程所在区域1:500地形图(电子版本);2.1.3御景江山综合楼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电子版本)。2.1.4其他相关资料2.2采用技术标准、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重庆市建设标准 城市道路工程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TJ50-2001)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城市桥梁设计准则(CJJ11-93) 城市桥梁设计荷载标准(CJJ7798) 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69-95)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D63-2007)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3.工程建设条件3.1气象水文项目建设区属大陆性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暖、春早、夏热的特征。据南岸区气象局观测资料,最高气温40.8(2006年7月23日),最低气温-2.9(1958年2月27日)。最大降雨量可达1443mm(1962年)最小降雨量709mm(1961年),平均降雨量1032mm,降雨期主要集中于59月,占全年降雨量70%。年蒸发量平均1129mm,最高为1427mm(1961年),最低873.2(1962年),霜期多集中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2月,年有霜日数一般为6天,最多38天(1985年)。且建设区内无地表河流发育。3.2地形地貌场地地处南温泉背斜北西翼,岩层产状31217,场区无断层通过,地层连续稳定。经地面调查,主要有两组裂隙:裂隙产状为20068,宽0.23cm,间距1.03m,泥质充填,结合很差,裂面粗糙,为软弱结构面,延伸长一般8-14m;裂隙产状为15075,宽2.08.0mm,间距0.82.0m,泥质充填,结合很差,裂面粗糙,为软弱结构面,延伸长一般37m。4.道路设计4.1设计采用的技术标准表4.1 江苑支路改造工程设计技术标准序号项目名称江苑支路改造工程设计值规范值1道路等级城市特殊道路2设计年限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10年,SMA沥青砼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0年3设计行车速度15km/h20km/h4标准路幅11m-5道路长度56.157m-6最大纵坡0.3%9%7最小圆曲线半径300不设超高最小半径:70m8停车视距20m计算荷载公路级,人群3.5KN/m210最小净空4.0m11路面结构设计荷载BZZ-100型标准车12地震设防标准按地震基本烈度为6进行构造设防4.2平面设计金童路南段起点接原有道路中心线,起点桩号K0+000(X=66547.478,Y=62697.5),向东延伸通过下穿通道进入地下车库。终点接入地下车库第一层,终点桩号K0+56.157(X=66525.65,Y=62749.212)。全线共设交点1个,最小圆曲线半径300米。本项目段全长56.157m,全线结构物包括下穿通道道一座。由于该道路等级为特殊道路,且设计车速V=15Km/h,因此,道路全线均不设置超高加宽。4.3 纵断面设计施工图设计中纵断面与方案设计一致,未作变动。道路起点处设计标高为294.13m,终点高程294.3m。全线无变坡点,纵坡0.3%。4.4 横断面设计本项目标准路幅宽12.5米,其断面具体路幅分配如下:道路段:2.5m(人行道)+6m(车行道)+4m(人行道)=12.5m车行地通道断:0.5m(余宽)+6m(车行道)+0.5m(余宽)=7.0m道路横坡:车行道设置向外1.5%的路拱,人行道向内2.0%。该项目起点处与终点处高差较大,将人行道做成斜坡形式,因此人行道位于挡墙顶部。4.5路基设计4.5.1填方路基本项目无填方路基。4.5.2挖方路基挖方段为K0+010K0+043.065。由于该项目通向地下车库,故设计标高较低,同时为满足人行道的爬坡需要,在道路两侧均设置路堑挡墙。挡墙上部挖方边坡破率为1:1。4.5.3路基边坡支护本次设计共包含一段挡土墙,为路堑墙。描述如下:K0+010K0+043.064段侧:,道路侧均有建筑物。道路边坡若按自然放坡时,坡线延伸较大,极易开挖至房屋,容易影响到建筑物稳定性。故采用仰斜式路堑墙。其收坡效果明显,开挖断面较小。挡墙高度210m不等,另一方面挡墙顶部也作为人行道板的载体。该段设计详见相关图纸。4.5.4挡墙设计由于金童路南段先于N区环线和A工程施工,金童路南段下穿N区环线之前,其右侧按自然放坡考虑,后期由N区环线作挡墙设计。A工程可通过调整纵断面使A工程与金童路南段汇流路段合理衔接,可不设挡墙。金童路南段及C匝道下穿N区环线地通道口两侧不能自然放坡路段设置重力式挡土墙,即3-7号挡墙,挡墙立面布置图详见第五册交通及附属工程。4.6路面设计路面设计考虑行车舒适、耐磨、吸尘,同时为使路面划线黑白分明,为城市道路增添风彩,机动车道采用以下路面结构形式:车行道路面结构及各层弯沉控制值为: 厚度 弯沉控制值(0.01mm)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上面层 5cm 24.1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下面层 7cm 27.3稀浆封层 0.6cm 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 20cm 31.93%水泥稳定级配碎石 25cm/20cm 72.7总厚度 57.6cm/52.6cm路基顶面交工弯沉值为:266.2(0.01mm)人行道:预制透水砖 6cm1:3水泥砂浆找平层 2cm3%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垫层 10cm总厚度 18cm4.7车行地通道设计4.7.1 设计概况根据线路设计,本次设计于K0+043.065K0+56.157段设置下穿道,下穿道结构形式采用门型结构,进口处与拟建路堤挡墙接顺,出口与拟建建筑负一层车库接顺。4.7.2 技术标准(1)结构安全等级:二级(2)设计荷载汽车荷载:公路-级(3)车行下穿道净高:4.5米(4)地震基本烈度:6度(5)防水等级:二级 抗渗等级:P6(6)在正常使用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4.7.3 设计内容1、设计要点车行地通道采用一跨钢筋混凝土门形框架结构,净宽7.0m,双向两车道,全长:13.09m。路幅宽度:0.5m(余宽)+6m(车行道)+0.5m(余宽)=7.0m(1)、防排水设计 根据二级地下工程的设防要求及环境条件,以防排结合为原则对下穿道进行了如下防排水设计:防水:主体结构采用防水混凝土,外包半封闭式CW2型复合土工布橡胶防水板防水,变形缝设置中埋式止水带及防水嵌缝材料。施工缝设置遇水膨胀止水条。排水:结构墙背排水采用TS-100透水管收集,出口接道路排水系统。下穿道内两侧设置雨水口收集下穿道排水。(2)、结构设计车行地通道采用一跨钢筋混凝土门形框架结构。地通道顶板厚0.8m,侧墙宽0.8m,侧墙与顶板交接处设置1.2x0.3m倒角。车行地通道顶的最大覆土厚度为3.06m,同时其上车辆活载等效覆土厚度按1.0m考虑。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条件,两边侧墙采用扩大基础,扩大基础的尺寸为1.3x0.8m。扩大基础埋入车行道路面下的深度不得小于1.0m,同时基础选择中风化岩层作为持力层,嵌入中风化岩石的深度不小于0.8m,基底岩石的地基承载能力不得小于1.2MPa,基础混凝土采用连槽浇注的方式予以施工,通道侧墙开挖范围内应采用砂卵石进行回填基坑开挖。地通道开挖采用明挖施工,临时边坡可按地质情况放坡,土层1:1,基岩强风化带1:0.5,基岩中风化带可直壁开挖,根据需要做临时边坡支护。地基车行地通道处于挖方区,要求地基承载力不小于1200Kpa,当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需进行地基处理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下基,本次设计土质地基及强风化岩石地基段需采用浆砌块石换填至中风化基岩面。沉降缝本次设计在地通道起止处各设置一道,施工时根据实际地质分界点可进行调整。其中变形缝止水带采用HXZ10型钢边止水带(35010)。施工缝采用PN(BW)遇水膨胀止水条(3020)。2、构造要求(1)混凝土构造要求混凝土保护层:顶板、侧墙迎水面 50mm,非迎水面40mm。(2)钢筋的连接a.钢筋绑扎搭接、机械连接和焊接的类型及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b.当受拉钢筋直径20mm及受压钢筋25mm时,应采用机械连接。接头等级I级。c.同一构件中相邻纵向受力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应相互错开。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梁、板、墙类构件25%;柱类构件50%。d.纵向受力钢筋绑扎搭接接头的搭接长度:L =la,在任何情况下,纵向受拉钢筋搭接接头的搭接长度均不应小于300mm。e.纵向受力钢筋机械连接头接应相互错开,接头连接区段长度35d,纵向受拉钢筋接头面积50%,机械连接接头连接件的混凝土保护层应满足厚度的要求,连接件之间的横向净间距25mm。f.纵向受力钢筋的焊接接头应相互错开,焊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35d且500mm,受拉钢筋的焊接接头面积百分率50%。(3)其它要求a.板底钢筋,短跨钢筋置上排,长跨钢筋置下排;板面钢筋,短跨钢筋置下排,长跨钢筋置上排。b.当顶与墙外皮齐平时,外侧的纵向钢筋应稍微做弯折,置于墙主筋内侧。c.一般情况下板上孔洞应预留,避免事后开槽打洞。板上圆形孔洞直径d及矩形孔洞宽度b均300mm时,洞边不设置加强筋,受力钢筋可绕过洞边不切断。(4)框架结构施工构造未尽事宜参见国标09G101修订本。4、其它设计通风:采用自然通风。4.8道路附属设施本次人行道设置成斜坡形式,由K0+010逐渐上升至下穿通道顶的原有地面。纵坡约22.3%。人行道位于挡土墙顶部。4.8.1路边石预制路边石采用机制C25砼,路边石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现象。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安装后勾缝宽0.5cm,安装路缘石、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4.8.2 人行道预制透水砖人行道透水方砖,规格为20106cm,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等现象,必须表面平整,棱角整齐。砖缝禁止灌填水泥砂浆,铺装完毕后用干河砂扫填密实即可。人行道上必须设置连续的盲道,行进盲道宽60cm,在交叉口处须设置残疾人坡道。4.8.3 人行道级配碎石垫层人行道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垫层中,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最大粒径应小于30mm,级配组成参见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混合料应拌和均匀,且压实度不小于93%。4.9无障碍设计为了方便残疾人使用城市道路设施,根据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的要求,在靠人行道绿化带一侧,以及公交车站、道路交叉口处,设置盲道、三面坡缘石坡道,供残疾人使用。盲道宽0.6m,单面坡缘石坡道宽同人行横道线宽度。4.10标线标线的设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768-199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的规定办理。路面标线采用掺有反光玻璃珠的热塑标线。4.11人行道护栏由于人行道较高,为保证行人安全,需在人行道外侧加设护栏。设置路段为:K0+010K0+043.064段两侧。4.12土石方调配表4.11-1项目挖方(方)填方(方)全线173220全线以挖方为主,挖方石头可用作挡土墙材料。5.施工要点5.1 路基5.1.1 质量标准土质路基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及表面不平整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轮迹不得大于5mm,土质路床不得有翻浆、软弹、起皮、波浪、积水等现象。路基压实度标准(重型击实标准)参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采用支路压实标准,如下表:表5.1-1路床顶面以下深度(m)路床顶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路堤上路床00.394下路床0.30.894上路堤0.81.593下路堤1.590零填及挖方00.3940.30.8人行道在填土地段的土基压实度不应小于92%。路床平整度:15mm 中线高程:+10mm, 15mm 中线偏位:50mm 横坡: 0.3%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和检验弯沉值L0石质路基设计回弹模量不得小于50Mpa。表5.1-2分 类回弹模量E0弯沉值(0.01mm)一般中湿、潮湿一般干燥土质路基35Mpa288245石质路基40Mpa2255.1.2 路基排水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排水设施。5.1.3 挖方路基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路基底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与底基层同样材料。边坡开挖应采取信息法施工,跳槽开挖。当边坡为石方时,石方爆破应以小型爆破、控制爆破或静态破碎为主。在接近设计坡面部分的开挖,采用爆破施工时,应采用预裂光面爆破,以保护边坡稳定和整齐,爆破后的悬凸危岩、破裂块体应及时清除整修。5.2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层,底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5.2.1质量标准压实度: 96平整度: 15mm中线高程:+5,-20mm横坡度:0.5%厚度: 20mm宽度:不小于设计值7天无侧限浸水强度:1.52 Mpa弯沉值: 110(0.01mm)5.2.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水泥掺量为4%,32.5级普通水泥、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但应选用初凝时间在3h以上终凝时间在6h以上者,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应小于37.5mm,级配组成如下表:表5.2-1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液限(%)塑性指数37.5100小于28小于931.5901001967909.545684.7529502.3618380.68220.07507水泥稳定底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40%。5.2.3施工要求1.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须用机械拌和摊铺和碾压。2.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3.碾压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cm,1820t压路机时压实厚度不超过20cm,压实厚度超过上述要求时,应分层铺筑,每层压实厚度不小于10cm,压实遍数不小于68遍,至表面无明显轮迹为止。4.施工时,最低气温要求5以上,压实后必须保湿养生。5.3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底基层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基层施工,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5.3.1质量标准压实度: 97平整度: 8mm中线高程:+5,-15mm横坡度:0.5%厚度:15mm宽度:不小于设计值7天无侧限浸水强度:2.53Mpa 弯沉值:40( 0.01mm)5.3.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水泥掺量为.0%,水泥材料要求同底基层,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31.5mm,级配组成如下表:表5.3-1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31.510026.5901001972899.547674.7529492.3617350.68220.07507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5%。5.3.3施工要求施工要求同底基层,基层、底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5.4 稀浆封层5.4.1 材料1.改性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需满足下表技术要求指 标要求试验方法 1.18mm筛上剩余量 %不大于0.1T 0652贮存稳定性 (5d)不大于5T 0655粘度 C25,3(秒)1260T 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60T 0651蒸发残留物性质针入度 25 0.1mm40100T 0604延 度5cm不小于20T 0605软化点 不小于53T 06062.石料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有关技术要求(石料、级配等)。5.4.2 性能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应满足以下性能要求技 术 指 标要 求试验方法磨耗值(湿轮磨耗试验)WTAT 浸水1h800g/m2T 0752粘附砂量(负荷轮碾压试验)LWT450g/m2T 0755稠 度23cmT 07515.4.3 施工技术要求1. 稀浆封层应使用改性乳化沥青,且改性乳化沥青宜现场制备。2. 为增强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缩短改性乳化沥青破乳时间,可掺加23%的3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3. 稀浆封层的配合比需经反复试验确定。4. 稀浆封层的施工可采用国产或进口稀浆封层机铺筑,稀浆封层混合料应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5. 稀浆封层铺筑机摊铺时应匀速前进,摊铺速度一般为100200m/min,表面应平整,对于局部的不平整应进行人工整修。6. 混合料铺筑后宜采用810T轮胎压路机连续碾压48遍,在碾压过程中,禁止压路机急刹车,不得在新摊混合料上调头。7. 稀浆封层铺筑后,乳液破乳、水份蒸发、碾压成型后即可开放交通。5.5 SMA沥青混凝土面层面层设计为SMA沥青砼路面,路面施工前必须先对基层、稀浆封层进行验收,达到要求后方可施工面层。5.5.1质量标准、材料组成及性能要求1. 质量标准压实度:试验室标准密度的98% (以合格率低的标准作为质量检验评定结果)平整度:1.2mm IRI2.0(m/Km)厚度容许偏差:代表值 5%H (H为总厚度) 合格值 10%H (H为总厚度)中线高程:15mm横坡度:0.3% 宽度:20mm 抗滑构造深度(砂铺法):不小于0.8mm弯沉值:28( 0.01mm)2. 材料(1) 沥青应用于路面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基质沥青应符合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A-70#沥青(上、中、下面层沥青混凝土用)的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表5.5-1 A-70#沥青技术要求表试 验 项 目AH-70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0.1mm6080T 0604延度(5cm/min,15)cm不小于100T 0605软 化 点(R&B)46T 0606闪 点 不小于260T 0611蜡 含 量(蒸馏法) %不大于2.2T 0615密 度 g/cm3实测记录T 0603溶 解 度 %不小于99.5T 0607质量变化 %不大于0.8T0610或T0609残留针入度比 %不小于61T 0604残留延度 10 cm不小于6T 0605应用于路面上面层沥青混合料SMA-13的改性沥青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的技术要求。改性剂采用PE类改性剂,沥青混合料中改性剂掺量为3。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见下表。表5.5-2 改性沥青技术要求技 术 指 标PE类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 0.1mm3040T 0604针入度指数 PI-0.4T 0604软 化 点 (R&B) 60T 0606运动粘度(135) Pa.s3.0T 0625T 0619闪 点 230T 0611离析软化点差 无改性剂明显析出、凝聚T 0661溶解度 % T 0607旋转薄膜试 验(1635h)质量损失 %1.0T 0610针入度比25 %60T 0604应用于沥青混凝土层间粘层的改性乳化沥青应达到以下技术要求:表5.5-3 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指 标要 求试验方法PCRBCR1.18mm筛上剩余量 %0.10.1T0652贮存稳定性 % (5d)55T0655标准粘度 C25,3 (秒)8-2512-60T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 %5060T0651PCR:喷洒型改性乳化沥青 BCR:拌和用乳化沥青(2) 石料根据重庆市内道路路面的筑路材料调查情况,选用石灰石集料作为路面中下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卵石破碎石料作为路面上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所选用的粗集料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性能要求:表5.5-4指 标要求集料压碎值不大于 %30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 %35表观相对密度 不小于2.45对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4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 %20坚固性不大于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 %1软石含量不大于 %5粗集料的级配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2004)的分级要求。其中磨光值对于下层可不作要求。石料第二次破碎可采用反击式破碎机、锤击式破碎机和圆锥式破碎机破碎,但不能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石料第一次破碎可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 为保证路面表面的抗滑能力和沥青混合料中骨料的嵌挤,拟选用卵石破碎石料作为面层沥青混合料SMA所用石料,粗集料应满足上表所示的质量技术要求,细集料需满足下表所列的质量技术要求:表5.5-5指 标要求砂当量,不小于 %50亚甲蓝值,不大于 g/Kg-表观相对密度 不小于2.45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 s-坚固性不大于 %-含泥量(0.075mm的含量),不大于 %5在路面SMA13中,拟采用三种规格要求的破碎集料:1)510mm、2)35mm、3)03mm;其颗粒级配组成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S12、S14和S16的集料分级要求。其中03mm可采用石灰石集料。(3) 矿粉采用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表4.10.1技术要求的石灰石矿粉,施工中应保持矿粉干燥无结团,成团的矿粉不得直接使用。(4) 纤维路面表层SMA混合料采用木质素纤维。木质素纤维的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表4.11.1的技术要求。(5) 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达不到4级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一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3. 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及性能要求(1) 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路面沥青混合料的级配需满足下表的要求:表5.5-5混合料类型SMA13AC-25筛孔(mm)通过率(%)31.510026.59010019.0759016.0100658313.29010057769.5507545654.75203424522.36152616421612208200.310165170.159154130.07581237建议油石比%5.87.2纤维用量 %0.31) 混合料性能要求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和上面层改性沥青SMA13性能应满足下表所列要求:表5.5-6技术指标要求SMA13AC-25马歇尔稳定度(KN)6.27.5流值(mm)24空隙率 VV %3.04.0343617.0沥青饱和度 VFA %75857085车辙实验动稳定度85800马歇尔残留稳定度 %8075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 %5.575谢伦堡析漏试验 %不大于0.2肯塔堡飞散试验 %不大于20低温弯曲应变 -102500击实次数(次)两面各50两面各75注:对SMA13还要求粗集料骨架间隙率VCAminVCADRC 矿料间隙率VMA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2004)中表5.3.3-1及表5.3.3-3的要求。5.5.2 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1. 沥青透层油及粘层油在路面基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沥青透层油的洒布;在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粘层油的洒布。透层油和粘层油的洒布应满足下列要求:(1) 在路面基层上洒布透层油,在沥青砼层间洒布粘层油,以保证各界面层结合良好。透层油用煤油稀释沥青,粘层油用改性乳化沥青。(2) 在基层养生结束并清除基层表面松散颗粒的尘土后,洒布透层沥青,透层沥青洒布量0.81.2Kg/m2,洒布透层沥青的基层上应禁止除施工车辆外的一切车辆通行,施工车辆在其上通行也应慢速行驶,严禁在其上调头,转弯,防止透层沥青局部脱落,对局部脱落的地方要进行修补。(3) 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粘层油的洒布。洒布前,应认真检测改性乳化沥青的质量,只有在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施工。(4) 粘层油的洒布量符合设计要求,并不能污染环境。 2.下面层及上面层(1) 透层油洒布经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下面层沥青混凝土的铺筑;粘层油洒布完毕并完全固化后,立即铺筑上面层沥青混凝土。(2) 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认真检验原材料的质量,只有符合部颁标准要求的材料才能进场使用,并在施工过程中随时进行抽检。(3) 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进行认真的级配设计,在检验所设计的混合料的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才允许作为沥青拌和站的目标控制级配。(4) 沥青混凝土拌和站在拌和沥青砼前,应认真校核拌和机的计量精度,在确认计量精度达到设计要求时,才允许进行拌和。(5) 沥青拌和站在拌和沥青混合料时,应保证足够的拌和时间,以保证混合料拌和均匀,无花白料,温度控制正常。(6) 沥青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如果气温较低或等候时间过长,应采取保温措施,以免温度降低太快,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和压实(压实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度不小于98%,以室内马歇尔试件密实度为准)。(7) 已运到施工现场的沥青混合料在保证拌和站能满足摊铺机需要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快的摊铺,以免温度降低太快,影响压实效果。(8) 当路面宽度大于摊铺机的工作宽度时,应采用两台摊铺机并行摊铺,避免形成冷接缝;当摊铺机出现故障并认为在短期内无法修复时,应就地做成一条接缝;当日施工完毕,应在完毕处做成一条垂直接缝,不同路面结构层之间,应保证上下层间的搭接长度不小于80cm。(9) 压路机应视摊铺时的气温和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情况,必要时应紧跟摊铺机进行碾压。在碾压过程中压路机的重复碾压宽度应不小于压路机轮宽的三分之一。(10) 施工完毕后的路面应在24小时内禁止一切车辆通行。5.6沥青其它添加剂的性能要求5.6.1技术要求路面中下面层中加入JTJ-130抗车辙剂,掺量为沥青混凝土重量的0.4%,即每吨混合料掺加4公斤。JTJ-130抗车辙剂应符合下表所列的技术要求:表5.6-1 技术要求指 标要 求粒径4mm密度1.00.1g/cm3软化点130熔融指数8g/10min添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