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Yandw经济学讲义货币数量论与现代货币学派1. 货币数量论1、 费雪(1867-1947)的费雪方程式费雪在货币的购买力中提出 MV=PT(费雪方程式)的货币需求是从商品供给者的角度来看的,表示为了实现一定的交易总额所需要的货币流通量;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货币数量论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事实上,在费雪的方程式中,决定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的因素实际上就是决定货币流通量的因素。它暗含地假定,货币的唯一的职能是流通手段,还假定交易量(PT)对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量(M)的比率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那么,货币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唯一的作用是决定一般物价水平的高低,两者同方向同比例变化。这一点正体现了萨伊法则充分就业均衡的古典经济学的“两分法 ”,即商品的价值由非货币的实际因素决定,货币不起任何作用;货币的价值(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则由货币供给量决定。2、剑桥方程式M=KY=KPy(庇古于1917年在货币的价值中提出)。必须指出,剑桥方程式中的名义货币需求Md或实际货币需求(MdP)是从商品购买者的角度来看的,指的是黑板报持有者为了交换商品的需要,自愿牺牲利息利润收入而把不能生息的货币保存在身边。正如剑桥大学罗宾逊所指出,费雪交易方程式的货币是“飞翔的货币”,剑桥方程式的货币是“栖息的货币”。由于费雪方程式M即货币供给量定义为银行体系以外的公众持有的货币量。所有这些货币、在任一时点总是保存在某些人身边的。所以费雪方程式的M和剑桥方程式人们对货币的Md,作为存量概念在任一时点指的是一个事物,所以当这些货币离开人们身边,发挥流通媒介作用的时候,作为一定时期的流量概念,即(MV),费雪交易方程式M 与剑桥方程式Md,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完成了同样的工作量。剑桥方程式中K 由哪些因素决定呢?所有的剑桥经济学家都认为,决定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的主要因素,一是人们的收入,二是人们的财富。和费雪方程式一样,在长期均衡条件下,人们自愿持有的实际货币需要量恰好等于给定的货币供给量条件下,货币供给量与物价水平相互关系的理论,K和Y都假定为给定不变,不会随M 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在对一个经济周期这样的短期分析中,当马歇尔试图解释19世纪发生的经济萧条和金融恐慌时,十分强调K的易变性,认为企业界对经济前景的乐观心理促使他们争先恐后大举投资,由此造成的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是引起名义货币支出相应增加导致生产扩张价格上扬的主要因素。相反,一但前景不妙,悲观心理占了上峰,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急剧加强,货币流通速度迅猛下降,货币信用危机和经济萧条势所必然。所以和马歇尔一样,凯恩斯认为,在长期中我们都死了。就是说,在凯恩斯看来,长期均衡的货币数量论虽然有逻辑之美,无懈可击,但没用。在短期中,货币流通速度是可变的,所以,明智的货币理与金本位的自动调节比较,前者才是治国之道。剑桥方程式虽然已经隐约地认识到货币的储蓄职能,但并没有明确提出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直到凯恩斯才明确地把货币需求分为L1和L2两部分,而在他的理论中更为强调的正是他加上的这后一部分,把其推至极端才有了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他认为古典经济学家没有认识到利率存在这一特点,但后来弗里德曼代表的货币学派又对凯恩斯的观点进行了否定。他以对货币外延的发展扩大否定了后一部分,以对储蓄函数的发展否定了前一部分。(参见后面)2. 现代货币学派弗里德曼与凯恩斯主义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利率对货币需求的作用。前者认为利率的变化对人们持有货币量的影响微不足道,而凯恩斯则强调货币需求有较大的利率弹性,在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情况下,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凯恩斯的几乎所有理论都是从此引申而出。弗里德曼对货币需求函数的设定与发展:1、 他把M的外延扩大了,即除了通货和支票存款以外,还包括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这样,利率的变化对于无息的货币(通货和活期存款)的需求的反方向影响,同对于有息的货币(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需求的同方向影响,可以相互抵消, 从而有可能表现为利率的变化对货币需求的变化的影响微不足道。2、 当货币供给量变化引起人们调整他们资产结构从而调整其货币需求时,对凯恩斯来讲,只在持有货币还是持有证券之间进行调整,所以利率的变化对货币需求会有较大的作用。而在弗里德曼的需求函数中,货币供给量变化引起的资产结构调整,除了涉及债券利率以外,还包括各种股票与实物资产包括耐用和半耐用消费品,所以利率的变化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同凯恩斯比较将大大减少。3、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消费取决于人们的当前收入绝对收入假说,而弗里德曼则认为取决于恒常收入假说。由于经济萧条阶段,可测定的收入小于恒常收入,因此,取决于恒常收入的恒常消费,在萧条阶段大于可测定收入,人们为了维持消费支出而缩减其储蓄,在繁荣阶段的消费支出小于可测定的收入,人们在维持其消费水平的情况下增加储蓄,所以按照弗里德曼的消费理论,凯恩斯的乘数对国民收入的变化影响很小,因为经济周期中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化不会引起消费支出太大的变化,由此可以推论,在经济的周期变化中,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不会有大幅度的变化,相应地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的稳定性和可测性较高。4、 按照货币流通速度的定义式,由于在经济高涨阶段,可测定的国民收入的增加大于恒常实际收入的增加,这表示流通速度将加快,在经济萧条阶段,流通速度将减缓。弗里德曼认为观察到的流通速度的周期变化,可以由恒常收入的相对稳定得到说明,无需象凯恩斯那样求助于利率的变化。货币学派的理论核心部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货币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货币因素是产生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货币规则: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政策按照规则办事(即货币以一个固定的比率增长)比实行相机抉择的调整为好;在货币政策的执行中设定货币目标比利率目标好;在货币主义的影响下,美国联邦储备制度的公开市场业务从6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把货币供给量作为一个重要的控制目标;货币主义者认为经济政策的实施中存在着长的和可变的时滞;货币主义认为私人部门是内在稳定的,对经济的大部分扰动都是政府政策引起的;弗里德曼认为浮动汇率比固定汇率好认为汇率也是市场自由制订的一种价格形式,政府可能把事情搞糟。货币学派的理论其实都可以从费雪方程式中得出,因此,货币学派可以说就是货币数量论的现代形式。在PT=MV中, 当T和V相对稳定时,我们就可以看到:通货膨胀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由此,货币是至关重要的;物价水平与真实经济无关,即所谓经济学的“二分法”;货币是中性的,即所谓“货币是蒙在真实经济表面的一层面纱”。货币数量论与货币中性古典供给曲线具有极强的政策含义。根据假设,产量通过工资和价格的完全可伸缩性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货币和财政政策并不影响产量,财政政策影响的是利率、政府和私人部门的分配以及消费和投资的分配,货币政策则只影响价格水平。当货币存量的变动只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实际变量(产量、就业、利率)无一发生变化的时候,货币就是中性的。因此,古典供给曲线说明,财政政策不会影响产量,货币中性同样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如果货币是中性的,那么,降低通货膨胀就可以用降低货币存量的增长率的办法来进行。很少有人真正相信价格水平和货币数量成正比。但货币学派的理论家们都认为,实际上,货币存量的增加是影响通货膨胀的唯一重要的因素。现代货币数量论也不赞同严格的数量论,不相信供给曲线在短期内会是垂直的。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存量的降低在实际中确实是先降低产量水平,然后才对价格产生影响。但他们对货币变动的短期和长期做了重要的区分。他们认为,在长期内,货币多少是中性的,货币存量的变动在经济中发挥作用之后将不具有实际效应,而只会改变价格。从这个长期观点来看,数量论和货币中性就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可能性,而是对于现实世界运行方式的一种合理的描述。但是,在短期内,货币政策和货币存量的变动能够而且确实具有重要的实际效应。3. 适应性预期美国经济学家约翰穆斯把过去经济学家默认的预期归纳为三类,这里以价格预期为例进行说明。静态预期,即把价格看成固定不变的。外推型预期,它表示人们形成第N期的价格预期时,不仅要根据上一期实际价格,而且要考虑是一期的实际价格与前一期的实际价格相比较的变动幅度,这种预期虽然把价格看成变动的,但还是单纯地把过去的实际价格变动情况当成是今后也将会出现的情况。适应性预期。这种预期表示,人们在形成对现期的预期价格时,要考虑到上一期的预期误差,当上期预期价格高于实际价格时,对下一期的预期价格要相应减少。显然,适应性预期已经不是简单地依赖于过去的实际价格,从而比外推型预期要前进了一步。但按照穆斯的说法,上述三种类型的预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即人们只能单凭过去的经验对未来做出判断,而北当前的一切可供利用的资源信息以及他们对政府政策效应的知识统统排除在预期形成的机制之外。因此,穆斯认为,这些假设是不合乎人的理性的,因此也是缺乏说服力的。按照西方经济学中的基本假定,在竞争社会中,任何行为人的经济行为都合乎理性,即他们都会利用一切可供利用的资源(包括信息在内)来谋取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就预期形成的机制而言,经济当事人为避免损失和谋取最大利益,他们总是设法利用一切可获得的信息(过去的、现在的)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做出尽可能准确的预测,这种预期才被认为是合乎理性的。穆斯在其1961年发表的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给理性预期做了明确的规定。他写到:“由于预期是对未来事件有根据的预测,所以与有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测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把这种预期叫做理性预期”。理性预期和其他预期观点的区别在于,前者考察的重点是预期和现实行为结果的一致性。对于理性预期,西方学者一般都用数学来更准确地表述。综合来说,所谓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按照理性预期行为的结果必然和预期的结果相一致。4.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主张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主张,是以长时期内货币的中性作为前提的,即认为经济中的名义货币数量的变化对投资、消费、产量等实际经济变量没有作用,而只能影响名义价格水平。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弗里德曼从货币中性的概念出发,作了如下解释:他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其原因在于货币数量的增长超过了生产的增长。货币流通速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所波动,但总的说来则是相对稳定的,特别是长期内更加如此,所以只要货币量的增加超过产量的增加,就会引起通货膨胀。至于垄断价格固然会影响需求水平,但垄断价格只能影响相对价格,只能影响暂时物价上涨。要物价普遍持续上升,必须增加货币量才起作用。 货币主义作为一种非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型论,它的政策主张比凯恩斯主义的相机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张要简单得多。以应付通货膨胀的对策来说,弗里德曼认为,可行的办法是放慢货币量增长率。这是因为,既然通货膨胀是货币量增长超过了产量增长所引起的,所以最好由货币当局事先公开宣布要实行 一种逐渐减少货币量增长率的政策,给人们留出重新调整各种长期契约的时间,以及重新安排各种经济活动的时间,使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能够适应新的形势。从长远来看,稳定的货币环境是经济发展和稳定所不可缺少的前提,而要得到稳定的货币环境,就应实行稳定的货币量增长率。这样,人们就有可能在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的条件下形成预期,价格机制便能充分发挥其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弗里德曼经济理论的政策含义就在于此,他提出的应付通货膨胀的基本政策也在于此。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理论的错误在于颠倒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关系。我们知道,货币本身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商品流通是因,货币流通是果;有商品流通,才有货币的流通,这个进入流通的商品量及其价格愈大,那么为了使这些商品能够流通,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的需要量也就愈大。但货币主义却颠倒因果,把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当作物价变动的原因。这一点也正是一切货币数量论者共同的理论错误。5.货币主义的失业理论 货币主义也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失业问题进行了解释。弗里德曼认为在汹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小存在稳定的此消彼长的关系;经济中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即当劳工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这个自然失业率并非常数,而是经常变动的。如流动性较大的妇女、青少年在劳动力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或者失业保险和救济使失业者不急于找到工作等等,都有可能提高自然失业率。根据弗里德曼的理论,出于自然失业率的存在,在长期内,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没有互相替代的关系。只有在发生厂未预期到的名义总需求的扩张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或者说加速度的通货膨胀)时,经济中的实际失业率才会暂时低于自然失业率,才产生菲利浦所曲线所描绘的交替关系。这是因为:政府为减少失业而实行的松的货币政策,提高了货币增长率,使物价开始上升,于是,厂商设法生产更多产品,增雇工人。由于工人仍是按照过去的物价水平来衡量自己的名义工资,以为实际工资不变或正在上升,从而愿意增加劳动的供给。然而,一旦工人发现实际工资已经下降,他们便会按照现实的物价上涨率来计其他们购买的物品,并要求提高名义工资。名义工资提高后,工人的预期与现实的通货膨胀率趋于致,实际工资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一旦厂商发现了这点,便不再多雇工人,失业率也就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就是弗里德曼关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至多只有在暂时的交替关系的论证。弗里德曼认为,从长期来看,由于自然失业率始终存在,所以不可能用通货膨胀来减少失业。如果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与现实吻合,失业总是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 当然,弗里德曼提出了自然失业率概念,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大业的原因的曲解。这实质上是否定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关于提高工资和解决就业问题的要求。仍对货币主义理论而言,自然失业率概念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可以被用来证明通货膨胀不可能对减少失业有持久的影响,从而否定了凯恩斯主义关于刺激总需求就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下就业问题的论断。 这实际上也就是对凯恩斯提出的非自愿失业概念从根本上给予否定。如上所述,凯恩斯当初提出非自愿失业概念的目的在于论述失业的基本原因不在于工资太高,而在于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应当采取扩张政策来消除失业(指非自愿失业)。现在,根据货币主义的论述,自然失业率的存在就使得区分自愿失业率与非自愿失业成为不必要,同时也使得通过扩张政策而消除非自愿失业的对策成为不必要,因为这种对策是无效的。(参看费尔纳:走向宏观经济学的重建:理论和政策问题;华盛顿,1976年。)6. 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分歧与联系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分歧可以分述如下:第一,货币主义者认为,对货币的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即函数中的参数和常数不容易改变它们的数值。正是由于货币需求函数的这一特点,所以货币数量公式才能被当作为一个比较可靠的具有规律性的关系。后者则反对这种说法,强调货币需求函数的不稳定性。(凯恩斯非常强调投机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的波动性) 第二,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V)在短期内是“可以预测的”,而在长期中,则是一个常数。根据这一点,他们得出M在短期中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和在长期中影响价格的结论。对此,凯恩斯主义者持有相反的意见,认为V在长期和短期中都会有变动。 第三,货币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在短期中会有较轻微的被动,但它在长期中总是趋向于自然就业率(即充分就业)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政策的效果在时间上的滞后,所以货币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