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系本人所作,如有抄袭等违法违规行为,文责自负。唱响“有效”的主旋律【内容摘要】语文是文化的厚重积淀,是生活的美丽呈现,是民族智慧的凝结。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的过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当持守这样一个追求与信念:让语文点亮生命,使生命更富有光彩。基于这样的语文观,我们把语文阅读课教学分为四个层次或四种境界:创设和谐氛围;引导多元解读;关注价值取向;拓宽学习渠道。它们即分为层次,又互助互融。这“四境”共同构成一种“课场”,在这个“场”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和谐互动,使师生徜徉于这种艺术与美的课堂,从而唱响“有效”的主旋律。【关键词】 多元解读 价值取向 拓宽渠道 有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审时度势,提出凸现个性化学习这一崭新的教育理念。但是,这种个性化学习必须是多元的、有效的,这是一种建立在学习者以自主性、主动性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品质;教师根据师生双方的生活体验、学习体验和生命体验以及文本作者的本意理解,进行阐释和解读,挖掘文本的价值取向,形成引导点,让孩子们在文本的研读中得到人文熏陶,享受人文关怀,获得个性发展,为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语文教学面对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根据多年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让阅读教学唱响“有效”的主旋律。一、创设和谐氛围,未成曲调先有情“有效”赢在起跑线上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有关于“情境”的论述,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人对处在一定情境中,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物往往体验深刻。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等,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二、引导多元解读,说尽心中无限事-“有效”筑起亮丽风景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著名作家叶圣陶说得好:“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多元解读应从语言文字入手,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轻易放过。要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另一种说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不人云亦云。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小儿垂钓,文中写的是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乱草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答话。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诗的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的“招”字,就值得细细琢磨:既然小孩害怕惊动快要上钩的鱼,为什么不向路人“摇”手,拒绝问话,反而要向路人“招”手呢?先闭眼想象一下,再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在这一“摇”一“招”的动作对比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这孩子很可爱。”有的说:“小孩不想让别人打扰自己,怕把鱼惊动了。”还有的说:“这样写让我们读起这首诗感觉很有童趣”教学中,通过这个字眼的挖掘,可以使得垂钓小儿天真、可爱和机灵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清晰地构建起来。老师要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敏锐的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感悟能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经过独立思考的,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见解、体验和看法。那么,是不是非得与别人的情感、观点不一样才算有自己的个性呢?我尤其想表达:只要是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后产生的感悟与体验,即使是情感、观点的共鸣,也是他(她)独立思维劳动的多元化解读。再如教学荷花这篇文章时,学生读了“荷花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些优美的句子后,纷纷抒情:“我仿佛看到了那美丽的荷花就像婀娜多姿的少女,扭动着自己纤细的腰肢在舞蹈。”(比喻多么形象生动)“我觉得自己就是那些荷叶中的一片,和我的兄弟姐妹们挨挨挤挤的,多么亲密无间呀!”(读着读着,已把自己放进去,身临其境了) “我感受到荷叶荷花互相衬托,才有这样一幅美丽的荷花图,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只有荷花或只有荷叶,那是多么单调呀!”(好花还得好叶衬,和谐产生美,这样的感受颇有哲理。)“”虽然学生都是在抒发自己对荷花荷叶的赞美之情,都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但产生的想象与感受并不完全一样, 某种意义上讲,文本的多元解读已远远超出了教学的范畴。保持适度的阅读理解,和学生一起寻找解读文本的基点,渗透民族教育,唤醒学生的思想意识,这是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也是文本解读的有效性所在!三、关注价值取向,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效”在拐弯处拔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读者的生活经历,性格差异,文化教养,审美品位的不同,在阅读时呈现出的感知、感悟、理解、情感,价值观是不尽相同的。可我还想补充一句:“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不是别的什么人。”是我们从词句等语言文字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中读出来的。我们必须尊重文本。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 教师解读文本既要多元解读又要考虑教学的主导倾向,把握好教育价值。文本很重要,但生本更重要,教学中还要换位思考,深入浅出,从文本走向生本。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师:请你谈谈对狐狸的看法。生1:狐狸很狡猾,它与乌鸦的对话一次比一次动听,以致乌鸦上当受骗。生2:我认为狐狸很聪明,它善于察言观色,投其所好,而且有耐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师:(带头鼓掌)你这种见解与众不同,有创新,值得表扬。用花言巧语骗人究竟是聪明还是狡猾?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人类需要善良和诚实,而不需要邪恶和虚伪。如果把狐狸的骗人行径当作聪明之举来欣赏、仿效,那还要讲“诚信”干什么呢?教师以“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表扬他。如此下去,只顾学生的个体体验而轻视文本的价值取向,不是要把我们的小学生培养成一个个“小狐狸”吗?在这时我们老师要挺身而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不能任由学生误解甚至曲解作品的内容,甚而还把这当作学生创造性的体验成果。又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些教师在梳理课文的情感脉络时这么设计:彭德怀爱 大黑骡子 更爱 战士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是他更爱战士;战士们也爱大黑骡子,但是更爱彭德怀。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喂、抚摸、念叨、悄悄、塞、缓缓以及彭德怀平静发火不耐烦的情绪变化表现了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深情。一位教师这么处理:师:他为什么发这么大火?生:他爱士兵也爱大黑骡子。师:爱战士胜过爱大黑骡子。生:矛盾师:为什么矛盾?彭德怀这么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杀?生:为了士兵。师:彭德怀此时会想什么?有什么样的表情?生1:对不起生2:真苦了你生3:九泉之下生4:眼里充满了泪水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认为彭德怀更爱士兵。也许他们认为这样就体现了彭德怀的高尚品质、宽广胸怀,就已经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了。但是,这仅仅是文本浅表层的意思,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了。在开始上课不久,教师问:“杀掉自己心爱的伙伴,而且自己下令,为什么?”学生就知道:因为彭德怀爱士兵,为了让士兵吃饱有力气走出草地。而到此时,课已经上了大半,还停留在这里,课堂教学缺乏层次性,出现扁平化倾向,学生的思维停滞了。彭德怀爱战士,但他爱战士是为了什么?他保证战士们走出草地是为了什么?仅仅是仁慈的“爱”吗?我认为不是,对于彭德怀来说,为了革命的事业,自己的生命是可以牺牲的。革命战士可以随时为了抗日救国、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牲一切,大黑骡子虽然为革命立过功,但是,为了长征的胜利,为了人民的解放,只能牺牲!如果仅仅是爱战士,只要不去打仗、不去长征、不去抗日不是更爱吗?革命是必然胜利的,为了革命胜利,必要的牺牲是在所不惜的。战士们正是革命的火种,革命的本钱。因此,彭德怀杀大黑骡子,是因为革命事业的需要。新课标新标准新理念为“多元解读”提供了科学根据和重要的前提。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有时“多元解读”会使语文课上对文本价值取向产生误解。这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如何引领学生在文本解读的拐弯处拔节,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共同的职责。四、拓宽学习渠道,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效”回归语文本质正如前面所说的,每个学生有着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他们对课文的兴趣感和兴趣点是不同的,因此老师需要在课堂上设法造出能召唤足够多学生的情境。然而对于有的课文,我们需要学生真真切切地共同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让他们从单一的课堂中走出来,把学生的思维、视野扩展到美丽的自然、多彩的社会生活。如让他们在踏春、寻秋、登山中,感受大自然的情趣;让他们在现实热点问题观察调查中,体验社会的纷繁复杂,从而加深对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情感的体味,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反思,获得对文本内涵及自我人生的一种领悟和提升。当然,对于现实的中国教育实情,这种让小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共同体验生活”的做法是比较难实行的,甚至是一种奢望,安全责任犹如桎梏一样让老师跃不出雷池一步。但作为老师,对于教育,我知道这难为,但心仍向往之。我想,教育的对终表现形式应该是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并让学生回归社会生活。课堂它只是尽可能多的展现社会生活,课堂始终只是社会生活的一小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准确把握教材的特质的前提下,从自己的兴趣、学生的需要出发,多角度、多层面、多元化、有创意地解读文本,拓展思维空间,充分开掘教材资源,寻求预达目标的有效切入点与途径及策略,以达到课堂教学设计的最大效益,使文本解读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参考文献: 1.沈大安 沈大安谈文本细读J小学语文教师2008.3.第4页7.页2.刘卫锋 文本细读方法散论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8.2 金属的化学性质 说课稿-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下册
- Unit 7第一课时Section A 1a~2e说课稿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英语七年级上册
- 山东省胶南市大场镇中心中学七年级体育《跳跃:向上跳跃练习》说课稿(1) 新人教版
- 高中艺术素养考试题及答案
- 甘肃工会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居间服务合同范本
- 非洲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 电话面试沟通表达题及答案
- 2025贷款合同范本
- 番禺中考物理考试题及答案
- 粉尘涉爆安全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力量国际礼仪培训课件
- 危化品经营安全培训管理课件
- 交通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公司
- 工商业分布式屋顶光伏项目投资分析
- 保安节前安全培训课件
- 用户侧储能系统调度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药厂生产管理培训课件
- 2021-2025年高考地理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之地球的运动
- 2025海南国考时政试题及答案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教学策略讲座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