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省铜仁市石阡长寿温泉小镇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贵州铜仁市“石阡长寿温泉小镇”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目录一、项目背景1二、工程概况2三、规划依据2四、规划原则3五、项目定位及规划构思3六、用地布局4七、重点项目策划4八、空间组织及特色景观营造6九、温泉旅游游览线路规划7十、道路系统规划7十一、公共服务设施规划8十二、绿化景观规划8十三、建筑设计9十四、各项专业工程规划9十五、温泉管网专项规划19十六、竖向规划13十七、工程量及投资估算17十八、环保节能18十九、新技术应用18二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20一、项目背景石阡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西南部,周边与江口、印江、思南、余庆、凤冈、镇远、施秉8县相邻。全县辖18乡镇,总面积2173平方公里,总人口38.03万人,其中仡佬、侗、苗、土家等12个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62%。全县有耕地31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38%。石阡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产、文物名胜众多,有国家级保护单位万寿宫等明代古建筑群。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府文庙、太虚洞和“红二六军团司令部”旧址。1992年,石阡被列为贵州历史文化名城,1998年被评定为革命老区。石阡县资源丰富,特别是低热矿泉堪称一绝,素有“泉都”之称,1995年被列为省级温泉群风景名胜区。石阡县距离贵阳310公里,距离铜仁市150公里,处于乌江流域特色产业带范畴内和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的辐射范围内。它将成为铜仁市未来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在不断增强,中国关注健康的时代已经到来,以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健康产业步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在这种背景下,以满足旅游者身心健康需求的一种新兴旅游形式健康旅游,随着健康产业的发展而兴起。中国温泉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温泉的健康养生内涵逐渐被市场了解、认识、接受和信任,将温泉沐浴、温泉疗养、温泉膳食等作为改善健康(尤其是改善亚健康)、保养生命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和喜爱,围绕温泉打造的旅游度假养生产品逐渐演变成为健康旅游的重要支撑产品。在铜仁市最新的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发展规划中,将石阡与思南、梵净山定位为黔东旅游发展的“金三角”,拟将其打造成为黔东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极,从大旅游格局高度明确了石阡旅游的发展方向。近几年石阡县委县政府坚持“旅游活县”战略,逐步塑造了“温泉之城、长寿石阡”的市场形象,为石阡温泉旅游产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项目所在地位于石阡县中坝镇,南接玉虹河,背靠蒙古族河西村,西与楼上村寨、北与万屯村相距不远。场地内是缓坡丘陵与台地地貌,整体绿化环境良好。基地总占地面积约为627亩。依据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关于旅游度假项目建设的政策,结合地域特点,本着节约土地、服从大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对“石阡长寿温泉小镇”建设项目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二、工程概况2.1区位条件2.1.1气候条件石阡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年降雨量1081.4毫米,全年日照总时数为1075.1小时,年无霜期298天。2.1.2区位优势“石阡长寿温泉小镇”项目位于石阡县中坝镇西南区域,总规划面积约41.85公顷(约627.49亩),用地范围东至规划7号路,西至规划9号路东侧,北至蒙古族河西村,南至玉虹河。交通优势随着思剑高速正式通车,江瓮高速开工建设,以及兴义经石阡至黔江、重庆万盛经石阡至广州铁路列入国家规划,长期困扰石阡的交通瓶颈正在被打破,极大改善了石阡的对外交通联系,使其东接梵净山旅游经济圈、西北接遵义旅游经济圈、南接黔东南旅游经济圈的独特地理交通地位得到凸显。至此,从贵阳到石阡只需2个小时,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思剑高速是石阡目前对外主要的联络通道,随着在建的江(江口)-翁(翁安)高速以及县城至甘溪的高速下道口交通(县城至基地段位双向六车道)建成投入使用,届时由项目基地5分钟车程可到达石阡县城,45分钟车程可到达梵净山景区和镇远古城,2小时车程可到达铜仁市区、凤凰机场以及遵义市,3小时车程可辐射至省会贵阳、湘西凤凰古城、黔东南千户苗寨西江景区等。“石阡长寿温泉小镇”项目南侧紧邻石阡县旅游快速通道,旅游快速通道是石阡县城与中坝之间的城市主干道,项目起点与佛顶山大道平交,途经中坝至终点中坝茶叶加工厂,终点与江翁高速平望互通顺接。因而,本项目的对外交通和县城中心的联系都十分便捷。环境优势“石阡长寿温泉小镇”项目周边环境安静舒适,西侧有山体景观环绕,植被茂密,南侧紧邻玉虹河,北侧接富有特色的蒙古族村落河西村,整个项目环境无论是从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可谓是占尽先机。2.2地形地貌与工程地质规划地块现状主要农田、山地,北侧有部分低层、多层蒙古族民居。地块内地形整体趋势是南低北高,西高东低,地质条件较好。场地高差最大约60-70米,场地东侧现状坡度约5.0%-10%,西侧现状坡度较大,超越25%。可通过竖向设计及土方工程达到可建设条件,同时创造丰富的竖向景观。2.3市政配套及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各类市政管线设施齐全,方便接入。现状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偏小,有少量工业和公共设施用地,土地利用率较低。三、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 贵州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3、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4、 铜仁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5、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6、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7、 石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8、 石阡县县城总体规划(2011-2030年)9、 石阡温泉群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62020年)10、 石阡县中坝镇总体规划(2011-2030)11、 石阡县中坝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2、 国家、地方有关规范、规定13、 地方相关意见四、规划原则本项目是铜仁市石阡县的重要项目,规划遵循高起点、规范化、前瞻性的要求,规划原则如下:(1)整体效益最优原则:注重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从整体上研究人口发展规模、用地布局、道路交通网络及公共设施配套、环境整治等问题,尽可能使几方面相结合,达到整体最优;(2)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节省能源、生态平衡。(3)弹性发展原则:城市规划是针对未来的发展计划,而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时序性。因此,规划应当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4)因地制宜原则:最大限度的尊重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打造山地特色。规划布局要科学合理,功能区之间宜疏密有致(5)建筑提倡现代地域主义风格,注重地域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并体现时尚性。(6)可操作性原则:规划的内容要充分体现实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易于操作管理。五、项目定位及规划构思 5.1项目定位 本项目定位为项目以石阡温泉资源为基础,以丰富而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为支撑,以温泉乐养 理念为指导,以温泉小镇为空间载体,融合中西方温泉文化和先进技术,打造成以温泉三养为核心,集观光旅游、度假养生、医疗保健、休闲娱乐、文化体验、运动康体、养老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世界级温泉乐养度假目的地。 服务对象主要为关注生活品质,注重健康养生的国内外社会精英群体(中高阶层家庭)和中高端银发群体,亲子家庭及小团体为主的自驾游、自助游和旅行社组织形式并重。5.2规划构思本规划设计坚持“立足当地”、“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设计构思,根据地块所处的地理环境特征,充分结合地形现状条件特点,以社会化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布局合理,用地经济,设施完善,配套齐全,环境优雅,文化内涵丰富,地域特色明显的高品位、可持续发展的温泉度假小镇。整体功能结构与布局构思因地制宜、合理分区公共服务设施构思立足区域、合理配置建筑及空间形态构思有序、错落、自然道路交通系统构思方便、安全、快捷绿化景观系统构思系统、层次、均好城市景观界面设计构思主动退让、预留视廊、创造景观5.2.1“世界级”定位的资源基础和理念基础从开发世界影响力产品角度分析,石阡单一的资源无法具有如此基础条件,即便丰富的温泉资源,也很难达到。 由于石阡资源的秉性、品质和特色,通过资源开发的叠加效应,在日益追求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回归心灵的时代背景下,石阡资源的后发优势得到凸显,使打造成世界级资源变得可能。 中坝温泉具有优良的空间环境,交通便捷,具备整合多种资源要素联动开发的先天条件,是石阡打造世界级产品的最佳选址。主要资源要素包括:优质的返老还童泉;水质优良的玉虹河;生态环境优越的山林台地;多民族文化聚集区;千亩茶林;五百年的仡佬族村落;水库峡谷风光;石阡特有的建筑石材;底蕴深厚的温泉文化、夜郎文化;温泉古城、佛顶山风光;可借势开发的梵净山文化资源等。思想决定结果,开发理念决定项目高度。只有站在全球的高度来审视项目,借助全球先进的人才、技术、 模式、手段等,才创造出震撼世界的产品,“世界级”定位才能名副其实。本项目主要体现在: 借鉴国际和国内温泉小镇开发模式和先进模式创新开发 按照国家温泉旅游名镇和世界温泉健康名镇标准设计和建造 引入欧洲和日本先进的温泉疗养理念、疗养技术和疗养品牌 引进国际先进的温泉水质卫生处理技术和管理系统 引进国内外著名温泉酒店管理和温泉养老品牌担纲管理 融合贵州特色的苗医、瑶医以及中医养生技术和道家养生技术 导入声光电、自动化等现代科技技术 5.2.2“温泉乐养”核心理念以温泉为核心,让客人在自然温馨的环境氛围中,开心愉悦地开展各种健康养生活动。“乐养”将“心情开心快乐”优先摆放在第一位置,客人可以根据心情开展或终止健康养生活动,这是一种自我主动的养生理念,与医疗领域中的“养”以及作为锻炼的“养”伴随苛刻的要求和一定的痛苦有一定的差异。 “乐养”除了具有温泉本身对“身体机能”作用功效外,还具有精神层面的内涵,还具有精神层面的内涵,强调通过慢生活温泉方式的体验,实现一种“积极向上的快乐心态,积累健康的正能量”。 “乐养”理念将贯穿在项目的策划、设计、建造和经营整个过程中。 5.2.3增强“可识别性”与“归属感”“可识别性”是衡量城市形象的关键因子,城市的“可识别性”越强,它的形象也越鲜明。同样,温泉小镇规划也有“可识别性”问题。“可识别性”越强,人们的认同感,领域感越强。规划布局紧密结合人行流线,同时强调单体的有机布局。通过建筑的造型和空间限定,并结合室外绿化环境设计,创造空间丰富、亲近自然且具有人情味的整体形象。从规划的空间结构、绿化、小品以至建筑的式样、色彩等要素出发,塑造一个独具个性的长寿温泉小镇项目; 5.2.4流畅的交通体系 规划中应充分考虑用地地形高差在整体空间布局上的影响,在设计中通过合理的划分结构体系,组织交通流线、协调景观绿化等方式,较好的做到了各组团及功能板块既搭配合理又沟通方便。同时空间序列层次分明,疏密有致。六、用地布局通过对项目周边资源及地形地貌的研究,抓住与城市紧密衔接的切入点以及对地形及景观资源的充分利用是本设计规划结构的基础。交通、建筑、景观资源等元素的叠加、重组,构成了该规划的基本格局。本规划道路结构清晰,组团关系明确。整个地块被南北向的园区路分成东西两部分。西边是温泉小镇的主力产品:大众型的武陵温泉乐园和高端的森林秘汤及精品度假酒店项目(结合场地条件,西侧地形较高,植被茂密,适宜打造高端产品)。东侧主要是温泉汤街及酒店和公寓配套区域。为了体现项目的高品质以及延续南北向的视线及景观通廊,我们在地块的中部保留了一块利用原始地形做成的景观公园,成为整个项目的绿肺和公共空间。规划结构呈现出:“一核、两带、十大片区、多廊道、多节点”。“一核”基地中央景观核,位于场地中部,为联系东西两大片区的中央景观公园,在项目中起到空间组织的核心作用。“两带”以玉虹河为主构建的东西向滨河景观轴和南北向山地景观轴。“十大片区”从西向东依次为:精品度假酒店区域、森林秘汤区域、武陵温泉乐园区域、温泉度假酒店区域、温泉度假公寓区域、旅居养老公寓区域、特色商业街区域、沿河汤宿区域、后勤区域以及中央景观区域。“多廊道、多节点” 基地北侧、西侧被山体景观环绕,天然形成南北向及东西向的景观廊道,规划中注重对这些景观视线的保护,在多处预留出视线通廊,使周边的景观与场地内的景观相互渗透,浑然一体。项目内各个片区整体协调一致。各片区内都有各自的绿化景观,形成多节点的景观系统。七、重点项目策划1.武陵温泉乐园-贵州休养温泉第一品牌项目以市场主流的中高端消费客群为目标,以温泉三养的“休养”为主导功能,以武陵山文化为特色,融合日本健康增进型产品和欧洲主流水疗产品,打造成贵州休养温泉第一品牌,即四季可运营的温泉旅游龙头项目。项目是温泉小镇的人气引爆产品和接待能力最大的温泉设施,是温泉小镇能够与梵净山、镇远古城联合面向常规旅行团队销售的主力产品之一。武陵温泉乐园设计的瞬时接待量2000人(男女各1000个更衣柜),日理论最大接待量5000人(按2.5轮计),正常运营年预计接待量40-50万人次。 功能分区:按照武陵山“山通脉、水同源、民同俗”的文化特性,结合国际先进产品功能需求特性和四季运营特性,项目划分为室内和室外两个板块。室外板块围绕武陵山三个文化特性,划分为以山为主题的山石温泉区、以水为主题的水乐温泉区、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民族文化温泉区,以民族温泉区为亮点产品。室内板块则划分为接待中心区和室内温泉区,室内区以水疗馆形式表达国际产品。 建设规模: 总占地面积:80亩 总建筑面积:1.5万 总温泉泡池:35-40个,总水面面积约400。 水乐项目:8-10项,轻缓型为主,水面面积约4000。 2.森林秘汤-中国最具特色的森林之汤项目借助日本“秘汤”概念,以良好的山地森林为景观背景,面向比较注重私密性、理解温泉健康价值的中高端和高端群体打造的森林之汤。 “秘汤”是一个源自日本温泉的概念,代表生态、原汤、静谧、天人合一、私密、禅境,被认为是最正宗最顶级最有品位的温泉,常位于山林溪谷之中。项目主要突出温泉三养的“保养”功能特性,以原汤泡池体验为载体,充分利用生态山林优势设计和布局各种温泉泡池,一泉一景,泡池、森林、廊亭和远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整体营造出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温泉养生意境,这是本项目的最大亮点。项目规划用地约15亩,建筑面积约3000,可瞬时接待300人(300个更衣柜,男180个,女120个),由木屋会所、森之汤(约20个泡池)和森林木屋(约20套)三个部分组成,定位为整个温泉小镇的首期启动区,预计在2015年11月份开业。项目未来可以武陵温泉乐园联动经营,作为武陵温泉乐园的会员区使用,既可单独对外接待,既可通过便捷联系通道实现两个项目间的转换体验,丰富游客的体验感。3.精品度假酒店-中国最具特色的精品温泉酒店项目按照世界小型豪华度假酒店(SLH)标准打造,是铜仁地区乃至贵州最高端的住宿产品,代表整个区域的品质和国际形象。根据用地情况,项目规划建筑面积约6000,包括精品度假酒店接待、独栋大汤院和联排小汤院。 汤院总计约45套,其中设有一套约500的豪华VIP汤院,位于地块的制高点,可以俯瞰整个小镇中心区和滨河景观。 汤院的主要设计特征:山地退台式建筑,独门独院(可联排或独栋布局),每套均设有温泉泡池、独立庭院和停车场/停车库,大汤院还设有室外无边际泳池。 酒店的四大特色:以梵净山为文脉依托的佛禅文化主题植入石阡两大健康长寿密码文化:温泉文化和苔茶文化将当地独特的仡佬族民族文化符号植入建筑设计将石阡独特的石材作为建造材料运用在建造中4. 温泉养老康复度假区-贵州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全国温泉养老康复度假示范基地项目以中央鼓励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的政策为指导,充分利用石阡温泉享有“返老还童泉”美誉和中国长寿之乡金字招牌,借鉴国际发达国家先进养老理念和技术,以温泉小镇强大的健康养生功能配套和可持续的健康乐养生活方式为核心卖点,面向铜仁、凯里、贵阳以及湘西市场的健康银发客群和全国候鸟式银发群体,打造成融居家休闲养老和康复度假养老于一体的、倡导健康养生和人文关怀理念的综合性养老社区。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60-80亩,总建筑面积约60000,包括老年颐养中心、康复医疗中心和旅居养老公寓三种产品。 老年颐养中心:规划面积约3000,主要提供满足老年人康复养生需求的各种功能,包括营养餐厅、棋牌室、培训室、书法馆、歌舞厅、老年大学、综合超市等内容,满足老年人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需求。康复医疗中心:定位为整个温泉小镇的康复医疗技术中心,承担整个温泉小镇的社区门诊功能和健康管理功能(含国际温泉疗养中心的健康管理功能),重点对康复养老度假客群提供医疗护理和康复理疗服务。项目规划面积约3000,建议与著名三甲医院或著名健康管理机构合作(最低要与中坝镇新建医院合作),作为其的一个分诊点,提供健康管理、定点医疗中心和就医绿色通道,随时为温泉小镇客人提供基本医疗、康复护理和保健养生等咨询服务及康复理疗服务;同时还为客户建立健康档案、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不定期测量生命体征等。 旅居养老公寓:公寓产品设计参照国际养老设施标准进行设计,兼具旅游和居住功能,总建筑面积约54000,建议以中小户型为主,突出低总价和高性价比特征,具有投资价值,既可作为业主的自住养老养生度假房,也可返租给酒店经营获取回报。八、空间组织及特色景观营造规划原则一、因地制宜,因景造势当前,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地域文化的丧失,千篇一律的景观使得地域精神难以延续,同时,片面引用其他地方的景观而不考虑当地的情况也将增加经济上的负担。因此本次设计尊重和利用原有地形条件加以景观设计上的提升,因地制宜,将场地有利条件予以张扬,体现出山地城市的地域特色。二、 以人为本,塑造宜人空间设计考虑的主题是空间的使用者的行为模式的分析,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和特性,以达到人性化的目标。三、以自然生态为主,人工为辅规划中应充分利用场地里的自然生态元素,譬如:场地里的高达的树木与植被,人工化的景观作为辅助,减少人工化的痕迹。(2)、规划创意、一、自然与传统的回归人类智慧与科学的成就反将人们封闭于一个自我保护、自我满足的盒子中,对大多人而言,已经无法感知自然的脉搏。本项目的设计的一个景观主题就是回归自然,将自然的元素融入规划中,在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激发下,与自然建立和谐的联系。二、文化传统的传承景观设计在进入21世纪时,有着世界共同的“以文化为主轴”的语言,然而表现上仍应以地域文化为出发点,景观设计的文化层面通过本土及区域性来体现。项目所在地所处的地域特征、文化背景是设计不能忽略的问题。本项目依山就势,景观层次丰富,设计上充分利用山势和场地高差变化,增强空间的趣味性和空间层次。并提供了不同高度的视点。“山为骨架,水为血脉”山水构架是我们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山与水的关系用 古代中国园林的说法就是“水随山转,山因水活” 。本项目在设计中在融入大自然的原则下,形成了“一核、两带、十大片区、多廊道、多节点”的结构。”一核“即中央景观区,形成我们场地的视觉核心,同时也将南北向的天然视觉景观通廊在此处进行了放大。“两带”即沿玉虹河东西向的景观带和南北向的自然的山体景观轴线。我们在设计中充分利用了沿河景观,将此面进行放大,同时也留出多条通廊,使得沿河景观和项目内部进行相互渗透,相互互动。“多廊道,多节点”则使得各个区域都有视觉的中心,景观的中心,它们与中央景观一起形成整个项目的景观体系。本项目设计在整体规划结构布局的基础上,着意强调整体环境景观的塑造。首先,本规划突破了以往一些规划中环境景观视为“附属”、“边角料”的零散无序现象,以“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的生态理念作为环境景观设计的整体宗旨,使建筑与环境景观充分融合到每一个组团环境中,继而营造出一个整体合谐可亲,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观环境。其次,在具体的环境规划设计处理中,结合整体规划结构布局,强调点线面的多样空间形式的组合,每个区域均有一个富于特色的绿化环境,根据地块的结构特点,以组团路围合的中心绿地为主干,步行系统为网络,充分利用地块内的地形高差,分为若干不同组团景观。项目主轴景观设计主轴线的景观设计,其主要功能除基本的休憩、美化需求外,还有延续城市轴线,组织交通的作用,整个景观设计主轴延续南北向山体,并在场地中将这条轴线放大为公共空间,成为整个羡慕的绿肺。另一条重要的景观轴线是东西向沿玉虹河营造的东西向带状绿化生态景观,设计中沿河布置了特色商业街和沿河汤宿,既美化了环境,又方便游客休闲游憩,将滨河价值发挥到最大。九、温泉旅游游览线路规划规划中共设置了五处温泉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分别是西侧山体上的森林秘汤、玉虹河沿岸的大众型武陵温泉乐园、特色商业街区内的特色手汤、足汤、东侧旅居养老公寓区域里的颐养之汤,公益民汤,以及在中央景观区内贯穿南北的手汤、足汤渠。这些温泉都能通过周边道路和园区道路方便的到达和返回。十、道路系统规划城市道路作为城市布局的骨架与网络,它决定了城市的结构。城市一般依托道路交通系统存在和发展。城市通过城市道路网络构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城市道路系统需满足交通通畅、安全和快速的要求,而本项目场地地形复杂,典型的山地旅游度假项目。度假项目追求到达体验以及沿途的风景欣赏。因此本项目的道路系统规划结合地形、以及道路坡度的要求,设计成迂回曲折的形式。本项目在上位规划道路系统的基础上,且保持周边的接口不变的前提下,将道路的线性进行了优化调整。本项目将道路划分为过境路与园区路,园区主路的道路红线宽度为12米和16米,园区内的次要道路红线宽度为7米,周边的过境路红线宽度为24米。道路基本控制宽度为:道路等级红线宽度(m)机动车道宽(m)人行道宽(m)过境路243.54.5园区主路A1632园区主路B123.52.5园区次路630本项目停车以地下停车为主,地面临时停车为辅。地下停车主要是利用地形高差,设置半地下停车库。目前,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与人们基因中的闲暇相互碰撞,逼迫人们在困顿中寻找出口。“慢行交通”作为曾经“求快发展”的牺牲品,又重回人们视线。由于本项目所处区域地形起伏存在高差,为了创造丰富的步行体验,慢行系统的走势基本上是顺应地形的走势,采用自由灵活的布局。在规划中沿道路设置人行道和在组团中设置休闲步行道,并在一期启动区森林秘汤和精品度假酒店区域设置爬上山顶的电瓶车和步行共用的慢行系统,方便到来的客人。 十一、公共服务设施规划1.特色商业街与沿河汤宿规划在场地的东侧,玉虹河沿岸设置了特色商业街以及沿河汤宿,打造温泉小镇的商业中心,辐射周边区域,并为到来的客人和度假的人提供完善的服务。同时形成良好的城市街景,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2、康复医疗中心规划在地块东部的旅居养老公寓区域里设置了康复医疗中心,与公寓服务中心、物业管理等配套公共设施集中布置,方便居民的使用,增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形成良好的人文景观。3.温泉运动中心规划在基地的北侧靠近温泉度假公寓处设置了温泉运动中心,项目规划建筑面积约4000,由温泉游泳馆、健身房、室内综合球场馆(羽毛球、乒乓球和篮球)、迷你高尔夫球馆、门球馆、室外网球场以及户外健身运动区组成,进一步丰富温泉小镇的健康养生功能系统。4、市政公用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包括变电所、开闭站、燃气调压站,分散布置在项目区域内。地下停车场位于组团绿地及建筑的下方。十二、绿化景观规划(1)、规划原则以“绿”为规划的中心指导思想,打造中心公共绿地面积。借“周边山体景观”之“绿”,建绿色廊道,以扩大视觉绿化面积。充分利用玉虹河改造的机遇,沿玉虹河建滨河绿化带,以共享城市“绿带”。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变化的优势,组织各个台地的绿化种植,形成植被多样,变化有序的植物群落,同时增强组团绿化的可识别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变单纯的景观绿地为“融绿于生活之中,融生活于绿之中”的绿地规划,充分发挥环境对品性、人格的熏陶作用。(2)、绿化系统通过中央绿化、组团绿化、庭院绿化以及道路绿化、滨河绿化,形成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的绿化系统。中央绿化中央绿化位于场地的中心,整个地块的南北向景观轴线上,北接周边的自然山体,南应玉虹河滨河景观绿化,沿中央绿化外布置了田园SPA与手汤、足汤功能区。组团绿化规划中通过园区路划分为六大片区,片区中都有中心绿地,各个片区之间的高差较大,从西向东以此形成多个台地绿化景观,各台地景观通过植物的配置,以及铺装的铺设、小品和雕塑的设置,形成多样化有个性的片区绿地景观。庭院绿地庭院绿地利用原始地形,种植小型乔木和灌木,以草皮花卉为主,合理布置与外围绿地渗透。本项目依山就势,景观层次丰富,设计上充分利用山势和场地高差变化,增强空间的趣味性和空间层次。并提供了不同高度的视点。本项目在设计中在融入大自然的原则下,形成了“一核、两带、十大片区、多廊道、多节点”的结构。”一核“即中央景观区,形成我们场地的视觉核心,同时也将南北向的天然视觉景观通廊在此处进行了放大。“两带”即沿玉虹河东西向的景观带和南北向的自然的山体景观轴线。我们在设计中充分利用了沿河景观,将此面进行放大,同时也留出多条通廊,使得沿河景观和项目内部进行相互渗透,相互互动。“多廊道,多节点”则使得各个区域都有视觉的中心,景观的中心,它们与中央景观一起形成整个项目的景观体系。十三、建筑设计13.1设计理念1场地: 灵感来自基地在贵州当地的,“依山就势”的特色:陆路和无边水池更替交迭,打造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多层次的氛围,创建私人空间,但不失开阔的山林的视野。 2核心区: 1)掩映在碧绿茂密的自然山林中,四周环绕原始村落,以及欣赏到的层叠色彩斑斓的梯田与波光粼粼的玉虹河。高质感又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用材,以建筑的进退,园林景观的打造,自然水系与营造水景的结合,营造出世外桃源的体验。2)建筑设计精巧挺拔,运用回廊穿梭于丛林当中。 3)提供横向露台与竖向遮阳作为私密的空间。 4)设计核心区域多种重要建筑,运用道路体系完整结合在一体。 5)自然景观为主建筑以此为依托作为人与自然的媒介,建筑上兼具一步一景和私密的个人空间。 6)借由灯光、材饰和独特设计打造整体的环境氛围。 7)配以单独的温泉设施,会议中心,商业街区使整个核心区自成体系。 13.2建筑风格本项目方案中,建筑体量、高度、间距、退线方面均遵从控规要求,并充分考虑地形因素,力求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为一体。建筑形式从地方建筑的文脉中提取要素,并充分考虑到贵州山地的景观环境,力求新建建筑延续和发展当地的传统和文化。设计中,各个重要建筑均采用化整为零的手法,避免山林中建筑巨大体量,并且积极运用阶梯退台式处理,在面玉虹河处形成宜人、可亲的建筑空间。建筑轮廓线均错落有致,与山林环境融为一体。方案同时考虑建筑与原生态建筑之间的协调与和谐共存,建筑风格统一,但营造手法新颖,取之特色又有别于原始。方案建筑布局及流线组织较为合理,建筑风格也比较偏向当地特色,兼顾现代与传统建筑风格,并融入现代元素。方案中,局部的玻璃屋顶的运用,打破了传统建筑屋顶的沉闷又保持了传统建筑的轮廓,形成了独树一格的特色。13.3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选用与当地环境相协调、且为当地建筑多为用到的的建筑材料,主要以当地石材木材和竹子为主。13.4 建筑色调新建建筑色彩遵从贵州当地建筑原始特色,通过处理建筑材料手法的变化提高其识别性和认知度,创造出规划区内协调统一和丰富多样的整体色彩效果。十四、各项专业工程规划14.1防灾规划14.1.1抗震防灾规划依据铜仁市总体规划,规划用地区属7度抗震设防区,因此建筑应按7度抗震设计,中心广场、公共绿地作为抗震临时避险区。14.1.2消防规划1)、建筑消防1、设计依据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JGJ50067-972、 耐火等级 高层建筑、地下车库为一级 低层建筑为二级3、 消防车道基地内市政道路兼消防车道,宽度大于4米转弯半径大于12米,周边市政道路和基地内道路相通,消防车道沿酒店长边设置消防登高扑救面,沿扑救面设置大于15x8米的登高操作场地。4、 消防分区 酒店,会所,公寓,医疗建筑地上部分每个防火分区均不大于2000平方米,地下部分每个防火分区不大于1000平方米。地下车库每个防火分区均不大于4000平方米,防火分区之间用防火墙和甲级防火门分隔。精品酒店独栋低层建筑各自为独立的防火单元,精品酒店独栋联排建筑之间用防火墙相隔。5、 消防疏散 每个防火分区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防火疏散安全出口,防火分区中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间距安全出口不大于30米,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房间距安全出口不大于15米。 凡与地下室公用的楼梯间在首层与地下室入口处设耐火极限2H的隔墙和乙级防火门隔开,并设有疏散指示,地下车库防火分区中疏散楼梯至最远点点距离小于60米,满足消防要求。每个疏散楼梯间的宽度大于1.2米,楼梯疏散宽度满足规范要求。6、 防排烟 室内空间防烟分区按照不大于500平方米设置,每个防烟分区中吊顶的房间用成品挡烟垂壁划分,无吊顶房间利用高度大于0.5米的结构梁划分。2)、给排水消防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该片区消防按同一时间着火点1处考虑,一次灭火用水量为30s;室外消防栓在管段上不应超过120m,服务半径不超过150m。消火栓距路边不超过2m,距房屋外墙不小于5m。14.1.3人防规划1、设计依据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50038-2005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50098-2009人民防空工程防护功能平战转化设计规范 RFJ1-98 贵州省人民防空条例 铜仁市人防易地建设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铜府发 2005 12号2、 工程概况本项目人防工程遵循“平战结合原则,平时为停车库,战时为人防场所。此项目为人员掩蔽体(防护等级核6级、常6级)。3、 人防规模 根据贵州省人民防空条例及贵州省铜仁市人民防空工程建设和使用管理规定,本项目人防面积由四部分组成:1:新建10层(含10层)以上或者基础埋深3米(含3米)以上的民用建筑,按照地面首层建筑面积建设6级(含6级)以上防空地下室。2:新建除第一项规定和居民住宅以外的其他民用建筑,地面总建筑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按照地面总建筑面积的2%修建6级(含6级)以上防空地下室。3:开发区,工业园区,重要经济目标区除第一项规定和居民住宅以外的新建民用建筑,按照一次性规划地面总建筑面积的2%建6级(含6级)以上防空地下室。4:新建除第一项规定以外的城市居民建筑楼,地面首层建筑面积在180平方米(含180平方米)以内且楼层在5楼(含5楼)以下的,按地面首层建筑面积的2-5%修建6B级防空地下室;地面首层建筑面积超过180平方米或者楼层超过5层的,按地面首层建筑面积的5-10%修建6B级防空地下室。 14.2结构设计本项目主要为钢结构,详细结构另行设计。14.3给排水工程规划14.3.1设计依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自动喷水灭火设计规范GB50084-200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14.3.2 给水工程规划1)、供水水源自来水公司统一供给。2)、供水指标及用水量估算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定额200L/(capd),1万人用水量2000m3/d;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按浇洒面积以2.0L/(d)计算,面积按33.1ha计用水量662m3/d;管网漏损水量按以上两项用水量之和的10%计算,未预见用水量为以上三项用水量之和的10%;总用水量为3221.02m3/d。3)、管网布置为保证供水的安全性,管网呈环状布置,给水管径为DN100-DN300。4)、消防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该片区消防按同一时间着火点1处考虑,一次灭火用水量为30s;室外消防栓在管段上不应超过120m,服务半径不超过150m。消火栓距路边不超过2m,距房屋外墙不小于5m。14.3.3 排水工程规划1)、排水体制雨、污分流制。2)、雨、污水量设计综合生活污水量按用水量80%计,共1936m3/d;雨水量按QqF计算(1)、暴雨强度暴雨强度公式按以下计算:(2)、设计降雨重现期 主要根据地形特点和服务区用地性质两项因素确定,一般地区13年,重要地区5-10年;(3)、径流系数:建设用地0.65,绿化0.253)、排水管网利用地形及道路坡度,依据分散、直捷的原则布置雨水管,雨水管收集雨水进入市政雨水干管后排入水体,管径为d300-d500;根据规划竖向图和地形特点,污水管道沿道路敷设,最终排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达标排放,管径为d300-d500。雨、污管在管道交汇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至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处设置相应的雨、污水检查井和雨水口;并在规划建筑附近预留检查井,以便庭院雨污水排入规划区雨、污水干管。14.4热力工程规划本工程处于夏热冬冷地区,不设集中供暖系统。14.5燃气工程规划14.5.1设计依据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16-200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2005年版)建设单位提供的批准文件及要求14.5.2用气量燃气量:Q=Ngq/H 其中:Q 居民生活年用气量N 居民人口g 城市气化率1.0q 居民耗热指标(MJ/人年)2000 MJ/人年H 燃气低热值(MJ/Nm3)36.22 MJ/Nm3(天然气)燃气负荷:Q= 居民用气月高峰系数Km取1.2,日高峰系数Kd取1.2,居民用气小时高峰系数Kh取3.0.因此,总人口 N=10000人,燃气负荷为273.9m3/h。公共建筑及商业未计入。14.5.3气源:本地块气源采规划采用城市天然气,由附近燃气储配站接入。14.5.4管道:采用无缝钢管直埋敷设。设一个调压箱,由调压箱调压后,经居住小区燃气管网送至各用户。调压箱直接安装在室外地坪上,与周边建筑保证一定的防火间距。室外埋地管采用PE管,横穿车行道或埋深太浅设钢质套管保护,室内采用镀锌钢管,穿墙或楼板预埋套管保护。14.5.5采用远传表具计量,避免抄表入户。14.6电气设计14.6.1设计依据 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贵州省城市电网改造规划技术原则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城市住宅区和办公楼电话通信设施设计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2009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14.6.2电力规划1)、电源供电电源由110KV石阡变、35KV中坝变、木瓜溪电站提供10kV高压电源,以电缆直埋方式引至本工程10KV开闭所和各变配电所。公寓按50KW/ m2计算,商业及公共建筑按80W/m2计算,旅馆建筑按60 W/m2计算,文化娱乐建筑按80 W/m2计算。中坝片区的用电计算容量约为16720KW,本工程变电站设十二个。片区内采用室外箱式变电所和变配电室相结合的方式供电,室外箱式变配电单台变压器容量小于800KVA。变压器接线为D,Ynl1uK=6,每台变压器负荷率约为6580。在中坝片区范围内10KV变电站采用环网方式供电,平时开环运行。配电变压器宜采用电缆进出线的箱式变电所或结合建筑物设置户内变电所,美化城市环境。配电变压器设置于负荷中心,低压线路采用电力电缆向负荷供电,低压供电半径应小于250m。2)、低压配电系统每幢公寓、民俗客栈等建筑的电源从室外箱式变配电所引出。低压电缆采用YJV22电力电缆直埋地敷设进入建筑内。3)、照明系统所有建筑内照明,插座分别由不同支路供电,所有插座回路 (空调插座除外)均设漏电器保护。照明光源采用高效节能型灯具为主要光源。片区内主要道路下埋设路灯电缆,路灯间距20-30米。14.6.3弱电规划中坝片区属中高端度假型、高端居住型建筑,应由着不同于一般的居住小区的许多特点和要求。为适应现代化住宅和信息安全等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智能化社区,先进的硬件化设施,一流的居住环境及居住管理是必要和必备的。该区域的智能化系统化工程应该为即将到来的居住信息化时代做好准备,即为将来的数字化应用打下良好的软硬件基础,整个系统设计应结合当前智能化系统的优点,并考虑到今后各系统的发展方向,采用具有高性价比的设备,以达到国内同类居住社区的智能化要求。整个区域的智能化建设的目标应该对该区域的物业实施统一的监控和集成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允许逐步建立包括综合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内容的应用服务系统,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业主。1. 各建筑内设以下弱电设施1).综合布线系统。2)有线电视系统。3)楼宇可视对讲系统。4)安防监控系统。5)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6)停车场系统。2.在该区域公共配套建筑首层集中设弱电机房,每栋楼户内设弱电综合信息箱。3.每栋公寓及各公建建筑内均预留电话出线盒及预留电信管线,包括上网管线,具体由电信部门设计及实施。4.每栋公寓内及部分公建内预留有线电视出线盒及预埋有线电视管线,具体由广电部门设计及实施。14.7管线综合本工程共涉及给水、污水、雨水、电力、电讯、有线电视、供热、燃气等八种管线及其相关设施。在庭院内建筑物向外方向平行布置的次序为:电力或电讯、燃气、供热、给水、雨水、污水。各工程管线交叉敷设应满足最小垂直净距的要求。各管线的避让应按照压力管线让重力管线、可弯曲管线让不易弯曲管线、小管线让大管线的原则处理。十五、竖向规划本规划在竖向规划设计时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因坡就势合理布局道路、建筑、停车、活动场地,并组织场地排水。竖向规划设计遵循下列原则:1)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方工程量;2)满足排水管线的埋设要求;3)有利于建筑布置与空间环境的设计;4)对外联系道路的高程应与城市道路标高相衔接。十六、温泉管网专项规划 一、温泉干网规划温泉干网规划指本项目使用的温泉井到项目区温泉水用水区域之间的温泉供水干网及温泉尾水排水干网的规划。1、规划依据2.1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9); 2.2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2.3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4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T 11615-2010);2.5 游泳池给水排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22-2008);2.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2.7城镇供水长距离输水管(渠)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 1932005);2.8 甲方提供的各项资料。2、规划原则节能环保:在保证安全、稳定供水的基础上,减少温泉水运输过程中的热量损失,降低系统运行能耗,充分利用地热水资源。高效利用:本项目用水区域广,地势起伏,需综合考虑各水源温泉水,合理调配水量,实现效益的最大化。3、水量测算3.1 用水指标本项目规划使用温泉水的区域包括森林密汤、武陵温泉乐园及酒店、汤宿汤街及养老三个板块,规划温泉水用水量分别为700m/d、1500m/d及1000m/d,共计用水量3200m/d。3.2 水源选择现阶段可用温泉水源有两处,中坝2号和中坝地热井。其中,中坝2号温泉井成井水量800m/d,水温42-45,距离项目区1.3公里;中坝地热井成井水量1346m/d,水温42.6,紧邻项目区;两口井产水量共2146 m/d,不能满足项目区3200 m/d的温泉水用水需求,需考虑其他水源。为此本规划将玉虹河自流井、规划中的中坝1号温泉井纳入考虑。自流井位于中坝木瓜溪,距离项目区1.4公里处,成井水量843.263 m/d,水温28;规划中的中坝1号温泉井,临近双树坪,预计成井水量800 m/d,水温42-45。两口井总产水量1643.263 m/d,与其他两口井同时使用,可满足项目区温泉水水量需求。4、 温泉干网体系4.1 水量配置中坝1号和中坝2号温泉水主要供给汤宿汤街及养老板块,根据不同时季用水峰值调配同时可供给其他板块,作为弹性水量使用,调节项目区温泉供配水,科学合理维持水量平衡。中坝木瓜溪和中坝地热井的温泉水主要供给森林密汤和武陵温泉乐园及酒店两个板块,特殊时期也可调配供给汤宿汤街及养老板块。4.2 机房布置在中坝1号、中坝2号、中坝地热井、中坝木瓜溪水源地建设供水机房,后续文案和图示命名为1、2、3、4号机房,面积约70、70、200、70,空高均为4m,设置蓄水池和水泵。其中,3号供水机房具有收集其它三口温泉水、集中调节水量平衡的作用,其他3个机房均为小型机房,由机房内水泵将各井温泉水输送至目的地。建议项目区内建设3处配水机房,命名A、B、C机房,分别位于森林密汤、武陵温泉乐园及酒店、汤宿汤街及养老版块内,作为温泉水加热、循环、配送和功能实现的枢纽。4.3 管网规划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玉溪市中心血站招聘真题
-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1-4单元-知识点及短语
- 情商考试题及答案
- 麻醉考试题及答案
- 中级育婴师模拟试题(附答案)
- 患者跌倒坠床报告与伤情认定制度培训试题及答案
- 高血压健康知识试题(含参考答案)
- 传染病防治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知识考试题(附答案)
- 2025年房地产销售跨界合作与资源整合服务购销合同
- 2025女方权益优先离婚赡养协议范本
- 港口和码头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美容外科安全应急预案范文(3篇)
- 水利工程拦水坝建设方案实例
- 新学期+心动力+课件-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
- 6G多维度切片QoS保障-洞察及研究
- 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考试题能力模拟题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外研版(三起)(2024)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年安徽国控集团所属企业招聘7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1.1认识社会生活(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 仓库盘盈盘亏处理方案(3篇)
- 应急第一响应人理论考试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